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许多事,因为稀有,所以珍贵
我们常常说,物以稀为贵。何以稀有呢,因为世间许多事,总是两难全。当一种美,能把看似矛盾的特质,得以两全时,便显得动人珍贵。
生在晚明的文士祁彪佳,好读书喝茶,好饮酒赏月。会在自己造的园子里种上桃树、橘树、茶树、牡丹。与母亲,与妻子,与孩子,坐在亭中餐饭、小酌、闲谈,多少惬意与欢欣。
也是这样的他,在京城为官时,每天五更天起身,在庞大帝国的官僚体系中周旋应对,日日有数不尽的文书与判牍,同时还要面对复杂人事,严苛监察。
会看到,那个时时专注于精致生活的江南士大夫,与精明强干又刻苦自律的官员,是同一个人。有时严肃到近乎刻板,但背后终究是温柔,都在同一人身上,并不矛盾。
《世说新语》里,北征的将军桓公,经过金城,看到他以前任琅邪内史时种下的柳树,已然长成十围粗了,感叹木尤如此,人何以堪。时间是最没有办法抗衡的,何况是人呢?手攀着柳树的枝条,不禁泪目了,一个平日里虎虎生威的大将军,此刻的心,是这样敏感又柔软的。
还有林徽因,时人看她,是民国摩登的太太,常常周末在家办沙龙,招待文化界的精英,用流利的英文探讨英国古典文学,言语间谈笑风生。
但转过身,她可以脱下高跟鞋,在兵来匪往的荒野和岁月里,和丈夫梁思成一同去往各处村野僻壤,带着行李铺盖和测量仪器,骑着毛驴,那些散落的古建筑被他们一一发现、拍摄与记录,得以留存。
在女性的柔美与才情里,难得地,兼备了果敢的丈夫气。
之于祁彪佳,之于桓公,之于林徽因,他们身上留存着一种既柔软,又铿锵的特质,他们将这样多面的,乃至截然相反的特质,无违和地融入了纷繁的生活底色里,性格的张力予他们深厚的人格魅力。
世间的事物,也如是的。好比一块和田玉,白的玉容易干,油润的玉则很难白,又油润又白,便是传说中的羊脂玉。好比一枚钻石,白而净度高,才是上品。
张载说,中国的阴阳是兼体而无累,看似矛盾的法则一旦能够和解,对立能够统一,会产生非常大的美的张力。如同太极图里,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当它们能够彼此融合、消长、继而推演的时候,生机便勃勃了。
我们再去看中国的文人们,他们身上的可爱与闪光之处,也许就是这样不可单一论调,复杂却引人入胜的人格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