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2021-05-10 03:5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茨威格文笔是极好的,就是写尼采那篇有些繁复了。但但但但但但,到如今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正是尼采那篇!

  ●很有意思,作者没有像普遍的人物传记写法一样展开,而是截取一些重要时刻进行描写,读起来颇有小说的风采。但是写尼采的那章感觉有些重复拖沓。

  ●一星留给封面设计。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被到处推荐。华丽的语言撑不住空洞的灵魂,更像是作者的意淫。不知道七十多岁的歌德给十九岁的少女写情书怎么就影响人类历史了。全书用词晦涩,故弄玄虚,垃圾垃圾。

  ●2015.6.15-x

  ●除了尼采、列宁外,其他故事都非常精彩。

  ●除了拜占庭,其他无感

  ●图书馆借书

  ●现在才知道这书不全啊

  ●是不是翻译有问题呀……最喜欢那篇尼采的传记,感情太热烈了。

  ●作者与翻译功力不凡,使得这本好书得以完美显现在我们国家。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不足,很多脉络看不明白。如果能把这个人物或者这个事件,在哪个方面引起了历史的转折再展开来叙述一下,就更棒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茨威格角度的历史

  不明白为什么不同译本的文章篇数不一样,这一版是最少的,才十篇,难道各个译本都不是整本书翻译过来的吗?

  茨威格的文笔无可挑剔,“让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用在他身上最恰当不过。

  茨威格对选取的历史事件演绎得太厉害了。这本书不是建立在对历史严格的考据之上,更多是由历史引发的对历史的个人化的思考,因此在讲历史故事的外壳下,这本书只是篇幅较长的随笔的集子,以严苛的历史角度去阅读是不合适的。

  (才读完三篇,只是记录一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推荐阅读三联书店版本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很想来豆瓣看看大家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因为当时有些篇幅受限于我匮乏的历史知识,我不太看得明白(攻占拜占庭),有些篇幅又让我喜欢的要紧(亨德尔),但我忍住没来看,后来通过每读一篇,来百度上查阅一点历史知识看一些地图,扩充了我的历史知识,让我对这些故事越来越喜爱了。

  今天终于读完了全本,让我感动的是《亨德尔》《斯科特》,不能深刻体味的是《逃向苍天》《西塞罗》《威尔逊》,让我唏嘘的是《马赛曲》,看不太懂的是《攻占拜占庭》,开篇看得比较懵的是《巴塞罗那》,原以为是一部教条的历史书,却是一部包含作者对历史人物所处困境理解的感性历史小品文。

  今天我终于可以来豆瓣看评论了,评论大多数人都是对这本书称赞有加的,也有某些人说这本书辞藻华丽,过度意淫历史人物心理,这些负面的评价我在看完译者后记后便完全不认同了。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一个犹太人,一个奥地利人,这部作品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断断续续创作的,而他和妻子在二战还没有结束就双双自缢,他的绝命书上说“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看到黎明,而我,一个过于性急的人,先走了”,这是怀有多么抑郁、绝望的痛苦心情啊,突然我有些明白他在《逃向苍天》《西塞罗》《威尔逊》中的那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了。

  愿日后我还有机会第二次阅读这部作品,细细品味他创作时的心情。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人类群星闪耀时,但却不是世界群星闪耀时

  10个历史故事,10个历史性的时刻,10个值得历史铭记的人物。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每个人都希望被历史所铭记,为自己这普通的再不过的人生留下一丝值得他人回味的事情。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想要成功,想要名垂千史,不就是想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一些吗?当然,我并不是在谴责那些平凡生活的人,因为历史虽然记住了那些英雄,但是真正推动历史的正是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大家都想成为那些留名历史的英雄,但是在挣扎过后,也只能面对自己只是那数十亿普通人中的一员罢了;

  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些东西,不管是书中的那些英雄,有些人追求自己的名声,自己的权利。就像是拿破仑在出狱后依然继续选择征服,就算这会导致自己的死亡一样。有的人去追求荣誉,就像是去探险南极一样;而有些人追求思想的自由,他们将自己的一身全部投入思想,提高自己思想的高度,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人生意义这一说。说到底,曾今我也迷茫过,人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有些人能够成功,有些人无法成功,有些人或者荣耀,权利,有些人却平凡的度过一生。我们没有办法,或者没有权利说每个人的活法有什么不对,大家都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只要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再正确不过就行了吧。

  人类正是有了思想才能够和动物区别开来,才能称得上拥有智慧。历史的洪流中,人类不过是搭上了便车罢了,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的生命比起任何一个动物来说要更加重要,因为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宇宙来说,可能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罢了。人类在人类的历史中,会出现那些像群星一样闪耀的时刻,但那毕竟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对于世界的历史来说,可能也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罢了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历史瞬间 照亮星空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人类 “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这位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多部作品。

  他的传记文学作品既有那些从19世纪到20世纪响当当的文学大师,也有几百年间欧洲出现的一系列历史人物,细致入微地记录了西方的浓厚文化和现实生活。《人类群星闪耀时》作为他的传记名作之一,收录了10篇历史特写,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

  从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到滑铁卢的一分钟,从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到英国人斯科特对南极世界的征服,从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到尼采对生命的无尽思考,从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到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在这10个历史瞬间中,我们既看到了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也见识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征服,更分享到了文化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大师用他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还原出历史那一个个经典时刻,带我们身临其境地去领略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重新去认识那一个个血肉饱满的历史人物。

  一扇被忘却的凯尔卡门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陨落,从而决定了欧洲历史的走向;同样,格鲁希的错误判断同样决定了滑铁卢战役的最后走向,进而带来了欧洲新的局势变革。关键时刻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漏洞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决定就让战争的天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怯弱者被赶下宝座,而勇敢者迈入胜利的殿堂。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被展现得淋漓极致。

  这只是自己熟悉的部分,还有那么多自己并不清楚的内容。如西班牙人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的过程充满了曲折性与戏剧性;而清唱剧《弥赛亚》的成功让亨德尔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还有《马赛曲》的诞生源于一个小人物的灵光乍现,名曲的激荡豪迈却无法为创作者带来殊荣,他的凄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还有列宁为了回归祖国不惜作出的艰难抉择……

  这是历史,这也是人生。枯燥乏味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引人入胜,雄壮与柔情、欢乐与悲伤在文字中得到了尽情地展现,是小说、是散文、是诗歌,火一般的热情和倾情地投入,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历史黑夜。” 这是第一次阅读到大师的传记作品,相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仰望星空,那些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闪耀时刻等待我们去一一发现,千万不要错过。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但使龙城飞将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这书中的十二个人可以被俩俩相关:

  a.列宁和斯科特一同前往

  列宁决胜于策略,在两条归国路途中他选择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交换拘留在俄国的德国战俘为条件,乘坐一节披着“治外法权”斗篷的铅封车厢,取道德国而归。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周密有余,计谋不足。与阿蒙森的胜利相比,他仅凭推理的设想制订计划。他认为,爱斯基摩狗的胃口大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于是决定用人力拉着雪橇长途跋涉,终于使在返程在饥寒交迫之中死于体力不支。

  列宁在决策上更会从实用主义出发(虽然毛主席在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表现出更胜一筹的理论转化实践能力)告诉斯科特空想主义的危险。他还会告诉斯科特,通往南极点前交通方式才是决胜关键,如果有一列冰雪机车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了。当然,列宁是个俄国人,他的寒地生存经验对于一个英国人来说本身也大有裨益,不是吗。

  .穆哈默德二世和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攻守战

  穆哈默德二世( 马霍梅特 )是个超级野心家,曾经发誓要占领拜占庭这个世界中心。他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但是他又学识渊博,喜欢艺术,精通拉丁文。他对恺撒大帝一类的罗马伟人传记有浓厚情趣。他想要超越他先辈的功业。

  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年轻有为,腰缠万贯对电一无所知,他仅仅只是个热情的、追求刺激的美国人。但当古斯博恩纳仅仅只关注从纽约到纽芬兰的海底电缆时,菲尔德却将目光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盘算着,既然电缆能连接纽芬兰,就一定能与爱尔兰连接。总而言之,他可以为冒险孤注一掷。

  如果韦斯特菲尔德负责去亚平宁请求天主教救兵,他会比穆斯林疯狂一万倍,试图用当时最大的热那亚战舰建立东西罗马间的即时通讯系统。即使马霍梅特再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可能当他见到拜占庭人悠然自得地和地中海另一边的人,一马平川地电报往来,以筹划对其前后夹击,也不免会大吃一惊。

  c.拿破仑的得力助手巴尔沃亚

  1513年9月1日。 巴尔沃亚把探险开始的地点定在考伊巴地区,并决定在那里横渡巴拿马地峡。虽然考伊巴地区并不是巴拿马地峡最狭窄的地段,虽然荆棘丛生的低洼地,丛林里的参天大树,树顶上的炎炎烈日,水汽迷漫的沼泽,树下的有毒藤萝让这次行军险象丛生,但是他们终于在1513年9月25日目睹太平洋,并克服剩下险阻与1514年1月19日凯旋归来。

  滑铁卢战役的结果传遍了整个欧洲,有个人却仍然浑然不知,还在继续茫然的追击行动,他就是制造这个不幸的始作俑者格鲁希。 虽然格鲁希与滑铁卢只有四个小时路程的距离,但他对滑铁卢战役的消息毫不知情。仍然漫无目的地寻找着臆想中的普鲁士军队。

  如果拿破仑的手下只剩下巴尔沃亚这张牌可以打,他决定委以1/3的兵力让巴尔沃亚追击普鲁士军队。巴尔沃亚深知己方的目的是不惜一切手段粉碎同盟军,最终再次君临欧洲。于是当他感受到上天的预示时,凭信自己的内心,不顾一切冲向目的地。最终,他不仅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历史,而且让自己钟爱的狼狗还饱餐了一顿。

  d.亨德尔和鲁热一起

  亨德尔一生身居异国,由于英德之间的政治旋涡而受排挤;早年所作歌剧,采用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程式,唱词用意大利文,在英国上演频频受挫,因而他所主持的剧院营业萧条,本人债台高筑。他一生坎坷,精神十分痛苦。

  鲁热迅速地写下他的歌词和乐谱。这是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这一瞬间聚集起来,进发而出,把这个可怜的半瓶子醋拽到离他自己相距千百倍远的地方,把他象一枚火箭似的——闪耀着刹那间的光芒和火焰——射向群星。

  鲁热接受了拿破仑的救济。拿破仑答应派一个名字叫亨德尔的人,这个别人排挤的实力拔群的音乐写手给鲁热做助手。而后的很多年,鲁热为音乐界贡献了很多与马赛曲风格迥异,且美妙绝伦的清唱剧(其中包括一部描写以色列王扫罗的精彩剧目),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音乐天赋绝不是昙花一现,更让法国皇帝因此而颜面有光。

  e.歌德在波西米亚经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遭遇

  在离开玛丽恩巴德时,年迈的歌德坐在马车里想:乌尔丽克刚还吻别过他,这是一个柔情的吻?还是一个女儿似的吻?然而,正是在这种极乐境界的回味之中这个孤寂的人才饱尝现在这种分离的痛苦。这是他一生中值的转折点,仿佛是命运的珍贵恩赐。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处死刑,在他身上实行过野蛮的褫夺公权的仪式,事后却又宣谕尼古拉一世赦免了他,把他流放去服苦役。这一经历无疑是他一生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

  歌德被送到马车上——这个移动的棺材。在临刑前,一个哥萨克士兵快步上前, 要给他蒙上对着步枪的双眼。 这时他赶紧用目光贪婪地瞪望蒙蒙天色所展示的一角小小世界—— 他知道:这是永眠前的最后一眼。突然,一声长喊: 住手!死神迟疑着爬出了已经发僵的四肢关节, 蒙住的双眼虽然还觉得一片黑暗, 但已感到永远的光明正在迎来。他想,其实无法和乌尔丽克相伴相随也没什么大不了。

  f.托尔斯泰经历了苏特尔命运式的洗礼

  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中的书房中,苦涩地自言自语:是呀,吃饭,闲聊,吃饭,睡觉,休息,闲聊——这就是我们这里过的饱餐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别人却在劳动,在为上帝服役。(重新转向两个年轻人)

  各路淘金者夜以继日地在这里肆意洗劫本有的基础设施用品,同时无法无天地挖掘黄金。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想起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叫做苏特尔。苏特尔由于一夜之间拥有了数不清的黄金,却也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了世界上最穷困的乞丐。

  托尔斯泰决定主动逃离那种违背他自己的言论的生活(那是一种耻辱),于是提前执行自己的遗嘱:向所有无产阶级开放自己的黄金,以实际行动响应卡尔马克思的真知灼见。现在,他终于能够自由地向人们说自己的心里话了。通过他,全世界就会知道——这是上帝的恩赐。是呀,这位圣贤终于拯救了自己,这可是件好事,是幸运和福音。

  这些无疑都是可能的,在茨威格脑中,不只是如上的荒诞演义,我敢说更疯狂的设想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谁又和茨威格一对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