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人怪物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迷人怪物的读后感大全

2021-06-20 00:4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人怪物的读后感大全

  《迷人怪物》是一本由[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怪物》读后感(一):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前言部分,作者以《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一个故事情节来开始故事的讲述。“我一直以为它们是传说中的怪物!独角兽说道,它是活的吗?……爱丽丝一开口便忍不住要笑,你知道吗?我也一直以为独角兽是传说中的怪物呢。”

  这段对话是爱丽丝和独角兽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认为有的动物来自传说,而他们也认为我们来自传说。我们或许只是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而已。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

  在本书中,作者选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和文学故事,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这些故事。有小红帽、睡美人、爱丽丝,沙僧……读完每个故事,你就会发现作者理解故事的角度很有趣也很有深度。

  “迷人怪物”这个题目来自每个故事中的主角,主角有主角的魅力,主角是故事展开的必要人物。作者在主角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塑造了自己内心想要塑造的主角形象,这就是主角的迷人。而“怪物”或许就是主角异于普通人的闪光点所在。

  “虚构人物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背景,不会沦为书封间的困囚,无论那里的空间是狭窄还是广阔。”这让我想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画中的人都是鲜活的,他们不仅在画里,也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着。我们以为书中的那些人是在纸上,或许在我们合上书时,他们会互相串门,继续着故事的发展。在我们读书时,他们又匆匆伪装成不变的样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红帽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在去外婆家的路上被可恶的大灰狼捉住了。但作者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小红帽是一个有不服从精神的人,如果听妈妈的话走大路就不会遇到危险,因为小路上一切是有趣的,是新鲜的。而小红帽也不仅仅是有小女孩子的单纯,还有勇气,以及世俗与天真。或许你读完小红帽,内心里的那个小红帽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的文学作品都有或多或少不一样的认知。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将自己的读书见解写出来让我们看见了他内心的文学世界。我们也要多多读书,建造自己内心的文学世界,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迷人怪物》读后感(二):你看到的未必是我看到的

  薄薄的一本小书,268页,15.2万字,作者分析了38位文学人物,从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 到圣经浮士德等比较难懂的人物,送给大朋友的轻松读物,对于像我这样对圣经不够了解,提到的作品只读过半数左右的人来说,阅读过程也是欢快的,特别是遇到熟悉的人物,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好像跑个马拉松就为了发朋友圈一样的活在膨胀的世界里一样。

  两个小思考:

  1、 角度清奇

  记得豆友曾经提到过,写书评从一个人物来展开,就够了。这句话一直徘徊在我脑子里,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劲儿的想到这句话,作者从一个角色入手,很多都是配角。比如开篇的包法利先生,世人都很熟识包法利夫人,甚至她的两个情人也是耳熟能详,对包法利先生的印象可能就是一棵树,没有过多的情节,没有过多的关注,结果作者抛出来这样一篇小文,果真“都是命运的错”吧。

  后面的卡苏朋先生也是,很古板,传统,不苟言笑的一个人,“他的目标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他也明白“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对知识没有任何尊重”,想到我读《米德尔马契》的时候,主要关注在爱情上,也是汗颜。读文学评论就是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中度过的,这本书我真的读过?我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人物的特点?

  其实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是超人的,我对超人的刻板印象是蜘蛛侠(当然我连蜘蛛侠都没看过,可能是佐罗哈哈哈),力大无穷,善良友爱,什么困难都抵挡不了他,全身亮点无槽点。结果,“切斯特顿笔下的超人是体弱多病的”,什么?黑人问号脸,这一句就多么的吸引人啊!

  全篇最想读的就是多娜·艾米莉亚这一篇了,古灵精怪的小人儿,她写回忆录,用了很多星号,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她说“我只是在给未来爱管闲事的历史学家添堵呢”,多么可爱的小人儿哈。想起林格伦老奶奶的童话故事了,长袜子皮皮的搞怪的可爱的形象瞬间出现在我眼前。

  2、 关于读书

  “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和没有走过的路之所以十分诱人,是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如果这样或者那样选择,事情会变得有所不同,我们会更幸福、更明智、更受爱戴和尊重。”

  全书的最后一句,写出了一直在我脑子里的一个画面,人在岔路口做选择,像象棋里没有过河的卒子一样,只能往前走,没办法回头,他选择了一条岔路,就只能张望其他的路,一边走着自己那条一定会遇到坎坷的路,一边用视力不怎么好的眼睛去张望去脑补那些没有走过的路是多么的美好,人生就是一趟没办法后退的旅程,即使你遇到了类似的事儿吸取了前面的经验,也不是回来原来的起点重新走。这段有点鸡汤了哈。

  读书就是帮我用文字来拼接出那些没有走过的的过程,彷佛天真的读者一样,真的相信那些小说里的一切都是真的。

  《米德尔马契》里帅气的青年医生莱德盖特眼里,“知识是很肤浅的东西,也很容易掌握”,“每当他停下手中的事情,都会拿起一本书来读”,也是一种读书人的类型,也很有趣。我每次都会把读书当作一件很神圣很了不起的事情,一段时间又会有所怀疑,然后继续神圣般的阅读,有时放轻松一点,可能更舒服。

  《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的藏书室,其实这本我没有读过,女儿读的时候,知道我喜欢读书,羡慕有图书馆的人,特意给我读了这段,读到这里的时候露出了姨母笑。

  很有趣的小书,待我读完书里提到的所有书,再来重读你,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迷人怪物》读后感(三):虚构之境的现实印记

  睿智的小红帽,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期待王子吻醒的睡美人,聪明的艾尔莎……一个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充斥着每个孩子的童年。孩提时代,鲜有人思考童话故事背后的逻辑与寓意,直到成年之后,才意识到童话里也有现实的印记。

  《迷人怪物》一书便是基于对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所著之书,本书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针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描述与分析,阐释这些人物形象的特质与值得学习之处。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等,作者称这些人物形象为“怪物”,并从这些“怪物”身上学会了处世之道,对爱与真理的坚持。

  都说:书常读常新,还真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也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迷人怪物》一书中,作者对其有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妙趣横生,令人惊讶之余又觉不无道理。

  譬如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初读时觉得有趣,伴随爱丽丝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不知其最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然而多年后再读,却发觉爱丽丝的处境如同我们所经历的那般,生活不是遂如人意。正如作者书中表述这般:

  这便是生活本身,它不仅仅是童话那般简单。童年读的是乐趣,成年人读的是生活的艰辛与真实,这便是童话中现实的印记。

  又如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最初结局是被邪恶的野狼吞噬,后来因故事太过残忍而被人改编为多个版本。童年的印象中,小红帽是勇敢的,敢于给外婆送食物,敢于与大灰狼斗争。可在《迷人怪物》一书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却分析出小红帽的不服从,最终偏离正道。

  此分析细细品来,确有味道。理想中,我们希望为孩子画一条笔直的直线,期待他们从这一端顺利到达另一端,然而孩子却未必如此行动,即使知道起点与终点,他们也会在中间的每一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这便是理想与现实,由此看来,小红帽的行动轨迹同样也是虚幻之境的现实印记。每个人都会从生到死,然而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却不尽相同,这便成就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与人生。

  当然,《迷人怪物》一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怪物”形象很多,比如: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时,在追问灵魂价值几何浮士德;由睡梦人引发的死亡与沉睡的主题等等。这些故事的隐喻,也许童年时我们不曾思考,可历经生活磨砺的我们,再次回味故事,或许也会有作者同样的感悟。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分析的结果也不尽一致,阅读得出不同感悟也属正常。

  即便如此,《迷人怪物》一书也别有一番趣味,毕竟从这本小小册子中,我们可以从虚拟故事中找到现实的印记。

  《唐人街探案》中,小女孩思诺手握《格林童话》,此书中有这样一句:“个体生命不同,但这世界善恶总量不变。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恶。”

  的确,在成人的世界里,童话不仅仅是童话,童话里有善亦有恶。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何尝不是故事中所展现的那样?

  《迷人怪物》读后感(四):虚构之境里的真实怪物

  一定程度上,人文艺术能够存在的前提,是我们相信那些虚构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有时,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如此模糊,书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会“变活”,如同真实存在一般。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形象就是个例子,这个名侦探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无数读者来信涌向贝克街221B号,甚至很多人以为丘吉尔是虚构的,福尔摩斯才是真实的。再如《东京爱情故事》《情书》等虚构作品,人们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津津乐道,甚至会以此作为自己感情的参考,仿佛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虚构人物可以成为我们日常意识的一部分,即便我们知道这些不是真的。《迷人怪物》就是一本直接与虚构人物对话的书。作为享誉国际的作家、译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读者,曾夸耀自己的私人藏书超35000册,他的《阅读史》《语词之邦》《夜晚的书斋》等作品此前已引进国内。其新作《迷人怪物》依然以阅读为主题,带领我们来到文学世界,了解书页里那些虚构的朋友,让我们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文学之旅。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毫不犹豫地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在他看来,“小说创作便是作者以概念中的原始尘土塑造成文字化的亚当,并为之注入生命力”,可以类比的是,如同亚当离开了伊甸园,他的后代甚至宣称“上帝死了”,这些纸墨灵魂也逃离了作者的笔尖,具有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就像在福尔摩斯的例子里,福尔摩斯的光环远远压过了创作者柯南•道尔本身一样。因此,虽然并非血肉之躯,却并不妨碍这些虚构角色在纸面上变得立体,富有生命力。并且,按照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解释,即便清楚地认识到诸如小红帽、德古拉、弗兰肯斯坦等文学形象并不存在,但人类思维能够有意识地指向此类想象物,并在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因此,这些想象中的朋友有时甚至胜过了“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朋友”,能够予我们以启示。通过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理解,我们同样能够获得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情感——友谊、恐惧、痛苦、爱意等等——的真实感受,从而丰富了对生命的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虚构的朋友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小红帽、德古拉、浮士德的故事都经历了历史演进,小红帽故事的前身甚至可以追溯到冰岛史诗《埃达》,德古拉伯爵从十五世纪残暴的穿刺王弗拉德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怖吸血鬼,再到今天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这些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成为了一代代人的文学记忆。不仅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虚构角色的认识也截然不同。并且,伴随我们人生阅历和生活沉淀,对这些故事的阅读体验也会发生变化,以致故事仍是那个故事,但故事也不再是同一个故事。因此,这些虚构角色就像普罗透斯的脸,变幻莫测,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在书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以人物速写的方式介绍自己的朋友们,以三两页文字讲述他们的过往,以及自己与他们的交往。譬如对浮士德,他描绘道:“浮士德博士是位老人,浮士德博士怀念过去。”在他看来,浮士德“既想拥有长者的阅历,又想享受青春的热情”。而对于小红帽,他将其描绘为一个叛逆的女孩,认为她具有“世俗又天真”的矛盾秉性,并称之为“被引诱的引诱者”。对于唐璜,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认为“他痴迷于计数而非情欲”,但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收集女性战利品这一挑战之外,他却又坚信“肉体都是悲伤的”,每一场情欲上的征服都必须以同样的不悦状态结尾,因此最终主动寻求死亡(在西班牙语中是阴性名词)的到来,这就使他的行为具有了形而上的探索色彩。这些人物描绘的终究是真实世界生活的投影,我们因此才会与他们产生共鸣,并观照自我,思索青春、爱情、叛逆、恐惧等主题。而在有些篇章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更是将虚构人物与当代世界相联系,借题发挥,如在《爱弥儿》一章中,他嘲讽了现代的消费主义社会;在《聪明的艾尔莎》一章中,他则揶揄了丧失自我的现代人。

  《迷人怪物》如同随笔版的《故事新编》,向我们讲述了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对这些经典文学形象的私人体验。真实世界如梦如幻,而在虚构世界里,也许藏着最真的真实。

  《迷人怪物》读后感(五):迷人VS怪物:在利益至上的年代,灵魂价值几何?

  这是一幅私人尊享的阅读地图; 这是一部趣味十足的阅读指南; 这里包含了37篇阅读随笔,37个漫画文学形象; 这是闻名世界的“书迷”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为 每一个读者娓娓讲述阅读这件古老的迷人小事而著的作品; 这部作品就是《迷人怪物》。 《迷人怪物》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个人成长生活带来的一些显著的影响。

  那些来自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给我们带来美好记忆的同时也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在包法利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妻子的要强与贪婪之心;在小红帽中我们看到了她面对危险时的临危不惧;在爱丽丝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在睡梦中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至暗黑色时刻;在浮士德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丑恶;在海蒂的爷爷中我们看到了海蒂的暖心,见证了爷爷脾气暴躁背后裹藏的那份耐心的守护…… 尽管书中涉及了很多经典人物但是对于爱丽丝的描述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爱丽丝的世界无疑也是我们的世界,借由语言这个武器爱丽丝在这个仙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蜕变。

  其实语言对爱丽丝来说并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活物,她借由挥舞的利器不断开拓不断寻找着正确的航向,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与我们印象中爱丽丝的形象有些许的不同但是也树立了完全不同的一面。

  其次作者在对于海蒂爷爷的片段描写中把海蒂爷爷的人物形象与情绪勾勒的十分细腻。更用概括性的语言把海蒂与爷爷的故事呈现了出来。诚然,面对其他经典的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者用赋有哲理性的语言言简意赅的重新塑造了每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用最凝练的需要看到了最经典的人物形象。

  综合来讲这本《迷人怪物》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让我们领略经典著作的同时也感受了作者的理解,拉进了我们与作者距离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加容易的理解那些经典之作。其次全书开本设置小巧方便携带,黑白插画经典且具有很强的阅读辅助性。此外,每一个篇章独立成文方便人们阅读,方便人们随时开启。

  以上所有图片来源均来自@书鬼

  同时也借由一篇篇随笔把作者心中所谓的“怪物”形象也凸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是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不得不说迷人与怪物的对抗成就了这让人爱不释手的《迷人怪物》著作!

  《迷人怪物》读后感(六):一本书看懂经典文学之多重解读

  我们常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它是一种行为,可以增加学识,提高某些方面的修养;阅读还能够建立起读者对书中某些观点进行独立思辨的能力。在我看来,一份文本的多重解读,正因为人类是懂得思考的践行者。

  这本由加拿大藉土耳其裔作家、翻译家兼文集编纂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编写的小书《迷人怪物》是一部趣味十足的私人阅读指南。书中收录37篇阅读随笔,绘制了37幅漫画文学形象,且看闻名遐迩的骨灰级书籍收藏者曼古埃尔将阅读这件迷人的小事向您娓娓道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总是会非常有兴趣,同时也有诸如好奇性加以驱动,能在不同年龄段的纯真思维里找寻着与“自己”可以“重逢”的人生轨迹,挖掘或者发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那种有始有终的感受过程。

  书中对小红帽、睡美人、爱丽丝、鲁滨逊、卡莫西多等诸多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的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进行了另类解读,并以胡塞尔的视觉艺术现象学理论为事实依据,指出尽管读者清晰意识到诸如爱丽丝、睡美人、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等经典文学形象并不会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但人类思维能够有意识地指向此类想象物,并在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因此,这些想象中的“朋友”有时甚至胜过了“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朋友”,能够予以我们深刻的启示!

  小红帽

  如此那般,阅读评述他人之作品,并不是一概地就事论事。每个作品里的故事,作为读者的评说,与其本身“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专注地去欣赏,去阅读一部作品。因此,当遇到心仪的好作品时,当您再重温一遍时,您对这本书,可能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曼古埃尔曾有如此说法:“我以前并不想写。有好多年,我都未察觉到这一无形的诱惑。书籍便是真实世界实实在在的体现,填满我每一项可能的需求。”

  爱丽丝

  曼古埃尔曾提及他的孩提时代,从一开始“听”故事,到自己认字后的“看故事”,并在中规中矩的“作文”中脱颖而来。阅读了《海底二万里》之后,由此触发他“写故事”的潜能,作为生平第一遭尝试提笔写“一条鲨鱼和一只巨型乌贼的‘海战’”之故事灵感系来自于《海底二万里》书中的插图。

  从此,在阅读陶冶下的曼古埃尔一发不可收。并将人生体验化作文学体验。在这本《迷人怪物》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种种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更能深切体味历史的变迁对于他们人生的不同影响。

  德古拉

  对于我等俗人加拙人的读者来讲,真如书中所述《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医生一样,第一天上课就被老师罚抄二十遍“我真丢人”,因为他资质平庸,没学会深入阅读与学习,甚至没有充分去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此外,我认为,写作与阅读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性。

  即便你阅读再多卡夫卡的作品,终究也成为不了卡夫卡那般名垂青史的作家。因为世界本就是复杂而多变,人的某些天赋秉性,后天努力,机缘巧合,环境因素,决非一蹴而就。诸如此类的论断,仅是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里所秉持的个人观点!

  《迷人怪物》读后感(七):迷人的怪物,成人的童话,就是你我他

  作者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迷人怪物》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分析梳理这些人物的历史演变,以及对读者人生和世界的影响。

  《迷人怪物》书影1

  通读全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风徐来的亲切自然之感。作者是以儿童的天真视角和好奇心灵思考和解读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形象,运用直白自然,开诚布公的思考方式和阐述特点进行。结合经典作品及其人物深入人心的意境,只传达给读者一个信息:经典作品故事和经典人物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无论是文学童话,还是神话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正面与反面、聪慧与愚昧、善良与丑恶、挣扎与洒脱、干净与阴暗等等,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客观存在。无论天使还是魔鬼,他们都存在于成人世界的童话中。

  包法利夫人 剧照

  开篇《包法利先生》中,作者将原著中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艾玛搁置次要位置,着重笔墨描画原著中包法利先生笨拙胆怯、平庸呆板、老实木纳的局外人性格,就是这样看似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虽然不懂浪漫、追求安稳,但是他重情重义、至死都钟情于爱情。寥寥数笔使包法利先生的形象深入读者,因为像包法利先生这样的人更贴近于普通人,世间大多数人平庸而善良、无野心容易满足、无浪漫激情却又珍惜踏实平稳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包法利先生光彩超越他的夫人艾玛,甚至他的那些缺点因真实而显得可爱,熠熠发光,比他的优点来的更深刻,更动人。

  《浮士德》剧照

  另有《浮士德》中引用故事里的梅菲斯托费勒斯的邪恶和善良、浮士德的救赎他人和救赎自我的人性挣扎斗争,深思探讨灵魂善恶交易的人性的弱点和复杂。读者只要留心,能发现在这样矛盾的人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合上书本反悟时细思若恐,因为每个人更能在里面读到一个真实、不光彩的自己。

  《迷人怪物》书影2

  还有西方经典名著中的唐璜、鲁滨逊、尼莫船长;儿童喜欢的小红帽、睡美人、爱丽丝、超人;更有来自中国的性真、沙僧……这些名字光彩夺目、形象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作者引用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透过《迷人怪物》的解读,他们不再只属于书本中,不再让人膜拜、不再遥不可及,他们活灵活现,他们就是真实的你我他。

  作者简介

  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迷人怪物》读后感(八):《迷人怪物》:我们所谓的真实世界诞生于虚构的梦幻

  01

  你以为那些虚拟人物真的不存在吗?

  小红帽,大灰狼,灰姑娘,美人鱼,白雪公主等等都是陪伴我们童年的人物,在我们的想象中那些虚拟的人物都是那么的可爱,在父母或者其他人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总是催着他们赶紧讲述后面的剧情,我们迫切的希望听到故事的结果。

  小时候,我们天真的以为那些人是真实存在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物。

  长大之后,我们再没有天真的虚幻的妄想,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物,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迷人怪物》的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告诉我们其实那些所谓的虚拟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只要你想,他就在。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世界文坛著名的作家,藏书家,《迷人怪物》是他写的阅读随笔,书中选取了37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的人物,简述他们的人生,从故事的原型人物到故事中的虚拟人物都做了一定的分析。

  02

  每一个虚拟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特别喜欢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中对包法利先生的分析,他的分析让我觉得包法利先生这个人是真实的。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很多人的视线都聚焦在包法利夫人身上,看着这个女人的喜怒哀乐,看着她最后的结局,同情有之,唾弃有之,感同身受者有之。

  总之,他们都忽略了包法利先生这么一个人物,这么一个在《包法利夫人》中从头到尾都绕不开的人物。

  在他们的眼中包法利夫人是个鲜活的人物,而包法利先生只是一个背景板,可是通过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述说,我觉得包法利先生在现实中完全可以找到原型,并且还不少。

  包法利先生同样鲜活!

  在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看来,包法利先生一直都很爱包法利夫人,只是他不懂情趣,不会表达,对于包法利夫人的某些爱好不能共情,最后他原谅了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并且在包法利夫人艾玛死后也死在了公园的长椅上,那张艾玛与情人幽会的椅子。

  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老实人,所谓的直男,直女,他们不会表达,不懂如何才能够走到另一半的心中,他们也在努力,可就是做不到,于是最后被嫌弃,被背叛。

  老实人没好下场!

  看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对包法利先生的分析特别能够触动人心,因为通过他的分析总是能够让我们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03

  每一个虚拟人物都映射着现实

  法国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主张:我们可以与并不存在的事物建立深厚的联结。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我早已经与传不上去的类似物建立了这种联系。桑丘的邻居被驱逐的里科特,令我理解什么叫作可耻的偏见;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穿越人生之路哈桑的黑暗森林;普里阿摩斯和阿克琉斯分别教会我为晚辈或长者的逝去哀恸。数不胜数。”

  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那个丑陋的钟楼怪人,用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话来说就是:“面对他的丑陋,作家本人也束手无策。”

  在《巴黎圣母院》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爱斯梅拉达的情人,那个长相英俊的费比斯队长和卡西莫多。

  在爱斯梅拉达落难之际,费比斯离开得毫不犹豫,仿佛根本就不认识这个美丽的女人,而卡西莫多却是唯一一个为爱斯梅拉达伸出援手的人。

  尽管如此,在爱斯梅拉达的心中卡西莫多依然无法与费比斯相比,她甚至惧怕他。

  造成如此结果,卡西莫多丑陋的长相是最大的原因。

  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长相下隐藏着美好的品质,但,没人在乎,就像在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禁止残障人士进入公共场所的“丑陋法”。

  一切以外在表现出来的为准,你的内在没人关心。

  04

  对于《迷人怪物》这本书,我很想说这是一本文学类的书评,但它其实不是的,他其实是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对虚拟人物的剖析,把虚拟事物与现实联结之后的思考。”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我把读过的书绘制成想象的地图,几乎每一段私人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定义,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能回溯至具体的字里行间。”

  与不存在的,虚拟的事物建立联结总是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学到更多,他们一直陪伴着我们。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有一首著名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人心易变,而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直都在那里,他们一直都在陪伴着你。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崭新的开始,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会变化,容颜会衰老,但是书中的人物一直都在那里,他还是第一次我们认识他的模样。

  每一个虚拟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只要你想,他就在!

  《迷人怪物》读后感(九):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在读什么?

  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的开头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我们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本书。”

  很难准确形容我看到这句话时有多欣喜,原来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早在千年前就被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

  我之前曾多次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仅是在读书里面的故事,同时也是在读自己的故事。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见识融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

  于是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截然不同,我们自身的见识也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所以,我们无法两次进入同一本书。同样的道理,我们无法两次进入同一部电影,同一首歌。每一次感受,仅限于当时当刻,时移世易,我们无法准确复刻过去的每一瞬间,以及每一瞬间的感受。

  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这种角度来看,每一位读者眼中都有一本“迷人怪物”,不过只有曼古埃尔将他的眼见,将他的感受写成了这本《迷人怪物》。

  《迷人怪物》是一本文化评论集,曼古埃尔选取了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经典形象,来详细地阐述他自己对于这些形象的理解。

  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鲁滨逊、卡西莫多、沙僧……曼古埃尔在这本书里面向我们展示了他极为宽泛的阅读量。

  曼古埃尔更愿意将自己称为是“读者”,而非“作者”,他曾夸耀自己的私人藏书超35000册,曼古埃尔将浩瀚的阅读量最终凝结成了这本薄薄的集子。

  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长,但读起来颇费点儿劲儿,曼古埃尔在谈论那些经典文学形象的时候没有将它们局限在书里,故事里,而是引发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或许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书里面提到的那些文学形象大多都是虚构的,解读这些虚构的形象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恰如那个永恒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呢?

  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威克菲尔德》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篇评论里,曼古埃尔借《威克菲尔德》这篇短篇小说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渴望自己无法体验的经历。

  用前几年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希望世界上存在另一个自己,TA过着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文字可以实现我们这个梦,现实无法到达的地方,那就让想象和文字去抵达。

  法国哲学家胡塞尔主张,我们可以与并不存在的事物建立联结,甚至是深厚的联结。

  对于《迷人怪物》这本书而言,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胡塞尔的主张:虚拟的文学形象可以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切实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它不仅仅是一种虚拟的映射,它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世界的。

  小说《潘神的迷宫》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点。

  潘神的迷宫讲述的是女孩奥菲利娅的故事。

  奥菲利娅的母亲嫁给了一位残暴的法西斯军官,奥菲利娅随着母亲去了继父上任的城堡,在那里年幼的奥菲利娅时刻被笼罩在战争的恐怖当中。

  孤立无援的奥菲利娅决定自救,她编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童话中她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误入人间,只要完成三项任务就能返回王国,潘神和精灵会帮助她完成任务。

  奥菲利娅从此活在了自己的童话当中,残酷的现实与她无关,现实的冷漠也伤不到她,因为她有潘神,她有精灵,她也有希望。

  童话的结局是,奥菲利娅返回了王国,那里人人都爱她,没人会伤害她。

  现实的结局是,奥菲利娅死在了驻地,女仆抱着她的尸体痛苦不已。

  《潘神的迷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读者看这本书的时候都知道,潘神是假的,童话也是假的。但对于奥菲利娅,潘神才是真的,战争反而是假的。

  虚拟的潘神成了奥菲利娅现实当中的救赎。我们知道奥菲利娅是在自欺欺人,是在逃避,但谁能忍心指责奥菲利娅的逃避呢?

  奥菲利娅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她的故事里,虚拟的想象给她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影响,甚至想象成了她唯一的救赎。

  文字是有这种力量的,阅读确实可以救赎人心。

  曼古埃尔在书里面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的文字须由读者赋予生命,正如我们所知,文学是一种双向的艺术。

  这句话和我前几天在小说《百万富翁的七次考验》里看到的一句话互相应和:我们从来都不会真正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如美存在于旁观者的眼中,价值只存在于旁观者的思想当中。

  如果没有读者,书籍的价值往往就无法体现。但即便有了读者,我们读者所看到的也远非是文字的本来面目,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文字,这正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由来。

  《迷人怪物》中提到的这些怪物形象,其背后的价值也是作者以及读者共同赋予它们的。这些怪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想要它们存在,我们需要它们存在。

  在流传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这些怪物已经不单单是作者的想象了,它们成为了一个个文化符号,只要一提名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当然,前提是我们知道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迷人怪物》讲述的内容。

  《迷人怪物》中提及的大多是西方世界的怪物形象,但其中也写到了一个我们中国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沙僧。

  曼古埃尔的视角非常独特,《西游记》中主角团里存在感最弱的应该就是沙僧了吧,而曼古埃尔偏偏将他作为重点谈论的对象。在曼古埃尔笔下,沙僧仿佛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角色,这和我们许多国内读者对沙僧的认知有很大差异。

  我们没必要谈论谁的观点是对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能从书里收获于己有益的东西,那阅读就是有价值的。

  我提到沙僧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正如我们看到的沙僧和曼古埃尔眼中的沙僧不同一样,我们看到的其他书里面的怪物也肯定不同于曼古埃尔。

  因此如果要是先入为主地将曼古埃尔的观点奉为圭臬,那反而让这本书失去了价值,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看别人眼中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