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村名镇大侨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古村名镇大侨乡

2021-06-14 07:13:18 作者:大唐羽衣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村名镇大侨乡

  我说的是肥东长临河镇的六家畈。

古村名镇大侨乡

  我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这里是我主动带人过来的,一位来自北方的重要亲戚来肥,我想请吃个饭,觉得太单调,就建议,不如去郊外逛逛吧。地主地主,我可以当个“导游”,介绍本地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我想,总比见面只说天气好有趣得多。

  客人愉快地答应了。

  既然要当“导游”,我就在心里梳理了一下:就近,既有吃饭的地方,还最好能人不累,还有点分量,我就选定了六家畈。

  我对六家畈的印象,也是逐渐清晰起来的。早先虽来过,但不熟悉,更多的是书籍、媒体上的报道。说真的,看到的介绍再多,也无法与真正的触摸相比,更无法与真正熟悉的人倾情介绍相比。我单位有两位来自这个地方的同事,都不是学文学的,一个学历史的,一个学生物的,他们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来,自有一种自豪、骄傲在。学生物的那位,是在这儿上的小学、初中,他的父亲也是位老师,深受这儿的教育影响,所以,同事自己上课、说话,自有一种“文气”。他知道我的兴趣,不止一次邀请我去六家畈,他要把每一个景点说给我听。可惜他整日忙,我没好意思打搅。倒是那位学历史的同事,陪我和老张钻进了他曾经念书的学校,如今的修葺开放的吴家花园,似乎要把每一个给她留下欢乐的角落细看轻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从这儿出去的人对它的留恋。

  所以,我把游览的重点选择在茶壶山和四顶山、吴氏祠堂和吴家花园、淮军古建筑群上,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才能显出六家畈的特色。

  六家畈是个古村,这毫无疑义。据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六家畈吴氏一世祖吴七三是在南宋宝庆年间从宣城迁来,起初落脚“岩山”北麓。岩山就是今天的茶壶山。南宋末年,蒙古人加大了对宋廷的军事压力,江淮之间兵燹连连,人口骤减,土地抛荒,巢湖及周边成了一些缺地人家举族迁居的不错选择。据说吴七三生子吴再三,吴再三生六子,家族一下子壮大起来。从新安过来的移民家族,都有意无意受到唐末南唐时期“卜居”风气的影响,请人“卜居”。据六家畈吴抱冰在《六家畈吴氏始祖七三公北来居所初考》中考证,茶壶山北有一巨石,形如茶壶,壶嘴终年滴水,遥对吴氏宗祠大门,吴氏族人称之为风水宝地。估计吴再三相中了如今这块北离岩山三里的这块“左青阳,右巢湖,溪水环带,为形胜之地”的地方,把六个儿子以“兴”“富”二字作同辈排行(吴兴三、吴兴七、吴兴十,吴富二、吴富四、吴富六)定居下来,名其地曰“六家畈”。“畈”的意思,即“田”与“反”联合起来,表示“乡村主干道两旁有着同样大小的农田”。别以为我是附会,六家畈人很重“风水”,当年李鸿章让赋闲在家的吴毓芬主持修建姥山岛的文峰塔,他的族人之后就以导航的借口修了座镇湖塔以护风水;民国时期,外姓人将茶壶山壶嘴敲坏,滴水终止,引起严重纠纷,经乡绅多次调解,在对方赔礼,事态才平息。照这么算来,六家畈有近800年的历史了。

  六家畈从建村后,就没中断过壮大,这主要得力于吴氏不断有名人出现。元末明初,六家畈吴氏第四代出了吴良、吴祯两位“开国功臣”。当年,朱元璋从濠州起兵,准备渡江攻下集庆(今南京)作为根据地,但苦于无船。此时在巢湖以水师自保的廖永安、俞通海等人主动投靠。吴良、吴祯兄弟也跟随,都成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功臣中位列第十九、二十,分别封为江阴侯(死后赠江国公)、靖海侯(死赠海国公),予世券,肖像功臣庙。别看朱元璋曾有大杀功臣的劣迹,但对吴氏兄弟另眼相看,因为在濠州时,郭子兴病亡,朱元璋被拥为统帅,郭的部下孙德崖设宴邀请朱元璋,计划在席间将其除掉,就是贴身护卫的吴祯拚命保护,朱元璋脱离险境,可以说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因为朱元璋称帝后,封六家畈吴氏为“兴隆世家”,这就是如今吴氏宗祠门前的匾额来由。第五代又出了个吴镒,明宣德丁未年科进士,累任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他“性刚介,与人不苟合,常乘花马,京师目为‘花马吴’”,后“归隐不就”。这些名臣显宦的存在,让原先的“村”逐渐变成了“邑”“镇”。

  六家畈更加繁荣兴盛的是在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并一举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后,腐败不堪、彻底无力解决“乱事”的清廷下了一道最“无赖”的圣旨,让各地自行组建团练“自保”,对抗太平军。合肥东乡人李鸿章和李文安奉命回乡办理团练,后来组建淮军,吴镒第十二世孙吴毓芬兄弟追随左右,并将熟识的张树声、刘铭传、吴长庆、潘鼎新等人引荐给李鸿章。1862年冬,吴毓芬组建淮军“华”字营,自任统领。吴毓芬称病请假回乡,吴毓兰接任“华”字营统领。吴毓兰辞官回乡,六家畈人吴育仁接任“华”字营统领并将两营合并,统称“仁”字营。淮军从安徽打到全国,甚至朝鲜。可以说,晚清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淮军,而六家畈出来的这支淮军走出了很多人,当然也有很多人为国捐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仁”字营将士乘英国轮船“高升”号前往朝鲜牙山增援,途中遇到日本军舰拦截,发生激战,871人壮烈殉国,多为六家畈吴氏子弟。

  据统计,淮军中,有42人戴上孔雀花翎,44人戴上蓝翎,军功五品顶戴、六品顶戴比比皆是。这些建功立业、走出六家畈的淮军将士,有的留在外乡,娶妻生子;有的回到家乡,购田建屋,续修族谱,维修祠堂,创办义仓,兴办义学,培育后代子孙。六家畈的古民居群,多数是这些衣锦还乡的淮军将士建造的。

  清帝逊位,六家畈吴氏在民国的军事中依然有很大影响。这从吴氏宗祠两侧偏厅内悬挂的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人书写的匾额中就可看出。据统计,六家畈吴氏有20多位民国将军。如吴桐仁,陆军中将;吴佩之,海军中将,一度代理海军总长;吴中英,陆军中将;等等。

  就是这位吴中英,在段祺瑞执政府下台后,回乡以中将身份屈就家乡吴氏私学养正小学校长,并亲自作一嵌字长联悬于学校入门屏风两侧,作为学生座右铭:“养气凝神,学古有获;正心诚意,入德之门。”又创办“庐阳湖滨初级中学”,作《湖滨中学校歌》:“自霍岳西峙,江淮中流。中有大湖,风云斯会。国魂醒兮,农村共兮,伊谁之责?缅怀前贤兮,彪炳史册。湖滨少年兮,齐努力!大风起湖上兮,波澜阔。”冯玉祥捐赠3000大洋,建“焕章图书馆”,段祺瑞题颁一方横匾“求所以立”,悬于馆内正梁上。而且馆内竟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名贵书籍。

  拥有这样建筑规模和底蕴的六家畈,自然非一般村镇可比。据说1949年合肥解放,在析分合肥县时,差点就成了“肥南县”的县治所在。虽然后来只是设立湖滨乡,但建有志愿军后方“康复医院”和水利学校等机构,俨然一座“大城”。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很多人随之撤退,政府没收了很多宏伟的建筑。改革开放后,湖滨乡改设六家畈镇,并于2006年被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批准六家畈为“侨乡”,这是安徽省首次批准的唯一侨乡。也有一个统计,小小六家畈竟然有4000多名吴氏后代居住海外,而整个散居各地的六家畈总人数有20多万之众!

  第一次来这样的一个地方,很难不被这些震撼!

  可惜这次来得不是时候。一是吴家花园门上挂了个“正在维修”的牌子,进不去。其实我上次来就已经开放了的,估计是重新规划后的重新布局。还一个是,天下起了雨,古民居群也在修,连参观都不太方便。我只得在雨中带客人匆匆浏览。但我也有新发现,粉墙黛瓦的徽式民居,在连绵的烟雨中,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正在建设“大湖名城”的合肥,有这么一块极有历史底蕴的“璞玉”,是得好好雕琢雕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古村名镇大侨乡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