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吉思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成吉思汗》读后感精选

2021-08-19 00:36: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吉思汗》读后感精选

  《成吉思汗》是一本由[英] 弗兰克· 麦克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吉思汗》读后感(一):《成吉思汗》

  《草原帝国》的作者曾感叹在草原的历史中有过多少未能成为“成吉思汗”的征服者。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哀叹。在作者详尽地考释之下,13世纪的草原不仅是成吉思汗“异军突起”的舞台,成吉思汗的对手们——札木合、摩诃末、札兰丁……也同样是逐鹿天下的征服者。 作者不仅立体地还原了成吉思汗的一生,亦还原了13世纪的草原,非常值得一读。

  《成吉思汗》读后感(二):成吉思汗

  恰好前几天看了《成吉思汗》电视剧,巴森演绎的很好。结合这本后浪汗青堂的新书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成吉思汗大帝国是一个跨区域的帝国。影响的更是世界上的众多文明,看完书后有很多感悟。

  作者考据的非常严谨,曾经成吉思汗征服过的地区国家的语言文献都有研究和挖掘,明显的英伦风格的严谨行文,文中更多的是对成吉思汗细节的深度探究。 后浪汗青堂的精致装订,封面很有成吉思汗时代的特点,日月火焰图腾的图案以及棕色的底色,值得收藏。

  《成吉思汗》读后感(三):一代天骄的背后,是天空还是草原

  元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是什么样的概念?

  “元朝鼎盛时期的地图像一片树叶。”这是大人讲给我听的,等历史学到元朝时虽然我概括不出地图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但总归是封建王朝中最配得上“幅员辽阔”这个词汇的。

  《成吉思汗》在介绍蒙古的祖先前,先描绘了蒙古人攻打巴格达的过程。中东,这片饱含战火与冲突的多灾多难的土地,在当时只是蒙古铁骑踏过的一座城市。有些历史场景并非想象,它存在于史书的字里行间,需要后人耐心又细心的翻阅,拼凑出彼时的繁华与荣光。

  在翻阅祖先苍狼白鹿的传说后,关于部族中“一般”的蒙古与“光之子”的争论可谓贯穿了蒙古各部落早期的发展与冲突史。与中原地区的传说类似(汉高祖刘邦母亲与龙生子,汉武帝母亲的“梦日入怀”)关于上天的旨意与高于一般人的血统争论建立在争夺领导者位置的前提下--民众臣服于英雄,臣服于神化的英雄,却很难臣服于条件同自己类似的普通人。神话是背景,神化是手段,两者都是重要的思想浸染的途径。

  在成吉思汗成为成吉思汗前,铁木真这个名字伴随他出生乃至成长。铁木真意为“铁匠”,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起名原因是他的父亲也速该用刚刚抓住的首领名字作为新生儿的名字,并为了达到“转移力量”的目的杀死了俘虏。从此这位日后草原的统治者在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长大,并在父亲被毒杀,被部落驱逐后落魄到捕鱼作为食物来源(蒙古人约定俗成地把捕鱼看作下等人的工作,也极少吃鱼)。逆境使人成长,早期的艰苦生活不可谓重要,被磨练的意志与逐渐成长的心智为后来的征战四野埋下了伏笔。

  与其他民族的“义结金兰”一样,蒙古人结为“安答”也是结为异性兄弟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安答被认为是比血缘更强有力的关系,是氏族,子部落甚至不同部落和国家之间的联合,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联系。这种把情谊与部落乃至国家的未来融合、捆绑的关系稳定中也存在变数--脱斡邻(也速该的安答)并非持续不断地为铁木真提供支持,但也应该承认在他的儿子想要投靠札木合时脱斡邻拒绝地很干脆。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再坚固的情谊面对考验时也并非无坚不摧。

  如果说求学时历史教材上简略而概括的介绍是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那么这部结合大量史实的传记是让历史爱好者了解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我依然认为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是一位改变历史格局,开疆拓土的英雄。即使在危急时刻他没有在妻子孛儿帖身边,或者用那句模糊的“没有给孛儿帖准备的马”--笔者认为铁木真把孛儿帖的马作为自己备用的马使用,又或者为了自己能够带着部落突围故意把孛儿帖留给了敌人--他的父亲也速该曾经从这个部落抢走了已有未婚夫的诃额仑(铁木真的母亲),命运的齿轮严丝合缝,每当做出一个选择就可能离另一种结局远一点。

  英雄在成为英雄前,首先是一个人--听上去有些荒谬,但举出历史上被当成英雄的人,人性可能已经被打薄的看不清了,神性却突出地被人摆在神坛上,不知是自愿接受来自他人的膜拜,还是被困住。项羽在乌江边的自刎绵延至千年后,还能有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倘若在生死面前项羽选择了生渡了江尔后浑浑噩噩过完后半生,可能连前半生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都被人耻于提起--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没有用来活而是庸碌生存,想想就觉得不可能。英雄是不怕痛也不畏死的,为了理想,为了天下,为了所有雄浑的,抽象的东西,唯独不会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宗族。因此有这么一个人做了相反的选择就变得不是很容易让人接受(连书写《蒙古秘史》的人也只是寥寥数语恨不得把此事略过),即使孛儿帖一生都是成吉思汗的大妃,她所生的儿子最为人熟知,她本人也被成吉思汗所尊敬,但总归会有人提起(察合台总提起术赤的身份甚至因此打断了多次会议,使得成吉思汗不得不把他与术赤从继承人的名单上去除),不过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成吉思汗劝诫察合台的理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比其他任何关系都要牢靠。或许这只是成吉思汗为了调和兄弟之间矛盾的籍口,毕竟关于术赤的身世问题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他可以给这个儿子应有的财富,但是却绝没有可能让他继承汗位。

  蒙古人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与不同部落摩擦不断,因此女性所肩负的生活责任是比较重的。而正因为蒙古女性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早期蒙古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反而在元朝建立后随着不同宗教、不同流派思想的汇入,女性地位反而下降了--这并非悖论,而是社会形态改变导致(至少铁木真幼年时期柯额仑还可以为了保护年幼的孩子搜集小动物糊口甚至组织小规模的战斗,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同很多统治者一样,成吉思汗的女儿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其中嫁到汪古部的公主为了巩固成吉思汗的影响先后与三位王子成婚。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越高的女子对于自己婚姻的自主性越弱--未来夫家的选择往往与联盟的建立,政治地位是否对等及下一辈的发展紧密相连。对这一现象反映比较详细的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私以为近几年宅斗剧无出其右者)--淑兰与孙家的结合是为了改变商人后代不能参加科举的情况,这种时候自己的喜好并不重要,婚姻背负的是家族的期望。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种顾虑,但是观历史看过去自然要把思绪沉浸到彼时的社会情况中,才能体会历史人物的情况一二。

  历史人物同我们一样,都不是扁平的,只有一面的人物。这样一本把千年前人物描绘的有些有肉的传记不得不说是十分难得且可贵的,非常值得一读。

  《成吉思汗》读后感(四):蒙古世纪的思考:成吉思汗带来的毁灭与改变

  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三世纪的欧亚大陆,哪怕生活在当时的西欧或者遥远的北方,都会受到一股强大地缘政治势力崛起的影响,那就是蒙古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对广大世界的政府。在亚欧大陆的版图上,对世界帝国的畅想从未停止过,无论东西方都出现过伟大的征服者来实践这个目标。在成吉思汗之前最为公认的征服者是亚历山大大帝,只可惜他的帝国因为他的战场逝世而湮灭,所以按照征服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以及帝国的存续时间,成吉思汗绝对可以成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征服者。

  蒙古征服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不同以往的命运改变,作为蒙古士兵和其附属部队,意味财富、以及征服的快感,然而对于被征服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就要遭受到杀戮和屈辱。可是战争和死亡时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最正常的不幸事件,同时在古代社会征服者往往将毁灭看做是自己的功绩,是可以作为伟大成就而写入史册的,在公元前一位征服者在毁灭了巴格达的一切后,立下碑文夸耀自己在这里毁灭到寸草不上的程度。

  在游牧民族看来,生存要比道德来的更为重要,这或许就是草原生态所决定的。游牧的生存方式更让人接近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对于农耕定居者那套明显的等级制度,在草原严峻的生活现实面前并不实用。在草原实用主义的环境中,不忠或者不义等行为也被视为默许,在草原民族看来,他们天然的依附于强者。

  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不断的学习草原上的潜规则,并且用规则来不断的包装自己,让潜规则变为明规则。铁木真与一般草原统治者的不同在于,他有志于创建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统治方式,依靠个人军功大小来实现个人晋级的制度,同时也按照士兵功绩来分配战利品。这并不意味着成吉思汗认为自己的家族就不重要,其实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成吉思汗都遵从其母亲的教导,尽量避免亲族因为争权夺利的谋杀,虽然少年铁木真因为争夺食物干过这样的事情。

  在征服草原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将自己塑造成为了充满魅力和神秘性的领袖人物,他借助蒙古人的信仰,和“腾格里”也就是天进行直接对话,在这里他有了大萨满的味道,每当要发动重大战争,他就会从天那里获得启示,和同时期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帝国非常相似。

  对于稳固了草原的成吉思汗来说,巩固自己政权的最好方式就是征服,因为草原的确是一个资源匮乏的不稳定系统,他需要依靠不断的从外部输入奴隶、工匠和资源来维持。同时草原对战争所能提供的物资有限,蒙古人必须在战争中获得资源,要保证自己的战损做到最小的同时,又要保证尽量从对方那里掠夺到足够的资源。

  蒙古人从小就开始骑射训练,骑射能够保住他们在与敌人没有接触时,就能够以“箭雨”的密集攻击形式,对敌人进行最大程度的火力覆盖,可以说在出现热兵器之前,蒙古骑射手的箭算是最强的火力输出了。为了减少自己的人员损失,蒙古人还会在战场上扣押一些战俘作为炮灰来使用,其实在征服的后期,蒙古军队中的非蒙古籍兵将众多。因为在乱世,国家等政府形式消逝殆尽,能养活军队的也似乎只有投降敌军这种方式了。

  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进行对金朝的攻击,一般认为蒙古骑兵擅长野战,而不擅于攻城,在伐金的战争初期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可是蒙古骑兵依靠高强的机动性,往复跳跃也给金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金朝统治者的傲慢以及懒散,葬送了大好的河山,同时哲别的军队在不断的攻城战中,也学会了如何摧毁坚固的城墙。

  此时,成吉思汗对于征服金朝的战争,并没有提供全部的蒙古资源,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要发动了针对花刺子模帝国的战争。花刺子模的帝王摩诃末是一个野心大于才干的君主,对于新崛起的蒙古他一无所知,并且杀掉了成吉思汗的商队,同时侮辱了对方派来的使者。

  成吉思汗通过周密的计划在两年后对花刺子模进行征伐,在作战中蒙古人会制造撤退的假象,让对方进行追赶,诱导对方进入伏击圈后进行歼灭战,这一战术屡试不爽。在攻城战中,蒙古人奉行要么投降要么毁灭的政策,只要对方城市稍作抵抗,那么城破之时,等待对方的只有无尽的杀戮和彻底的毁灭。

  成吉思汗不断征服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将征服的土地作为自己子孙的封地,他给自己的长孙拔都的封地就是从如今的阿富汗直到蒙古马蹄所能到达的地方。拔都的远征是蒙古历史上的第三次远征,因为是大汗家族中各房长子们的远征,也被称为长子远征。在长子远征之前,蒙古将军速不台,也曾进行过征服,只不过带有试探的性质。

  长子远征的征服如今的高加索地区,以及两河流域地区,最西边到达了如今的多瑙河,征服的成果以蒙古汗国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蒙古人将大批的工匠带到了东方,促进了东西方科技的交流。蒙古人的西征,让位于世界两端的文明,彼此有了连接的可能。在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欧亚大陆首先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所认知,是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认知的前提,而这一整体连系的开端在于蒙古人。同时,在蒙古统治时期东西方商业贸易获得了短暂的一个世纪的安全,贸易刺激了西欧上层社会的消费欲望,对于东方思想财富的想象,促使他们想通过海洋到达东方。

  无疑成吉思汗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征服者,他是暴虐的化身,可是他也是一位自我奋斗登上金字塔尖的英雄,我们作为现代人阅读关于他的事迹,也会为他做出的丰功伟绩而赞叹,同时也感慨在历史长河中文明与和平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类的普遍繁荣是多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