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家客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宋家客厅》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5 03:1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宋家客厅》的读后感大全

  《宋家客厅》是一本由宋以朗 / 陈晓勤著作,花城出版社/ 铁葫芦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家客厅》读后感(一):有一本民国书

  2015年读的第十本书《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宋以朗著。这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这两年读书都没有跳脱民国风,也大爱民国风,有的时候真羡慕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虽逢乱世,但又是人才辈出,文教科技大峥嵘的时代。这种回忆录式的传记从学生时代读章诒和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哎…

  《宋家客厅》读后感(二):书信

  张爱玲的考据《红楼梦》大纲,取名《红楼梦魇》,自述是因为宋淇信里的一句戏言;其实,“红楼梦魇”原是钱钟书与宋淇通信里嘲讽红学考据者的句子。

  钱钟书给宋淇的信里谈到《红楼梦》英译本,他说:“总是以‘石头’始,以‘砖头’终。”

  翻译实难,真正的诗意,往往是在翻译中失去的。

  一封手写的书信,己成为山长水远的奢侈品,从前慢,真的慢……

  《宋家客厅》读后感(三):很好的一本文学作品

  有一个人书里没提到,叫高克毅,也就是乔志高。他是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人物原型,不管小说还是信,张爱玲都说了很多他的坏话,可高克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父亲最好的朋友,他们有很多通信,我看到后来都不要再看下去了,因为都是公事。我父亲是《译丛》杂志第一个编辑,他不做了,高先生接手。这些信都是讲杂志的人事、选题,很枯燥。他们住在中文大学员工宿舍同一座楼,楼上楼下,经常碰面。

  《宋家客厅》读后感(四):钱钟书和宋淇

  书里写钱钟书经常告诫宋淇,“你不要像你令尊大人那样,周身刀无张力”,宋淇在晚年也自悔,“为什么我没能写出长篇小说,我也可以写英雄的史诗,为了一个女人发动的战争”。

  可是钱钟书呢,为最高领导翻译文集,文革期间被下放,当邮递员送信,写了几本读书笔记,《宋诗选注》《管锥篇》,成就也不算太高;

  1949年的时候,每个知识分子面临一个抉择,留下还是走,宋淇选择了走,钱钟书选择了留下,但他们还是被命运捉弄了,天意难测,造化弄人。

  《宋家客厅》读后感(五):呵呵

  但凡这世间多一篇钱老的文章,争议就多一点,喜欢和讨厌也会更两极化,钱锺书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人,一锤定音,喜欢的会越喜欢,讨厌的也就呵呵,我就是属于更坠入钱迷无法自拔的那种。

  这本书的书名就把颇为争议的两位连贯在一起,注定是一本有槽点有料点的书。书中也很直白的提到,钱老对张爱玲的评价不高,自然了,萌钱老的对张爱玲的评价也都不会太高。

  原来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还是取自钱老信中一次随意的对红学者的讽刺用词。呵呵。

  还有哪位挽着钱老的手的水晶,他丫真的极其猥琐。

  钱锺书的幽默是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宋家客厅》读后感(六):贵圈真乱

  宋淇夫妇跟张爱玲颇有渊源,作为张爱玲的脑残粉,迫不及待地弄到此书原是冲着张爱玲去的,但读后觉得最精彩的是钱钟书的部分,然后是傅雷,张爱玲的则多流于八卦。

  不过,此书好在有大量第一手材料,想必作者宋以朗也不会篡改父辈信件来博得眼球。张爱玲才华横溢,文坛奇葩,但她毕竟是个通俗小说家,免不了要适应市场沾上商业的世俗气息,所以张爱玲的部分越看越像各种八卦官司,要稿费要版权之类,脑海里只浮现出四个字:贵圈真乱。

  其实解密类的书看多了就会发现,涉及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太广,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说真话,给出的信息也并不是全面的。仅凭消遣,值得一看。

  《宋家客厅》读后感(七):不懂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 )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我之所以说出这些往事,不过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他们偶然擦身而过,或许连当事人也毫不在意,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宋家客厅》读后感(八):《宋家客厅:从张爱玲到钱锺书》细节

  傅雷其实是真心喜欢张爱玲小说的,但他的方式是写一篇批评张爱玲的文章。他说:《金锁记》是部圆满的作品,应该被列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可正因为如此,他才一定要批评《连环套》的内容太贫乏,他还警告张爱玲不要开倒车。张爱玲当时的回复是“《连环套》就是这样写的,现在还在继续写下去”,这个冷淡语气,相当于今天的“呵呵”。

  宋家家学渊源,宋淇的父亲宋春舫是国内最早的戏剧研究家,他7岁能用拉丁语背诵恺撒的《高卢战记》,12岁中秀才,在欧洲取得了政治学、戏剧学学位。回国后,宋春舫担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北大的教授,主讲欧美戏剧。他拥有当时国内最丰富的外文戏剧藏书,让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梁实秋都自叹不如。

  《色,戒》的艺术水平如何呢?这类专业论文很多。我不是张迷,从我的阅读经验来说,它是张爱玲作品序列里很突出的杰作,是世界大师级的写作水准。它的质感远远超过了普通短篇小说,就像一块来自外太空的物质,有着不可思议的密度和重量。我们在阅读时,能够体验到张爱玲为这二三十页所花费的心血。仅仅这一点,就够我们尊敬的了。

  张爱玲生得高高瘦瘦,深度近视却不戴眼镜,整天躲在房间里写作,很少吃东西,也很少和小孩子说话。

  《连环套》就是这样写的,现在还在继续写下去≈呵呵

  张爱玲死时只有2.8万美元存款,

  清欠和葬礼又使用了1.17万。

  《宋家客厅》读后感(九):读《宋家客厅》

  读《宋家客厅》

  喜读家族往事,尤其是民国世家生活。作者宋以明回顾了曾祖父、祖父,父亲及家族世交的一些人事。

  其祖父宋春舫年轻时求学欧洲,回国后成为在中国大学第一个开立戏剧课的人。祖父与祖母成婚去杭州游玩,喜杭州山水,但住旅馆时却被警察查房数次,烦不胜烦,一怒之下,索性在杭州盖了栋别墅,可谓真土豪也。别墅与小舅子合建,命名“春润庐”,建好之后主人并不常住,倒是长邀请北大的一些教授朋友去住。书中写到,蔡元培先生去杭州必住“春润庐”。查了一下,别墅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54号,隔壁就是新新饭店,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有机会可以造访一下。

  作者父亲宋淇与钱钟书交好,据说杨绛曾经把翻译的英文小册子给傅雷看,傅雷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于是杨绛告诉了钱钟书,钱钟书建议不修改把译文重新给傅雷看一次,再看时,傅雷竟没有发现,反而觉得更满意了。这让我想起来老师让修改论文,有同学偷懒并无改动冒险给老师看,老师竟也没有发现。

  整本书引用的书信资料、涉及的人物很多,去伪存真,纠正了很多错误的信息,比如关于张爱玲去世时的场景,很多作家叙述时难免加以发挥,其实真正见过当时场景除了警察、公寓的房东、殡仪馆执行人之外,世上只有林式同,也就是张的遗嘱执行人见到过,大概因为张爱玲极度爱面子,遗嘱中有一条就是死后立即焚化,不愿外人见到自己遗容,林式同遵遗嘱也就立即送往殡仪馆。

  作者用掌握的一手资料澄清了一些谜团和误解,使读者了解到在相同的历史节点,不同文化人之间的交往、探讨,用编者的话说,是构筑了一部细节文化史,呈现了一些大时代的侧影。

  《宋家客厅》读后感(十):dilettante:《宋家客厅》

  读宋以朗《宋家客厅》。宋家是文化世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史上,宋家的客厅,是一个重要的“据点”。 书中记到,傅雷称宋以朗的父亲宋淇dilettante,意思是懂很多东西,但没一样精通,用粤语说就是“周身刀,无张利”。《神雕侠侣》里,金轮法王评价杨过的功夫,“杂而不纯,博而不精”,跟傅雷一样的意思。 其实宋家三代人,宋春舫、宋淇、宋以朗,都有些dilettante。 宋春舫,藏书极富,通数国外语,能与毛姆谈笑风生,与蔡元培和戏剧界一堆明星是好友。自己写过几本剧和散文,翻译过几本书,出过几本戏剧理论专著。但似乎没有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在文学史上逐渐被人遗忘了。后来,他从事过海洋科学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但似乎他也不是一个科学家。 宋淇,主业在娱乐圈,做制片人,但亦写诗、亦翻译、亦文学批评、亦翻译,著述颇多。与钱钟书、傅雷、张爱玲、吴兴华、夏志清等文学界人士交往密切,宋淇和妻子邝文美,后来是张爱玲遗嘱执行人。宋淇往往为张爱玲的写作提供意见,足见其文学修养不低,亦有创作能力,但自己似乎没有十分出名的作品。 宋以朗,统计学博士,业余搞点翻译和张爱玲研究,抛出来的东西,往往让很多专业学者汗颜。但又不能说他是一“张学”研究学者。 傅雷对宋淇上面的评价,是对朋友的爱之心切,他不愿看到宋淇浪费自己的才华。博而不精,精而不博,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小时候每每有恐慌,生怕自己是一无所长之人,总想要精研一术,能有所长,求个谋生的本事。但渐渐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活成了自己害怕成为的那种人。摊子铺得既大,兴趣又转换得快,到底是一无所长。 《宋家客厅》里,讲了一个宋淇好友,诗人吴兴华,他给宋淇写信: “好为无根之论以震骇凡俗,心醉于片时的喝彩,便无暇计及真正的不朽之业。” 像我这种性根不定的人,容易犯的最大毛病就是,兴趣泛滥,浅尝辄止,沾沾自喜于入门时的快感,怯于坚持的辛苦,自欺以为博,其实是浅,常有小聪明,难成大功业。 但这样是不是一无好处呢?大概也不是。 梁启超曾对子女说过一段话,无论是博杂无一精擅者,还是精纯趣味狭隘者,都值得一看: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