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100字

2021-07-06 00:48: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100字

  《活在当下的勇气》是一本由[日]岸见一郎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一):无题

  衰老、病痛与死亡,一直是我们明知总有一天会发生,但仍然不愿提起的话题。这个世界正因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生命来到又都有旧有的生命离开而生生不息着。有人正值盛年,就有人已至暮年;有人“奔跑起来,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就有人缠绵病榻,渴望着健康与自由自在;有人刚迎接了家庭的新成员,就有人不得不在悲痛中与亲人生死别离。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众生相。

  在年轻、健康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并不困难,但当衰老、病痛来敲门,或者是目睹亲近之人的衰老、病痛甚至死亡时,我们很难不感到困惑,假如死亡便是意味着万事皆空、一了百了,假如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原本该有的人生轨迹时,人还值得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物而努力吗?

  岸见一郎在《活在当下的勇气》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岸见一郎认为,首先,人不应当“活在可能性中”,而是要“活在当下”。他说:“我们并不拥有过去和未来,所以生命是否长久并不是问题。我们只是活在此刻这一点上,这些点的连续就是人生。我们不断积累生命中的每一个此刻,回顾起来便已经活了很长时间,但究竟活了多久本来就不是问题。”是的,谁也不知道死亡和疾病何时会来,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我们所拥有的。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健康,甚至是自由行动的能力,那该怎么办呢?这是否意味着人生无望、自己再也没有价值了呢?岸见一郎同样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假如懂得人活着本身就有价值的话,就没有理由不认为自己活着对家人来说就是一种喜悦,仅仅如此就是在做贡献。确实如此,每当意识到所爱之人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能感到巨大的满足与幸福。况且,对于遭遇了变故的人来说,“如果能够以生病为契机看到生病前无法看到的东西,那我们就能借此‘重生’,”岸见一郎如是说。

  最后是我们最不愿意提及的死亡。201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岸见一郎在《活在当下的勇气》中也说道:“尽管我们在知觉上无法了解,可我们还是会想起亡故者。可以说这种时候大脑的某个角落会涌现出古旧的深棕色的记忆,这不是苏醒,而是在思念亡故者的时候,那个人就在这里。”是啊,判断一个人是否仍有生命力,不过是判断其是否还对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所影响。睡梦中我们会看到逝去的亲人,在梦里,他们的样子和生前毫无二致,甚至有时候走在路上,人群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如此熟悉的背影而有片刻的失神。更别提生活中我们依旧会偶尔提起故人,这就说明逝去的人并未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看完这本哲学小书,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了一些“活在当下的勇气”,那就是不念过往,不问明天,珍惜眼下所拥有的一切;衰老,疾病与死亡并不可怕,也总会到来,与其庸人自扰,不如坦然面对。这只有一次的宝贵人生,和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的自己,活在当下就是幸福。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二):活在当下的勇气:身为无价之宝的我们,该如何度过一生?

  “只要不失去自我,什么样的生活都不难过;只要还保有自我,无论失去什么都不可惜。”

  ——歌德《东西诗集》

  早上7:30的地铁上,小潘刷着近日的热搜,有关996的讨论仍在继续,近期上线的热词“内卷”“躺平”还在吸引着一群人罗列着各种证据打着口水仗。

  中午午餐的空隙,隔壁办公室的小姐姐用很认真的语气问着同事:对于躺平,你怎么看?

  家庭群里热烈讨论着三胎政策,一时间很多人又在惶恐,自己年迈体衰的时刻到底还能不能正常退休。

  从996到“内卷时代”,再到“延迟退休”“鼓励三胎”,我们在各个平台翻看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能表达一部分自己的诉求,有的观点却也不由让人火冒三丈,直呼无厘头。不管网络热词如何呈现出社会群体的情绪,我们终究躲不过的一个问题是,人这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罗翔直播截图

  红遍网络的刑法学教授罗翔老师在一场直播中,坦言了自己对于“内卷”的看法。他觉得,内卷化时代,我们要做到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本能的抗拒,不要用动物世界的法则,来要求人类世界。如果把别人当成竞争对手或敌人,我们就很容易把他人物化,进而把自己也当成了工具人,瞧不起别人的同时,也会瞧不起自己。人最重要,是和自己比。熊猫是国宝,但我们是无价之宝。

  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认为,人就是人,不需要任何条件。人因为活着而有价值。这与罗翔老师认为的人是无价之宝是一个道理,人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管有没有创下什么丰功伟绩,我们这样活着就很有价值。这与人作为人格意义上的人并不需要任何条件是同样的道理。

  区别于动物的人,应该如何度过人生这一问题,很难简单地得出一个答案,或者说根本没有答案。但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自己活在当下的价值。

  02 活在当下的勇气

  畅销百万册的《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在NHK文化中心京都学习班讲授哲学的时候,碰上了席卷全球的疫情。原本他教授的课程中就有很多有关“如何获得幸福”“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等有关“人应该如何活着”这一课题的讨论,在遇到新冠疫情后,这份讲义则有了更多的意义。

  目前,岸见一郎的这份有关直面人生本质问题的讲义已经集结,汇总在《活在当下的勇气》一书中。

  《活在当下的勇气》共分6讲,分别从“哲学能做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死亡并非终结”“活在当下”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真实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让人们深深体会到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如何正确面对不安与惶恐,让自己穿越生命中的种种荆棘险路,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大课题。岸见一郎认为,即便不生病,活着也很辛苦,但我们仍然要选择真实地活在当下。

  岸见一郎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分享了在“人活着很辛苦”这一大背景下,如何积极乐观地生活和思考的方法。

  岸见一郎认为,人只要活着,就有价值。有学生在课上提出了疑问:这样的思想会不会导致享乐主义甚至是不良意义上的懒惰?在竞争社会中,当我们业务不如他人进而影响到收入的时候,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时候该如何去理解存在本身的可贵性呢?

  岸见一郎回答说:

  人生中可以有一段什么也不做的时期。不要认为什么都不做是不好的事情。如果生病的话,不管愿意与否,都无法继续前进了。在讲义中我反复强调,即使生病了,仅仅活着就很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把现在当成是什么也不干的时期,也不要想着去做什么。

  我经常为抑郁症患者做心理辅导,患上这个病的患者会有一种像轨道飞车俯冲一样的恐惧感,一旦挣扎着想要逃离这种恐惧的话,轨道就会停在最低点。相反,假如患者什么也不做的话,下降的能量不久就会转为上升的能量。因此。重要的是不要焦虑。

  而针对担心失去上进心的问题,岸见一郎则认为,接纳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勇敢地迈出下一步。不管是上司对下部、父母对孩子,都要传达出“存在认可”这一价值。那些把理想强加给下部、孩子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2021年高考,考场外的家长举着暖心横幅等待

  很多人认为成功才是人生意义,毫不怀疑地将成功锁定为人生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成功也好、健康也罢,这都是我们幸福的手段。人生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去探寻。

  即使在别人看来很幸福,如果自己感受不到,那也没有意义。所以,幸福是独创的。

  岸见一郎之前出版的《被讨厌的勇气》畅销超百万册,对他自己来说,重要的不是“量”的成功,而是“质”的幸福。不是卖掉了多少册,而是到了真正应该拥有的人手里的那种实感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用“量”来衡量的“质”的幸福。

  有人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把当今美女的衡量标准,比如直角肩、A4腰、手腕线过裆、小V脸、大眼睛等等标准拼凑到一张图上,结果整合出来是《指环王》里咕噜的形象,进而告诉大家,美女是无法量化的。对于这一点,岸见一郎深表赞同,他觉得“美”也属于“质”的范畴,美丽不是可量化的事情,有时候上了年纪的人反而愈发美丽,这些人的美丽不是通过吃什么、用什么等量化出来的,这是无人能够模仿的“质”的存在。谁都不要试图去效仿别人,因为幸福不仅是一种独创,还是一种“质”的存在。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三):《活在当下的勇气》——岸见一郎的“勇气”系列

  之前非常荣幸地认真阅读了岸见一郎所编著的《被讨厌的勇气》,再来看同是“勇气”系列的这本《活在当下的勇气》,也能够有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理解。

  尤其是关于——为何勇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为何认为“人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些话题,在回顾与总结中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和体悟。

  “活在当下”这四个字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真的理解这四个字吗?好像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几乎没有“当下”这个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忙碌,是目标,是看着很近却怎么也够不着的成功......

  《沉思录》中说——

  人只拥有此刻,这似乎无法反驳,那为何我们往往忽视当下,去为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自责懊悔,为了还没到来的所谓未来殚精竭虑呢?

  那些总是觉得我现在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在未来获得成功的人,实际上是在用此刻幸福的必然逝去去换一个无法琢磨,虚无缥缈的未来的幸福。

  他们真的成功了吗?不一定。他们成功了就会觉得幸福吗?似乎也不好说。

  而在作者看来,总是忽视当下的人才是真的让人遗憾惋惜的。

  我们也应该如此,一旦能够认真过好每一天,也就能够感觉到自己活着本身就充满了价值。在此基础上,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对他人有所贡献。

  当然,这本书也是一本哲学书,在书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哲学的认识,也探讨了很多——比如,如何面对老、病、死这些状态——等等具体问题。

  作者有一个比较独到的见解,认为“其实哲学是一门具体的学问,而数学或者算术之类的是抽象的学问”。因为哲学其实会考虑很多比较实际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像数学,经济学这些是在某种理想条件下进行推演,仅仅通过数字推导是很“抽象”的。

  哲学实际上并非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当我们思考之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时,就与哲学紧密相连。

  我个人也比较认同阿德勒心理学,对“原因论”和“目的论”的交锋也比较感兴趣,我很欣赏这样一种看法——

  人不应该把责任都推给别人,也不应该推给过去,倘若觉得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的话,就很容易会自暴自弃。

  但我们可以做出改变,用阿德勒的理论说,只是需要一点勇气。正因为有“人可以改变”这一大前提,所以教育和治疗才能成为可能。

  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中写道——

  实际上,我们也一定体验过幸福的感觉,我们知道那是怎样的感受,可惜的是那种感受往往转瞬即逝。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转瞬即逝的幸福是寄托在感性事物上的错误做法,比如抽烟喝酒,打游戏时体验到的幸福。

  那么关键的问题呼之欲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我们该如何感受到它呢?

  即便是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也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已。只要“置身”幸福就好,这给人太多的宽慰了——这意味着没有什么世俗的标准让我们远离幸福,幸福的体验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并且触手可及。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想太过于理想主义了,但正因为是理想,才值得我们去追寻嘛,关键在于“置身”幸福并不困难。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关系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要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上,通过与对方一起探索如何才能互相理解并达成一致,而逐渐去理解对方,也就是“共同体意识”。

  作者强调,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做出贡献——仅仅通过活着就可以对他者有所贡献。

  我们都会感受到一些病痛的琢磨,不管是随着身体的衰老还是经历某些意外,有时候甚至只能躺在床上休息......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我们可以不必将年轻与衰老、健康与生病分出优劣,只考虑当时所处的状态即可。要丢开理想中的自己,不要总是想着明明可以做什么事却做不了了。

  幸福并不是由什么事来决定,不幸福也不是由什么事情来决定——这是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你不认同,很可能是因为你根本不相信“幸福即存在”。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如果能够体会到当下的状态就可以进行他者贡献的话,那便能够获得幸福,也就是说,实际上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保持心灵的自由,哪怕是在病床上躺着。病人所做的贡献就是让负责看护病人的家人(以及医护人员)获得贡献感。

  因为我也有过卧病在床的经历,当时也算经历了一次人生沉重的挫折,书中的一席话实实在在的安慰到我了,我觉得很感动,也能够用一种更加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那段过往了。

  请相信不管是觉得多么糟糕的经历,都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独特的人生感悟,折磨你的同时也在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不管经历生老病死,或者其他什么幸运与不幸运,我们都可以在此刻感受到幸福,“置身”幸福之中。一旦活在了当下,我们就能够拥有超凡的勇气。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幸福,于是心怀感恩,满怀勇气,无畏人生。

  《活在当下的勇气》读后感(四):活在当下,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在当下的勇气》

  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你给予自己的东西。——阿德勒

  作为一个热爱心理学的人,关注岸见一郎,是因为他那本广受欢迎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

  他对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解读,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个体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见识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如今翻开岸见一郎的这本新作品《活在当下的勇气》,通过对哲学的生活化解读,让我对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哲学是什么?

  岸见一郎说道:思考之前从未思考过的事情就是哲学。

  在这本书里,围绕着人生的几大重要课题:生、老、病、死,岸见一郎将阿德勒思想、哲学之思、个人经历与体验进行了深度结合,向读者娓娓道来,以通俗简明的方式引领我们进行思考。

  人的一生总逃不过生老病死,“老”“病”“死”是许多人都不愿意或是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事情并且常常带有许多焦虑和恐惧。

  当我们的生活被这些焦虑和恐惧情绪所占据,只思虑如何避免“老病死”这三件事,便把最重要的那一个课题——生,给忽视甚至是遗忘掉。

  然而,如何“生”,也就是“生活”,才应该是我们一生中最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能活在当下?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这些关于生命的灵魂拷问,让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答案。

  睿智如岸见一郎,曾因为亲人离世而对死亡产生恐惧,陷入精神低落、茶饭不思的状态。他想要弄懂什么是“死亡”,而这也成为他学习哲学的契机。

  哲学能脱离人生俗世,从一个伸手可及的高度为我们进行解答生命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并如明灯般引领我们探索和前进。

  也许这就是哲学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吧。

  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可以说是关于“生”与“如何活在当下”这个课题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人人都希望获得幸福。但对不同的人来说,幸福的定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是“个性化”的。

  有人追求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有人追求亲人常伴、家庭和睦;有人追求家财万贯,有人追求小富即安;有人追求激情快乐,有人追求平淡悠远……

  为了这些不同的幸福目标,人们苦苦奋斗,不停追逐。要么羡慕别人所拥有的,要么总觉得前面还没有得到的才是自己追求的幸福。

  因此,为了达到目标,又往往丢失了许多东西。

  岸见一郎却说:幸福即存在。我们不是要“获得”幸福,而是要“置身”幸福,做“真实的自己”。

  在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要包括了对欢欣、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各方面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

  这其中主要包含了我们在自我、家庭、人际关系、健康、经济、工作和学业等生活中多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知。也就是说,幸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否幸福,也在于我们的主观体验。

  但是,在日常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一个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存在,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幸福的体验,就存在于我们追求的过程中。

  用老祖宗的话直白点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以为完成了某件事、实现了某个目标,才叫幸福。但其实那只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真正的幸福,不需要条件。有条件限制的,也不叫幸福。

  有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很多中了大奖的人,幸福感在经历一年多后就会回落,甚至有可能比中奖前还低。

  前两年中了某电商平台价值1亿的锦鲤大奖“幸运儿”信小呆,前不久在社交媒体上谈到她的现状:中奖后辞职去兑奖玩乐,花光了积蓄,如今没钱没工作,还查出有抑郁倾向。

  中了大奖的信小呆幸福吗?也许当她知道中奖的那一刻,她体验到了幸福,在兑奖玩乐的过程中,她也体验到了幸福。

  但是,当这一切如浮云般消逝,她所体验到的幸福便也随之消逝。这便是有条件的“幸福”。

  阿德勒说过: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所以,幸福需要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考察。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无法独自生存。

  原始时代的群居生活让人类及基因躲过了各种灾难存活下来,让这个物种在地球延绵生长。

  到了现代,我们依然需要他人的帮助实现生存——小时候父母的养育,成年后亲友的帮助、社会体系的支持,无一不是处于与他人联结互助的状态中。

  因此,亲缘利他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

  我们也因此与他者形成一种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我们不能不与他人形成联结,不能不对他人抱有一定的关注和关心。

  在关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幸福和生存的喜悦,但我们与他人之间也必然会产生许多互动和摩擦,引发许多烦恼。

  如何融入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接纳,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需要莫大的勇气。

  只有当我们感觉到自我的价值所在,看到自己能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贡献,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也让自己拥有融入人际关系的勇气。

  当我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将他人视为自己人生路上的“同伴”,能够一路互相扶持、携手同行,便是一种幸福。

  人终有一死。

  对于“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许多人由于心生恐惧而习惯于逃避,不愿去面对。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里提出一个观点: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

  当我们无法理解死亡,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接纳它,被内心的恐惧焦虑所占据,进而对人生产生一种无意义感和消极态度。

  苏格拉底认为,生与死之间并无隔绝,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死亡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一个梦也不做的沉睡。二是死亡是从这个世界移居到“那个世界”。

  在他以及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但岸见一郎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设想带有一些危险性,死者会被生者利用来散布利己言论。

  所以岸见一郎指出,死亡就是分别,我们要接纳死亡。

  接纳死亡也就是要停止幻想。我们要承认,死亡就是大脑停止活动,意识也会随之消失,并不存在所谓灵魂的脱离和永生。

  只有这样面对客观现实,我们才能采取对当下人生负责的活法,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或是寄希望于所谓的“来世”。

  接纳死亡让我们更关注于活在当下。

  什么才叫“活在当下”?——脚踏实地的、真实地活着。

  如何才能真实地活着?岸见一郎给我们列出来的这几点,其实正是我们常见的一些简单道理,却常常忽视,又或是难以做到:

  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我们总会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常常按他人的期待而活,以至于违背自己本心去做的许多事情,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人的一句赞赏和认可。

  把对自己的关心转向他者——在意别人的看法,其本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关心的是自己,一心只索求如何满足自己,只做有利于自己的事。

  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许多的痛苦,在于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全凭别人的肯定或否定,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真实的价值所在,也就无法接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自己。

  不要活在可能性中——焦虑的产生,在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想象和忧虑。害怕将来可能有不想要的结果或是遭遇失败,在当下便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和勇气。

  人活在时间长河中——我们并不拥有过去和未来,只活在时间长河中此时此刻的这一点上,无数连续的“点”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放下过去,放过未来,聚焦当下——执着于过去,无法从过往的痛苦和遗憾中走出来,或是对未来焦虑不安,诸多揣测忧虑,都会让我们被其束缚,看不到眼前的生活,也无法好好地活在当下。

  在电影《心灵奇旅》里,有一个编号为“22”的小灵魂,一直在逃避投胎,不愿回归人间重新生活。

  直到它阴差阳错来到人间,经历和体验了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找到了属于它的人生“火花”。

  “火花并不是生活的目标,在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被点亮了。”

  活在当下的价值,就是活着本身。

  否认和逃避很容易,但如果想要真实地活在当下,则需要莫大的勇气。

  接纳当下的生活,就是要鼓起勇气,去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