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

2021-07-16 00:0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

  《山之四季》是一本由[日] 高村光太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之四季》读后感(一):假如你在这里,四季大概会更美丽

  不久前,“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受害人林生斌在平台发文称自己已经重组家庭,再婚生女。原本他期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祝福,却未料到遭到全网大骂。

  林生斌微博

  并不是说大家反对他找到新的幸福,孩子自然也是没错的,只是从时间上来推算,他走出伤痛的时间未免太短了。短到让人不禁生疑,让人想立刻揭穿他的深情人设,想将他所有黑料层层挖出,将“渣男”二字永久挂在他的头上。

  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等潮水退了大家才能看清,这里暂且不论。我想说的,是本书作者高村光太郎和妻子的故事,是这个男人在妻子逝世之后如何怀念她的故事。

  高村光太郎和妻子智惠子

  高村光太郎是日本的国民诗人、心灵导师,也是著名的雕刻家,曾对近代日本的艺术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他的妻子智惠子是一名艺术家,她从日本女子大学毕业后,还曾为女性解放运动杂志绘制封面。作为一名站在时代前沿的女子,她曾广为人知,当然也因此吸引了高村光太郎的目光。

  只可惜,俩人结婚后,智惠子因艺术创作的苦恼,以及受到娘家家人离散的冲击,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甚至一度想用安眠药自杀。后来她入住疗养院,病情依然不断恶化,但即便如此,晚年她仍然在病床上为丈夫制作了上千幅剪纸画……

  智惠子的剪紙艺术作品

  关于这一点,《山之四季》中也记录了高村光太郎参观智惠子剪纸遗作展览的感想:

  智惠子逝世后,高村光太郎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表示:“智惠子的死给我的精神打击实在太大,有一段时期我甚至一连几个月迷失在失去了自己艺术制作的目标的空虚感之中。”

  书中还有一处提到智惠子的地方,就是在大年夜:

  要知道,这个时候智惠子已经逝世了八年之久。

  为了表达对智惠子无尽的爱的哀思和讴歌,他还创作了《智惠子抄》,它成为了他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代表作。

  本书的译者正是翻译《智惠子抄》的译者安素。想必正因为她在《智惠子抄》的翻译中感受到了高村光太郎对妻子的深情,在翻译《山之四季》的时候,才更能敏锐捕捉那些作者隐藏在文字之中的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而高村光太郎能在山中独自居住七年,也许是因为他需要这样一个独处的空间,和仍然活在他心中的智惠子相见。他甚至幻想着,如果智惠子真的来到这个山中小屋,那会是什么样子?

  即便智惠子离世,四季依然会更迭,可对高村光太郎来说,唯有智惠子在身旁,崭新的季节才算是真正的开始吧!

  《山之四季》读后感(二):自然的美,让人从不厌倦,从不麻木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早晨可能被蝉吵醒,然后睡眼朦胧看到外面大摊大摊的绿色之中闪耀着金灿灿的光。人就像走入一个别样的梦境。

  高村光太郎在《山之四季》里,是这么写夏天的:

  “绿色燃烧的威力”,听他这么一说,那种旺盛生命力仿佛可被触摸,而那些植物好像也有了强烈的心跳。

  书中的插图(川濑巴水作品)

  其实他大部分时候都在写冬天。大概是因为他隐居的地方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甚至还是山林之中,因此气温低的时间比较久。

  也可能他本来就更喜欢冬天,喜欢雪,所以《山里的雪》放在书的最前头:

  这也是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非常推崇的一篇。

  松浦弥太郎曾说:“光太郎先生的话语、作品和生活方式也依旧是我的希望,是我心灵的支柱。”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会亲自前往高村光太郎居住过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敬仰。

  书中的插图(川濑巴水作品)

  冬去春来,山里又全然是另一幅景象。早春仍然是寒冷的,树木仍然干枯,却藏着无限生机;屋檐仍挂着冰柱,却是天气变暖的征兆。

  不久之后,花开了。

  早些年,高村光太郎曾经去欧美留学,此时他在山中感受春意盎然,从梨花想到“我曾经住在意大利帕多瓦的古老民宿,打开彩色玻璃窗,梨花在黑夜里呈现出朦胧的白色。”在凝视梨花的短暂时间里,浓缩了他过往人生的多彩回忆。

  书中的插图(川濑巴水作品)

  按他的说法,山里的秋天是从旧盂兰盆节开始。

  在这个节日村民们会做佛事、制作美食、喝酒和跳舞——这是收获的季节,他们终于忙完农活儿,可以尽情放松一阵了。

  书中的插图(川濑巴水作品)

  高村光太郎虽然独自居住在山里,但并没有排斥与村民们相处,事实上,如果不是有这些村民在生活上给予他热心帮助,他的山居生活会艰难得多,能感受这节日快乐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在山里待久了,高村光太郎感叹道:“这里的山水称不上绝美,但自然的要素都新鲜刺激,振奋人心,我几乎每天都睁大了眼睛,自然的美,让人从不厌倦,从不麻木。”

  嗯,山里四季的更迭,大概就是上帝在翻他的年历吧!

  PS:川濑巴水的画和高村光太郎的文字在一起真的是绝绝子~

  《山之四季》读后感(三):在璀璨的反光里,我们把握到生命

  01 高村光太郎X张小斐=你好,光太郎因电影《你好,李焕英》爆火的“国民妈妈”张小斐,曾经在“为你读诗”的节目中,朗读了一首诗《深夜的雪》。

  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本书的作者高村光太郎。他是日本近代著名诗人、雕刻家、画家,也是日本近代美术的开拓者。不仅被称为日本的国民诗人、心灵导师,作品还多次入选日本的教科书。

  二战后,他在东京的工作室遭到损毁,自己无家可归,最终选择在岩手县花卷市郊外的山间小屋,开始长达七年的隐居生活,并写下了这本著名的散文集《山之四季》。

  本书被称为日本版《瓦尔登湖》,充满他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索,引导人们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而本书开篇《山里的雪》,和张小斐读的《深夜的雪》一样,文笔宁静恬淡且意味深邃,字里行间闪耀着作者的智慧光芒,非常值得在一个人的深夜细细品味。

  一直说高村光太郎的文学作品,可能会让大家忘记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艺术家。和他处在同一时期的艺术巨匠还有谁呢?这里必须提一下另一位大神——川濑巴水。

  川濑巴水是日本近现代版画巨匠。作为日本“新版画运动”复兴的领军人物,在一生中共创作了600余枚版画,被誉为近代风景版画第一人。

  至于为什么会特别提到他呢,因为两人居然同一年出生,逝世也仅隔一年,实在是缘分不浅。

  书中插图表现的四季更迭

  因此,本书从封面设计到16幅全彩配图,以及极具收藏价值的赠品明信片,都选自川濑巴水的作品。这些配图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体会四季更迭的魅力。意境无穷的画作和意味深邃的文字相互融合,更能充分展现自然风物背后的日式美学。

  除了配图,书里还首次收录高村光太郎青年时期照片以及与妻子智惠子的合影,同生平、年谱一起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传奇的一生。

  高村光太郎年轻时

  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可以说是高村光太郎的迷弟了,曾多次在自己的书里推荐高村光太郎的作品。

  不仅亲手写下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还亲自前往高村光太郎住过的小屋探访:

  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偶像高村光太郎的敬仰,简直是合格的追星人了。

  被他的热爱打动,这本《山之四季》也特意选用松浦弥太郎亲自推荐的原著版本,并且在此基础上忠实地进行翻译,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

  日本中央公论社1956年出版《山之四季》

  高村光太郎在山中隐居七年,他会孤独么?

  在书里,他是这么解释的:

  有些话他没有写出来,但是他的不孤独,也许还因为他挚爱的妻子活在他的心里。

  高村光太郎的妻子智惠子是一位艺术家,在遇到妻子之前,他曾经也有过自甘堕落的日子。直到邂逅了纯真无邪的智惠子,他的人生才发生了巨大转变。

  可惜,智惠子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最终因肺结核逝世。她的离开给高村光太郎带来沉重的打击,之后他写下纪念诗集《智惠子抄》,作为他们多年爱情的见证。

  这本《智惠子抄》的译者安素,也是本书的译者。正因为她翻译过作者写给妻子的那些动人诗歌,所以在翻译《山之四季》时,才更能把握作者的情绪。

  或许作者晚年的隐居,也是他纪念妻子的一种形式——毕竟在那里,他可以终日与记忆中的智惠子为伴。

  高村光太郎妻子智惠子

  日本诗人中村稔评价高村光太郎的话既短又深刻,他说:“高村光太郎是真正的梦想家。”

  真正的梦想家,并不是一定要遗世独立。如果你不能迈上去往世外桃源的旅程,只能站在开往公司的地铁里,那也不要紧——当你拿起这本书,你就能立刻穿越到一间林中小屋前,与高村光太郎并排遥望星空,欣赏它超乎寻常的美,体会自然赐予的快乐。

  即便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你或许也能深刻领悟那句话:在璀璨的反光里,我们把握到生命。

  《山之四季》读后感(四):令人向往的山居生活

  译完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正值上海的早春时分。三月末四月初,三天晴两天雨,头天琢磨着该把冬服收进箱子束之高阁,第二天又气温骤降十度。季节犹如跳着进一步退三步的小步探戈,然而春天总算是来了。

  到了最适合出门夜跑的季节。空气清凉,还带着微微的寒意,吸入鼻腔令人精神一振,但早已温柔不少,不似冬天有刺骨之虞。我沿着绿化道夜跑,早樱已落,正是染井吉野的季节。粉白色的花朵在夜空中皪其花。河边的柳树描出婀娜的线条。在此处停下深吸一口气,仿佛一冬天的忍耐到此结束,平淡的心境之上笼罩了一层喜悦。

  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从冬天开始写起,但最充满光泽的文字,他还是给了春天。

  到了三月,春天还没有来到山里。春分那一天是在三月,但山里的小屋周围,还是埋着厚厚的白雪。雪完全消融,要到五月中旬了。也就是说,在那之前,笼罩山里的冰一样的冷空气,到了五月,才会一下子流去北方,已经十分温暖的地面中的热,和日光一起,忽然全力发动,山里的春天,等不及一分一秒,忽然降临,然后又转眼变成了夏天。东北地方的春天匆匆忙忙,苹果、梅子、梨、樱花,这些春天的代表性花朵,不分前后,都哗地一起盛开,让人感觉就像到了童话剧的舞台。

  翻译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自己曾经译过的高村光太郎的一首诗《人类之泉》。

  “醒来的生物一齐发出生命的喧响”,这种充满流动感的文字,只有高村光太郎才能写出。他的文字,质朴、自然、充满弹性——类似生机勃勃的绿叶的那种生命的弹性。在晚年,他甚至自创了一个词叫“天然元素”。他念及要在生命终结之前为亡妻智惠子留下雕像,写道:“把智惠子的裸体留在世上/ 最后才轮到我,回归那天然元素。”(《裸体》)这当然与他晚年隐居深山、被自然包围的生活深切相关。他对自然有深切的热爱,在他眼里,自然就像一个魔法箱,打开随时迸现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火星。

  在《山之四季》中,高村光太郎对他晚年的隐居生活中所见的自然之美,有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高村光太郎生于一八八三年,是日本近代著名雕刻家、画家和诗人。在日本新诗史上,高村光太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的代表诗集《路程》、《智惠子抄》中的诗篇多次收入日本教科书。

  高村光太郎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是雕刻家高村光云。高村光云本是东京下谷一介贫穷的木雕师,后来得到皇族的赏识,成为一代名匠。高村光太郎称自己的父亲光云“是德川末期明治初期一个典型的手艺人”,在江户匠人的美意识和伦理观影响下长大的光太郎,大学时代醉心雕刻和文学。明治初期的开明风气,令年轻的高村光太郎认识了西欧文学和美术。二十岁出头,他看到罗丹的《思考者》照片后受到震动,远赴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留学,受到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回国后,对日本社会的陈旧价值观和美术界的权威主义深深反感。他在自述身世的随笔《父亲与我》中曾写道:“对于艺术界一切即成的规矩,我深深厌恶。弥漫艺术界的毫无气节的趋炎附势,气量狭小的门户之见,也令我无法忍受。艺术界最关心的无非是荣誉、名利,真正认真思考艺术的少数几个人则被压制,无法出头。以日本艺术的代表自居的文部省艺术展览会,也只是浅薄粗俗的表面技术的商场。冠猿沐猴们在那里互相倾轧,为自己的派系争名夺利。”他拒绝了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职,参加“潘之会”等艺术团体,一九一〇年发表了著名评论《绿色的太阳》,呼吁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追求艺术上的自由。高村光太郎在雕刻创作的同时也参加了日本的文学团体“昴”。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是“为了保护雕刻创作的纯粹,不让文学等其他因素混进雕刻”。一九一一年,二十八岁的高村光太郎结识了为杂志《青鞜》创刊号绘制封面的女画家长沼智惠子。

  长沼智惠子一八八六年生于福岛县一家世代酿酒的富商之家。十九岁时她来到东京,进入日本女子大学校的家政学部。其间她迷上了油画,大学毕业时,她说服双亲让自己留在东京,去太平洋画会研究所继续学习油画。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因为绘制了女性主义刊物《青鞜》绘制封面,崭露头角,在友人的介绍下认识了高村光太郎。与长沼智惠子的相遇,对高村光太郎来说是找到了“自己精神上长久以来寻找的女性”。

  三年后两人结婚。在遇到智惠子以前,光太郎的诗歌尽是现代的自我对不容许个人存在的国家的反抗,充满了对社会、艺术的愤怒、迷茫和苦恼。遇到智惠子之后,他的诗歌被一种和平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笼罩。光太郎自述说:“在这世上,我遇见了智惠子,她纯净的爱将我洗净,将我从以前的颓废生活中拯救出来,因为这些经历,我的情感全部倾注在智惠子身上。”

  婚后的光太郎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智惠子却因为忙于家事,未能在艺术创作上更进一步,这加深了她精神上的苦闷。一九三一年左右,智惠子娘家破产,她受到打击,曾经试图服用安眠药自杀。自杀未遂后,她开始出现精神失常的在症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一九三八年,死别终于来临,在与病魔苦斗七年之后,五十三岁的智惠子死于肺结核。高村光太郎和医生、护士一起目睹了智惠子临终的一刻。他以忧伤又优美的笔调写下了《柠檬哀歌》。

  如此真切地描述爱人死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读之令人潸然泪下。高村光太郎自称是“浪费了一生的男人”,他的一生,放弃了安逸的立身显命之道,选择了过于真挚的生活方式。他的诗作,比起技巧上的追求,更看重其中所反映的生活本身。他曾说过:“认真地生活,认真地观察,准确地记录,这些坚韧的努力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我的工作就是留下诚实的人间记录。” 他的诗作充满浪漫气息,但又是少有的追求知行合一的诗人。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高村光太郎以整理半生、留下遗书的心情,亲自挑选了自己在三十年间创作的与智惠子相关的诗歌,汇编成集,取名《智惠子抄》。《智惠子抄》忠实地记录了高村光太郎和智惠子的爱情故事。从初识的忐忑,相爱的欢喜,到目送爱人远去的煎熬、死别的悲哀,这部诗集是一部罕见的私人感情记录史。智惠子这位在日本艺术史上默默无闻的女性,也因此成为日本文学史上永恒的名字。

  与代表作《智惠子抄》的惊世骇俗相比,《山之四季》相对不起眼,是高村光太郎晚年隐居山间的随笔,在他死后集结成书。

  一九四五年,东京的工作室在空袭中烧毁,五月,高村光太郎到东北花卷町的友人宫泽清六方家避难。八月宫泽家业遭遇战灾,十月他移居到稗贯郡大田村山口的山中小屋,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梦想在这里创造新文化。

  此时距离智惠子逝世已经有七年,高村光太郎已经六十二岁,山中桃花源式的生活,刺激了他的创作,他有开始写作诗歌和随笔。随笔就是诸位所见的《山之四季》。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则见拙译《智惠子抄》中“《智惠子抄》以后”这一部分。两者相互映照,饶有趣味。

  在名为《假如智惠子》的诗中,高村光太郎描述了自己幻想智惠子来到山中小屋的情景。

  《山之四季》此前的中译本,想必诸君只作为优美的自然文学来阅读,作者在《山之四季》,也极少提到自己早逝的亡妻。深居山中,静夜星辰之下,思及种种往事,半梦半醒中的缠绵心境,只可从他留下的诗文中聊作揣摩。

  我与高村光太郎相遇于青春时代,将近中年,一位旧友的意外逝世,令我下决心译出了《智惠子抄》。如今距离旧友仙逝已有五年,再次动笔翻译《山之四季》,竟与作者写作的时间线暗合。我也得以再次在高村光太郎的文字中,静静默想往事。

  安素

  2021年4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