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托尔斯泰与紫绒椅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7 01:18: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经典读后感有感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是一本由[美]妮娜·桑科维奇 (Nina Sankovitch)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一):读书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被紫色的封面吸引,读下去发现是一本好书。给热爱读书的人很多启发和引导。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我找寻自我的过程,了解的越多发现自己的知识越浅薄,人也会变得更加沉默。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想读更多书的计划,想通过读书去认知更广阔的世界,在行万里路之前,读万卷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二):有趣和深刻

  一把紫色的绒布椅子,一杯茶,很多很多的书,仅仅是这个封面就足够吸引人。这是普通读者的阅读故事,只要忽略那把椅子上有猫的尿骚味,而是在想象中用封面上那把椅子取而代之,这就是个舒适美好温暖可口的好故事。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与文学批评家的针锋相对最让我赞同,普通读者毫不在意评论家怎么想,谁说只有深刻的书才是好书,梁文道说读书不能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要勇于接纳艰深或陌生的书开垦自己的头脑,扩展疆域,但没人说过这样的书不能是有趣的让人前仰后合的。收获了一张长长的书单。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三):人与书的缘分

  首先,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单。

  作者因为生活的变故,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阅读年的计划。姐姐的突然离世打乱了生活原有的节奏。为什么自己能活下去?要怎样活下去?妮娜·桑科维奇通过读书寻找答案和慰藉。可能正因为作者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曾任职律师,全书让人有”引经据典,理性认证“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书单里面并不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每个作家的作品只能读一本……我不会读《战争与和平》,但我可以读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小说《伪券》”。作者没有详细解释自己选书的过程,不过从整本书所提到的细节可以知道,这主要来自亲友及笔友的推荐。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四):开始我的阅读年

  断断续续读这本书的时候,生活突然空闲了下来。发现,在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后,我阅读的欲望也下降了——原来读书并不是我的爱好,而只是一项工具吗?缓过震惊后,发现也没什么不好,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一直把阅读的范围限制得太窄。本书正好起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书里提到大部分的书国内都没引进,相当一部分连豆瓣上都没有介绍——哇,原来书的世界这么大!而真正让我羡慕的,是国外的儿童读物好多!我记得小时候好像只听说过郑渊洁,格林童话都是上了初中才听说的。

  既然有童年的缺失想弥补,又发现了这么多新书,还有相对之前较充裕的时间,那就开始我自己的阅读年吧。希望我也能和作者一样,在文字里逃入生活。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五):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肆月,在书店偶遇这本淡紫色暖人心扉的书籍,读后了解了这本书大致内容:作者妮娜,为了从长姐过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在尝试了将自己投入各种工作、社交、家务暂时性的麻痹式逃离方式的失败后,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因犯错误被父母禁足的那段日子,是如何通过每天不停地阅读最后完美蜕变、改掉陋习的。于是妮娜决定以此来开启一个阅读年——365天一天一本书,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对自己的低声耳语,去慢慢体味生、死、爱、情的人生感悟。

  当作者在阅读年的最后读到了托尔斯泰的《伪卷》时,她发现就和托尔斯泰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这是一个链接世界的纽带,一个人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并且有时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产生无所不有的各种能量。妮娜发现从自己的阅读年的开始,到网上书评论坛的创建;从朋友们的好书推荐,到于不同的陌生读者共同平谈论书。她也确实影响了许多朋友,甚至包括我。所以,我也要将我的某个感悟写入书评,希冀能影响到当下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

  “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好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都需要一个地方,让我们想起自己是谁,哪些东西对自己最重要;我们都需要留出一段暂停的时光,重新觉察到活着的愉悦和幸福”

  所以啊朋友,别让城市的喧嚣蒙蔽了你的双眼,别让芬毓的香水窒息了你的呼吸,别让疾驰的节奏打乱了你的双脚。所以啊朋友,让我们暂时的逃离当下,来一场与书籍的约会,与作家们的窃窃私语,找回那个我们最纯净的初衷,找到继续与未来作战的踌躇壮志吧!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六):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肆月,在书店偶遇这本淡紫色暖人心扉的书籍,读后了解了这本书大致内容:作者妮娜,为了从长姐过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在尝试了将自己投入各种工作、社交、家务暂时性的麻痹式逃离方式的失败后,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因犯错误被父母禁足的那段日子,是如何通过每天不停地阅读最后完美蜕变、改掉陋习的。于是妮娜决定以此来开启一个阅读年——365天一天一本书,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对自己的低声耳语,去慢慢体味生、死、爱、情的人生感悟。

  当作者在阅读年的最后读到了托尔斯泰的《伪卷》时,她发现就和托尔斯泰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这是一个链接世界的纽带,一个人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并且有时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产生无所不有的各种能量。妮娜发现从自己的阅读年的开始,到网上书评论坛的创建;从朋友们的好书推荐,到于不同的陌生读者共同平谈论书。她也确实影响了许多朋友,甚至包括我。所以,我也要将我的某个感悟写入书评,希冀能影响到当下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

  “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好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都需要一个地方,让我们想起自己是谁,哪些东西对自己最重要;我们都需要留出一段暂停的时光,重新觉察到活着的愉悦和幸福”

  所以啊朋友,别让城市的喧嚣蒙蔽了你的双眼,别让芬毓的香水窒息了你的呼吸,别让疾驰的节奏打乱了你的双脚。所以啊朋友,让我们暂时的逃离当下,来一场与书籍的约会,与作家们的窃窃私语,找回那个我们最纯净的初衷,找到继续与未来作战的踌躇壮志吧!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七):给每一个在阅读中寻求庇护的人:当她一年看完365本书

  什么时候我们想要阅读?当我们需要获得知识的时候,当我们想要自我提升的时候,当我们需要逃离现实的时候,当我们需要慰藉的时候……

  “我遍寻安宁而不得,唯有一册在手,向隅独坐,方才寻获。”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一年阅读好时光》讲的是作者妮娜在姐姐去世后难以走出哀恸,在阅读中寻找自愈的故事。姐姐去世后的前三年,她尝试着一头扎进各式各样的活动、计划和旅行中,去当老公足球队的教练,去给儿子的乐高机器人队帮忙,担任家长教师联谊会的负责人……害怕死亡的她,给自己制定了健身计划,把所有科室的医生都看了个遍。她把自己和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填满,却始终无法逃离心中的哀痛。当四十岁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妮娜满脑子想的只有一件事:“我姐姐在四十岁时去世了。”

  妮娜回望过去,寻找与姐姐的共同拥有的东西:笑声,心里话,书籍。在人生所有的时光里,原来自己一直向书籍寻求智慧、帮助和逃离。于是,妮娜决定停下来,开始一年每天阅读一本书的计划。

  从第一本《刺猬的优雅》到最后领悟列夫·托尔斯泰的《伪券》,365天,一本本书与作者的生活紧密相连,铺成了一个真挚的爱书故事。

  《刺猬的优雅》是阅读之年的第一本书,一翻开遍另妮娜爱不释手。这本书让她明白,生活或许有很多的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我们可以分辨出生命中的好事,并把这些时刻铭记在心,正是这种能力让我们生存下去,甚至盛放,活得精彩丰盈。姐姐虽然去世了,但还拥有对姐姐的回忆,而这回忆永远是支持自己的力量。

  通过365天的阅读疗程,妮娜不仅走出了姐姐去世的悲恸,也结交了来自全世界的爱书之人,她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些感悟不仅是源于某本书,也是关于阅读的意义本身。她在看完托尔斯泰的《伪券》中这样写道:“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描绘出了我们一生的轮廓线,可是,最终决定我们此生意义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欢欣与伤痛,如何与他人建立链接,并用这些链接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一起构筑出安稳的内心世界;如何向别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好曲折的一生。”

  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当我们无法获得心灵的平静的时候,也许阅读是可以尝试的最后办法,或许也是最好的办法。书籍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悲喜、单调和挫折。我们在他们的生活里看到了自己,寻得了共鸣,因此获得了勇气和希望。我们懂得,这个世界,它不断改变、无法预测,但也慷慨大度、富含惊喜。当意识到它的怪异之处以及它会继续轮转的事实,仿佛有了恢复和愈合的能力。就像辛波斯卡的那句名言:“我们何其幸运,无法确知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世间最温暖最体贴的自愈方式。“通过阅读,我发现忍受痛苦和寻找快乐是人人皆有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正是把我与世界连接起来的纽带。”我们所怀念的那些人,他们的人生故事把我们带回过去,同时亦让我们勇敢前行。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它能深深地影响我们,犹如一场灾难;它能令我们锥心刺痛,犹如挚爱之人撒手人寰,犹如被流放到杳无人烟的密林之中,犹如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本书应当像利斧一样,破开我们心中那冰封的海洋。”愿《托尔斯泰与紫绒椅》对你来说会是这样的一本书。

  :里面很多外文书都没有看过,但是对于阅读的喜爱和共鸣是想通的。最主要的是很羡慕和崇拜作者真的做到了一年每天阅读一本书!多少读书人的愿望。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八):论一把好椅子与阅读的关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那天我在万圣书园买了这本书:《托尔斯泰与紫绒椅》。一把非常好看又舒服的椅子,被阳光照射仿佛透明的紫色绒布椅面,欧式有着繁复雕花的白色椅体,挺拔、宽大、柔软,让人想深陷进去看本书……或打个瞌睡。我想开始我肯定是被封面上的这把椅子吸引了,对于一个家居控来说,我的大脑某一部分已经发达到对任何美好家居装饰品具有超级敏感性。然后,作为一个书籍控,我又拿起这本书翻了翻:一个46岁的家庭主妇,决定在一年间,每天看一本书,并写一篇书评,贴在自己建立的一个叫READ ALL DAY的网站上。

  说实话,这个想法我以前也曾有过,如果你不给自己订个计划,逼迫自己每天看一本书,那你就会永远觉得没时间看书。但我只是想想而已,没想到,遥远的美国,真的有人把这个计划实施了……

  但那天让我买下这本书的真正原因还不是这个,而是作者的身份:一个有着四个男孩的妈妈,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她是怎么做到照顾管理四个孩子、打扫卫生、做饭、购物、让老公满意等等,同时还能每天看一本书、写一篇书评的?这是让我最感兴趣的部分。随手翻了翻,我就看到了这段话:"人人都想吃晚饭了——多稀罕的要求啊!我做了点鸡排(还煮老了),把买回来的半成品沙拉拌上。我清理餐桌,叠衣服,收拾屋子,哄孩子们上床睡觉。等我终于能跟库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坐下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了。我很累,打骨头缝里往外累。我独自待在楼下,丈夫独自在楼上睡着了:爱的信息又泡汤啦,只能明天再说喽。"看完这段话,我立即买下了这本书!真的,只有一个真正的家庭主妇才能理解,这样的描写是多么真实!我和她一样,每天都很累,每天都觉得世界少了我就不行了,起码这个家少了我就不行了,但繁复的家务、照顾孩子又不能满足我的精神需求,我会空虚,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思索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因此我需要看书,但时间在哪里?我不能分身成两个我,关注物质的和关注精神的,因此我每天都在矛盾和烦恼中度过。

  我几乎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着书的前几页上印出的它所得到的各种赞誉:"每一个曾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庇护的人,都必会对这本《托尔斯泰与紫绒椅》产生共鸣。——《奥普拉杂志》""睿智,深刻,动人,极为出色的星级好书。——《柯克斯书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真是一本充满了正能量的书。作者很爱的姐姐因为癌症而去世了,她悲伤、怀念她,又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没法帮到她而内疚。她试图给周围人更多的爱,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精疲力尽却依旧悲伤。于是在46岁生日那天,她决定看书,逃离到故事中去,也许能让自己忘掉现实的残酷与悲哀。她把一切都放下,每天看一本300页左右的小说。她依旧爱自己的家人,但觉得也许卫生少打扫一次没什么关系,周末可以让丈夫做一次饭,圣诞节的装饰可以稍微简单一点,节约下来的时间,她去了解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想法,他人是如何对待悲痛,如何原谅生活的残酷,如何寻找美代替生活给予的恶,如何面对恐惧,如何记住,如何遗忘。体验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东西、共同的情感时,她也不断回忆起她的姐姐,她们曾共同经历的那些美好,她们之间的爱,她的坚忍、她的痛苦……她意识到,过往让我们悲伤,却也是让我们能继续活下去的巨大动力。在一本本故事里,记载着人类亘古以来面临的共同问题、体验到的共同情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我们面临困难,愤怒、悲哀、绝望,但是我们仍然去爱、被爱,因为爱而看到渺若星辰却辉煌灿烂的希望,于是我们变得坚强,缓慢而扎实地一步步走到人生的终点。

  一本感人却并不深奥的书。与很多心灵类图书相比,也许它只是把某些宗教色彩换成了书籍的启迪,再加上丧失亲人的个人经历,对死亡与爱的感悟,可以达到激励人心的作用。还有提醒作用:我们真的没有时间看书吗?也许你只是没有将看书当作一件最重要的事。你内心里觉得看书很重要,但行动上却认为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看电视发呆打愣任何一件事都比看书重要。

  此外,这本将个人经历与书籍结合在一起的作品里,非常感性地探讨了书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可以将个人与整个人类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它可以让我们狭窄的生活变得无比宽阔,它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释放自己的感情、寻找共鸣,它可以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对自我和周围的人有一个新的认识。总之书籍所提供给我们的智慧和体验,是任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浅阅读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一"阅读年"结束后,作者妮娜·桑科维奇不会再继续这样一天一本书的"疯狂"生活,但她依然在阅读,已经阅读了1000多本书,接连不断地把书评贴到她的READ ALL DAY网站上。也许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一天读一本书,除非你的精神上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我们谁都不应该忘记,当我们痛苦、空虚、恐惧。。。我们应该去书中寻找答案、寻求庇护。故事是虚构的,但它们也是真正的生活,它们与我们的内心相连,真实得不能再真实!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九):书虫献给书虫的礼物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爱书的女士,用读书的方式,来治愈伤痛获得成长的书。没错就是用读书的方式。总可以回答有人提过的问题了,在现在这样的时代(现在是怎样的时代,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没生活在战国和宋代......),读书不能使人变富有,读书不能赢得威望和权利,读书不能使人变漂亮,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本书的女主人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使内心变得满足和快乐,读书可以解决其它方式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书的第一章,女主和自己的丈夫度假,在预定好的餐巾就餐时,女主宣布要开始自己的阅读年,就是接下来的365天,每天阅读一本书,次日写书评且再读一本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过一年。女主的丈夫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天一本书?一星期一本如何?”其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我也和女主的家人一样拭目以待,看看最终的结果如何。

  其实我是从2013年起就制定了正式的读书计划,在2014年读完了116本书,2015年读完了236本书,但是说实话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我还是我,只是更喜欢读书了而已,书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想我与女主最大的不同,除了时间安排的问题,再就是我没有认真写书评吧,没有把读书和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许潜在的联系是有的,但是还不够,差点忘了,还有一点,目的不一样,先说我的吧。

  我是想找寻内心长久的喜悦,说得有点玄,但确实是真的,物质或外在的物品总是只能带给我短暂的欢乐,我在寻求一种更深入和长久的获得快乐方式。我总是陷入厌倦和焦躁烦乱的情绪中,哪怕我认真听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哈佛幸福课》,但是我还是不能获得长久一点的喜悦感,于是我开始将读书这件事正式提上日程,以前也读书,只是没有给予过这么高的位置。虽然我还在找寻中,但我也在慢慢改进,比如勤快点写书评,比如更加乐于分享。

  说回女主,就是女主为什么要实施一天一本书的读书计划?

  用书中的原话说:“我需要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过去三年来,我一直像在赛跑一样,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计划、杂事——没完没了的杂事——把自己和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填满。可是,无论我塞进多少事情,无论我跑得多快,都始终无法逃离心中的哀恸。”

  原来是为了逃离哀恸,什么哀恸?

  随着读书的进展,慢慢发现是哀恸是指女主的姐姐安妮—玛丽在年仅四十六岁那年得癌症过世了。

  安妮是女主的大姐,是一位艺术史学家,每天都沉浸在密密麻麻的文献中,研究建筑方面的细节、规划和照片。对与安妮来说,推理小说是糖果,是兑了汤力水的伏特加,是泡泡浴。她喜爱推理小说那丰富的细节,生动的氛围,暗黑的动机。(女主的全家都爱读书)

  女主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移民家庭,父母都经历过二战,从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女主家一共有三个姐妹,安妮是大姐,女主是最小的妹妹。小时候女主是个讨人厌的小妹妹,喜欢偷姐姐的东西,偷看姐姐的日记和随时打小报告。但是女主也深切的知道“姐姐不喜欢我,但是她爱我”。女主认为姐姐比自己聪明且漂亮,原话是:“而安妮-玛丽成了我的标杆,我渴望得到她的赞许,那分量比父母的还重。她成了我神坛上的偶像,高高在上,从此再也没有下来过。”失去了姐姐就像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依靠和安全感。

  起初女主阅读的目的很明确从逃离生活到直面生活,通过阅读去找寻美好,开启记忆,宽恕内疚,宽恕命运。

  这是一本和书有着密切关联的回忆录。在读书的过程中,女主找到了与姐姐共同生活的过往,点点回忆都浮现在了心头。

  “这一整年,我就像沉入六万英里深的海底,离开我平常那规划得过于细致、控制得太死的生活。这要感谢安妮-玛丽。我在水下,与读过的每一本书的作者畅游,吸取他们文字中的氧气,而安妮-玛丽也在那儿。像做人工呼吸一样,书本中的人物正在把生活和活力注入我的身体,新的生命。他们也帮助我学会如何让她一直活下去,活在我的心里。”

  “宽恕是接纳的升华,宽恕对生活不公平的承认:我宽恕你人生,我宽恕你递给我姐姐的这份烂交易。”

  在阅读中女主渐渐放下了执念,取得了和自我的和解。回忆姐姐,回忆童年,也回忆起了青春的过往。女主同样有犯过错误的青春期,有过恋爱的迷茫,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每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通通因为书籍的出现,才帮助女主度过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关卡。难怪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这次更加猛烈和密集,信念也更加坚定。

  是不是在有和我一起关心计划执行结果的?当然女主做到了。

  她是一位有着四个男孩儿的全职妈妈,每天有许多杂事需要处理,但她还是做到了。她计算过一个小时大概可以读70页书,读完一本300多页中等厚度的书需要4个多小时。每次写书评的时间不固定,一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不等,所以每天在这件事情上大概要花费6-7个小时,包括周末,所以她这项“阅读工作”是比普通上班族还要辛苦。她是在2008年的10月28日——2009年的10月28日间完成了这项阅读几乎,她自己建了一个“天天阅读”的博客,并在那一年的末尾因为阅读年计划登上了《纽约时报》。如今她继续为自己的博客以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撰写书评。

  这不是一本说教的书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女主把阅读(很多很多书名和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她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了一起,分享了很多关于作者本人正在困惑,可能也是身为读者的我,困惑着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深刻有的有趣,比如战争的可怕,家庭的教育,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哲学......读者坦诚的把内心分享了出来。

  “生命的弹性,无上的热情,感恩之心,人生的焦点,还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些都是家庭之爱的坚实的根基,他们都是构成满意人生的原材料。”因为花太多时间读书,女主疏于家务,所以她还幽默的加了一条“乱糟糟的居家氛围是人生这块蛋糕的膨松剂。”

  阅读到书的最后,我也收获到了读书的快乐,这是书虫献给书虫的最好礼物。

  尽管我们喜好不同,目的不同,但是都不妨碍我们深深的爱着书。

  最后感谢贴心的翻译和编辑把女主读过的书中有中文版的都标记了出来,因篇幅所限,我摘出了部分书单。

  《我在雨中等你》 加斯-坦恩

  《布鲁克林》科尔姆-托宾

  《拍卖第四十九批》 托马斯-品钦

  《小人物日记》乔治-格罗史密斯

  《刺猬的优雅》妙莉叶-巴贝利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墨水心》

  《厨房》吉本芭娜娜

  《末代大亨的情缘》

  《青衣》毕飞宇

  《奥丽芙基特里奇》

  《在切瑟尔海滩上》

  《革命之路》

  《武士花园》

  《白老虎》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读后感(十):书虫献给书虫的礼物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爱书的女士,用读书的方式,来治愈伤痛获得成长的书。没错就是用读书的方式。总可以回答有人提过的问题了,在现在这样的时代(现在是怎样的时代,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没生活在战国和宋代......),读书不能使人变富有,读书不能赢得威望和权利,读书不能使人变漂亮,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本书的女主人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使内心变得满足和快乐,读书可以解决其它方式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书的第一章,女主和自己的丈夫度假,在预定好的餐巾就餐时,女主宣布要开始自己的阅读年,就是接下来的365天,每天阅读一本书,次日写书评且再读一本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过一年。女主的丈夫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天一本书?一星期一本如何?”其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那我也和女主的家人一样拭目以待,看看最终的结果如何。

  其实我是从2013年起就制定了正式的读书计划,在2014年读完了116本书,2015年读完了236本书,但是说实话我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我还是我,只是更喜欢读书了而已,书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想我与女主最大的不同,除了时间安排的问题,再就是我没有认真写书评吧,没有把读书和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许潜在的联系是有的,但是还不够,差点忘了,还有一点,目的不一样,先说我的吧。

  我是想找寻内心长久的喜悦,说得有点玄,但确实是真的,物质或外在的物品总是只能带给我短暂的欢乐,我在寻求一种更深入和长久的获得快乐方式。我总是陷入厌倦和焦躁烦乱的情绪中,哪怕我认真听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哈佛幸福课》,但是我还是不能获得长久一点的喜悦感,于是我开始将读书这件事正式提上日程,以前也读书,只是没有给予过这么高的位置。虽然我还在找寻中,但我也在慢慢改进,比如勤快点写书评,比如更加乐于分享。

  说回女主,就是女主为什么要实施一天一本书的读书计划?

  用书中的原话说:“我需要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过去三年来,我一直像在赛跑一样,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计划、杂事——没完没了的杂事——把自己和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填满。可是,无论我塞进多少事情,无论我跑得多快,都始终无法逃离心中的哀恸。”

  原来是为了逃离哀恸,什么哀恸?

  随着读书的进展,慢慢发现是哀恸是指女主的姐姐安妮—玛丽在年仅四十六岁那年得癌症过世了。

  安妮是女主的大姐,是一位艺术史学家,每天都沉浸在密密麻麻的文献中,研究建筑方面的细节、规划和照片。对与安妮来说,推理小说是糖果,是兑了汤力水的伏特加,是泡泡浴。她喜爱推理小说那丰富的细节,生动的氛围,暗黑的动机。(女主的全家都爱读书)

  女主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移民家庭,父母都经历过二战,从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女主家一共有三个姐妹,安妮是大姐,女主是最小的妹妹。小时候女主是个讨人厌的小妹妹,喜欢偷姐姐的东西,偷看姐姐的日记和随时打小报告。但是女主也深切的知道“姐姐不喜欢我,但是她爱我”。女主认为姐姐比自己聪明且漂亮,原话是:“而安妮-玛丽成了我的标杆,我渴望得到她的赞许,那分量比父母的还重。她成了我神坛上的偶像,高高在上,从此再也没有下来过。”失去了姐姐就像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依靠和安全感。

  起初女主阅读的目的很明确从逃离生活到直面生活,通过阅读去找寻美好,开启记忆,宽恕内疚,宽恕命运。

  这是一本和书有着密切关联的回忆录。在读书的过程中,女主找到了与姐姐共同生活的过往,点点回忆都浮现在了心头。

  “这一整年,我就像沉入六万英里深的海底,离开我平常那规划得过于细致、控制得太死的生活。这要感谢安妮-玛丽。我在水下,与读过的每一本书的作者畅游,吸取他们文字中的氧气,而安妮-玛丽也在那儿。像做人工呼吸一样,书本中的人物正在把生活和活力注入我的身体,新的生命。他们也帮助我学会如何让她一直活下去,活在我的心里。”

  “宽恕是接纳的升华,宽恕对生活不公平的承认:我宽恕你人生,我宽恕你递给我姐姐的这份烂交易。”

  在阅读中女主渐渐放下了执念,取得了和自我的和解。回忆姐姐,回忆童年,也回忆起了青春的过往。女主同样有犯过错误的青春期,有过恋爱的迷茫,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每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通通因为书籍的出现,才帮助女主度过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关卡。难怪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这次更加猛烈和密集,信念也更加坚定。

  是不是在有和我一起关心计划执行结果的?当然女主做到了。

  她是一位有着四个男孩儿的全职妈妈,每天有许多杂事需要处理,但她还是做到了。她计算过一个小时大概可以读70页书,读完一本300多页中等厚度的书需要4个多小时。每次写书评的时间不固定,一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不等,所以每天在这件事情上大概要花费6-7个小时,包括周末,所以她这项“阅读工作”是比普通上班族还要辛苦。她是在2008年的10月28日——2009年的10月28日间完成了这项阅读几乎,她自己建了一个“天天阅读”的博客,并在那一年的末尾因为阅读年计划登上了《纽约时报》。如今她继续为自己的博客以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撰写书评。

  这不是一本说教的书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女主把阅读(很多很多书名和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她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了一起,分享了很多关于作者本人正在困惑,可能也是身为读者的我,困惑着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深刻有的有趣,比如战争的可怕,家庭的教育,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哲学......读者坦诚的把内心分享了出来。

  “生命的弹性,无上的热情,感恩之心,人生的焦点,还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些都是家庭之爱的坚实的根基,他们都是构成满意人生的原材料。”因为花太多时间读书,女主疏于家务,所以她还幽默的加了一条“乱糟糟的居家氛围是人生这块蛋糕的膨松剂。”

  阅读到书的最后,我也收获到了读书的快乐,这是书虫献给书虫的最好礼物。

  尽管我们喜好不同,目的不同,但是都不妨碍我们深深的爱着书。

  最后感谢贴心的翻译和编辑把女主读过的书中有中文版的都标记了出来,因篇幅所限,我摘出了部分书单。

  《我在雨中等你》 加斯-坦恩

  《布鲁克林》科尔姆-托宾

  《拍卖第四十九批》 托马斯-品钦

  《小人物日记》乔治-格罗史密斯

  《刺猬的优雅》妙莉叶-巴贝利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墨水心》

  《厨房》吉本芭娜娜

  《末代大亨的情缘》

  《青衣》毕飞宇

  《奥丽芙基特里奇》

  《在切瑟尔海滩上》

  《革命之路》

  《武士花园》

  《白老虎》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