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读后感1000字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是一本由梁启超 著 / 彭树欣 选评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读后感(一):先意识到“精神”的问题,再来谈谈做人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只是因为腰封上的“知识愈多,痛苦愈甚”。当时只是在想自己知识没有那么多,倒是也挺痛苦的。活着活着总觉得做人没什么意思,每天就是工作、吃饭、睡觉,休息日想出去走走也提不起劲,干脆两眼一闭在家睡个两天,周一再继续工作、吃饭、睡觉。
感觉自己还没隔壁奶奶有精神,她老人家一周七天还有不同的活动项目,活得比我精彩多了。
之前读过陈丹青的一篇文章,叫“我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他说,80后、90后是我见过最乖、最被动、最有悖青春本能、最缺乏表达意识的两代人,和“垮掉的一代”比,和嬉皮士比,更是笑话。
我不觉得自己是笑话,只是觉得自己很可悲。我们比起我们的父母辈,物质生活上有了质的飞跃。我可以随时随地买到想要读的书,在网络上检索想要看的电影、新闻,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软件,它们便捷又自由,却像是用信息和知识做成的温室,而我就是新的“温室里的花朵”。
刘擎老师在最近的采访里提到了自己的学生,他说:“我发现,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了。我当时做系主任的时候,要求学生务必要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读本,我当时推荐了24本书。我规划的是,3周读一本,我觉得应该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把太多时间花在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上面。”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早就被大量的讯息、段子、图片、短视频宠坏了,能动动手指就发笑,能划两下屏幕就记住一个小知识出去卖弄,为什么还要缓慢的阅读和深度的思考?
可是不去阅读和思考又何来自我呢?梁启超说:“现在全世界的青年,都因此无限的凄惶失望,知识愈多,沉闷愈苦,中国的青年,尤为利害。因为政治社会不安宁,家国之累,较他人为甚,环顾宇内,精神无可寄托。”“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
没有精神支柱的人就是一具空壳,想要拼命抓住一些短暂的“快乐”来填满自己的空虚,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加剧了这一症状,我们就像吸毒一样对手机、对网络上瘾。这样情况下再去学习知识,只是再多吸食几支精神鸦片而已。
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又谈何容易,不过能早些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也是好的。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读后感(二):青年,要有痛切的自觉
“先生,坦荡清白,顶天立地;先生,信仰于信仰。他们有人,生于乱世,但仍心向光明;他们从远方走来,一身晴朗。”
最近很沉迷于一部剧《觉醒年代》,在这部剧里真的发现我曾经读到的简短几行文字,那个时候,真的是被一群人当作毕生信仰理想,去为之奋斗,不惧流血牺牲。
在开头的时候,陈独秀反袁运动失败之后,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中一句“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被很多人指责不爱国。1915年夏,回到上海的陈独秀,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次年更名《新青年》,是很大一批年轻人的启蒙杂志。
而在12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先生,在深入反思之后,发现偏重知识科技、轻视德行修养是现代化的一个弊病。在吸收和消化西学的同时,也要提倡传统道德。1903年以后的先生在青年中的影响迅速回落。在我浅薄的记忆里,梁启超先生,除了历史书上提及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其他的没记住什么,也不曾了解过。之前观看《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时候,以子女的角度多了解了一点先生。
但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收录的梁实秋先生的那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中描写梁启超先生讲演的样子,我到今天都还记得。
这本《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全面收集了梁启超关于修身方面的讲演稿,几乎包括了他中晚年所有的此类文稿。
有知识之人而为恶,其流毒甚于无知识者百倍。”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他就认识到轻视心灵、精神的生活,偶一不慎,堕落将不知胡底。
先生所提倡的“返本开新”并非是守旧派,他是真的在为青年担心,所以1920年代,退出政治漩涡的先生,专心投入教育。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是先生对青年的寄语“
而本书中所收录的演讲是窥见社会的怪现状之后,希望能够警醒青年,要有“痛切的自觉”。
“苟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
精神饥荒的现象,在我们如今这个社会也愈演愈烈。拼命往大脑中塞知识,却不曾体验真正精神生活的滋味。对物质的追求大过了对精神的追求,也掩盖了道德的自觉。
在这三十场讲演中,梁启超先生的身影不再单薄,变得立体。我仿佛看到了梁先生为了青年的自救,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了多少心血。虽是严肃的话题,可读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他擅长将小故事以趣味的方式二次演绎,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先生的幽默而时不时地跟着一起发笑。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书中增加了很多题解、简注,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陌生晦涩。在这些讲演中所关注的焦点,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格外警醒的。
精神饥荒频发,而众人多皆不自知,沉疴积弊,岂非危险?愿诸君读此书,能抖擞精神,勇于向沉疴积弊亮剑!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读后感(三):哀鸾孤桐上,清音透百年——读《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文/望月听雪
那个清末民初的时代动荡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识之士,变法的激进,“‘五四’之后的激越之路,其后果早已展现无遗;中国文化一阳来复之际,返本开新之路才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国的现代化路途,兜兜转转一百年,仍然没有跳脱当年梁启超所面对的,或者预见到、想要避免的问题。学校成为‘贩卖知识的杂货店’,做教育、做事业的缺少道德自觉,整个社会价值根基亟待建立。青年的苦闷和彷徨,不正是这些问题活生生的写照吗?”时代在变迁,而百年之前呼喝而出的这些铮铮话语却未过时,“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国天下于他一样都很重要,历史的脉络走到今天,见证了他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不但桃李天下,培育出梁实秋、徐志摩、蔡锷这样的弟子,家中子女九人,也全部被他培养成了国之栋梁。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的奠基人,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小儿子梁思礼更是成为火箭专家,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不愧为“饮冰”自解的大学者,“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触目惊心,前路茫茫,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打量,再做选择。现在按下重听键,再听听一百年前梁启超痛切而温暖的声音。这一次,我们也许听得懂了。”“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一代改革教育宗师的风范尽在不言中。
静妈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读后感(四):向“新新青年”喊话:年轻人,此刻你在焦虑什么?
这是1920年梁启超先生倾注全部热情所著的的三十场讲演:这是关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自救行动。 这三十场讲演:深深影响了一批“新新青年”有:梁漱溟、钱穆、贺麟、唐君毅、周恩来、梁实秋、徐志摩、张荫麟、周传儒、吴其昌、陆侃如、刘节…… 这三十场讲演放在当下都仍旧试用,尽管跨越了一百年,但是如今听来依旧格外温暖、振聋发聩。 在这本《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中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魅力,真正感受先生所说的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究竟有何深意。
梁启超先生的才能我们自然不用过多的言说,翻开这本书我们便可以发现早在100年前先生便已经洞悉了当下青年的问题——焦虑下的精神匮乏,以及如何从自救。
正如书中所呈现的那样在1917年前后,梁启超看到人们思想颓废(思想僵化、政治腐败、人心涣散)的倾向愈演愈烈,忧心如焚,不断喊话“中国社会之坏,实由十年前之青年堕落所致”,因为“有知识之人而为恶,其流毒甚于无知识者百倍”,希望新新年青年们可以醒一醒,但不幸的是这种状况在“五四”后到达一个顶峰。 在此情景下梁启超先生转而寄希望于更年轻的一代,他越过了80后直接向90后、00后“新新青年”喊话,急切的想要为“五四”纠偏,为将来的中国文化校正方向。
因尔他重新定义了新文化,提出在科学和民主之外还要加上道德自律(赛先生、德先生之外,诚然还应有一位我们所不熟悉的穆小姐)。 而后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大力宣扬一些我们所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诚心向每一位青年叩问我们应该向蔡松坡学生学些什么?我们如何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体系?我们如何明确一些学生生活日常中的基础方法? 除此以外,先生还着重强调区分了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的区别。在先生的言辞中我们得以明白生逢这个时代,我们理应当怀揣一颗坦然的心,面对这个时代的纷纷杂杂。所谓“无所为而为”,就是超越成败,超越功利,为趣味而趣味,为生活而生活,也即生活的趣味化、艺术化。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知不可而为”主义,一是老子的“为而不有”主义。“知不可而为”主义,是我们做一件事,明白知道他不能得着预料的效果,甚至于一无效果,但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做去。“为而不有”的意思,是不以所有观念作标准,不因为所有观念始劳动而发生质变。
而所谓趣味教育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方式方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西方所推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把学习和玩乐融合在一起。而在此基础上,所谓教育方式导致的问题学生也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消失,因为对应的趣味教育已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育趣味也已经把高高在上的老师进行了改变。
近来青年界很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智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在充满知识焦虑、“鸡娃”盛行的今天,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苦苦寻求解决教育困境的出路,我们只知道的是无数父母正在无可奈何的走向鸡娃父母的道路。
那究竟如何救呢? 先生指出了两个方法一是要心怀坦荡,不要因为繁琐的事情牵肠挂肚要知道宇宙本就是不圆满的,但是地球是圆的,终有一日你逝去的会重新回到你身边。二是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世上事情千千万万,人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开解自己,不轻易陷入一个情绪漩涡中去。而这两个自救方法,与先生提出的如何破局方法相辅相成,让人受益匪浅。 如何破局? (一)有精到的技能; (二)有高傲的志气; (三)有真挚的信仰; (四)有浓深的兴趣。 其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经陷入了“精神饥荒”,不妨试着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你是不是在每节课上,都会珍惜每分每秒,认真记录老师所讲的字字句句;放学回家,你是不是丝毫都不敢放松疯狂进入写作业模式;在考试前,你是不是无比焦虑会翻出所有的笔记和错题集,背下一大堆你觉得一定会考到的知识点,然后念念有词地走上考场,并期望考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而当我们走出社会踏入职场会猛然间发现辛辛苦苦的求学路,自己竟然什么也没有学会,而年轻人们免不了对自己产生失望、焦虑的情绪而开始疯狂的报班提升而后又搁置一边,自我欺骗。这就是当今教育的一种恶性循环现状,人们精神饥荒的一个普遍现象……
最后综合来讲,在如今这个鼓吹“个性”“自由”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浮躁,跳脱,变的爱慕虚荣、失去本心,忘记自己的初衷忘记修身养性。而至于如何修身?梁启超的这本《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则是治愈我们“焦虑”的一剂良药。所谓自救、未来的出路,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