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锦集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是一本由[日]中平卓马著作,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一):不是摄影技术,而是摄影艺术
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就书名而言,《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直观意义上应该是本图鉴集,内容以植物为主,整本书就算不是一本图集,至少应该是有照片鉴赏或者有对一些照片的拍摄记录。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这样想的,那么只能说,我们都天真了。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是一本摄影评论集。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的思考和感悟的小书,为什么说它“小”,因为整本书的纸张比普通书籍较小,且纸质较为柔软,适合握在手中,更为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地翻阅。但是纸张虽小,篇幅不大,却是作者中平卓马自身对摄影的感悟和总结。
书的主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连续不断的视觉掠夺》、《日期、场所、行为》、《现在,所谓观看究竟是什么》。和这三部分的标题一样,整本书的内容风格都很随意,在日常口语化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不仅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摄影的技术和思考传递给更多的人。中平卓马不仅是一名摄影工作者,更是一名摄影思考者,这已经超出了很多一般摄影爱好者,将自己对摄影的层次提高到了一定高度,也分享给更多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爱好者。
很多人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这本书的书名从何而来,为什么选择了植物?为什么是图鉴?为什么没有照片?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简单说来,植物更为接近人类肉体的元素,图鉴更为清晰准确,所以就选择了植物图鉴。但是为什么全书没有照片,可能与作者曾将自己的所有摄影作品烧光有关系,这只是我自己的猜测,并未有官方证实。但是,并没有人规定,一本书必须有必要的照片,也没有人规定,摄影评论集就必须有摄影作品的呈现,只要是好的作品,好的评论,依然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书中的每一篇摄影评论,都是作者对摄影作品的思考,在特定的摄影时间段结合特定的摄影背景,对当时的照片和摄影故事显得更为真实和有血肉。例如《回归朴素的记录》就是作者对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拍摄的越南战争报道摄影的评论,在评论过程中,作者不仅对照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介绍了道格拉斯拍摄照片的背景,还有作为摄影家的自己对照片拍摄的感受和简评,同时结合现在的社会背景,对照片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论述,使得这组照片不仅体现拍摄当时的特定场景的动态特征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极具现实价值。作者的每一篇评论文章,更像是一篇篇随笔,描述照片也是在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世界。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将摄影艺术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评价图片,评价摄影,也在评价社会,评价生活。读过之后,你不一定会懂摄影技术,但你会更懂摄影艺术。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二):一个摄影家对世界的凝视——《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在读第一章之前,看了书衣上侧页的作家简介,仅仅几十字,传达出的信息让人不禁咋舌,酒精中毒,逆行性记忆丧失,而后每日出门拍照,被称作“变成相机的男人”。这就是与森山大道齐名的中平卓马。只看过森山大道作品的我,特意到网上找了中平卓马的作品来看,怎么评价呢?那些作品大概展现了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家摄影家对这个世界的凝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作为摄影家之前,中平卓马首先是一个评论家,所以这本书本色还原了他的本性,一张照片都没有,是一本评论集,里面收集了1967年到1972年间的作者评论文章,有一些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时效很强的评论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评论文章或多或少都和摄影有一定的关系,至于标题《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仅仅是第一篇文章的名字,和其他文章没有任何横向或者纵向的关联。本书分为三章,将人本身放在了第一视角,而将摄影或说影像作为客体,作为人去掌控,去拍摄,去欣赏的东西。深度讨论了照片或说影像的存在,对观看的人的视觉掠夺;大众媒体利用影像欺骗或说掌控大众言论方向;影像的独立作用是怎样的。
新闻传播讲究用事实说话,在撰写文章时,喜欢插入新闻照片,所以新闻有专门的摄影记者,当人们在阅读新闻时,有配图的新闻总是容易使人们信服。而中平卓马指出了虽说摄影作为记录本身有其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纪录片本身相对于电影,被称作真实的记录,而这种真实何尝不是作者通过对真实的挑拣和重组形成的呢?这些记录的幻影组成的作品有其局限性,事物的意义局限于拍摄此物之人与观看此物之人的了解限度。被称作艺术的作品,因为有等同艺术概念的世界的映射而成为艺术,照片记录了事实,而这份事实是主观的,有其作者意志的。高明的大众媒体已经不会去直接撰写煽动性的报道,而是仅仅往读者面前塞进一张夺目的新闻图片,掠夺读者的意志,将零散的事实组装起来,做成影像的样子,让读者得出结论,让读者误以为这是他们自身的意志,不可谓不狡猾。
你认为的,真的是你认为的吗?其实这都是大众媒体的阴谋,他们通过画面,重复,角度,时间的重组和拼接,不断地向我们输出观点,这些影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什么是事物,什么是世界?我们都以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其实我们只不过生活在事物之间而已,然而什么是事物?是物质本身吗?和意识相对的实体吗?中平卓马显然不相信事物是脱离了意识的。我们凝视事物,想要占有它而冲向事物,但是事物对此不会做出任何应答,我们的视线只不过被事物那坚硬的表皮反弹回来而已,事物面对我们的视线,不断地后退。事物通过视觉进入了我们的意识,我们对此做出判断,做出描述,我们没有触摸,没有品尝,只是在看而已,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是通过光完成的,而我们的视线与事物的视线所编制进去的那种带有磁场的场域,就是世界本身。不是什么包罗万象,不是什么光怪陆离,仅仅是我看见事物,事物看见我,两种视线的编制已然是世界了。
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消失不见。影像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此,我对一个东西都没有认知,那我观看的当然是消失的世界。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文字,说到了那时战后日本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那是我知识的断层,并没有太多的认知,所以所感甚少,但对影像,绘画,电影,纪录片,照片却有很多的共鸣,观看者与之的关系,以及作为艺术,作为现实的思考。对于对传播学有兴趣的人,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三):植物图鉴?摄影评论!
第一次接触摄影评论类型的书籍,原本以为《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真的只是植物图鉴,以为作者是针对自己的作品去剖析评论的,结果这是作者中平卓马对于摄影这一艺术的探索。从头到尾,没有作品,却都是他对于摄影这一行业的思索。
其实书有点小,哈哈哈,拿起来有些袖珍哦~
纵观他的生平,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自己所做事情的思考。因为对于意义的思考,他放下了手中的相机,去与这个世界辩驳,直击每一位摄影师的心灵。也因为命运的捉弄,酒精中毒后导致他逆行性记忆丧失,重新拿起相机,从此变成“相机的男人”。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却是和植物图鉴毫无关系的存在,作者将植物与图鉴割裂开来。因为动物腥气重,矿物拥有坚固性,而植物存在于二者之间,更加清新,更加柔软,更加容易走入灵魂深处,于是作者选择了植物。图鉴在作者的心中,是拒绝行程任何阴影、拒绝任何情绪潜入其中的。从整个作品的名字看,便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摄影评论的尊敬,精心的选择富有含义的名字,希望自己笔下的评论更加纯粹,不为外界舆论或是其他因素所左右,无论如何,这份对于自己热爱事业的纯粹,是令人敬佩的。
这部作品,亦是作者职业生涯中,不断自问自答式的探索,感觉很多都是随笔评论的形式,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会知晓其创作下的背景,仅仅只是从其中的字里行间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其中,我看见了作者对于越南战争的看法,抛开社会舆论的美化,他看见的是战争的掠夺与苍凉,那些镜头下种种残忍与血腥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作为一位摄影家,他认为职业的意义莫过于展现社会时代的真实,让观众能够通过镜头了解到那些并不美好的真相。然而,越是在这个行业带着,就越是能够感受到作品需要受到社会、体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即使摄影家亦是要遵循制定的规则,成为引导者的工具。在其中,我也看见了作者对于参赛报奖的看法,他的摄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追寻奖项的道路之上,不愿强行为了迎合社会、时代套上大众的思想。即使在浪漫的巴黎,他的计划也只是循环着以日期、场所、行为拍摄自己的作品,展现想要记录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框在相框之中成为自己若有若无主张大的表达。
作者将自己的思路分为了3个部分,《连续不断的视觉掠夺》、《日期、场所、行为》、《现在,所谓观看究竟是什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分析了他当时摄影生涯以及对于周围作品的相关看法,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艺术评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思想灌输,其实看起来会有些迷茫,仿佛聆听作者的倾诉,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思维。或是认可,或是辩驳,各种思绪汇聚,也是收获不少的。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四):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实说,在阅读前很长一段时间,就算是看了简介,我还一直以为这本名为《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的书是关于植物本身的,尽管中平卓马先生的职业写着是摄影家,摄影评论员,我也将错就错的认为那至少是一本以植物对摄影对象的书。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本书很奇特,首先开本很小,更像是早年的那种“工作手册”,跟一般人的手差不多大,放在稍大一点的口袋里非常合作,感觉只有日本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开本,二来是中平卓马先生本人也很奇特,在1977年的时候,他就因酒精中毒紧急送医,造成逆行性记忆丧失,查了一下,这种病的症状就是造成失忆事件之前的事情全忘了,而之后发生的事,还记得,不会受影响。而之后,据说摄影成为中平先生作息般的生理行为,每都是出去拍拍拍,似乎不可一日无此君,被称为“变成相机的男人”。
其实这是一本摄影评论集,而书名也就是其中打头一篇的名字,而这一篇,又恰恰是后面一篇,也就是《记录这种幻影——从记录到纪念碑》,有读者针对这篇寄来了批评信件,而中平先生对于批评的回应,大致就是围绕他作品中诗意的丧失,而转成了批评家式的絮叨……之所以放在最前面,甚至成了书名,想来也是需要费一番笔墨与唇舌,来解释下,本来依靠摄影本身就能表达意象与诗意,为什么还需要写摄影评论来“画蛇添足”?好象如果不说明白的话,这整个一本评论集,存在的意义与基础,就不稳当,不扎实了。
但事实上,我觉得所谓的艺术形式,大抵是相通的,不管是摄影,绘画,装置,电影……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着的,不管是以图像,还是以评论的形式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不是简单的套路,而是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也不管艺术家和评论者这两者身份是割裂的,还是身兼二职的,这是理论与实际,缺一不可的统一。
从后面的评论也不难发现,中平先生所考虑的层面很广阔,而不仅局限于图像一项,而是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形式,甚至借由摄影,联系到了新闻报道,意识宣传,甚至是政治经济。当然从某种角色来说,他可能是更倾向于法国新浪潮那一拨,很瞧不上老美的电影,总觉得那是那是一种束手束脚的玩意儿,一点都不艺术,不酷,更谈不上先锋……当然另一方面,他对于当代艺术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味的求怪异,追求标新立异。比如在评论中提到一个艺术家,他的主题拿布包东西,但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什,而是一个大地方,一个岛,就是被他毫不含糊的包了起来,中平先生半开玩笑的说,这人早晚会把地球整个包起来……
我不知道酒精中毒与逆行失忆,对于中平先生有什么具体或本质的影响,但这个“变成相机的男人”,其实让我想起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不断的死盯着一个物体,比如竹子,试图用眼神来穿透表象看本质,比如王阳明这种都曾经乐此不疲。虽然中平先生不是单纯靠肉眼,也不是长时间的紧盯物体本身,而是利用相机的镜头,把物体的表像定格下来,让图像本身成为一个能够被死盯的物件……虽然过程与原理有不同之处,但在某种层面,特别是精神与趣味上,相信中平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五):(转)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中平卓马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翼。
老实说,在阅读前很长一段时间,就算是看了简介,我还一直以为这本名为《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的书是关于植物本身的,尽管中平卓马先生的职业写着是摄影家,摄影评论员,我也将错就错的认为那至少是一本以植物对摄影对象的书。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本书很奇特,首先开本很小,更像是早年的那种“工作手册”,跟一般人的手差不多大,放在稍大一点的口袋里非常合作,感觉只有日本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开本,二来是中平卓马先生本人也很奇特,在1977年的时候,他就因酒精中毒紧急送医,造成逆行性记忆丧失,查了一下,这种病的症状就是造成失忆事件之前的事情全忘了,而之后发生的事,还记得,不会受影响。而之后,据说摄影成为中平先生作息般的生理行为,每都是出去拍拍拍,似乎不可一日无此君,被称为“变成相机的男人”。
其实这是一本摄影评论集,而书名也就是其中打头一篇的名字,而这一篇,又恰恰是后面一篇,也就是《记录这种幻影——从记录到纪念碑》,有读者针对这篇寄来了批评信件,而中平先生对于批评的回应,大致就是围绕他作品中诗意的丧失,而转成了批评家式的絮叨……之所以放在最前面,甚至成了书名,想来也是需要费一番笔墨与唇舌,来解释下,本来依靠摄影本身就能表达意象与诗意,为什么还需要写摄影评论来“画蛇添足”?好象如果不说明白的话,这整个一本评论集,存在的意义与基础,就不稳当,不扎实了。
但事实上,我觉得所谓的艺术形式,大抵是相通的,不管是摄影,绘画,装置,电影……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着的,不管是以图像,还是以评论的形式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不是简单的套路,而是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也不管艺术家和评论者这两者身份是割裂的,还是身兼二职的,这是理论与实际,缺一不可的统一。
从后面的评论也不难发现,中平先生所考虑的层面很广阔,而不仅局限于图像一项,而是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艺术形式,甚至借由摄影,联系到了新闻报道,意识宣传,甚至是政治经济。当然从某种角色来说,他可能是更倾向于法国新浪潮那一拨,很瞧不上老美的电影,总觉得那是那是一种束手束脚的玩意儿,一点都不艺术,不酷,更谈不上先锋……当然另一方面,他对于当代艺术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只是一味的求怪异,追求标新立异。比如在评论中提到一个艺术家,他的主题拿布包东西,但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什,而是一个大地方,一个岛,就是被他毫不含糊的包了起来,中平先生半开玩笑的说,这人早晚会把地球整个包起来……
我不知道酒精中毒与逆行失忆,对于中平先生有什么具体或本质的影响,但这个“变成相机的男人”,其实让我想起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不断的死盯着一个物体,比如竹子,试图用眼神来穿透表象看本质,比如王阳明这种都曾经乐此不疲。虽然中平先生不是单纯靠肉眼,也不是长时间的紧盯物体本身,而是利用相机的镜头,把物体的表像定格下来,让图像本身成为一个能够被死盯的物件……虽然过程与原理有不同之处,但在某种层面,特别是精神与趣味上,相信中平先生的摄影与格物致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读后感(六):观看与否,世界依旧如此
对艺术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必定知道同一种题材或艺术手法在不同艺术家笔下或刀下,都呈现不一样的模样——我们称之为“个人风格”的。摄影也会这样吗?咋看下去,那些以摄影为媒介,呈现真实世界模样的照片, 似乎没什么不同,呈现的都是现实中的模样。其实不是的。正如中平卓马的粉丝所理解的中平卓马的摄影作品充满“诗意”一样,对摄影有研究的人也会在不同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景观。很多时候可能我们会用“意象”一类的词汇来评价或者讨论我们所看过或者欣赏过的摄影作品。
但这些都不是中平卓马想要表达的。他认为他的作品不应该被“诗意”和“意象”捆绑,不应只用这样的词汇去解读,更不应该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去看摄影,但是,放眼望去,他所眼见的摄影,已经是一种有意构造景观的“复制”行为,而不是真实呈现世界。中平卓马在这本摄影评论集《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上发表了以上自己的观点,然后借此宣布与摄影决裂,还将自己所有的摄影作品付之一炬。这一年是1973年。这是多狠的人,才能对自己这般“下毒手”。4年后,他因酒精中毒导致逆行性记忆丧失,摄影又变回他的语言,直至2015年逝世。就这么看,《为什么,是植物图鉴》成了他人生以及他思想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外人了解他内心世界的入口。
所以,为什么,是植物图鉴?这本书明明不是科普植物,中平卓马却为自己的摄影评论文集起了这样的书名。首先还是要回应粉丝提出的“诗意”不再的疑惑。中平卓马提醒我们,我们通过别人呈现的图像观看这个世界时,这样的世界可能已经被改造。眼前的,是别人有意的表现,或者也是观者自己有意的解读(过度解读,个人情感的投入大于作品表现的本身),至于世界真实的样子,久而久之无人在意或者说,无人知晓了。中平卓马正是惊讶于自己的作品也带给观者这样的观感,“诗意”或者强调“意象”就是明证。所以他坚称要告别“诗意”,拒绝一切主观的想象,以及主观意志对世界的强加。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就是客观的,不为人类错误观看与理解的,总之,不管你看还是不看,客观的世界就在那里。而图鉴,相较于摄影艺术,它只是物品信息图示,没有任何主观加工,这种方式,在中平卓马看来,反而是最能展示世界真实一面的方式,而他,正要如此做。至于植物,简要言之,取其柔软性,其实也是中平卓马为自己内心留有一分余地,一个还有选择的空间吧。不管如何,从植物到图鉴,从真实世界到构建世界,仿佛看到中平卓马将摄影分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又展开了一场关于摄影的思辨。而这样的反思与思辨,又贯穿了整本《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中的所有文章。
关于书中内容在此不展开讨论。值得深思的,还是这本书出版于1973年,记录的是中平卓马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所写所思,但它探讨的问题对当下社会仍然有效。比如他提到第七届巴黎青年双年展,用以“疲敝”来形容,因为他发现,这个时候艺术界已经出现“倒错”,当他还在寻思这个时代表现是什么,创造是什么的同时,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创作者们已经在表现/创造中深陷一个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迷宫。观照当下,这难道不是一种“卷”到疲敝的表现吗?
另一方面,中平卓马针对记录、幻影与图像而提出的近似于“景观”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与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这两本书同是上世纪提出的概念,只是它们大概出现于五六十年代,而中平卓马的“植物图鉴”说在70年代,不知道这两个概念是否对他产生过影响。如果没有,那么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思考着同一两个问题,又是多么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我手上没有繁体版,与这版简体版无从比较。译文其实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简体版没有标示每一篇文章的年份,是遗憾。毕竟这样就不能更好地了解中平卓马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了。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8.4
[日]中平卓马 / 2021 /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