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100字

2021-07-08 00:3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100字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是一本由【美】斯蒂·汤普森著作,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5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一):一本不止适合小朋友读的“100个永不熄灭的故事”

  从前,有三只公山羊,都叫格拉夫。有一天,它们打算过桥去河对岸的山坡上饱餐一顿。桥下有一个大怪兽,老三过桥的时候,大怪兽要吃它,它说我还小,后面是老二,它比我大,你吃它吧!等老二过桥的时候,大怪兽又要吃它,老二说后面是老大,它比自己大,你吃它吧。等到老大过桥时候,它直接无视大怪兽的威胁,一举将大怪兽撕成了碎片。最后,三只公山羊在山坡上都吃得饱饱的,撑得差点都回不了家。

  初读这篇《格拉夫三兄弟》,会不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老二和老三怎么能这样讲?这不是在出卖兄弟吗?!或许,这是我们在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出于本能的恐惧会让他不由自主说出保护自己的话,那怕这种话会给亲爱的人带来危险。这其实无关人性善恶,只是生存本能。

  还有第二篇《忘恩负义者》,讲述一个男人与被他救了性命的蛇之间的故事。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是见死不救还是见义勇为?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在乎救入付出的艰辛,而是被救之人毫无感恩之心的举动实在让人太过寒心。所以,救或不救,是个问题。

  读了《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开头的两篇故事,是不是意犹未尽?是不是觉得这些故事简直不适合小朋友阅读,而是部成年人的童话?也许童话里并不都是骗人的,这些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存在着。所以,阅读本书,需要对小朋友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在阅读故事中分清善恶美丑、孰是孰非。这不仅是一种文学阅读,同样是一种品行培塑。

  作为本书作者的美国作家斯蒂·汤普森,号称“美国民俗学之父”“20世纪民间故事的重要守护者”,这一点从作者选编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人类的100个永不熄灭的故事”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他们之所以拥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在于故事汇总蕴含的道理。

  作者选编的这些故事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发生在人类与恶魔之间,有的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故事中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人间冷暖疾苦、成功财富,有得到与失去,有奉献与回报。但与童话中“王子与公主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有所不同,本书中有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大特点,它让故事本身更接近现实,甚至直接是现实的映射。故事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故事。

  所以,正如本文标题所言,这不是一本只适合小朋友读的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成年人一样可以阅读。小朋友读后记得是故事情节,大人读后不一定会记住故事本身,但肯定会从故事中受到些许启发。虽说是故事,其实是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故事中处处呈现的生活场景似曾相识,折射的人性善恶我们也曾耳闻。所以,阅读故事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故事背后隐藏的价值选择与是非判断。

  虽然这种价值判断对小朋友来说有些过早,但作为人生的必修课,通过早期的强化教育,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拿起这部看起来很厚其实不重的大部头,开启一段充满魔幻色彩的民间故事金典之旅吧!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二):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 道不尽的人类悲欢

  我们所有人都是在民间故事的滋养下成长的。我至今仍能记得幼时听老人讲故事的样子,哪怕是一再被重复或是内容相似的故事,却依然能令孩子百听不厌。世界各地的人们不断将身边见闻组织起来,当作闲话来讲述,从而对无序的世界作出梳理,并试图对自己和他人的遭遇作出解释,为人们为人处世提供参考。就这样,一个个故事通过交口相传,被一代代讲述者复述,持续受到人们的喜爱。相当一部分故事还随着人类的迁徙而传播到别处,并发展出新的版本,以致当我们读到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时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斯蒂·汤普森作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民俗学家,被誉为20世纪民间故事最重要的俄“守护者”,他著有《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开创了世界民俗学研究的先进体系——“阿尔奈-汤普森体系”,即“AT分类法”,让我们得以追溯民间故事的母题。凭借其对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的了解,他选编的《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也成为了经典的民间故事选本,其中包括了100个经过时间打磨、情节具有辨识度,在世界各地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

  书中许多故事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塔中少女》《跳破的舞鞋》《青蛙王子》《六天鹅》等,它们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都有类似的版本。而《海龟姑娘》的前半段更是和《田螺姑娘》如出一辙。汤普森将情节类似的故事编排在一起,更好地呈现了考验新娘、恶魔、奇异动植物、神奇物品、傻瓜接受考验等民间故事中的常见元素,读者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哪怕是相似的母题和雷同的结构,也能变化出无穷的故事,令人兴致盎然。在许多故事中,我们看着主人公借助魔法、智慧或是他人帮助实现了奇迹,克服一个个困难,得偿所愿,穷小子迎娶公主,灰姑娘嫁给王子,魔法被解除,罪孽被清算,迎来了美好的结局,让人们抱有希望。

  但作为成年人,我们也很容易意识到书中的故事存在诸多“不合时宜”之处。在故事的背景中,总是有狠心的继母、残暴的恶魔、邪恶的女巫之类,内容也充斥着谋杀(《有去无回城堡》)、血淋淋的尸体(《金发小园丁》)、吃人(《小红帽》《亨塞尔与格蕾泰尔》)、酷刑(《放鹅姑娘》)、欺骗(《没有心的巨人》)以及粪便等等暗黑元素。这是因为在前现代社会,这些故事诞生之初就并非单为儿童而讲述,而诸如女巫、恶魔之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即便经过了现代整理,这些元素也多少留下了痕迹。

  我们还会意识到书中有些故事似是而非,与今天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尽合拍,令人大跌眼镜。如书中第2个故事《忘恩负义者》,讲述了男人拯救了一条蛇,蛇却要吃了他,男人要求听听别人的意见,他们一路遇到的瘦马、桑树都支持蛇吃掉他。狐狸帮助男人摆脱了困境,使蛇受到了惩罚。但当狐狸想要报酬时,男人却设套让几条狗吃掉了它。最后故事总结说“所以,世界上总是有这种事,作了善事得不到善报,作了恶事也没有得到恶报”。但无可否认,这一不那么完美的结局,却揭示了普通人眼中看到的世界。

  那么这些暗黑元素和不“正确”的故事是否影响本书作为儿童读物呢?在我看来,并无问题。毕竟所有故事和童话都难免于此。而以我自身阅读体验来看,自小阅读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乃至《列那狐的故事》等等,多少都带有暗黑乃至恐怖元素,像是《三只小猪》里从烟囱里掉进开水锅的大灰狼、故事里种种吃孩子的妖怪等等,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喜爱这些故事。成年人也不必过于担忧,毕竟这些集体无意识的作品流传了数百年,早已经受了时间检验。它们既讲述了惩恶扬善,也告诉孩子们世界并不完美。在这一个个故事里,浓缩着人类永恒的悲欢。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三):查到高考分数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美好如童话故事般纷至沓来

  刚刚经历了陪伴高考和等待考分的煎熬,现在还有一丝如坠云雾般的浮幻。

  相信有过同样经历的朋友都有此体会,尤其是在高考出分的那天上午,一边不停刷新网站希望能够快一点得知结果,一边又慌慌地害怕知道结果。

  这时的自己无比希望能够如同《懒惰的男孩》一般只需要祈祷就可以获得好运。

  《懒惰的男孩》是丹麦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带来的美好带着淡淡“不劳而获”的味道。故事中的男孩格外懒惰,什么都不想做。偶然的机会,因为男孩放掉了不小心落在水桶中的蛤蟆,他得到了可以“梦想成真”的机会。

  蛤蟆承诺男孩无论许多少个愿望都可以实现。男孩并没有把蛤蟆的承诺放在心上,因为男孩说自己懒得许愿。尽管如此,男孩却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公主孩子的父亲,并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宫殿,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看,故事中的男孩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如若可以,我也希望能够拥有懒惰男孩的能力,我只求考试正常发挥,成绩稳定就好。

  这篇《懒惰的男孩》收录在《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中。

  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民俗学家,被誉为20世纪民间故事最重要的“守护者”。书中收录的一百篇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世界经典童话。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睡美人》《白雪公主》,也有广为流传的《勇敢的小裁缝》《小红帽》,有的故事让人引人遐想,有的故事令人感动,更多的故事则是带给我们美好与希望。

  在等待高考成绩的这段时间里,这本《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给我许多安慰,是这段浮躁不安日子里闪动的一抹亮色,虽然许多故事中不乏恶意虚假,但更多的却是纯善美好。它让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美妙的结果,它就在前方不远处等待着我们。

  在旁人看来,古德布兰用一头牛换一匹马、再用一匹马换一头猪……最终两手空空地回家的举动太过“愚蠢”,然而,当邻居满心欢喜地相信可以赢取古德布兰的一百元时,却发现,古德布兰的妻子居然是和古德布兰同样“傻”的一个人。

  古德布兰的妻子对古德布兰的每一次置换都大加赞赏,兴高采烈地称赞古德布兰的每一个决定,“感谢上天让你安全地回到我身边”是古德布兰的妻子唯一愿望,单纯美好。

  《山坡上的古德布兰》故事简单朴素,却给我带来了许多无法言说的鼓舞能量。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高考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确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一个阶段,不能让它成为掌控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时的好坏不足以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否定价值的尺度。

  在查到高考分数的那一刻,《青蛙王子》的最后一句话跃入我的脑海——他的主人解除了魔咒,并且得到了幸福。

  我也得到了幸福,当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当接到大学打来的邀请签约电话的那一刻,当我阅读《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的那一刻。

  最后想说的是,童话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它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更因为它让我们相信真善美的存在,让我们知道永远有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我们。

  《纽约时报》在评论《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时写道——如果你一年只能买一本童话书,那就买这本吧。因为它的选编者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了解所有国家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而且篇篇都是花朵中最出众的——每一只花朵都在等待着你来采撷。

  -END-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四):用民间故事来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

  在说这本《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之前,我们需要来谈一谈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这一套分类法简称AT分类法。 AT就是阿尔奈和汤普森两人的开头字母。AT分类法是一套民俗故事,民间童话分类的方法。这套分类法是由芬兰籍民俗学者阿尔奈在历史-地理分类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之后又被斯蒂·汤普森加以改进。

  现在这套AT分类法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这套分类法简单地说,就是将这些故事差不多情节的不同文章归类为一个类型,并且提炼出简洁的提纲进行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而汤普森改良后的AT分类法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与未分类故事。

  现在我们带着对AT分类法的基础了解,再来看这本《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按照AT分类法来归结类型的。书中相邻的几个故事的结构都差不多,比如说开头的故事《熊人约翰》《没有心的巨人》《有去无回城堡》等等。这几个故事除了名字和背景不同之外,结构几乎一模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年轻男子的冒险故事,并且在途中几乎都遇到了忘恩负义的人。

  汤普森刻意把这种同类型的题材放在一起来归类。所以读者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民间故事中最常出现的神灵,有魔力的动物,巫婆,妖魔等等。或者最常出现的人物角色,比如说残忍的后妈,年纪最小最聪明的孩子。还有我们常常看到的具有魔法的物件等等。看书的时候不会觉得特别,整理出来之后会发现,原来民间故事果真是由大量重复的元素所组成的。

  我们也会发现,汤普森是纯粹地把民间故事进行收集和归类,并没有刻意把这些故事作为美化。他让故事保留了在民间流传的样子,这让从小认为民间故事和童话就是孩子看的大人阅读时候会有很强烈的不适感。

  尤其是本书第二个故事《忘恩负义者》,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农夫与蛇》的原型。农夫救了蛇,蛇反而要吃农夫。农夫找了老马,老桑树评理。老马和桑树都被人辜负过,所以完全不想主持正义,最后反而是狡猾的狐狸帮助农夫得救了。一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蛇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本《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却还有后续,农夫是怎么报答救命的狐狸的呢?农夫找了几条狗把狐狸吃掉了。

  作为孩子看的时候可能不觉得,大人会很困惑,这不是一本童话吗?怎么如此暗黑?事实上,民间故事大部分都在社会底层之间传播,文化程度不高,在一代代的口传之中,多多少少都加入了讲述者的世界观,有些观点非常的偏颇,不符合现在的普世价值观,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却可能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

  在了解汤普森AT分类法之后,你就会明白,汤普森做的事情并不是让民间故事更美化,而是分析整理和总结。

  那么汤普森这么做有什么作用呢?

  汤普森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分类民间故事,除了把经典的民间传说留存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让人们发现,认识到这些作品在历史中被人们口口相传的原因,发现其中沉淀在特定环境地理条件下的历史,人类经验和文化心理。

  这些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不仅补充了大事件之外的人类历史,也让现在的我们了解到了历史发展中,人类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发展和改变的。

  真、善、美是在人类社会稳定和成熟之后才发展出的概念,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当你读完这本《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了解了历史中底层人民那些苦难和不堪之后,才会更珍惜现在的安稳生活。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读后感(五):致想要学习发抖的孩子

  女儿10岁以后,虽然还是热衷于听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但她把我关在房间门外独自探索的时候越来越多。独立的空间里她看书、打游戏、画画、上网东看西看,我们尊重着各自的自由时光。

  不知哪天开始,她留在桌上的涂鸦,出现了鬼怪的主题,她开始热衷给我或者小朋友讲让听众瑟瑟发抖的“恐怖”故事,探索“吓人”的电影和视频。因此她不得不喊我陪她入睡,因为“闭上眼睛就想象出了可怕的画面”,我说:“不要再去看那些吓人的内容了嘛。”可是她说:“我想知道啊,到底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你不害怕吗?”“我害怕啊,但是我想知道那个害怕之后是什么?

  有时候我会因为她这过于旺盛的好奇心而担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读起了那个经典故事——《想要学习发抖的男孩》。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是最无知的。这个什么活儿都不会干的傻傻的小儿子,无知到连害怕是什么都不知道,每当哥哥们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的时候,无知无畏的他就会叹道:“但是它并没有让我感到发抖啊,这其中肯定有我不知道的秘密!”

  有一天,父亲不能再忍受了,要求小儿子也出门去学习一些养活自己的本事,小儿子说:“我想要学习如何瑟瑟发抖。”这个愚蠢的弟弟随即就被父兄送出了家门。

  独自走在世界上的那些日子里,他不停地念叨着想要“学习发抖”,一路上果然遇到了想要“教会”他害怕的牧师、盗贼、国王和鬼怪,可是他始终没有学会害怕和发抖,而他从不害怕的“本事”反倒解除了魔鬼的咒语,稀里糊涂娶到了公主,最后,公主的侍女用一个简单好玩的方法,让他体会到了“瑟瑟发抖”,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也许,我们可以想象男孩就此完成了“成人礼”。

  我女儿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被逗得咯咯直笑——“这是一个多么中二的男孩哇!”“可是他相当勇敢,能跟魔鬼玩起九柱游戏,还大获全胜。”“要是我也完全没问题哇!” “你不害怕吗?”“也许会害怕,可是我已经把所有的故事都读过啦,反正最后一定是他娶到了公主,分得了一半国土!”

  我女儿这个回答基本道出了民间故事和童话与神话故事最大的区别——民间故事和童话,大多要有幸福结局的,无论故事中发生了怎样艰难曲折,但他大概率是会幸福地生活下去的。这也是故事之于儿童的慰藉所在。

  是的,我手里的《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收录了人类的最重要的100个民间故事,这些年来,女儿大都读过了。故事以一种心灵剧本的方式引领着她进行着或者有趣,或者可怕,或者艰难,或者奇绝的精神探索。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她在自导自演的各种家庭小剧场中表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想象,对人生困境的描述和态度。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对恐惧本身的认知,也常常来自于这些故事的影响。

  我直到重读《想要学习发抖的男孩》这个故事,才幡然醒悟,这个故事本身,就是童年成长基本路径的戏剧性再现:

  想要学习发抖的男孩,就是我关起门来探索各种未知的的女儿,是每一个想要独自走入世界深处的孩子。对“害怕”本身的好奇,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与正在成长的自我相遇的结果。想要学习什么是瑟瑟发抖,是对自我边界的第一次探索,是人类第一次学习如何认识自我的隐喻。这个故事的结局特别有趣,男孩娶到公主,却还是不停地念叨着:“我要是学会瑟瑟发抖就好啦。”不胜其烦的公主让侍女想办法教训这个傻小子,侍女装了满满一桶米诺鱼,连鱼带水浇了男孩一身,米诺鱼在身上蠕动,男孩瑟瑟发抖地大叫:“天啊,我好害怕,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瑟瑟发抖了!”

  这个故事反反复复在我家被讲述,结局每每引发爆笑,然后促狭的女儿就要用湿滑的小手来贴在我们背上大叫,快发抖啊。当她回答我开篇问题时说:“我想知道害怕之后还有什么。”没有找到答案,但她知道我理解她,在独自探索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她知道我看着她呢。是这些故事将我们链接起来。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如此依赖古老的故事和童话,因为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事实:它们是回应儿童在长大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的先声,是先现实一步带领孩子进行有趣的、可怕的、艰难的探索的心灵剧本,是源自内心又回到内心的人类生活的总和。孩子长大过程中,故事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层面的呼应,这早已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或者收集故事的人,是为儿童考虑过的,是特意为人类总结过的。

  人类直到20世纪才全面总结了古老的故事和童话的源起、类别与意义,特别是与心灵的关系。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写出了《童话的魅力》,肯定了故事和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约瑟夫·坎贝尔写出了《千面英雄》,印证英雄的人生之路与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呼应。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大师,他从开创性研究故事类型开始,亲自“为孩子和永不变老的人”选定了100篇最具心灵意义的全人类的故事。

  他就是美国民俗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民间故事最重要守护者的斯蒂·汤普森。斯蒂·汤普森数十年研究民间文学的一个丰硕成果,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对分布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梳理、排列和分类标注,寻根溯源地探讨各类故事的发展演变轨迹,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母题故事的形成内核和它所宣示的道德观念,以期显露故事的原始面貌,为认识人类的民俗、宗教、巫术、道德、法律、语言、艺术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他一方面以《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这部煌煌巨著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开拓性的标杆,另一方面,与坎贝尔的作品一样,他的研究和故事选篇也是好莱坞剧本故事的很多架构和灵感的来源。这样举足轻重的大师,在完成理论巨著的同时,也亲自俯下身,在其研究翻阅的成千上万个故事中,精心筛选了100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集结成了《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One Hundred Favorite Folktales)。这部选集的故事来自全球17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选篇的标准也简单明了:“我的书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我们的目的是选取这样的版本:第一,代表了人们公认的某种故事形式;第二,这种故事是当地人们最为熟知的;第三,故事要精彩。”

  这部选集在上世纪中期出版,至今已六十余年,依然是媒体和读者公认的世界民间故事最经典的选集。《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对它的赞誉是:如果你一年只能买一本童话书,那就选这本吧。因为它的选编者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了解所有国家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这本书中的每一篇都是最出众的。”

  100篇,篇篇出众,究竟如何出众?学者称这些故事是“指向未来,启发人类认识自我,并推动人格的发展的典型”。那么我们回到这些篇目本身来看。

  这些故事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小红帽》《亨塞尔与格蕾泰尔》《刺柏》《塔中少女》《学习发抖的男孩》,但也有更多我们不太熟悉的故事,那是世界各地各民族经久不息却正在消逝的余韵,是穿越千年被人类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记忆。不论熟悉不熟悉,这些故事都不是今天那些经过美化和简化的版本可以比拟的。这100篇故事,是被C.S.刘易斯评价为“精神探索”的人类记忆,因此“栩栩如生”,因为它们揭示了“正如人们所见到的、所感到的或源自内心的那种人类生活。”那其中,有希望、有陷阱、有危难、有单纯的心和复杂的心、有黑暗、有冒险、有失去、有获得,它们是每个人童年最关注的那些重要问题的集合,古老又常新。

  比如其中经典的篇目《塔中少女》,它的变文就是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莴苣》。与《莴苣》的故事不同的是,在故事的尾声,长发少女因为想要跟王子逃离高塔,女巫曾赋予她的美貌和才华就消失不见了,她因此回到塔中,恢复一切,却忘掉了王子。这个版本显然不能安慰躺在我臂弯里听故事的孩子,但是故事对心灵的影响需要时间的力量。女儿10岁以后,在一次跟我的争执中,忽然想起这个故事,大声说:“妈妈你不要做这个巫婆,我不是那个随便就被拿走美貌和才华的女孩。我不想住进你的塔里。”不要被控制,这个故事以这种方式刻进孩子的心里,她将它当作武器去维护自己的独立。我想,这个故事一定曾与她的无意识有过对话,在她独立的自我中捕捉到了无意识的焦虑,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那种对控制的反抗的表达,已经先于头脑的成熟留存在了她的心灵层面。

  这100篇中的每一篇,读起来都有各自不同的语感和内涵,但它们都呈现一种粗粝的性格,并不是语言粗糙,有些篇章的语言甚至已经相当文学化,而是精神性先于文字刻入人心。这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的特性,它在一代代讲述中,承载着口传者的精神世界,不断提炼着最直指心灵的部分。比如所有孩子都熟悉的《亨塞尔与格雷泰尔》, 几乎模拟了幼童对黑暗、对被抛弃、对饥饿的全部恐惧,这种恐惧的复刻以形象的语言呈现,没有更多修饰,当孩子充分共情了这种恐惧,亨塞尔兄妹的探险和独立之旅正式展开,满足口腹之欲的甜蜜姜饼房几乎是每个孩子的甜蜜记忆,居心险恶的巫婆和死亡威胁随之而来,绝境中两个孩子通过智慧和勇气拯救了自己,还得到财宝,最后竟然找回父亲和温暖的家庭。孩子并不总是欢乐的,也会常常充满忧虑,《亨塞尔和格雷泰尔》的故事在这100篇中,比在《格林童话》中更承认这一点,因此也更显得原始和粗犷,像一个游戏一样,带领孩子踏上惊心动魄的旅程,令孩子像这兄妹俩一样从中获益颇多。

  这些粗粝的、严峻的,一点儿也不甜美的故事,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可能真的可以用《学习发抖的男孩》这一个故事来比喻。孩子需要这些故事,就像那个傻傻的三儿子想要知道瑟瑟发抖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他们要亲身踏上这世界。在长大之前,故事就是这个独立冒险的世界的入口,那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暗藏玄机,每一次残酷的死亡都孕育新生(参见《刺柏》这个故事)。踏上故事之旅,聆听和吸取故事中描述的意象,就好比播撒种子,这些种子带动心灵的萌动,让孩子独立踏入世界,去主动寻求困难和未知,探寻自己的和世界的边界。

  正如贝特尔海姆所说:“直抵儿童的无意识内心世界才是童话文化的最卓越的长处之一。”斯蒂·汤普森所选的100篇故事,之所以成为人类精神经久不息的余韵,正在于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