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a Scientist》观后感100字
《Picture a Scientist》是一部由Ian Cheney / Sharon Shattuck执导,Mahzarin Banaji / Raychelle Burks / Kathryn Clanc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icture a Scientist》观后感(一):一点感触
我实验室老板推荐给全学院(远程)观看的,感触颇多。女性在stem学科中的弱势地位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我们自己的压力。
从本科开始到博士,亲眼目睹身边的女生同学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女生都活在周围人的偏见/既定思维下,需要付出比男性同学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多的成果才能获得同等的认同。从中学开始我就陆续听到身边的老师/家长说女孩子数理能力不如男孩子,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会有人说“女孩子应该选管理人文之类的”,研究生期间会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分配less challenging project。如果你自己不去奋力争取,奋力发声,奋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便总会比男同学获得更少更次的机会。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经受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社会也有了既定的偏见和预期。在组会上我经常发现,我们组的女生提问比较少,通常会在深思熟虑,确认这不是一个stupid question才会提问。而男同学们通常会非常自信的立马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便有些问题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种教育,环境,和社会期待在女性学者身上留下的印记是另一个扣在women in stem身上的枷锁。
《Picture a Scientist》观后感(二):至少先开始
疫情期间研究所组织了这次Zoom上的电影观赏活动,选的就是这部影片,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看的时候因为网络导致画面一卡一卡的,但声音很流畅,本来打算当podcast听听,没想到片子本身很吸引人,看完之后大家还讨论了一阵。
片子访谈了几位年轻和年老的美国女性科学家在学术界遇到的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和权力下的压迫和骚扰现象,以及后来通过多方努力组建避免类似事情的机构和研究。本片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是单纯的讲这些事情,而是对每一个女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和对社会贡献也做了很好的描述,这部分甚至可以当成很好的科普,把她们既当成“科学家”也当成“女性”,也让整部片子不是简简单单的“罪行控诉”和“喊口号”。
里面提到的经历过的各种事情估计很多人看了都会有共鸣。有几段印象很深,其中一位女科学说,知道自己女儿将来想当科学家感觉很心痛,因为不想让自己女儿遭受自己经历过的痛苦。然后也讲了个故事,说是在一个会议里一个教授不停的搭讪年轻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一笑了之,女科学家也说,只有对这种事“一笑了之”的人才能在学术界继续往上爬。片子里另外一名黑人女科学家也谈到自己收到的双重歧视,比如停车场门卫质疑自己的身份。片子本身也有个“主线”,就是一个经常性骚扰和言语攻击女性的大教授的故事,也揭露了学校因为其能带来高额科研经费而对这种人和行为不闻不问。
这些事情千百年来都一直发生,甚至未来也会,终于从近几年开始终于有反抗的声音,电影的拍摄和各学府主动公开放映这部片子就是很好的开始,一定要开始。
《Picture a Scientist》观后感(三):印象最深的十一个点
1. Nancy年轻的时候和DNA的发现者Watson工作,其中有一天Francis Crick来实验室作报告,结果对Nancy进行了sexual harassment……她很震惊但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状况,也没有和Watson说
2. Nancy当时已经是senior faculty了想争取更大的实验室空间,去抗议说有些junior faculty的空间都比我大,那人不信。于是Nancy利用课余时间量了每间房间的位置,并发现了男女教授的办公空间的巨大差距,然而把这数据递给管space分配的面前时,那人选择了不看。
3. Nancy写好了一封给校长的反馈性别不平等的信,先找自己的朋友,也是MIT的女性教授过目,她的朋友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读,Nancy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对方是不是认为我是水平太不行了才会遇到这些问题”,太真实了!而对方看完之后,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说我也要加入其中,啊太感动了。
4. MIT的School of Science女性教授committee,并在她们的推动下最终发表了MIT report,并促使MIT在性别平等上做出了诸多改变,太powerful了!但想想她们在这上面花了多少精力,才可以得到本该得到的东西,而男性教授却不需要花这样的精力!太难过了。完整的MIT report可以在这里看:http://web.mit.edu/fnl/women/women.html
5. Jane在南极的经历太让人难过气愤了!那老师简直就是在bully学生啊!但天寒地冻,老师有那么有权有势,只得忍气吞声太让人难过了!多年后Jane在自己三岁女儿的一句话的刺激下,终于写了title IX complaint,太棒了!不过一开始BU居然就让那老师停职三年,开什么玩笑!影片里还请了一位没有露脸的,这个老师的第一位graduate student,她因为这个老师的bully最后只拿了master,离开了科研界太难过了!
6. Jane在file title IX的时候,找到了一起去南极的同事,当时也是graduate student的Adam。Adam的反思让人有很多思考,他说当时他是觉得那老师就是being a dick,但是因为Jane很tough,他没有觉得Jane深受困扰和伤害,就没有站出来。估计还有别的原因就是当时他只是个graduate student,对方却是有权有势的业界大佬吧。
7. Jane对Adam说自己很tough有一番非常深刻的分析。她说不这样tough,不这样laugh it off的都离开科研界了。你只有tough,只有laugh it off才可以在这里站住脚跟。而正因为此,反应这些事情的人才少。
8. Raycelle Burks,天呐太棒了,她是化学教授,不仅是女性而且是少数族裔,在白人男为主的学术圈就更少见了,收到的歧视更是多了一层。好喜欢她,一个充满了热情和能量的人,但从她的讲话中也看到了她是多么的不容易,采访中数次哽咽。提到了很多比如被认为是Janitor啊,被
9. 其中对她的一个演讲片段印象深刻,她说我们常被说要“形象要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她本人是一头卷发,就曾被人说,你要不要把你的头发弄的“专业”一点?采访中她还提到,过去她努力的“专业”,从样貌到手滑方式都试图迎合他们的标准,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集体中的一员。她说到了于是她决定做自己,并通过写blog,做podcast,上电视增加少数族裔女性科学家的曝光度,令人敬佩!
10. 影片中除了讲非常直接的sexual assault比如,Nancy和Jane经历过的,还花了很多篇幅讲“隐性”的歧视,比如开会被人忽视,被认为是janitor,秘书或者technician等等,这是女性受到的歧视中更大的部分。
11. 另外纪录片里还提到了一个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一个逻辑上非常简单的test,最基础的版本是左边是单词male,右边是单词female,然后屏幕上随机出现一些单词,有三种类别:姓名(有偏女性的有偏男性的),职业(医生,科学家等等),家庭相关(厨房,洗衣服等等)。Test的第一步是,职业都喊left(即male),家庭相关都喊right(即female),姓名和性别保持一致喊left和right,记录下反应时间和正确率。Test的第二步是,职业都喊right(即female),家庭相关都喊left(即male),姓名和性别保持一致。发现是第二种配置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更高。这个测试反映出,即使我们可能表层上认为自己没有歧视别人,但是底层其实还是有bias的。这个网站提供了很多版本的Association Test: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selectatest.html
【《Picture a Scientist》观】的相关文章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读
-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
-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 The Last Lecture的读后感大全
- The Last Lecture读后感100字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Three Sto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Three Sto
- 你的新生命始于复活 Your New Life Started
- 更多"《Picture a Scientist》观后感1"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