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100字

2021-06-18 00:2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100字

  《阿金库尔战役》是一本由[英] 朱丽叶·巴克著作,后浪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一):阿金库尔战役

  现在市面上纯粹写单场古代战争的书很少,但是这本译作却是为数不多对单场战争做细致的深度分析的书,非常感谢译者流畅的文笔和广博的知识面为我们完成了此书的翻译,让中世纪历史爱好者们能够大饱。本书的翻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鼓励出版社和作者。现在市面上纯粹写单场古代战争的书很少,但是这本译作却是为数不多对单场战争做细致的深度分析的书,非常感谢译者流畅的文笔和广博的知识面为我们完成了此书的翻译,让中世纪历史爱好者们能够大饱眼福。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二):伟大的君主与战争的艺术

  1415年10月25日,天刚破晓,两支军队在法兰西一片高原上相遇了,其中一支军队人数较少,大部分为轻装弓箭手,少部分为重铠兵,他们刚刚经历了长途跋涉,士兵们饥肠辘辘、筋疲力尽,还受到疾病的困扰;而另一支军队则人数众多,大部分为重铠兵以及骑士,他们以逸待劳,士兵们衣甲鲜明、休息充分,且本土作战。这就是英法百年战争中阿金库尔战役对阵的双方,从纸面上看,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支看起来更加弱小的英军取得了完胜,以仅仅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斩杀了数千名法军士兵以及数百名贵族,在冷兵器时代,堪称是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长久以来,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都被归结是为长弓手对重铠兵的胜利,是英国平民对法国贵族的胜利。然而,作者朱丽叶∙巴克并不仅仅相信历史记载以及传说,她试图还原战争背后的真相,以及胜利背后的密码。«阿金库尔战役»以战役本身为中心,按时间线向前后延伸,意在描绘整个战役背后的历史背景。首先讲述了亨利五世的登基以及其战争前的各种准备,其次讲述了整个远征的过程,从阿夫勒尔围城战,前往加来的行军,以及阿金库尔战役本身,最后介绍了阿金库尔战役对胜利者、死者的家庭以及那些俘虏所造成的影响,亨利五世胜利班师的盛况,以及阿金库尔战役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英国在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首先得益于亨利五世的个人能力和英明领导。亨利五世的父亲亨利四世,依靠政变取得王位,作为篡位者的继承人,亨利五世始终面对外界对自己得位不正的质疑,以及贵族阶层接二连三的反叛。在他少年时期,即参加平定威尔士的战斗,身先士卒导致他身负重伤甚至差点丧命,但战火的洗礼是他迅速成长,不仅掌握了带兵打仗的本领,还学会了如何与议会交涉以获得财政上的支持。亨利五世即位后,通过将亲信安插进议会,清点账目,与议会和解等方式,获得了议会授予的征税权,取得了远征法国的财力资本;同时他刚柔并济,一方面铁腕镇压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叛乱,拘捕与自己为敌的贵族,另一方面他与自己的敌对贵族和解,通过怀柔手段稳定自己的王国内部。通过个人的铁腕统治,亨利五世成功建立并维持了国王治下的和平,为自己赢取了广泛甚至超越国境的美名。“他是一位公正的君主。为了给他人树立榜样,他以公正的标准对待自己。不仅如此,他也会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其他人,”勃艮第编年史作者乔治∙夏特兰写到,“他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他人,也不会因为亲属关系而对犯错者心慈手软。”甚至一贯与国王做对的教会都承认,亨利五世是“在基督面前最为虔诚的国王,我们最为高贵的君主,基督律法热诚的支持者”。

  在远征法国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以及远征过程的战斗中,也无不体现了亨利五世高超的管理技巧以及坚定的个人意志。他通过外交瓦解了卡斯蒂利亚人和佛兰德人与法国的同盟,让他们在整个远征期间保持中立;他利用法国贵族内部王位之争的内乱,与勃艮第派的领导人无畏的约翰建立合作,使勃艮第派的军队在整个远征期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他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舰队以运送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并成功误导了法国对英军登陆的时间和地点的判断;在阿夫勒尔围城战中,他通过坚决的攻城战以及强大的心理战,迫使守军投降;在阿金库尔战场上,他镇定自若以及身先士卒的表现,“对于自己人来说,这是一种激励;而对于敌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震慑”。

  在战争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阿金库尔战役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占据着天时地利的法军,各派贵族之间勾心斗角,由于缺乏指挥,在英军阵型前移,露出巨大破绽时,法军骑兵居然作壁上观,浪费了最佳的冲击时间。而由于几乎所有的贵族都争当前锋,导致法军盲目进攻,将自己的军队暴露在英军长弓手的箭雨之下,最终导致惨败。反观英军,在军队招募之初,士兵、贵族和国王即签署了契约,约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那个没有国家和民族概念的时代,这种契约的精神,将来源不同、身份不等的战士们团结在一起,成为保障士气最大的助力。对于地形充分的利用,成功的战斗队形,令行禁止的一致指挥,成为了英军以少胜多的胜利密码。

  单单从战争结果上来看,阿金库尔战役并没有使英法战争的天平出现巨大的倾斜,但阿金库尔的胜利,并不只有领主、骑士和其他上层人士,还有来自各郡的屠夫、面包师和农民们,他们是来自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普通百姓,在近身肉搏战中遭遇了实力远超自己的法国军队,并且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是维系英格兰共同体的一根纽带,也是平民百姓成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过程的一部分。由于歌颂阿金库尔战役的诗歌的流传,以及各种纪念建筑的兴建,特别是莎士比亚著名的«亨利五世»剧作,使得它一次又一次的唤起了英国人的爱国情怀,在英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同时,“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英格兰人的这场胜利,那便是越过战争丑陋的、毫无人性的一面,去审视那些被卷入这场战争的个人。对于他们来说,阿金库尔战役就是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它告诉人们,克服貌似不可战胜的困难是可能的,卑微的普通人有时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这当然是阿金库尔战役为人们所铭记的原因之一。”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三):阿金库尔的今生来世

  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10月25日),作为百年战争(1337-1453 年)中决定性战役的存在,可以说它的胜利直接奠定了最终战局。 百年战争是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英法间断冲突之争。它争论的焦点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以及几个法国领土的所有权问题。这场斗争始于1337 年,当时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对菲利普六世宣称其“法兰西国王”的称号并进行入侵。在整个14世纪,以一系列的战斗、围攻和争端的形式行进。亨利五世于1413年登上英国王位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停顿。此前,1396 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女儿与英国国王理查二世结婚,双方正式宣布停火,也长达28年。然而,为了重申他在国内的权威,以及满足他自己的野心和正义感,此后亨利五世再次对法国提出相关要求。在那时,英格兰的局势,再加上法国因自身的zzwj而被削弱——查理六世的疯狂导致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也使亨利寻得提出主张的理想时机。

  当法国拒绝亨利的“无理”要求后,他于1415年8 月带着大约12000人的军队抵达诺曼底,并围攻了阿夫勒尔。这座城市在六周内投降,但围攻的代价是高昂的。它持续的时间比亨利预期的要长,而且由于伤亡、逃兵和疾病,他的人数显著减少。10月8日,亨利从阿夫勒尔出发,向北进军,前往英国控制的加来港口,他将在那里下船前往英格兰,并拥有 1000 名骑士和武装人员以及 5000 名弓箭手。由于法国人的防御无法渡过索姆河,他被迫绕行内陆并越过上游。行军迟缓带来的后果便是时间上允许敌军领导的一支庞大的法国军队于 10 月 24 日在阿金库尔附近拦截他们。英国人的战斗条件并不理想,他们因围攻造成极大削弱,同时行军超过200英里的途中还有许多人患上了痢疾。 1415年10月25日的清晨,亨利将他的军队部署在一片被树林包围的最近犁过的田地之上。他的部下携带武器驻扎在该中心,通过拥有250码有效射程的弓箭手进行覆盖。地形有利于亨利的军队而使对手处于不利地位,以此通过缩小战线减小了法军的数量优势。有效防止了法军的压倒性进攻。 战斗于上午 11:00开始,英军将长弓带入射程,前线法军在骑兵的带领下推进。法国人必须穿越以迎接敌人的田野在大雨滂沱后变得泥泞,也导致了他们行军速度的减缓,在此期间他们只能被迫承受英军的弓箭群体攻击,当法军的第一线到达英军前线时,骑兵已无法压制弓箭手,弓箭手在他们面前以一个角度将锋利的木桩插入地面。这是英国人在克雷西战役和普瓦捷战役中没有使用过的一种创新技术。最终,弓箭手放弃了他们的长弓,开始与武装人员并肩作战,用剑和斧头进行肉搏。 下一批涌入的法国骑士发现英军这边的场地变窄了自己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无法有效地使用武器,有利战局开始转向英军。在英国人收押囚犯时,一群由当地贵族率领的法国农民开始在战线后掠夺亨利的行李。亨利认为这是来自后方的袭击,因此杀死了他所关押的法国贵族。至此后方法军在尸堆前后退,无法有效冲锋,迅速被屠戮。 在这看来,这简直是一场灾难。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每分钟可以射出 10 支箭。在一阵刺骨的箭雨之下,法国骑兵被肢解了。 说回亨利以侵略性的mzzy团结他的人民连续入侵法国。虽然他于 1422 年死于痢疾,享年 35 岁,也因此打断了他的任何帝国野心。可毕竟,他做了一些他的前辈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为黑斯廷斯之战报了仇。1415年本应是对1066年的明确还击,但阿金库尔的来世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即使是莎士比亚也无法完全吞下阿金库尔胜利之果。1599年,他兴高采烈地掠夺亨利五世之名,写下了他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亨利五世》。然而,仔细研究一下,莎士比亚远非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紧张的开场,该剧以合唱开始,呼吁观众抛开疑虑,进入斗法精神。前卫的开局之后是一些英国神职人员之间关于“进攻性战争”合法性的长期辩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被描绘成一个鼓舞人心的国王,但我们也将他视为一个孤立的领导者。 其次,关于国王冷血处决他的法国囚犯的持久争议,莎士比亚对此也谈到了,这场辩论受到双重标准的困扰:亨利的决断必须由当时的习俗来评判,而不是我们的。尽管如此,2010 年由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领导的法律小组举行了一场模拟审判,认定亨利犯有战争罪。莎士比亚的观点于此也仍然是存在矛盾的,在亨利五世中,他的追随者认为杀死囚犯的命令只是对谋杀守卫抢夺行李之人的报复。 而在今天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大的兴趣来纪念这场战斗?回到开头其实阿金库尔也并不一定算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法国人在死亡和被俘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从zz上讲,这些都不足以迫使法国人进入谈判桌。亨利的胜利使他后来对诺曼底的征服变得更加容易,因为法国人不愿意在战斗中再次遇到他。但他在 1420 年 5 月的最后胜利——根据特鲁瓦条约被接受为法国的继承人和摄政王——是法国zzfl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成功。 多亏了莎士比亚,这个胜利的故事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可惊人的胜利之后。在莎士比亚若隐若现的阴影之外,读罢巴克的叙述,发自内心其战争的即时性丝毫未减——那陷入诡异寂静的破碎小镇,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四):阿金库尔-一场属于亨利五世的传奇战争

  《骑士之书》写道:“参与马上长枪比武是荣耀之事,参与比武大会是更为荣耀之事,而实际参与战争当是最为荣耀之事。”公元1415年10月25日,亨利五世率领的英格兰王国军与夏尔·德·阿尔布雷特伯爵、让·勒曼格尔元帅指挥的法兰西王国军在阿金库尔短兵相接,创造了英法百年战争中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奇迹。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五世》就是以这场战役为背景。为什么说英格兰人在阿金库尔的胜利不仅在英格兰的土地上,而且也在民族精神上留下了永久性的记号?本书作者朱丽叶·巴克通过详尽的史料,为我们抽丝剥茧解读阿金库尔战役的前因后果。

  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要想了解阿金库尔战役,首先需要了解亨利五世其人。本书的第一到第八章是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亨利五世为这场战争所做的准备。亨利五世是中世纪军人的典型,也是个模范的国王,目光长远。为了准备这场战争,他做了充足的准备。第一,通过选贤任能,选择了关键任务执掌关键职位,通过个人的铁腕统治,亨利成功地建立并维持了国王治下和平。由于亨利五世的父亲亨利四世是通过篡位谋夺的权利,因此亨利五世需要不断通过政治手腕进行洗白。第二,通过与博福特家族和两个下议院议长蒂普托夫特和乔叟的亲密联系,成功地改善与议会的友好合作关系,因此扩大征税权的范围,巩固了王室财政,筹集了战争所需要的资金。第三,苏格兰一直被视为法兰西威胁英格兰的后门,通过对苏格兰与威尔士的战争,粉碎了剑桥伯爵的阴谋,巩固了英格兰本土的大后方。第四,也是我对亨利五世大为赞赏的地方,亨利五世能够纵横捭阖,让勃艮第、布列塔尼、卡斯蒂利亚等公国在战争期间严守中立,这里体现了亨利五世的深谋远虑与能屈能伸的品质。

  图片来自网络

  二、长弓亮剑,势如破竹。

  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该部分按照远征发生的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阿夫勒尔的围攻与陷落、艰难的加来行军以及阿金库尔战役的全过程,也是本书最精彩和史料最为丰富的部分。这一部分详细交待了阿金库尔战役的前因后果,从亨利五世率领军队围攻阿夫勒尔到进军加来再到阿金库尔战役,从每一场战争和每一处细节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亨利五世的胜利和法兰西的失败都是必然的。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对于英格兰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为一场辉煌的胜利,但对于法兰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耻大辱的大屠杀。这场战役总共持续4个小时,法军损失超过一万人,其中包括5000多名大大小小的贵族,皇室总管阿尔布雷战死,法军大元帅布锡考特被俘。反观英格兰,只有两位贵族阵亡,约1500余人阵亡。此战而英军最大的损失是战死的约克公爵,其他损失不过是十余名骑士和100余长弓手。这场战役中,英格兰的长弓手大放异彩,箭如雨下,将泥泞中的法兰西重铠兵尽数放倒。在这样狭窄的战场上,他们中的太多的人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才能了。他们的阵型也太紧密了,在各个方向上,重铠兵们被裹挟着前进,以至于他们发现,挥动武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糟糕的是,当前排的战士因为受到英格兰军队的阻截而向后退的时候,他们就会碰到后方的战士,前后战士互相推搡前进,后果可想而知,这也是法兰西遭受重大损失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场战争的胜利不是光靠勇气,也不是只看军队人数,还需要审时度势,无怪乎战役的结局早已注定。

  三、硝烟远去,传奇诞生

  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构成了本书第三部分。该部分介绍了阿金库尔战役对英法两国未来走势的影响。其实,本人看来,这场战役的胜利只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远没有滑铁卢战役等那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英国而言,阿金库尔战役除了让英格兰的长弓手扬名域外,亨利五世本人成为传奇之外,实际上对英格兰本身来说没有获得多少实际上的好处。反而是激发了法兰西的民族情绪,使两国的对抗更为激烈,直至圣女贞德率领法兰西彻底击溃英格兰。在这场战役结束后,亨利五世最为人诟病的是他不遵守中世纪的骑士礼仪,屠杀法兰西战俘,与其之前所展示的作为法兰西王位继承人的风范不相匹配。

  总体而言,本书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翻译也很流畅。全书围绕阿金库尔战役的前因后果介绍了战役背景、战役的经过以及后续的发展,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在书中的各个章节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人数、物资的统计,甚至对于战役时间的考证,体现了作者朱丽叶·巴克的认真态度。本书唯一有点遗憾的地方是战役地图相对较少,对于当时英法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常识缺乏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比较吃力,但瑕不掩瑜,如果你想详细了解阿金库尔战役以及为什么这场战役对于英国人来说如此重要,本书将会给你答案。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五):阿金库尔战役在百年战争中的位置

  西方保有以持续时间命名战争的传统,短则数日,多至若干年,著名者有六日战争、十日战争、七年战争、九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了,而阿金库尔战役就发生在百年战争后期,战役的结果确立了英国对法国的绝对优势,直至13年后圣女贞德出现,法国人方能一挽颓势。

  1328年法王査理四世死后,卡佩王朝绝嗣,王位继承成为问题。当时觊觎王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査理四世的旁系堂弟、瓦洛亚伯爵的儿子非利普・德・瓦洛亚,另一个是菲利普四世的外孙、英王爱德华三世。在是年举行的三级会议上,法国的贵族们以萨利克法典中女子没有王位继承权为由,拒绝了英王爱德华三世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并推举菲利普·德·瓦洛亚继承王位,是为菲利普六世。由此,法国开始进入了瓦洛亚王朝统治时期(1328-1589)。

  从十年后的1337年至1453年,法英两国时断时续地进行了119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这场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在菲利普六世继位后仍继续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不过,其深层原因则还要复杂。法英两国统治王朝之间为争夺领地而展开的斗争由来已久。由于先后统治英国的两个王朝诺曼底王朝(1066-1154)和金雀花王朝(1154-1399)的开国君主都是来自法国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国拥有大批领地。虽然随着法王王权的不断增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日益缩小,但后者始终在法国拥有领地,而只要其领地没有完全被剥夺,英国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国进而在欧洲大陆的更大范围扩张势力的野心。反之,对法国王室来说,只要英王在法国境内仍占有领地,就会对法国的统一大业构成威胁。因此,他们竭力想全盘收复英国王室在法国的领地。

  1337年5月,菲利普六世借口英王允许法王的仇敌阿图瓦的罗贝尔避居英国,下令没收英王在法国的最后一块封地。爱德华三世决心予以反击,他遵照骑士精神的传统,向法王菲利普六世下了一道正式战书,声明英国在3天后开始与法国为敌。

  就这样,早已势同冰炭的英法两国终于爆发了战争。尽管从表面上看,力量的对比对英国不利,但战争初期,英方却使法国连连受挫。1340年,英国海军在斯柳依斯海战中大败数量上远占优势的法国海军,此役使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英军渡海攻法的通道由此打开。

  1346年,英军侵入诺曼底。同年8月,主要由英国自由农民组成的弓箭手,在著名的克勒西战役中竟然打败了素称“法兰西之骄傲和花朵”的法国骑士团,之后英军围攻法国海滨重镇加来。经过7个多月的攻打,加来终被攻陷。由此,英国在法国获得了一个良好的贸易港口和重要的军事据点。其后因蔓延欧洲的黑死病,两国息兵罢战了8年。

  1355年,战争又起。翌年,双方在普瓦提埃进行决战。结果,由英王长子“黑太子”统率的7千英军把法王约翰二世亲率的1.5万法军打得落花流水,约翰二世和他的幼子菲利普以及17位伯爵和一大批骑士与扈从皆成阶下之囚。

  之后,法国太子查理与英国签订布雷蒂尼合约,割地赔款,以重金赎回约翰二世。但这位绰号“好心人”的国王回国后因放心不下仍被英国人扣留的幼子,宁愿重返伦敦接受囚禁以换回幼子,1364年,约翰二世病死于英国。

  法国查理五世继位后,励精图治,收复了绝大多数失地,英国只剩下加来等几座海滨城市。查理五世的遗产留给了间歇性精神病人查理六世,而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则迎来了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国王-亨利五世。这就是阿金库尔战役之前英法两国的形势。

  1415年8月11日,亨利五世率领着1300艘船只与一万多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直向法国杀来。在克雷西城附近的阿金库尔,两军主力相遇。经过一番厮杀,法军惨败。此后,英军很快占领了法国北部的许多地区,就连巴黎也在后来落入英军手中。1420年,两国签订特鲁瓦条约,规定法王査理六世的女儿嫁给英王亨利五世,查理六世死后,由亨利五世及其后裔继承法国王位。两年之后,亨利五世死于赤痢。同年,査理六世也紧随亨利五世而去。英方于是宣布将亨利五世与査理六世之女所生不满周岁的婴儿立为英国和法国的国王,是为亨利六世,由亨利五世的兄弟贝特福德公爵任摄政。

  至此,西欧的两大王国大有跨越英吉利海峡合二而一之势,当年从诺曼底出发在英伦创建诺曼底王朝的“征服者威廉”的梦想也似乎即将成真。然而,逃亡到南方的查理六世之子当然不愿承认亨利六世,并自立为查理七世。由此,法兰西便出现了两个统治者。一个是统治着法国北部绝大部分地区的亨利六世,另一个是以南方的布尔日城为据点,试图与英军对抗的查理七世。

  1428年10月,英军剑指查理七世的南方政权,向奥尔良挺进。奥尔良城一且失守,法国南方就将沦陷。在此危急关头,圣女贞德奇迹般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以自己的壮举激起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斗志,不仅使奥尔良转危为安,而且使整个战局出现了逆转。在后来的战争中,贞德被已与英军联手的勃艮第军俘虏,勃艮第公爵以1万金币的高价将她卖给英国人。英国人把她押解到鲁昂,交给英国人组织的宗教法庭审讯。1431年,贞德被当作“穿戴男装”、“妖术惑众”的女巫在鲁昂广场上活活烧死。

  贞德虽然惨死于火刑,但她的壮举所唤起的民族意识继续高涨。在为贞德复仇的口号下,法国人的抗英斗志愈来愈强烈,并在光复国土的战争中节节取胜。1435年,勃艮第公爵这位英军的盟友因见英军形势不利,加之自己早已厌战,遂退出冲突,与法王单独媾和。1436年,巴黎人民起义使査理七世得以重返已沦陷17年之久的首都巴黎。之后,鲁昂和诺曼底相继被收复。1453年,法军在卡斯蒂荣战役大败英军,至此,除加来港外,所有失地均已收复。同年英法两国签订了结束百年战争的和约。

  也是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千年古国东罗马灭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变成了奥斯曼人的清真寺。面对伊斯兰的吉哈德,作为基督徒的英法两国结束百年战争就更多了一层深远的象征意义。

  回到《阿金库尔战役》这本书,可以视为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精彩个案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往阿金库尔之路,在简要介绍英法两国国内形势后,浓墨重彩刻画了英国人的备战工作,比如通过增税、借款等方式开辟战争财源,通过外交手段解除外患以全力对付法国,士兵的招募,战船、武器、粮草等物资的筹集等等。第二部分阿金库尔远征,集中笔力再现了阿夫勒尔攻坚和阿金库尔战役,在克勒西战役之后,英格兰长弓兵又一次发挥奇效,给予法国骑士毁灭性打击。第三部分战后余波,考察了双发战死者名单,而亨利五世得胜归来后,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向祖先英灵献祭,令人联想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后唐庄宗李存勖攻灭世仇幽州刘仁恭、刘守光之后献祭祖庙的描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另外,本书译笔很好。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六):亨利五世与阿金库尔战役

  提起一位名将,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成名之战或者失败之战,比如我们提起项羽时,我们会想到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当我们提起韩信时,我们会想到背水一战和十面埋伏,当我们提起威灵顿公爵时,我们会想到滑铁卢,而提到隆美尔和蒙哥马利时,无疑是阿拉曼战役。

  当我们提起亨利五世,一位中国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的国王时,对于莎士比亚粉丝和英国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就是传奇的阿金库尔之战。 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英军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军队于此击溃了法国由大批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夺取整个诺曼底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种战术留下了深刻影响。

  抖森版《亨利五世》

  阿金库尔到底发生了什么?概括来说可以归结于下列场景:

  1415 年 8 月 11 日,一支由至少 6,000 名装备齐全的英格兰人组成的军队从英格兰南安普敦启航。毫不奇怪,军队的目的地是法国——这个与英国长期争论和战斗的国家。受到英格兰民族的正义自豪所激起的热情和最杰出的武士国王的激励,英国军队在国王亨利五世的带领下决心最终解决与法国在领土权利和主权方面的长期争端。

  几天后,在港口城市哈弗勒附近登陆,来自英格兰的装备精良、装备精良的中世纪军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这些抵抗很快就被他们压倒了。紧接着从海岸战场出发,英勇的步兵、长弓弓箭手和骑马的骑士们不可阻挡地向北移动。尽管英国军队穿越法国乡村的进程因天气、地理、痢疾和一些不稳定但坚定的法国抵抗而变得复杂,但英国人不会否认他们的最终目的地——阿金库尔。在那里,英国军队仿佛被某种永恒的、神圣的命运一样,将与法国人进行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后来被人们铭记为中世纪英格兰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这一切都发生在十月下旬的圣克里斯平节。英格兰和法国的军队终于在法国东北部被雨水浸湿的高原上进行了残酷的对决。在他们 28 岁的国王亨利五世的英勇鼓舞和出色指挥下,人数严重不足的英国军队(一些估计表明敌我比是六比一)将在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战役之一中获胜。法国人开始战斗的人数可能多达 50,000 人。然而,当战斗结束并评估损失时,被超越和战胜的法国人已经失去了 3,000 多名骑士和侍从、数百名男爵和无数普通士兵。另一方面——根据少数可用的记录——只有略多于 100 名英国人在战场上丧生。

  这张海报似乎更好看,今天和我一起付出的就是我的兄弟

  阿金库尔战役已成为“经典胜利”的字面和象征代表。在《亨利五世》中被廉·莎士比亚树为不朽,六个世纪以来被英国男人、女人和儿童深情地铭记为英国民族主义的决定性时刻。无数书籍和影视作品都描述了这场战争。朱丽叶·巴克 (Juliet Barker) 的《阿金库尔战役》就是对这个传奇的君主亨利五世 (Henry V) 以及他对百年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阿金库尔战役的指挥进行了概述。巴克为英国对法国王位的主张提供了完整的谱系和意识形态背景。她巧妙地解释了在 15 世纪初法国贵族的派系分裂和个人弱点,使这个国家更加容易受到攻击。她还很好地利用了描述战争准备工作的英国国库记录。凭借上述丰富背景的描写,巴克成功地将读者吸引到当时贵族中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骑士精神和荣誉方面的中世纪晚期心态。她对史料的引用令人印象深刻,对于试图捕捉英法百年战争的时代气息的读者而言富有一种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肯尼斯布拉纳版《亨利五世》

  巴克对亨利五世的威武和高贵的描写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细节上,她的叙述更加偏向亨利。书中包含许多支持亨利五世的片面论据。例如,巴克对法国王太子的评价明显持负面态度,而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他的行为与亨利的动机不同。战役期间,亨利向法国王太子发出单打挑战;巴克不遗余力地让读者相信亨利对这次挑战是认真的,因此法国王太子没有回答是他法国懦弱的证据,而不是理性的政治或军事决定。另一方面,亨利对来自法国军队领导人的类似挑战的大胆甚至鲁莽的回应被引用为亨利“礼貌”本性的证据。还有,关于一个如此彬彬有礼、“完全遵守中世纪战争法的行为准则”的人,如何在战后下令大规模处决囚犯,巴克仅仅从军事必要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而不质疑这种必要性(如果它真的存在)与亨利对骑士精神的虔诚和一丝不苟的遵守之间的矛盾。

  劳伦斯奥利弗版《亨利五世》

  这本书可以作为亨利五世的部分传记来读,而不是单纯对阿金库尔战役的描述。 对于对阿金库尔战役如何成为亨利五世的巨大胜利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描述; 这本书包括了对主要史料的引用,并为那些可能只遇到过莎士比亚对这场战争的戏剧描述的人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背景。对于更具历史意义的读者来说,它呈现了一种温和的叙述。 巴克对亨利五世的赞美读起来令人愉悦。

  扩展: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汗青堂丛书:《四君主》

  文中插图提及的《亨利五世》的若干个电影版及戏剧。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七):草稿

  诺曼人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人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政治制度,并于1066年在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 12世纪的法兰西,埃莉诺和路易离婚改嫁亨利二世后,阿基坦,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都归了金雀花王朝,安茹帝国就此诞生。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时期,除了英格兰本土,还拥有诺曼底公爵领、埃莉诺带来的的嫁妆阿基坦公国和从父亲继承的安茹伯爵领。 1307年10月13日,毫无征兆的,法国境内全部圣殿骑士团成员同时被逮捕。他们随即遭受酷刑折磨,之后被处以火刑。大名鼎鼎的圣殿骑士团,被“团灭”了。腓力四世灭掉圣殿骑士团,不仅因为钱财,还因为王权。 法兰西勃艮第派与奥尔良派之间的内战,英格兰在参与这次内战的选择有些迷惑,虽说不过4000人的兵力,却先后站队勃艮第派和奥尔良派,未免显得自己的决策混乱。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真是害人,最终也得品尝自己的择决恶果。 理查德二世人品败坏,最终被亨利四世夺取王位。亨利四世诡计夺取王位,颁布严苛的律条,死于癫痫疾病。亨利五世战场勇猛,以少胜多战胜法兰西,赢得了地位,妻子和金钱,可惜在位十年,三十四岁亡。 根据布拉德莫的著作,他用蜂蜜和酒为亨利五世清洗伤口,同时发明了一种外科器械取出了陷在亲王脸部九厘米处的箭头。手术有可能给亨利留下了永久性疤痕。根据Bradmore在1413年的著作,他在为亲王处理伤口时,提到伤口的位置是“鼻子旁边,脸颊左侧”。 骑士册封的礼仪,首先在前一天的晚上,等待受封者要进行沐浴,然后受封者换上白衫红袍,白衫意为着纯洁,红袍则意味着为基督浴血奋战,随后他们整夜进行礼拜和祷告。之后,整个仪式的核心环节“授剑式”才要进行。 亨利五世登陆法国前和谈的条件是法兰西王室同意将凯瑟琳公主嫁给他,附带二百万克朗和大片领土作为嫁妆。在取得了著名的阿金库什战役的胜利后,英格兰的亨利娶凯瑟琳公主为妻,在法兰西国王有生之年担任摄政王,且获得了法兰西王位的继承权。 英格兰长弓,罗杰·阿舍姆曾经如此记载:“长弓手每天都必须用涂蜡的羊毛软布擦拭自己的弓……这不仅使弓显得整洁而鲜亮,同时也能在弓背表面形成光滑坚硬的保护层……如此一来天气的变化和湿气都无法影响到弓。” 15世纪初期,火炮炮身已变为管状铸铁炮筒,炮弹通常是石弹。到了15世纪中期,火炮的炮管变长,并开始使用青铜炮管。粉末火药被颗粒火药取代,能令炮弹在炮筒里获得持续稳定的推力,因而具有更高的初速度。15世纪晚期,在欧洲开始使用铁弹取代石弹。 自阿拉伯人将火药带到欧洲以来,欧洲人逐渐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技术。在黑火药被发明出来之后,第一批金属管火炮就问世了。传统上曾认为是德国人贝特霍尔德·施瓦兹创造了这种金属导管"火炮",后来催生了一种新的武器——射石炮。 女铁匠在铁匠铺里更多扮演的是次要角色,并负责打造一些工艺简单的铁器,如马蹄铁和铁钉等。另外,她们之所以成为铁匠,也往往并非出于自愿,而更多是与她们的家庭背景有关:她们有的是铁匠的妻子或遗孀;有的则是铁匠世家的女儿。 亨利五世还确实不简单,把公平放在每个公民的面前,这样每个人都敢于奉献自己的物资,以帮助国家正欲开展的残酷的战斗,如此的行为也会激发士兵的士气。征发官员的暴行,在许多国家都可能存在,而有了信用的皇帝做保证,百姓的腰杆子必然也是挺挺的。 契约军役是国王与贵族签定契约,签约的贵族再与其他人签定服役契约。规定了包括服役人数、时间、地点、服役工资的数量和支付时间等信息,可能还包括服役者战败后由雇主出钱赎回、马匹的损耗补贴等。契约到期还可续约,战利品则有瓜分原则。 早在12世纪就出现纹章官,开始时类似依附於贵族之奴仆,地位相当於魔术师及吟游诗人。后来被当成比武会上的司仪,宣布比武项目及骑士名单。为识别骑士,必须对盾牌上之盾纹有所膫解及认识,产生了纹章艺术的知识和技能。纹章官还拥有了外交赦免权。 当时的欧洲人们相信只要是身体出现了任何的不适,那就是因为身体里出现毒素,因此一定要采用放血疗法,这样血毒素就出来,身体自然就好了。于是中世纪的理发师摇身一变成了外科医生。在欧洲曾经成立过一个学会,就叫做理发师外科医生协会。 爱德华三世,对红底三金狮纹章进行首次四分,换上了法兰西王室蓝底金色鸢尾花纹章,形成了新型的四分盾面纹章。亨利四世将旧式的卡佩式鸢尾花图记改为瓦卢瓦王朝的新式,减少了盾面上鸢尾花的数量,即蓝底盾面上呈倒三角形状排列的三朵金色鸢尾花。 嘉德骑士团直到十四世纪中期(一般被认为是1348年)创立;骑士团的训令: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怀邪念者蒙羞)。爱德华三世给这个骑士团起名:“袜带”(Garter),与英格兰的“守护神”圣乔治紧密相关,最多只能有英国国君和25名活着的成员。 如果胜者接受败者的投降,自动订立了一份保命契约,到达安全地方后,俘获者会立即要求俘虏签署一份书面协议。俘获者可以把获取赎金的权利传给下一代,而俘虏的继承者也须承担未付赎金的支付责任。若逃跑,俘获者会宣扬俘虏的失信行为。只适用于贵族。 中世纪在战争爆发之前,为了体现和平的含义,都会采用《申命记》的内容,给对方一个投降机会。【申二十10】「你临近一座城、要攻打的时候,先要对城里的民宣告和睦的话。」「若不肯与你和好,反要与你打仗,你就要围困那城。」 贾科莫·特塔尔迪回忆说,每一次“基督徒们都挖掘自己的地道,然后仔细监听,找到敌人地道的位置……他们用烟把土耳其人熏死在自己的地道内,或者有时用恶臭的东西。在有些地方,他们向地道内灌水,还常常与敌人工兵展开肉搏战”。 古人云:"大乱之后必有大疫, 重症大疫出良医"。卫生方面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大量的粪便会导致蚊虫滋生,以至于士兵们容易患上消化道疾病而导致腹泻。关于粪便的处理方式,在《李卫公兵法》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古人云:"大乱之后必有大疫, 重症大疫出良医"。卫生方面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大量的粪便会导致蚊虫滋生,以至于士兵们容易患上消化道疾病而导致腹泻。关于粪便的处理方式,在《李卫公兵法》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中世纪战争投降后,对于城市的居民,亨利五世相对比较优待,效忠的居民可以保留自己的资产,对于其他百姓则被驱离,并给予了路费。有地位的骑士阶层则成俘虏,自行前往聚集地报到,好优雅的行为,真担心这些人会逃之夭夭。投降协议的签署也比较有趣。 决斗式审判是指以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肉体搏斗的结果来判定胜负解决纠纷的审判方式。司法决斗是在中世纪早期北欧所盛行的一种裁判方法,它在英国的生根发芽则应归功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诺曼人在占领了英格兰后,也将欧洲大陆的决斗式审判带入了英格兰。 战场是变化的,虽说兵少也可能获胜,那也要看具体的情况来分析,或许是亨利五世看到了法兰西军队的赢弱表现。想想,精打细算的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时,有那么点获胜的机会,不过没有能及时抓住,再没有翻本的机会,兵少在战场上还是起着主导因素的。 中世纪对于时间的记载比较混乱,有罗马儒略历,也有耶稣纪年历。自从欧洲开始,慢慢接受耶稣记年历之后,该年的起始时间还是显得混乱,所以某个重要事件的准确时间,在历史记载中会有矛盾。多方面分析下来,具体的时间应该会有两天的误差。 弓箭手远距离常常是骑兵的克星,不过当近距离相遇,骑兵快速冲击弓箭手的阵营,无疑会打乱军队整体的布局。这个刺猬战术,应该就像据点前摆放的尖尖的木棍,等快速过来的骑兵,刹不住时,自然会碰到棍尖而受伤,失去战斗力。 圣饼的意义:【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太26:26)】【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1:26)】远征期间,唯一发生违抗国王亨利五世命令的事件。 骑士精神确实让今人迷惑,在自己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却放弃主动权,让对手选择时间和地点,让对手有个休息的时间,双方才决定最后的决斗,从而确认战争最终的胜利方。而且骑士,充满着守约守信的原则。 急于获得荣誉的法兰西权贵,没有统一的混乱指挥,后方部队的垃圾,弓箭手的消失.... 这一切可能都是法兰西失败的原因。另外,没有根据当时的地形合理布局,人数的众多若处于冲锋受阻之后,必然会导致更为混乱的负面因素。 亨利五世把这场胜利的荣耀归属于上帝,如此的战果,也会洗刷到父亲亨利四世偷窃皇位的行为。来坎特伯雷的拜访,自然是告知对上帝的虔诚,也是表达作为法兰西国王的合法。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八):阿金库尔——亨利五世的血腥秀场

  关于英国历史的书几乎没有读过,关于战争史的书近期读了不少。感谢“后浪”让我初次较为系统地阅读一部涉及英国历史和古典战争的佳作——《阿金库尔战役:百年战争中最传奇的胜利》,朱丽叶·巴克用她稳健的笔调,极付文学性语言的叙述以及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介绍,不但让读者领略了十五世纪英法两国的恩怨情仇,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亨利五世,而且如观影一般身临其境经历了一次冷兵器时代欧洲的大血战。从未在一部专业描写战争的著作中能获得如此丰富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哲理以及欧洲古老的文化传统。但更主要的在于:透过血腥的战争可以激发起一种男儿的血性,这也是自己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亨利五世的一把火

  1413年3月,年仅46岁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去世,其26岁的长子亨利亲王继承王位,这便是本书的主人公——亨利五世。书中介绍,新国王受到过精心栽培,在熟知纪律、学习人文知识和积攒早期经验等方面都十分出色。其文学能力与数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不寻常的程度。自幼年起,就能熟练而流畅地读写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他给自己建立一座相当大的私人图书馆(令读书人羡慕),其中收藏了古典学、历史学、以及神学的书籍。除了在艺术与文学上的追求,亨利五世还研习了战争的技艺,并在这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14岁之前就开始了戎马生涯。13岁就被册封为骑士。16岁时参加一次平定叛乱的战斗中,亨利被一支箭射中面部。人们设法取出了那支射入他鼻子旁边脸颊的箭,箭杆虽然被成功取出,但箭头嵌入了他的脸,深达6英寸,一直插到了他的头盖骨后部。最终,国王的外科医生力挽狂澜保全了亨利的性命。在整个漫长的手术过程中,亨利所遭受的痛苦实在难以想象,但他成功地在中世纪的粗陋手术中存活了下来。除了伴随他一生的疤痕外,竟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胜利在于上帝的力量”——不能不说上帝一开始就站在了他一边。在继任为王后,亨利五世的新官三把火第一把却是:向所有在他父亲统治下犯下叛国、反叛等重罪并寻求宽恕的人伸出橄榄枝,对他们实施赦免,当年就颁布了750份个人赦免令。同时着手惩办那些滥用他权威且腐化的王家官员。他这样做是要通过自己的铁腕统治,建立并维护其治下的和平。但他最大的目标在国外,于是亨利五世的第二把火烧向了英吉利海峡。借打击海盗保护英格兰商船与沿海城镇为名,行拉拢胁迫那些传统上联法抗英的海洋国家保持中立之实。而亨利五世的真正目的是不仅要收复他的法兰西领地,而且要建立一个以加来为中心的跨海侠大帝国,向西、向南扩张到诺曼底,向东拓展到皮卡第和佛兰德的西部,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建立如此大规模的领地,来完全控制多佛尔海峡与英吉利海峡,并拆散法兰西和苏格兰的联盟。于是,亨利五世的第三把火烧向了法兰西。以法兰西人不答应其占领诺曼底、布列塔尼等领地,享有阿基坦公国全部主权和普罗旺斯统治权等为由,“他将要横渡海峡,依靠征服去恢复他的权利”。

  付出极大代价的一场秀

  正像书中所言,阿金库尔战役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它并没有导致土地易手或是政治格局的急剧转变。而且从长远来看,英格兰人对于法兰西王位继承权的迷恋代价高昂,且最终徒劳无功。在本人看来,亨利五世御驾亲征法兰西,更像是一次作秀,但这一秀场是挥金如土搭建的,用千百人的鲜血装点的。书中用整整三个章节详细地记述了亨利五世为战争所做的准备。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武器的制造工艺、材质、构造及使用,但不是枯燥的技术性罗列,而是使用非常形象性的语言并结合实例,让人读起来颇有趣味。我们看到,军需官马上着手储备必备的物资包括葡萄酒、腌制的牛肉、猪肉和鲱鱼。造箭师制作了1.2万支箭;还有火炮的铸造、火药的配备及运输工具;他授权铸造工搜集各类金属除铸造大炮外,还要制造锅、碗和壶。他召集、征用、重建、改造、新造大量的船,打造一直用于入侵的舰队。“在国王洞察一切的目光当中,没有什么细节是不重要的”,在金钱筹措上,亨利五世不惜抵押自己的珠宝向臣民借钱。最少出借钱款的市镇只出了13英镑多一点,也会被他收取。他集结的军队达到了1.2万人,除骑士、重铠兵、弓箭手外,其中很多人明显不是战斗人员,如铁匠、裁缝、面包师、羊毛商、屠夫,他们的加入纯粹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参加其远征的大臣们有的甚至准备了以下物件:一张新床、一张新床垫、一个新枕头、一个夜壶,还有一顶被改造成厕所的旧帐篷。而国王自己所带的的人员就是其内廷的扩大版,包括60名马倌、12名负责为马购置燕麦的自耕农采买官、12名铁匠、4名画师……与其出征的随员中还有负责调味品、负责管理桌布、负责管理厅堂的专职人员。他还带了杂耍艺人(吟游诗人)以及庞大的宗教团体。这些人马于1415年8月11日登上1500艘船杀向法兰西。在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后,亨利五世只打了两场战役。一是登陆后进攻号称“通往整个诺曼底海域的钥匙”的港口重镇阿夫勒尔,此段战役的描写“声色味”俱全。面对法兰西人的抵抗,亨利五世预计用8天时间而实际竟然用了18天才得以攻下(市民要求投降)。在阿夫勒尔死于疾病(痢疾)的人要比整场远征中死于战斗的人更多,共有2000人因痢疾死去,5000名士兵失去战斗力。此后亨利五世决定带着还能拾起武器进行战斗的900名重铠兵与5000名弓箭手沿着其曾祖父的足迹,经由他所谓的“他的”诺曼底公国和“他的”蓬蒂厄伯国,抵达“他的”加来城。此举目的是他想要迫使法兰西人作出更大的让步,或者要得到他的子民对它发动进一步战争的支持。因此,他此后的行动更与作秀毫无二致。在全书的高潮——阿金库尔之战,作者朱丽叶·巴克透过其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述,让低着感受到,亨利五世的运气太好了!上帝选边站,真的站到了他的一边。虽然取得了完胜,但也让双方战死5200人(法方5000,英方200)。这场大战惊心动魄、紧张刺激、残酷血腥。英军5000名弓箭手齐射,30万支飞向法军的箭雨遮天蔽日……何等壮观的一幕幕,亨利五世的大秀精彩绝伦而又血流成河。

  最佳配角的法兰西

  不能不哀叹可怜又可恨的法兰西人。在本国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懈怠、愚蠢、懦弱、散漫、恐惧、窝里斗、消极观望、反应迟缓、自欺欺人有力地助长了亨利五世的嚣张气焰。可以说,如果亨利五世的入侵首场秀是成功的话,那么法兰西人的”配合“则功不可没。他们遭受屈辱与失败乃命中注定。亨利五世经过4天的航程在包括阿夫勒尔在内的科地区谢夫登陆后,连法兰西人也承认,他们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守住此地并阻止英格兰人登陆。但“由于他们的懈怠、愚蠢,或者至少是缺乏远见,当地一直处于完全无人防御的状态”,法兰西人甚至没有做出一次象征性的抵抗。尽管已经觉察到亨利五世的入侵并派出军队进驻诺曼底,而且,阿尔布雷王室统帅率领的1500名士兵就驻扎在离英格兰人登陆海湾只有5公里的地方,但“相较于在正面作战中赌上一切,一个更好的选择是撤往坚固设防的城镇”。面对入侵,法兰西人先缩起了自己的脖子。在阿夫勒尔攻防战中,虽然拥有中世纪最好的军事防御措施和工事,天然的地理优势都被发挥到极致;也不乏高库尔领主拉乌尔这样的英勇骑士,但“拥有王室血统的高级贵族们却似乎无法采取果断的行动”,王太子也无动于衷,于是,阿夫勒尔屈服了。而当亨利五世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而提出由“我们和你们的人”之间进行决斗来解决争端时,法兰西王太子“便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子中,不做出正面答复”。进入阿金库尔之战,法军的人数至少是英军的三倍,且英军已艰苦行军18天,其中很多人都罹患痢疾,现已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就连天气也在和他们做对。而法军休息充分、补给充足、装备精良,并且是在他们所选定的本国土地上展开战斗。但仅仅经过4小时,英军就取得了胜利。阿金库尔的战场被积聚成山的死尸所覆盖,几乎所有的死者都是法兰西人,法兰西军队中几乎所有的贵族都被杀死了。英军的胜利是如此出人意料而又势不可挡,以至于同时代的人只能将其归功于上帝。是法兰西人的极度不堪遭到的了上帝的抛弃,这一次,上帝确确实实站在了亨利五世一边。但最后,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没能阻止法兰西人收回那些被英格兰国王占领的地方。一次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远征侵略,一次死伤无数嗜血的杀戮之旅,成就了亨利五世的一场血腥大秀。

  《阿金库尔战役:百年战争中最传奇的胜利》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欧洲百年战争史的窗户,愿从此进入那些血与火的年代,去经历用弓、箭、长枪、剑、锤斧和匕首进行搏斗的一场场战争……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九):高卢人之锤

  1415年8月16号亨利五世正式远征法兰西。 其实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幸运女神就很眷顾英格兰。 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是英格兰最受欢迎的国王之一,在他还没有成为国王之前议会就宣誓效忠于他,上台后转而支持天主教,他也是第一个在私人信件中使用英语的国王,还利用了九年时间统一了整个英格兰贵族,为进军法兰西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继爱德华三世之后第二位对百年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君主。他是亨利四世的长子,年幼时曾被理查二世收养,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父亲(亨利四世)篡位后立即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康沃尔公爵,切斯特伯爵,阿基坦公爵和兰开斯特公爵人。

  他14岁便开始戎马生涯,成为骁勇善战的将军,16岁征战威尔士,却不幸受重伤又幸运康复(治疗他的医生,因此获得了终身的年金作为奖励)而这次战役让他明白外科医生与弓箭手的重要价值,于是这两类人将会大量出现在他一战成名的阿金库尔战役中。 亨利五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更是一位伟大的国王。

  其实当时法兰西人想要阻止英国军队的登陆并非难事,无论是在整整三天的登陆时间中还是在登陆过后英格兰军队最虚弱的时期,为什么拥有数倍人数之多的法兰西居然大败而归死伤无数。

  阿金库尔战役

  我们现在来讲讲这场著名战役的另外一方法兰西。当时的法兰西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抓住这一机会,与勃艮第派紧密合作,促使勃艮第派公爵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基本处于中立地位。而其他参与阿金库尔战役的法国贵族,彼此互相猜忌,推脱责任,贵族们在公爵与国王的站队中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而王太子的懦弱无能使得整个法兰西在大战之前根本没有一个主心骨的指挥官。大战当前贵族们彼此之间不单单有政治争端,还有私人恩怨。他们憎恨英格兰人,但他们更憎恨彼此。

  阿夫勒尔战役的失败就是是他们的一次警示,可是没有人把这个警示真正放在心上。

  英国登陆路线

  亨利以“依仗着神的恩典和他主张的正义性,虔诚地表示,胜利并不在于人多势众,而在于要与上帝的意志保持一致。”来说服所有将领和士兵继续战斗。这时的亨利五世坚信在这场王权合法权益的争夺战役中:勇气比人数更重要。 于是他带领军队顺利渡过当年曾祖父曾经渡过的索姆河,他以堪称中世纪谦恭回应范本的优秀表现回应了法兰西人的挑衅(这一点恰恰是法兰西王太子没有学会的) 最后两军在早已消失的雄伟的阿金库尔城堡(这场战役就是因为这座城堡得名为阿金库尔战役的)附近相遇。 国王警惕他的将士们如果被擒,如果他们失败,法兰西人就会剁下他们右手上的两根手指,这样弓箭手就再也不能拉动长弓。(于是这个手势变成了英格兰的国粹手势)。

  最后他带上英格兰国王王冠,成为这个战场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威慑。只有亨利会把王者的尊贵与信徒的谦卑混合在一起。一切都准备过后,亨利五世将这场冲突的结果交与上帝裁决。

  英国弓箭手装备

  当法国骑兵在可怕而愚蠢的灾难性战术中相遇英国弓箭手时,大屠杀开始了。这场屠杀整整延续了三个小时!超过1-1.2万人战死沙场,其中阵亡的绅士人数超过4000,这几乎是法兰西军中贵族的总数。法国阵亡人数规模之大,令整个法兰西感到耻辱与恐惧慌 而英格兰方面只有两位贵族阵亡,大约1600人阵亡。

  而被后人诟病的是亨利五世在战争结束后残忍杀害了大批战俘,从人道主义角度看,这的确违反了当时的骑士精神和基督教所有的原则。但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法兰西人的再一次进攻,为了极大保留实力保存可战斗人力,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军事角度考虑,亨利五世的做法完全合理,我们在讨论历史事件时绝对不能抛开当时实际的历史背景去谈论事件的对错是非。大量被俘俘虏是需要很多人去照顾的,而且他们都是可战斗的战士,他们随时可以重拾武器,面对当时已经势单力薄的英军来讲,这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和死亡。同一时代的人并没有诟病亨利当时的这一决定,包括法兰西人也不例外。

  这是一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其胜利可以与亨利的祖先在克雷西与普瓦捷所取得的胜利相提并论。英格兰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决心,专业精神以及弓箭手的技术都成为英国的骄傲。而国王亨利五世无论作为指挥官还是战术家,都证明自己远远优于他的对手。亨利五世是一位极其受人敬仰和爱戴的好国王。从史料上看,在短短9年时间内,确实做出了优于前人的丰功伟绩。

  亨利五世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亨利五世的一个先人--黑太子爱德华 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父亲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他们都是父亲的长子 ,他们都被寄予极大的期望;他们都曾与自己的父亲产生矛盾;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走向战场成为真正的将军;都曾在法国这片土地上获得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成就;他们都英年早逝,来不及完成自己的梦想(黑太子连国王都没做到);他们都留下遗孤,而两个儿子都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不争气的国王,他们都丢掉父辈挣来的大片土地,他们都丢掉了父辈付出一切争来的王冠。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而看故事的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发出叹息。

  中英文版

  黑太子

  8.8

  [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 202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阿金库尔战役》读后感(十):阿金库尔战役:不可复制的成功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这场战役让查理三世成为最后一位战死沙场的英国国王,也标志着金雀花王朝的终结。

  而距离这场战役70年前,英国亨利五世也用一场战役证明了自己。同为英国国王,同样带兵打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那场改变命运走向的战役就是发生在1415年10月25日的阿金库尔战役。

  在某些人观点中,阿金库尔战役被夸大了,因为它既没有像滑铁卢战役那样对历史进程造成直接影响,也没有像普瓦捷战役那样影响深远,它的光环是莎士比亚效应的产物,但我想,克服貌似不可战胜的困难,卑微的普通人有时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才是它为人们所铭记的原因。

  封面

  本书作者朱丽叶•巴克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中世纪骑士制度,她也是英国骑士比武方面的世界权威。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朱丽叶一反对战争细致描摹的叙述传统,将叙述的范围扩展到阿金库尔战役爆发的前后,并从普通人的角度描摹了阿金库尔战役所造成的影响,尽量让读者对阿金库尔战役有更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影视作品中亨利五世

  本书的叙述分三部分展开,分别为通往阿金库尔之路、阿金库尔远征和战后余波,通过完整的时间线将读者带回那场遥远的战役,重走远征路,亲历古战场。

  作为这场胜利的缔造者———亨利五世,他的生平也十分精彩。在他接替亨利四世成为国王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学徒”岁月。由于亨利四世王位来路不正,所以自掌权后就频繁遭受反叛,亨利五世不得不在14岁之前便开始了戎马生涯,可以说他的军事素养和战略头脑都是真刀真枪里锻炼出来的。

  高卢之锤

  刀口舔血,冲锋陷阵,为他积累战斗经验和作战策略提供了便利,但战场上的刀剑是不长眼睛的。16岁在一次平叛斗争中,一支箭矢射入面部差点让他生命终结,但他悍不畏死,带着箭伤与敌人肉搏,真乃一猛人。可以说在一种偶然里隐藏着无数必然。与其说阿金库尔战役成就了亨利五世,不如说亨利五世成就了阿金库尔战役。令他“高卢之锤”的威名响彻法兰西大地。

  亨利五世画像

  在阿金库尔战役之前,法国仍处于持续混乱状态,在阿马尼亚克派和勃艮第派的斗争中四分五裂。对于任何一位野心勃勃的英国国王来说,这都是不可错过的良机。无疑亨利五世就是这样野心勃勃的君王,渴望复刻爱德华三世的荣光。

  但当时英国国内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大家都知道战争是烧钱机器,而亨利五世从自己父亲手上接到的是财政空虚,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但财政问题并没有让亨利五世为难太久,他凭借自己的高超的政治手腕说服下议院通过了征税的决议,钱已到位,还差人了。亨利的军队通过契约体系招募,每个将领都按规定的数字和比例雇用重装骑士和弓箭手。第一笔佣金通常由将领出,随后国库会把相应的钱支付给各位将领,并承担余下的佣金开支。这项举措让他募集到8000名弓箭手和2000名重装骑士,为之后的战争打下基础。

  现在战争前的准备已经做好,只剩下前进!前进!前进!

  阿夫勒尔作为拦在英格兰大军面前的第一块难啃的骨头,拥有中世纪最好的军事防御措施。巨大的石质城墙长达2.5英里,环绕着整个城镇及其著名的港口。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迈过这个坎,就不会有阿金库尔战役。好在亨利五世最终啃下来了,虽然损失不小,但开了个好头。

  圣三一旗,亨利五世阿金库尔的军旗之一

  但好运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连日在雨里行军,英军许多人患了痢疾,他们缺乏营养,只能吃一点点在野地里找到的野菜和坚果这类冰冷的食物,就连最强壮的人也非常虚弱。而这只状况不佳的军队将要在阿金库尔这个地方与数倍于己的法军进行殊死斗争。不用想也能知道敌我实力的悬殊。

  阿金库尔战役

  好在连日的雨水令土地泥泞不堪,这对身穿厚重板甲的法军来说极为不利,行进速度大大减缓,英军选择长弓手作为主力,远距离攻击行动不便的法军,泥坑中法军成了活靶子。虽然人数众多,法军却各自为战,没有正规的军队架构,大部分的小贵族不仅独立而且各怀鬼胎。法军一盘散沙,相反,英军则是团结紧密,听从号令。原本的颓势迅速逆转,英军越战越勇,主动出击,长枪,钉头锤轮番招呼,打得法军溃不成军。

  阿金库尔战役图片

  法军既无秩序,又缺乏机动性,正是这两点导致其输掉了战斗。

  行进中英军

  在不到4小时的时间里,英军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兵力数倍于己的敌人。法军损失了1万人,其中包括阿朗松公爵、巴尔公爵和布拉邦公爵,大统帅阿尔布勒特,讷韦尔伯爵以及另外6名伯爵,120名男爵和1500名骑士。英军损失约300人,其中唯一重要的人物是亨利五世的堂兄、肥胖的约克公爵——他摔倒在地,身上压着许多尸体,不幸窒息而亡;除此之外,还有萨福克伯爵和六七名骑士。

  阿金库尔战役凭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成绩,为亨利五世的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英格兰帝国在法兰西大地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如此众多的法兰西王室成员都战死于阿金库尔的话,英格兰人在1417至1419年对诺曼底的征服就不可能完成得如此迅速。

  现在再看这段战争,我们可以得出不可复制的结论。天时,地利,人和在其中到底有多重要?这三者中,前两者左右战局更多,法军纪律不严,将领指挥不力也都加速了战局的退败。如果换一个场景下,结果可能不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战争的残酷,为了皇权争霸,土地争夺,百姓只能沦为炮灰,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今天我们再看这段历史,除了要往前看,还要往后看,珍惜眼前的和平光景,警惕战争危机卷土重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