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蒂凡尼的早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蒂凡尼的早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7 01:38: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蒂凡尼的早餐的读后感大全

  《蒂凡尼的早餐》是一本由[美] 杜鲁门·卡波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一):旅行时候的轻松阅读

  打着村上春树写序的旗号,和本身就喜欢奥黛丽赫本,而这又是她主演的唯一一部我不太喜欢的电影,买了这本大名鼎鼎的《蒂凡尼的早餐》。带着这本小巧的书在旅行途中花了不到两天就读完了,整个阅读还是很顺畅,愉悦的。不得不说小说确实比电影好看多了,也有意思的多。虽然深度上无法与名著相比较,但还是很适合平时悠闲时阅读的,里面女主人公的神秘和独立的一面很有吸引力,阅读时甚至也想体验一把她的生活了,呵呵。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二):第一个故事读来有一种仓促急躁的感觉

  故事的文字令我感觉仓促、急躁。读完之后感觉:呃,这就完了?有很震撼吗?

  女主说的话思维跳跃很快,像极了现实生活当中某个聒噪、话题切换很快的女人。有一种感觉:这种人通过不断跳跃的思维来逃避内心真正的痛苦。我跟这样的人聊天总觉得很想睡觉。

  卡波特的书我看过《冷血》、《圣诞忆旧录》、《蒂凡尼的早餐》。唯一喜欢的是《圣诞忆旧录》,那么美,那么叫人难忘。那本书的翻译也翻得非常好。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三):要么纯真 要么浮华

  故事的前半段,是游刃于纽约上层社交圈,看不清来路的郝莉。

  乡下丈夫的出现,让她的本真渐渐剥离浮现:”虽然我一再的告诉他说,大夫,我已经不是十四岁了,我不再是露拉美了。但是,可怕的是,我们站在那里时我才发现我仍然是露拉美。我仍在偷火鸡蛋,仍在田野里乱奔。只是我如今把它称做心里发毛。

  随后,爱也在苏醒:”她突然对操持家务产生了兴趣。。。她把整个下午的时间花在蒸笼般的小厨房里当家庭主妇。

  但她灵魂放荡浮华的那一面终难以剥离。告别纽约,抵达下一个“纽约”时,她丢掉了她的猫,却陡然落寞:“我们是一天在一条河边遇到的,就是这么回事。都是独立的,我们俩。我们互相之间从来没有许诺过什么——

  哎,耶稣上帝。我们属于对方。它是我的。不到你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你就不知道它是你的。“

  纯真却又浮华,两者兼具,是她难有所归的不幸根源。

  从乡下小城来到大都会的人,或许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四):蒂凡尼的早餐

  赫莉这样的女性,她的生活是放荡不羁的,十四岁未成年时嫁为人妻,与监狱里的男子在厕所交合维持生活。她认识了“我”和一个巴西外交家,日常与许多男人暧昧不清。可当她被指控与毒贩勾结入狱,身败名裂之时,只有身为朋友的“我”愿意陪在她身边,为她打点行装,就连曾幻想与之步入婚姻的巴西外交家也临阵脱逃,而她最后选择只身前往里约。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想象,是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我虽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但对她的性格中那份高贵优雅,独立自主的精神赞叹不已。

  “我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 但是在达到的时候,我愿意自己还保持着自尊心。我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在蒂凡尼吃早饭时,我仍旧是我。那里有安静气氛和高贵气派,同那些穿着高级西服的和气的男人,同那银餐具和鳄鱼皮皮夹好闻的气味在一起,就不会发生非常不幸的事儿。”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五):每个人都应去过想要的人生

  追求自由的郝莉,还有挑战阶级的格雷迪,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所经历的不同故事,组成了两个短篇。看完后没太多感触,对于这样暗黑系的故事,实在有些情绪的不适,而且没有村上春树在序中描写的惊喜感。

  “既要做明星,又要有强烈的自尊心,这本来是可以同时做到的;但是实际上你却必须放弃自尊心,放弃得一点儿也不剩。”

  “我总有一天回达到目的,但是在达到的时候,我愿意自己还保持着自尊心。我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在蒂凡尼吃早饭时,我仍旧是我。”

  “她认为婚姻离她还很远,要等到乏味暗淡、一本正经的生活开始后,她才会遇到婚姻问题,她认定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呢。直到此时,看到自己在镜中显得灰暗而憔悴,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六):村上春树说,卡波特是在写童话

  感谢航空管制,让我有足够的时间读完这篇#蒂凡尼早餐#。短短的一篇,昨天加今天大概4小时。村上春树写的序,建议大家不要先看电影再看书,也不要有代入感。说赫本与女主差异太大。还好,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也没看过赫本演的戏,但因为赫本那个造型太过深入人心,所以仍然忍不住在女主一频一笑中带入赫本的身影。看完后,如以前的习惯,又从头翻了翻,回顾一下。突然发现了遗漏——书的开章写着,献给杰克邓菲。作者卡波特的长期伴侣。只用了“伴侣”这个词,估计是情人的意思吧,中文比较含蓄。这个重要信息让我顿悟,为什么书中的“我”对于女主郝丽“不负责任”的人生观所吸引,对她游走男人圈的生活方式表示不解却无法劝阻,并因偶尔的若即若离而生气和吃醋,就算是错了,仍然愿意去付出支持她的决定。所以,卡波特是个胆小鬼,喜欢着杰克邓菲也同时被他喜欢。但却无法独自拥有,也无法得到许诺。因为我沉浸于自悲,而他如一只没有脚的鸟。不知道赫本怎么表现出来,电影还原小说的成功率并不高(近期让我觉得超成功是是#嫌疑人X你献身#,看完电影后,觉得完全一模一样。)有时间,还是会去看看的。村上春树说,卡波特是在写童话。他说的应该是,在童话中,才有那种追求美好,无所谓失去,无畏的勇气吧。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七):戴珍珠项链的女孩

  美国当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成名作,卡波特出生于1924年,于1984年猝死于用药过度,留下一句或许今天我们可以在一些歌词常见的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蒂凡尼早餐》于1958年出版,在当时就创下非常惊人的销量,改编成电影后更是大放异彩,以至于今天只要提到蒂凡尼早餐,我们的脑海里只能是穿着小黑裙戴着珍珠项链赫本的经典形象。

  但是当你看完小说后,女主人公的形象个性又会从赫本身上跳脱出来,她聪明、漂亮、有野心又有足够的胆量和坚强,敢于做梦敢于追求,她有天然的道德缺陷,是一个集放荡与纯洁于一身的女人,却永远充满魅力。小说很短、用词精炼、节凑感强,人物塑造的非常丰满。

  女主人公郝莉从乡下来到纽约,渴望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找到归宿,凭借其姿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她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我”——郝莉的邻居,一个单身作家——是这样描述在楼道里偶遇时郝莉的样貌:“几乎是夏天了,她身上穿着一件苗条合身的凉爽的黑色连衣裙,脚上是黑色凉鞋,颈上围着一条珍珠项链。虽然她的体态瘦得可怜,她的身上却透着一种几乎像早餐麦片那样的健康气息,一种像肥皂和柠檬那样的清洁,双颊红彤彤的显得十分结实。她的嘴巴很大,鼻尖上翘,一副墨镜挡住了她的眼睛。这是一张已经过了童年时代的脸,但还不属于成年妇女。”一个油腻大叔动作猥琐地跟在她的身后和她一起上楼。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自由的向往

  上一次匆匆翻阅是什么时候已经忘记了,只知道第一篇看完过,第二篇开了个头。

  尽管时间间隔很久,重读仍然有印象,并且会顺畅很多。所以说努力不会白费,经历不会白费!

  随着阅历增长(?),对过去不曾打动我的句子也有了感触。

  村上春树的序为第一篇提供了不错的背景信息,为阅读扫清了部分障碍——

  “卡波特的苦痛是从灵(精神的)与肉(物质的)的夹缝中产生出来的。卡波特故事中的主人公也生活在这样的夹缝中。

  在他的故事中,人们怀有的纯洁及其不久之后的去处,被描绘得无比美好、无比悲伤。

  真正优秀的童话,能够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予我们生活下去所需要的力量、温暖与希望。”

  郝莉的蒂凡尼、格蕾迪的百老汇,作为精神寄托存在于她们各自的世界。她们有憧憬的生活和自由的心。

  格蕾迪与母亲之间复杂的情感,对那些爱的表现的怀疑以及对怀疑本身的疑惑,是那么得熟悉。

  “所谓家就是你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我还在寻找。”

  “克莱德与他的家人,比他自己知道的更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蕾迪缺乏对家庭的感觉,在她看来,可这是一种陌生的、温暖的、几乎具有异国情调的气氛。但是,她不会为自己选择这样一种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的、不可逃避的与他人关系亲密的压力,不用多久就会将她的精力耗尽。”

  巧的是,今天在微博看到有人说,“当你孤身在外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你筋疲力竭才终于离开,现在放弃,就永远逃不出去了。 ”

  此外,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很出色。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九):爱了就爱了,错了就错了

  杜鲁门•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真的和奥黛丽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不一样。 看过一次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印象深刻的是奥黛丽赫本的优雅和洒脱,还有一份洒脱的幸运和快乐。 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由“我”在郝莉离开后,回忆与郝莉的初识时的潇洒和无穷魅力。回忆郝莉的身世,在父母双亡后,郝莉和和哥哥流浪、偷盗,被马医救助,成了老马医的妻子,过着衣食无忧,倍受疼爱。可是她却逃走了,去寻找自己的自由,爱情,幸福,想去那种让她心里不发毛的地方——蒂凡尼。 郝莉忍受不了任何被关着的活的东西,那是一个牢笼,是一种残酷。 她在男女之间游离,不爱的,万千家产的拉斯蒂也不要,爱上了外交家若泽,就变了,从快乐自由女孩成了家庭主妇,从旅行箱的家到值班家具,若泽不说结婚也盼望着相信着结婚,做着饭的怀孕的快乐妈妈。 郝莉认准了和托马托的约定,就选择信任,尽管被托马托利用,还是不肯出卖。 郝莉受托马托操纵贩毒牵连被抓,若泽以“懦夫之信”抛下郝莉,郝莉在骑马时救助不擅骑马的我,流产。 保释后,她走了,离开了。 最后,郝莉的明信片来了,她与一位有妻子和七个孩子的先生相好。“爱情?大概是。” 认真寻找心中的爱的人,都可爱得惹人怜,却未必有人怜,未必都能幸运地遇见真正的爱情。 万千世界,都希望有一个安身之处。有爱,心就安的人,才更难有安身之处。 明白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颗爱人的心,也得遇见一颗愿意交换的爱的心。 爱情可遇不可求,受伤总是难免的。伤过,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愿伤别人是自己的原则,不要轻易去爱,被别人伤,也是保护自己的方法。 愿每一颗依旧相信爱情的心都会遇见真正的爱情!不离不弃,相爱相守!

  《蒂凡尼的早餐》读后感(十):卡波特是个值得拿来读的有趣的灵魂

  回到学校就是开始早晨努力被第一缕闹钟叫醒,晚上又努力尝试早些入睡但永远失败的日子。但今天总归是有成功的事情,终于是断断续续的把《蒂凡尼的早餐》啃完了,虽然谈上不兴奋但感到好轻松,毕竟它带着惊喜又给了我失落,失落是我拖延了太久都记不得第一感受。

  遗忘确实惊人的可怕,从感同身受到形同陌路跟本用不上太久的时间,只不过是两页书纸的距离,而这段距离也只不过是没过两天而已。我很用心的回忆我拿《蒂凡尼的早餐》跟《情人》做过的对比,热情的作家总是偏爱给自己一个不那么正经或是怯弱不堪但又小有成就的原型,他们有时看不起自己但他们一直以来都自负的可以,看的清自己然后不断创作。有那么一小会儿我觉得自己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但是现在我就是把这段我自认为的了不起丢在从家去往学校的路程里,像被凶手捂住的嘴,虽明真相也有口难言。结果现在不论是我怎么用力的回想脑袋里存的也只剩一句可能大差不离的是说,人性的放纵往往呈现在字面上显的更酣畅淋漓,我们说这是一种放荡但却难掩纯情,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纯粹的东西,只不过区别在于是不是可以从放荡中自如的抽离。

  我应了译者的要求没有在读蒂凡尼之前去看了电影。于是现在我读完了蒂凡尼依旧没有勤快的去看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这部电影,对于女主我也只能是深表遗憾,我想赫本就是赫本她永远都变不成一个著名娼妓。我想她也许更适合于格蕾迪,我想她冷静的出现在坠落桥面的失控轿车里要比她拎着行李逃窜在里约街头更有魅力。

  说实在的《夏日的十字路口》可能要比《蒂凡尼的早餐》轻缓柔和的多,从开始就有些流畅的死气沉沉,当然结局也没出意料的见了上帝。格蕾迪更像是《情人》然而二者的区别在于《情人》能够自如的抽离绝望显得更麻木不仁,而格蕾迪才是真的像卡波特表达的即使我是个混蛋也阻挡不了我成为历史,他给了格蕾迪冷淡反叛的开始,又给了她冷静决绝的结局,让人忍不住的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