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摘抄
《理想国》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NG。感觉读不下去。对于辩论对话的方式,我是很反感的。因为辩论这种方式,真是一种技巧,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内容限制与转移,我将之视为奇巧淫技。或许我先看看其结论好了。
●读的理想国第二个译文版本,翻译显得有点佶屈聱牙,频繁的人名切换容易打断思绪,但序言写的特别好,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理想国的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你的话我觉得都对”//正义乃是强者的利益//别是最后一本pray
●读完了真开心,接下来就是复盘和做笔记了
●《理想国》简直是对我边看书边笔记边写点意见发点牢骚的习惯的猛烈鞭挞[捂脸哭]。前面刚标出一些反驳意见后面就能被解释得服服帖帖,最终几乎所有的都得回过头来划掉,并深刻地感到自己的无知……
●经典就是经典
●去年读完奥勒留的《沉思录》还没下咽,今年又来挑战柏拉图的《理想国》,以为里面会谈到爱情观,结果满纸的正义和治国,离生活太远,有点失望。而且一想到公元前这帮精英和孔孟一样,都在琢磨怎么套路人民,看如今,一点没变,似乎我们生来就活在早已设定的枷锁中,有点惊悚,有点慌张。
●是时代让我们面对先哲时有种错觉般的优越感
●政治逻辑的启蒙书。
●最后还是以神话结尾。文学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柏拉图自己也是懂诗爱诗之人才会把诗看得如此重要,尽管他只想保留文学的教育功能。
《理想国》读后感(一):一场关于正义的逻辑之旅
很难想象这是公元几百年前的思想产物,找了很多个译本,在我们国家这本名著有太多的翻译版本,最终确定下了早读这一版。
第一,这版语言表达精炼,符合我的直观感受
第二,对于苏格拉底呗强留那段的翻译,只在这版我才能明白是个什么内容。
第三,听了复旦大学教授的导读我发现,我确实时选对了。
“搞政治,必须秉持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阶级的概念”
这是我从前两卷导读中感触最深的概念,因为在现实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阶级中游荡,阶级概念早就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理想国》中有太多的概念值得我静下心来反复思考,我很赞同关于教育的内容,这又不禁让我感叹柏拉图这本书后,人类历史是在无限循环着他所描述的一切,愚蠢的人类!
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民主”其实是个不和谐不理想的政治生态。
《理想国》读后感(二):[442A-B]的一条注释
苏格拉底论及城邦三部分:治邦者,护卫者,生产者,继而城邦—灵魂相对应,灵魂(精神,心灵)三要素:理性,激情,欲望。理性对应治邦者,激情通过教育驯化成为勇敢(护卫者),欲望作为被统治者。从而建立秩序。苏格拉底推崇理性思辨,从而克制肉身欲望,以求灵魂的高扬。 而尼采,或曰反叛传统,或曰本质还是柏拉图主义者,在他那里,三要素倒置,理性缺席,欲望成为领导,生命是趋于权力的意志(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意志,虽并不一以贯之,表现为——欲望),然而,尼采所谓“权力意志”并不如柏拉图欲望—生产者,是仅仅为了满足肉身的需要,它在灵魂中首先是意志代替理性成为领导者,激情作为没有受到驯化的辅助者,接着是外在的趋向蓬勃扩张的“生命的力”,“权力意志”要求打破通过理性建立的秩序,从而达到生命的力的解放,同时,秩序作为 存在being,是不会变易的,是一种绝对;打破秩序,即是肯定世界的相对性——不断的生成和消亡 当然,是否果真如此,还需读过《权力意志》再论
《理想国》读后感(三):理想又不理想的理想国
可能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是非常较真,对于看起来论证有问题的部分不会像一些读者那样产生"反驳"的欲望。第一次读柏拉图,意料之外的是不仅像老师面对面那样讲人话,文采也非常好。总体极度友好,完全不像后世的哲学会用自然语言去开发一套哲学语言。哪怕论证不坚实,全书满满的正义之气理想之情怀也让人觉得崇高之感油然而生。
护卫者教育还是不评论为妙(拿荷马开涮挺喜感的);但男女平等、妇女儿童公有(男子默认本来就是公有)听起来很棒... 这种制度别的文学、社科中也有被YY过;好处是最大限度把个人从无限家庭责任中解放出来。理想国隐隐有反乌托邦的影子,但关于"自由无度"的吐槽也很犀利。原来世袭君主制在古希腊是非主流小众政体,难怪他们不说"共和"而直接把非君主制细分了。
最后一个故事很美。关于亡灵们对来世生活的选择:阿塔兰忒竟然还想当运动家,奥德修斯只想当个普通公民平安渡过一生;俄尔普斯想当天鹅,大埃阿斯想当雄狮(恨透你们这些人类了);真是令人唏嘘。
译林版末尾的词汇术语表做得很好,让我条件反射地产生背单词的想法... 顺便学习希腊字母拼读应该是可以的...
《理想国》读后感(四):东西方文化差异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我们的诸子百家同属轴心时代,但是差别显而易见,我们的《论语》《老子》等书都是言简意赅,一句话让你自己体会,而柏拉图的著作通过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呈现,通过辩论和探讨,将道理反复陈说。柏拉图他们很注重逻辑,我们不特别注重逻辑(名家思想在后世没有得到重视)。
书中的很多理论之前或多或少听过,比如洞穴隐喻、理型论等等,这次更多地了解了这些理论。
书中开始讨论的是正义,苏格拉底一一驳斥了他认为错误的观点。之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上去正义,实际上不是。不正义的人看上去正义,这样他有好名声,实际上不正义,这样他又能得到各种利益。这种论断在场的人觉得很对,那时候的社会可能普遍存在“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现象,所以不正义者更有利这个赤裸裸的现实,让苏格拉底实在不好辩驳,所以他兜了个大圈子,去讲城邦的正义,开始构筑他的“理想国”,书的主题部分都是关于理想国的,但从书的结构来说,理想国这部分也是为了最终论述个人的正义优于不正义。
书中的很多理论今天看起来自然不能说对,比如灵魂不死、女人和儿童共有等,但这种思考、辩论的过程,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理想国》读后感(五):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