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中海城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摘抄

2021-08-26 00:5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163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摘抄

  《地中海城记》是一本由周繁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一):徜徉地中海

  徜徉地中海

  提起地中海和爱琴海,相信大家眼前浮现的大多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真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在地中海周边,碧蓝的大海与色彩明亮的天空、仿佛被水冲刷过后的白墙、薰衣草、玫瑰、茉莉的香气、路旁奔放的成片花田色彩、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土黄色与红褐色交织而成的强烈的民族性色彩。这些地中海景物的特点是明亮、大胆、色彩丰富、简单、民族性。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意大利参与考古发掘,对地中海沿岸古城和遗址进行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的见闻,作者谙熟地中海古城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史料,又能在融会诸多史料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叙述与研判,为读者奉献了这部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本书既是她作为一名考古学者的古城遗址考察笔记,也是一部穿透历史的精神游记。在她成熟流畅、细腻深刻的笔下,地中海世界不再是史书上的一串空洞名词,而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城市,一个个活生生的居民。罗马、雅典、哈德良别墅、库玛、乌尔奇、庞贝、奥斯蒂亚等古城或遗址,在一个中国学者的笔下获得了呼吸。 写作风格,文笔。

  透过作者的考古发现,我们看到了地中海城市的建筑风格,市井生活气息。你看,巍峨耸立的雅典城神庙,展示着人们对神的敬仰;精心设计的哈德良别墅区、合理的供排水系统和理水技法让人们感受到罗马人的建筑观和空间观;设计理念现代的日光浴场,不禁让人联想到古罗马人沐浴在阳光之下的惬意悠闲;色彩纯朴、花纹繁复却雅致的室内装饰,给人一种精致的华美感......

  在介绍火山下常眠的庞贝古城时,除了那神奇的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灵验的巫师堂以及新奇的蒸气浴室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更多的是读者像个游客一样,走在当年的街道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繁华的景象,听到了大街小巷熙来攘往的声音,感受到灾难发生时的瞬间惊恐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庞贝古城的考察更像是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生命史,是经受一次生命的洗礼。

  本书以罗马开篇,以克罗马结束。彩图前的一页标注“我思”,最后一页“我思,我读,我在”化用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想作者也在展示自己的意图:我们不光要从考古考察中了解古代文明的痕迹,也需要自己去想象体会甚至去共情当时社会生活和活动,让这些遗迹活起来。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二):古城故事

  考古从业者在我心中都是很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日晒雨淋,长时间和泥土打交道。怀着敬畏的心一点点把藏在大地里的历史见证物挖掘出来,呈现给众人。古罗马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其遗址的文物开采大概和西安修地铁一样吧。随随便便挖个地基都能发现些什么。

  翻开第一页是圣托里尼岛的彩图,白色小房子,一望无际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再加上星星点点的植物,清澈,浪漫,是我心目中的爱琴海。但这本书的着眼点不在美景,而是它们的过去。全书带上后记一共有九章。按照古罗马有代表的地点分类,从城市到皇帝宫殿,从广场到室内建筑,作者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还原了古罗马过去的辉煌。

  古罗马的自由民主思想从建筑风格上就能感受到。和紫禁城的规矩对称不同,古罗马的设计师更强调建筑物的独特性。比如在哈德良的别墅中独栋建筑居多,每栋建筑周围都有自己的空地。不同的建筑物根据使用需求不同,有不同的采光,朝向和布局。和爱琴海周围形状各异的小屋顶一样,设计师“和而不同”的理念遍布整个城市。不同建筑依据地势高低错落,如果俯瞰下去方的圆的还有多边形应有尽有,像是随意散落的棋子,但他们整体却构成了和谐的画面。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历史。和中国推崇的愚公移山不同,古罗马建筑崇尚尊重自然和历史,大多依地形而建。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巫师三的游戏场景。现在看来巫师三的地图设计师应该是参考了罗马风格的建筑。巫师三主城诺维格瑞在海边,城里建筑物像是重庆一样有层次,到最高处的房顶上俯瞰全城风景很好。城市划分很明晰,有很多广场,富人区的广场靠近城中心,有卖高级装备的商贩,附近有装饰豪华的浴场,而贫民区的广场是一些鱼贩和乞讨者。整个城市有复杂庞大的地下系统,有主干道和不同作用的次干道。富人家里有酒窖,而穷人聚在港口酒馆喝啤酒。当时玩的时候就觉得印象深刻,读完这本书更是觉得制作者很用心。

  古罗马的上层阶级生活质量应该很好,食物讲究(有上百种调味料),居住条件舒适,出行有马车。娱乐方面有角斗场有戏院。精美的马赛克装饰,有艺术感的雕塑,和就算是现在看也是技法高超的壁画,这些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做基础是达不到的。

  很难相信千年之前的物件还能保存到今天,尽管古罗马和我们时空相隔,但人类对美和舒适的追求是相通的。作者像是一个引路人,把读者领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浏览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感受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在今天的意大利有很多古罗马遗迹,蒙尘的外表下是经历千年风雨洗礼的历史见证物。他们曾经是古罗马的一部分,或许曾为当年的恋人们提供遮阳的阴影,也或许是流浪汉歇脚的地方,上面曾经被贴过征兵告示,也或许有淘气孩童的涂鸦。人类几十年的寿命转瞬即逝,但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竟会存留千年,所以究竟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呢?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三):如果你住的旅店房间没有卫生间该怎么办

  对于古罗马的庞贝人来说,答案是,尿在床上,写在墙上。

  在书的第七章,即庞贝一章,作者摘了几句庞贝城墙上的涂鸦。因为住的旅店没有尿壶,客人愤而报复老板,并公之于墙:老板,我们尿在了床上,我承认我们错了。假如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尿床,那是因为房里没有尿壶。

  开篇先坦白道歉,老板看完头还没来得及点下去,就被杀一个措手不及。老板是鼓着腮帮子背着手站在自家店门口,看着旁边墙上的字怒从心头起,把字涂掉,还是淡然处之,呵呵一笑,留着这行“控诉”呢?

  墙上的涂鸦内容千奇百怪,起码21世纪不是那么容易看到的。比如说,有人宣誓自己为了爱情至死不渝:若哪一天神让我离开你,那我宁愿去死;有人在墙上写下对生死的哲思:死后你就一切乌有;有人愤怒诅咒随地小便者:致在这里解手的人,小心诅咒,你若小看这个诅咒,朱庇特也会发怒,与你结仇。

  对我们来说,赤裸裸的爱情宣言好像是小时候的事情,每天996也让人没什么力气思考生死,只想着万恶的资本主义去死,至于随地大小便,现在连城市里的狗都知道这个不能干。

  我们在读一本考古学家写的书的时候,究竟在读些什么?作为一个对数字极度不敏感者(算工资除外),我看到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8世纪,公元79年这种表达时,内心并没有多震撼,只是会下意识算一下,哦,原来是6000年前,3000年前或者1000年前。真正让我震撼的是那时的人们在做些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饭。我渴望了解的是我和几千年前的人有什么不一样,还是我们其实也差不多?

  第一章里看到作者写“居室葬礼”,一间屋子里有生活的痕迹,也有死亡的痕迹,我会觉得,“嚯!这也太自然了,不愧是你,新时期时代人。” 再往后,铁器时代的人就住在高地,埋在低地了。是两千年的光阴让人明白了死亡还是高地实在是不够用了呢?作者在第六章哈德良别墅中详细写了哈德良别墅的布局,让在学生宿舍住了10来年的我直流口水。看完之后我飞速帮自己设计了哈德良别墅一日plan: 起床先去自然生长的小树林里踏着晨露迎着朝阳散散步,再去拱廊餐厅吃个美美的早餐。吃完早餐趁着太阳不太毒,去日光浴场美美sunbathe,然后去希腊语图书馆修身养性一番。到了中午去我的私人餐室吃午餐,然后去拉丁语图书馆再修身养性。下午去体育场花园散散步,傍晚去别墅观景台看看西谷的落日霞光,晚上去希腊剧场看看索福克勒斯悲剧,毕竟他是古希腊悲剧之王,还赢了埃斯库罗斯。

  还想去找个庞贝的人家喝鱼汤。书里写到了庞贝的鱼汤菜谱:光是调料就有鱼露、胡椒粉、韭葱、圆叶当归、香菜和牛至,甚至还有葡萄酒!又是腌渍又是做鱼丸,还要煮沸浇汤文火慢炖,估计这么做菜投稿B站成为百大up主指日可待。

  当然,作为一本考古学者写的书,自有其学术性。书里有大量的“论文式”书写,比如写考古发现的年代,地点,内容,背后的原因探究等。当然,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神话等内容也都有涉及。可是考古其实考的不就是一种“存在”吗?文字作为载体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是一件很神奇,也很让人感觉可以慢慢享受的事情。比如在读到罗马城里凯撒建造的朱利奥元老院和奥古斯都建造的凯撒神庙时,脑子里会出现约翰·威廉斯笔下的少年屋大维形象。这种发生在脑子里的邂逅也让人觉得亲切。

  考古出土就像用一个个衣角形成图案,然后拼凑出一件衣服,最后还原出衣服的主人以及当时当地的环境一样。读这本书,就像由作者领着,还原自己心中完整的当时当地。

  《地中海城记》读后感(四):“重建”一座城

  地中海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不仅是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希伯来、希腊、罗马等文明的发源地,更是多种宗教和思想体系的彼此交叉碰撞的地方,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常常赋予这个地方一种特殊的意义和情感。

  与此同时,地中海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极富神秘气息的,在这里曾诞生过无数的伟大与辉煌,也充斥着种种烟消云散,无数人去考察去研究,却依然有着许许多多无法破解的谜题,也让这片海域有了更多“五颜六色”的缤纷色彩,罗马人称它“我们的海”,犹太人唤它“伟大的海”,几大宗教更是当它作“信仰之海”。

  围绕着这片海域的古城如这片神秘之海一样,蕴藏了太多的故事和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了宏大的地中海世界,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成为了史书上记载的一段历史,虽不至“死气沉沉”,却也难以寻回这些古城中的鲜活气息。

  而周繁文的这本《地中海城记》却是在“复活”一座座古城,用一本古城遗址考察笔记让往日繁华与风光重现,透过泛黄的书页,仿佛能看到古城中人来人往的活动,听到此起彼伏的呐喊与叫卖声,由此联想和学习到那段古老的文化与历史,让这些已经烟消云散的地方再次聚拢起来,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市打卡地”。

  在《地中海城记》中,每一座城都会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深度的挖掘,不仅包括了他们的文化、历史等比较常见的内容,还囊括了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建筑风格、民俗、艺术等方方面面,使得这本书跳出了严肃的学术著作之外,更多了一丝烟火气息,读起来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古城和文化,原来竟然还有那样“接地气”的一面。

  作为地中海世界中心的希腊,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并不算陌生的国度,这里经历了被称为“爱琴文明”的古希腊青铜时代,也留下了诸如“断臂维纳斯”的蜚声海内外的名作,还有着与希腊神话中的很多经典故事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雅典城,而在《地中海城记》中,雅典城脱去它古老而神秘的外衣,犹如“仙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人间烟火,周繁文在这本书中通过丰富的资料和考古知识,还原了一座不一样的雅典城。

  在介绍了它的神话传说以及建城史后,书中还提及了在罗马统治时期的雅典城是怎样的一番场景,作为希腊民主政治中心的罗马广场,表面上虽然保留了它之前的基本布局和主要建筑,实际上已经以各种形式被镌刻上了罗马的印记。与此同时,“老广场”又多了一个新邻居,恺撒在它的东面又修建了一座“新广场”,更是直接以“罗马广场”命名,无不显示着他对这个民主政治中心的主权宣示。

  除了雅典、庞贝、罗马这些我们熟悉的著名古城,还有很多相对来说较少被提及的地方,比如库玛、乌尔奇、奥斯蒂亚等等,他们在作者的笔下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之中,闪烁出永恒的星光。

  时光如梭,历史如歌,往事不可追,已经消散的却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得以重现和还原,“重建”一座古城,这听起来既严肃又浪漫,严肃的是它宏大的历史和文化,浪漫的是那些遗址竟然可以被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将过去的一情一景娓娓道来。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可能读了太多的“罗马是怎样建成的”、“罗马是怎样衰落的”、“罗马是怎样消亡的”,那么不如换个角度,来跟着周繁文的解读一起看一看那些“活生生”的古城吧!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地中海城记》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