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7 00:1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一):万历十五年

  最近正在看《大明王朝1566》,就想起自己也买了这本书,两者结合的效果果然更棒,更利于理解。翻开书全都是熟悉的人物,一个个名字也有了一张张鲜活对应的脸,虽说可能这样会失去一部分想象的乐趣,可是也多了更多联想的趣味,读书看剧不就是为了开心,不必拘泥于别人订的条条框框了。

看完了,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二):万历十五年

  Fuck,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就像一把刀,理性、冷静、精准的解剖在这片土地上的几百年前的文明

  这是一本边读边会掩卷沉思的书

  这是一本边掩卷沉思边无可奈何的书

  你会边读边会想到你所在的环境中还是在延续着几百年前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跟现代化格格不入,那么陈旧,那么丑陋,同时又那么顽固,那么的无所不在

  历史的巨轮前进得如此缓慢

  而我们继续在这个陈旧腐化的巨轮下慢慢被碾压

  可以一遍又一遍读的书。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三):零散随记

  “我记住他叫万历皇帝,而不记得他姓名。” 从整本书来看、从整个万历年间审视,每个职位上的人都身不由己,抽离成模板。但论及每个人,又可见各自悲愁。 道德在小范围内是高效的,因为它约定俗成,省略了循条文规章分析的过程。但当强行将之推至举国统治的核心制度时,就只能引发停滞甚至倒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过也是由于道德统治下,”稳定压倒一切“,发展,面向未来?不存在的。 小议海瑞 把海瑞模板化,可谓是孔孟礼教的现实典范,纵然有过度遵循教条之嫌。观其一生事迹,因太为异类,极端,总是不免嘲笑其刻板、不懂变通。 但海瑞自己真实的感受,怕是另一番无怨而满足吧。 至少对我而言,若是能一生践行自己的信念(虽然那信念让现在人看来那么可悲),不断砥砺、完善自我,从始自终未曾背离自己的信仰。无论那信念是何物,都应得些赞美,应得到羡慕。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四):政治经济学最佳讲本

  作者能文能武,曾在报行行走,又曾在军政系统工作过,后来潜心研究,成为一代学者,可以说这些经历融入进作者的思想,所以从选题到材料的选择,都和作者的思维密切关联.

  作者通过人物的描写,述及到相应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制度等等之间在明末的相互影响,而财政经济贯穿本书的始终,可以理解为此书是政治经济学的最佳讲本.

  让我们了解到明朝的过往历史现状,伟大王朝的不足之处.

  鉴古知今,让我们牢记和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为实现今日的中国梦剔除一切不利的因素.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有思想的人深度阅读和思索的书籍.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五):“平淡无奇的1587”

  《万历十五年》是我在高三时没有手机电脑的情况下读完了全套《明朝那些事儿》后知道的书。上大学后了解到它在历史评述向书籍中的地位,薄薄一本当真对得起它长年占据同类题材的畅销第一的地位。

  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觉得冷汗直冒,怎么讲呢?作者就好像医生一样很冷酷地拿着一把手术刀样一层一层解剖开当时还处于一片繁荣盛世的明王朝内部的腐朽,读者焦急心痛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你眼看着正值壮身体健康年的人实则已经病入膏肓的感觉。今天偶然看见英文翻译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可以说非常精妙了,见微知著,看似平淡无奇的1587年,实则必然覆灭的的命运已经彰显且不可抗了。

  当时迷到什么状态呢?对于整个元后期到明到清前期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条条框框提起来哪一段我都头头是道,导致我以前写考试作文时沉迷于明历史人物不可自拔。

  现在不行了,还回去了大概,读大学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大概就是个知识面不断狭窄的过程,是我太废太柴了。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六):意外之喜欢

  也是最近才刚刚开始学习历史的,这本书还挺让我意外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惊呆了,为什么这个尺寸的书每页印了这么多字……惶恐。。。但是由于对历史的热爱,还是开始读了。其实黄先生的文字没有什么情感色彩或细腻的处理或粗狂的表达,但是平淡的叙述历史让人看了欲罢不能。文中我标记了两处对于我目前状态比较适用的:

  1、张居正于是面奏说,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二者之外,难道还有其他?

  2、(申时行退职闲居之后)他自信他在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诚意,这一大前提使他们扪心无愧,至于成败钝利,那又并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

  这可能就是博古通今吧。两位首辅的心路,正是我现在所需要明白和要做的,突然喜欢看历史,也是因为发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大部分,其实早在很久前,就有人经历过了,我们要借鉴前人的经验。

  历史的一幕一幕总是在重复的上演,多读一些书,少走一些弯路。

  这个是增订本,后面有一些附录,还有明朝三个大将的故事,对我来说,微微有点超纲了,哈哈哈,不过通晓历史的人,应该会喜欢的。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七):不只是公元1587,更是一杯淡淡的奶茶

  最近看了很火的《人民的名义》,里面提到与高被拉下水息息相关的一本书——《万历十五年》,剧中的高是典型的儒官,大学教授出身,严肃中颇具几分浪漫主义气息。我本以为能将他与少女情欲联系在一起的书会是杂记野史,没想到却是一本娓娓道来的严肃史学著作,就好像早晨煮好的牛奶,很温和,作者稍微加了一点点糖,奶皮粘在嘴上,读起来异常舒服。

  我不是史学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是特别喜欢平铺直叙的严肃史学书,但是我更讨厌披着严肃史学外衣却带有严重个人评判色彩的书,或者乱挖历史角落的阴谋论书,对于近几年各种爆款的这一类书,我个人是嗤之以鼻的。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更在意大小事件的组合叙述,配合严谨的推论,杂而不乱,对于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作者点到即止,不会滔滔不绝的倾泄自己的观点,像是一杯淡淡的奶茶,茶和奶的组合恰到好处,谁也不会压过谁的味道,平淡之余让人感觉读过之后回味无穷。

  另一点要说的是,这本《万历十五年》的历史观和写作手法我是十分赞崇的,不了解明史的读者可能初读会觉得杂乱,纠不到重点,如有可能的话,读完这段明史再来看此书会显得更加趣味无穷。

  总之,这是我最近度过的一本好书,也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吧,年轻人!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八):《万历十五年》个人短评

  观一粟而知沧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万历十五年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错综复杂、风起云涌的社会藤蔓终于汇集起时的一个横断面。向下有其树根,向上是其树冠。大明王朝这棵大树在这一个横断面上预言了倾覆的结局。而这个年份本身,哪怕十四年,或者十六年,其实如同年轮一样没有太多的追究意义——否则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历史学家看数学书了。很明显书中的人物,无论万历还是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海瑞,戚继光还是李贽,在这个“低能的政府”以及“僵化的体制”下,个人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明朝那些事》总是有点轻佻的痞气,《万历十五年》有着一种现实与超现实混杂的压抑。黄仁宇究竟是微言大义还是春秋笔法自然不可考,这本史学书籍还是拥有着一定程度上小说的美感。一群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人说:那边有座老桥,我们走老桥——这是海瑞;一个人说:我们建座新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是张居正;一个人说:我们一边建桥试试一边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反正桥也可能用不上——这是申时行;一个人一边摸着石头一边悄悄用石头堆桥——这是戚继光;一个人一边走一边骂一边找桥——这是李贽;一个想建桥的人被人扛着挣扎着放声大喊:放我下来,我不要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没人理他他就闭眼闭嘴了——这是万历。PS:书中的阴阳之观点十分精辟,肉体与精神的分裂简直和基督教的本质矛盾有得一拼。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九):复盘后才发现的拐点

  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是张居正死后的第五年。从1572年到1582年,张居正作为首辅的十年,即万历继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然而在这个有些刚愎自用却有所成就的首辅死去五年之后,在他的继任者申时行在皇上和文人集团之间平凡的调和下,万历终于意识到皇帝仅仅是一个宗教般的位置,是活着的祖宗,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

文人集团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是作出强制性的仲裁。

  皇帝与文人集团的制衡,其根本原因在于组织本身。本朝以四书的伦理道德而非法制为立国之根本,法律的施用绝不可以与圣贤的教导相违。在文臣奏疏对废长立幼的斥责下,万历无法立自己最心爱的郑妃之子为太子。这样强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成为压死万历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是如此的无能无力,使他消极抵抗,选择无为而治。

  首辅的改弦更张也让万历逾加艰难。张居正虽矫饰自奉奢侈,却上下求索,寻求一种适当的变法改变帝国的沉重制度。申时行过度爱惜自己羽毛,思及前几任主辅均不得善终,就下定决心要规避张居正等人犯下的错误。用人上,他对待文臣更加宽恕容忍,总想充当好人从中调和。但在政绩上看却过于平淡,一味只顾目前适用而放弃原则。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读后感(十):一流的畅销书,二流的历史书

  好像这么说有批评的意思,其实我倒不觉得这是一种批评,就连黄仁宇先生自己也在增订本的附录部分谈到“不重辩论而重叙述”“到处都待考证”,这也就是说其中可能会有不实之处,这倒不是先生故意,不知道还要讲,实在是中国史实浩如烟海,加之考古发现又往往推翻以往定论。

  其实,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开始质疑也是源于此,就算起居录等史实确凿,也不可能什么都巨细无遗,毕竟没有什么史官钻进万历皇帝的脑袋里掏出了他的想法。而本书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有问题了,因为作者根本就没有在现场,他没看见,他用了想象,历史书可以想象吗?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如果你看过黑泽明的《罗生门》,你就会知道,通过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过去的事情是没办法还原的。

  疑问:照这么说,历史书还没法儿写了。

  答:有的。我觉得吧,做必要的注释,去除无谓的描述,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事件过程,能用数字这种直观准确的方式表现的尽可能用数字。真正做到不知道的不要讲。

  以上只是我的历史观。所以说,如果把《万历十五年》当做专业历史书看,我就觉得这只能是二流了。当做科普书来看则是相当棒,普通大众不搞历史研究没必要把事情搞那么清楚,当然,专业历史研究者们也不会把这本小书当真了。

  看书,不能只揪着不喜欢的地方看,重点还是有所得。读起来,时时是会害怕的,以古观今,有些人有些事还是那样。无力改变,也不想顺从,总是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