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读后感摘抄
《梅里雪山》是一本由[日]小林尚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里雪山》读后感(一):卡瓦格博
太好看了,读起来非常通畅,又因最近去过雨崩村而更加亲切,所有的情节都有画面感,仿佛亲历了山难,跟着小林一起常驻明永村、转山。看着许多人之后许多年的生活轨迹太过感触,某种程度上讲小林之后的生活是那场山难的延续,小林一次次解读卡瓦格博,也透过卡瓦格博一次次领悟生命的意义。非常巧合的是对于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的态度和小林心路历程的转变非常相似,所以更加有共鸣。期待有时间在卡瓦格博常住一段时间,期待拜访扎西村长。
《梅里雪山》读后感(二):人的背后是自然。
在书店看到的这本书,一下就被封面吸引了,查了一下是雪山系列第三本,和之前读过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同一系列,还有一本没有读过的《守山》,于是因为很好的印象就来读这本。
书的封面选的很好,拿起来手感也好,书里穿插了大量作者的摄影作品,排版优质,读起来毫不费力。
这本书不仅是自1991年日本登山队17人在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登山时遭遇山难后,作者小林尚礼20余年往返中日搜寻遗体遗物的记录,还通过他真诚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和当地藏民之间的相处变化、3次转山的过程、藏区的自然景观以及自己在搜寻过程中的心路变化。
卡瓦格博是当地人民的信仰是不容亵渎的神山,因此在日本登山队攀登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在山下聚集诅咒的行为,之后的山难是否为神山发怒也不得而知。经过作者多年对神山的探访,也表达出“谁都不可以攀登卡瓦格博了”的态度。
书中对遇难者家属的讲述也令人感动,其中作为已故登山队长的夫人,在丈夫遇难后,她仍然肩负着丈夫作为队长的立场和责任,生怕自己丈夫的遗体会比别人更早出现,这样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和尊敬。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村长女儿后来到日本学习并与登山社员结婚生子定居日本的消息,感觉在中日友谊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很美好。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翻译也很不错,读起来很流畅,被深深的震撼和感动,非常推荐。
《梅里雪山》读后感(三):震撼,温暖,深思
2021年7月14日20时30分完成本书的阅读,历史11天,带着仍存在的点点思绪,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30年前,突如其来的雪崩一瞬间吞噬了十七位登山者的生命,他们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圣峰——卡瓦博格白雪皑皑的夜晚。读完全书的第一部分,就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一瞬间夺去了十七个灵魂,他们是那么年轻,那么优秀,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三支训练有素的登山队无功而返,并用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崩断绝了后人的念想。
一时间觉得无法承受的我还是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些许的勇气读了下去,跟着作者一起从卡瓦博格的残酷读到了卡瓦博格的温柔,从对残酷自然的畏惧读到了当地民众的信仰。“神山者,生之源也”这是作者小林最终寻得的答案,神山养育了藏地的人民,藏地人民也始终敬畏者神山,这是一种信仰,也是坚定的信念。我不禁会想:藏地以外,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呢?其他地方也会有绝对不能跨过的“四方圣地”吗?这需要我们去不断探寻。
记得2009年暑假,高考结束的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梅里雪山旅行,从新搭好的观景台上感受到了壮观的明永冰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之下便是遗物的发掘现场,印象中的只有对风景的赞叹和当地藏族导游的风趣开朗。现在想来,能看到神山的我们一定是幸运的,或许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神山的祝福吧。
另外,从全书的文字中似乎透露着奇奇怪怪的中日关系,作者小林对中国人总有一种戒备和放不开,在加上梅里雪山作为景点开放以后游客对慰灵碑的破坏行为也不禁让人唏嘘。反观我自己,在读到村长扎西的女儿去日本留学时反而希望她学成能够回到中国,对在日本成家的做法不太赞赏,这或许是我不太客观吧。在我心中是希望中日关系能够早日和谐的,但这百年的民族恩仇似乎不能轻易化解,希望时间能够给出答案,全球的不断变暖也请让这坚冰融化吧!
《梅里雪山》读后感(四):梅里雪山读后札记
梅里雪山,全长150km,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云南省最高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至今未被人类征服。
1991年1月3日,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6位中国人)决定攀登人类持续100年来都未能征服的处女峰卡瓦格博,最终17人葬身其中。
1991年的中日联合登山行动,作者小林尚礼并不是登山队员之一,山难发生后作为同样的京都大学山岳部登山热爱者慢慢的置身其中。1996年组织第二次登山并在离封顶仅500米出因为天气愿意而失败,山难七年后1998年登山队遗体首次被神山吐露发现收容,1999年独自一人驻场搜寻,收容,并进行第一次神山的转山之旅,2000年过春节、带遗属、搜寻、第二次转山,2003年带着对17位队友的吊唁第三次转山......
因为遗体收容工作多次往返云南德钦明永村,这一次次的经历让作者从一个存粹的登山者变成了梅里雪山的半个信众,开始思考“人与雪山”“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现代人被科技和经济繁荣所蒙蔽,尤其体现在“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的相处上“。没有经历过自然伟岸力量的人是不会真正知道敬畏自然的,我们是科学革命后长大的一群人,有着有别于古人的科学的世界观。在我们眼力,貌似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科技去解决和征服的,但事实真的如此么?是科学蒙蔽了我们还是自然真的如我们想象的渺小?
在藏族聚居区和当地人的多次接触和融入,让小林尚礼知道,藏族聚居区的高山、湖水都有其生辰年份,高山一般为马年、湖则为羊年、森林为猴年,而神山就像是亲人一般。梅里雪山群是一个家庭,它也有父亲、妻子、儿子以及女儿。卡瓦博格不仅用其充沛的自然资源养育着聚居区的人们,同时也是藏民心中的神灵和信仰,更是一座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古老且亘古存在的魔山。
每每读到作者对卡瓦格博的描述以及惊叹,难以有真正置身其中的体验。书本虽然拉近了我们和神山的距离,让我们从自然、人文、信仰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神山与我的真实距离却感觉越来越遥远,或许有朝一日看到卡瓦博格才能真正的明白,一座山改变一个人人生的力量。
《梅里雪山》读后感(五):从梅里雪山,到卡瓦格博
【故事梗概】
梅里雪山是四大圣山,普通人成为梅里雪山,在藏民中称为卡瓦博格……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遇难。而后,小林想要组织队员再度冲顶,却因天气原因撤退了。小林在冲顶筹备中遭遇了来自民间、政府的各种阻碍,内心其实会一些想法
而后,小林承载了逝者家属的记挂,住进了藏族家庭中,在茫茫的雪山间寻找他们的遗物、遗体。最开始的2年找到了绝大部分,而后渐渐变少。居住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日子中,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 小林慢慢的理解了为什么当时民间、政府不断阻碍,“在村民眼里, 卡瓦格博就像亲人一样。你是不会允许别人踩在你亲人的头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允许登顶”
小林还在过程中3次转山(2次为自己,1次为逝去的17名登山者),转山就是围绕着梅里雪山进行为期数日的“修行”。沿途看到了非常多的美景,也遇到了很多心地善良的藏民。在这个过程中,小林不断的认识了圣山,也不断的认识了自己。这个过程真的成为了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小林说“跋涉在漫长的转山路上,亲身接触富饶且拥有伟大力量的森林和河流,仰望险峻的卡瓦格博偶尔展露的真容,其巍峨、可怕和神圣,尽在身心体验中了。”
【思考】
我匮乏的语言无法形容雪山的一二,但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藏民们内心的信仰,对圣山的崇拜。一家之主在每天清晨时,会对着雪山进行朝拜。看着洁白的雪山,内心也会变得宁静吧
文章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小林的变化:
从最开始的一心登顶,到留步最后500米。他的心其实已经登顶了
从最开始称呼“梅里雪山”,到后面改称呼“卡瓦格博”。他的心渐渐的接近了神
从最开始是遗体搜寻、拍照为主,到最后转山只为逝者。他不断的变成沉静
这些变化,是巍峨的雪山带来的洗礼,也是居住在雪山下的淳朴人民们带来的改变
文章由沉重的的遇难事件出发,慢慢的引入到风景和心灵洗涤的描写,让读者沉重的内心也慢慢变得轻盈。这是文章架构上设计得非常巧妙的地方了
回想今年五一去了四姑娘山,当时路过了巴郎山垭口,看着对面的雪山,踩着脚底嘎吱嘎吱的雪,内心真的既激动,又宁静。看完这本书,让我决心,一定要再一次,接近雪山,再停驻着看一眼他们……
《梅里雪山》读后感(六):“呀拉索!”
永明村的早晨,是从村民向梅里雪山的祈祷中开始的。主人焚烧柏叶,向雪山大声喊:“呀拉索!”接着又连续呼喊十多个神山的名字,祈祷太平与长寿。
驻村的日本人小林尚礼,从呼喊声中第一次知道对梅里雪山的信仰原来扎根在当地村民的每日生活之中。从这一刻起,他来到永明村的目的渐渐发生了偏移。
1991年1月3日,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在攀登梅里雪山的途中,遭遇雪崩,17名登山队员全部遇难。其中11名日本登山队员来自日本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小林正是这一组织的成员,但此次并未随队前往云南,而是留在日本做支持工作。这一悲剧性事件对小林刺激极大。五年后,带着前辈们的遗志,由他积极促成的又一支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挑战梅里雪山。但仿佛命中注定一般,由于又一次遭遇不可控的极端恶劣天气,登顶行动再度落败。
在此之后,随着小林个人际遇的变化,以及梅里雪山陆续发现当年遇难者的遗体。经与村民的沟通同意后,从1997年7月开始,小林常驻山下的永明村,一方面继续寻找遇难者遗体及安排其他善后工作,另一方面“想要和他们的共同生活,去认识队友们长眠于此的梅里雪山本来的样子”。此后数年,小林多次探访永明村并游历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一书即是小林对这一段经历的记录。
《梅里雪山》所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它探讨了何为生活的意义,人如何消化命运给予的不堪承受的苦痛,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生文化的存续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阅读这本书,是一场“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借由寻找遇难的17名登山运动员的经历,小林向我们展示了梅里雪山神秘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配合数十幅他个人拍摄的照片),并思考更为深刻的命题。登山者一心想要登顶的梅里雪山是村民心中的神山,村民世代居住于此,从身体到精神都与之交融联结。而登山者却是不敬神的入侵者,妄图“践踏”神山,因此招致了神灵的惩罚;他们留在山上的尸体和设备也“污染”了神山。在1996年失败的登山活动中,小林曾坚决反对因惧怕恶劣天气而放弃登顶,但在四季流转中与村民朝夕相处,他理解了这其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为梅里雪山的原生美而陶醉,为它的信仰者们所感染。小林承认了登山行动是鲁莽且傲慢的,他多年的寻找遇难者遗体和遗物的行动,固然是要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作一种“赎罪”行为。
登山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体育运动。登顶世界各地的高峰,俨然成了某种人类意志之强悍的伟大实践,显然,这样的认知是人类自我意识发达过剩的产物——人类享有支配万物的权利和能力。而正是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采取对抗的态度,所造成的恶果,正在反噬自身。
必须敬畏自然,承认自身的限度,承认自然中“看不见的力量”的存在,这是小林带给我们的思考。
《梅里雪山》读后感(七):我们要一直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 读《梅里雪山》有感
01 摄影有时候是保留我们对大自然热爱和敬畏的一种方式 在过去十年间,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能够拍出单反相机的效果。那时候,作为一个女性,非常喜爱看着镜头内的景象,成为了一种享受。或者说是,能够让自己十分专注的一件事情。至今,我都保存着自已喜爱的凌晨三点钟的云层,红红的,惹人喜爱,当你投入到大自然的神奇世界里时,会发现过去的一切伤痛,都烟消云散。有那么好几年,我都在摄影过程中获取疗愈。 是的,我们终究要不断寻找方法来为自己疗愈。无论是内心的,还是头脑的,还是身体的。喜爱摄影的女性,有很多,但是,真的会趴在地上等一滴露珠儿的感受,人是很少的,大自然的美景就是这么神奇。当我们看到这本书中的图片,那些美丽的雪山,说不震撼是在说假话。 只有钟爱过一样东西的人,才能体会,当我们在某一阶段用生命去爱时,是一种什么感受。 听过,有人因为摄影丢过性命,我想那也是一种执著的热爱吧。 热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它会让我们充满热情,心无旁物,那是一种欣喜。我想有点儿像你对一个人一见钟情,那一瞬间的欣喜,爱好,就是这么神奇,当然,有太多的人热爱科学探索,热爱就是一件这么神奇的事情。 大自然的秘密太多,总是让人有着无尽的探求欲望。 用影像留住最美的风景和最神秘的雪山,我想也是对大自然敬畏的一种温情的表达方式。 02 关于神秘的自然界,有情怀,有向往,有一生向往的敬畏 关于探索,我们没有办法去深究人们为何喜欢探索,但是对大自然的探究,让我们真正能够看到所有的探究结果,却是很多先辈用生命留下的印记。 在这本书里,随着追寻遗骸,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过程,关于神秘的大自然,原住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敬畏。关于敬畏,个人认为,是对太多未知世界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为人类留下印记的事物的一种理解。 有时候,懂,并不需要言语。关于情怀,太多人无法解说清楚,情怀到底是什么。向往的一切,到底值不值得用生命去探究。 这本书里有着许多让你说不清的清淡,无论是在追逐遗物,还是在探索遗物过程中,所有的过程不是普通的悲伤和沉默,而是在整个悠长的探寻过程中,发现的轨迹与遗留下来的关于雪山宝贵的资源与素材。 通过影像更能感受到当时雪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如何的伟大。 大自然的一切赋给了我们很多难以言语的轨迹,同时,也让人类有了更加广阔 的探索自然界规律的痕迹,但所有的探究都是有代价的。 愿我们尊重大自然,遵守大自然的守则,尊重前人用生命为我们谱写的自然与历史轨迹。
《梅里雪山》读后感(八):致敬我最爱的山
两天读完了这本新鲜出炉的书。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鲜出炉的中文译本。
小林尚礼,京都大学学士山岳部(中日联合登山队日方发起机构)成员。
1990年末,第二次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小林因当时对梅里没什么特别感受且要回老家,所以与梅里山难擦肩而过。
1991年1月3日,登山队攀登至6470米(距峰顶270米),第三营地发生雪崩。
当17人的联合登山队全军覆灭的消息传来,小林无法接受朝夕相处的伙伴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离去,终日在迷茫痛苦中度过。
为了抵御内心不安,渴望在与山的接近中靠近逝去友人的灵魂。1996,小林发起第三次中日联合登山。在攀登至6250米(距峰顶490米)处,因天气下撤,再次“无功而返”。
1998年,在山难7年之后,当地村民发现登山者遗体。小林意识到自己心头所念,遂辞职。
1999,小林孤身一人进入梅里,长驻山脚的明永村。与敌视登山,曾横卧澜沧江大桥之上,试图以躯体阻挡登山队的藏民们共同生活。在与藏民的朝夕相处中,在三次转山巡礼中,在捡拾17位登山队友人遗骨的长达22年岁月中,重新体味梅里——卡瓦格博对于藏民的意义……
不知是翻译的风格,还是小林行文的风格,这本书的文风显得格外的克制。也许,这就是山友的特性吧。比如小林,比如杨柳松,非坚韧不拔之志无以成事。
就到这吧,致敬我最爱的山。
《梅里雪山》读后感(九):“卡瓦格博”的坏孩子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会用更复杂的眼光看待梅里雪山。
上次我看到梅里雪山的影像,是几年前学生跟我说起他去旅行的经历。十几岁的小伙子给我看照片,谈起冰川和下面可能存在的裂隙,满脸激动。其中一张照片是典型的雪山照——冰霜覆盖的顶峰映着天空。我当时并没有想起那桩著名的山难——1991年,十七条人命,以及种种怪力乱神的传说。在那时的我眼中,梅里雪山不过是一座山,正如在1991年那群日本小伙子眼中,它不过是一座等待人类攀登和征服的山。
但它不是。在谜一般吞噬十七条登山队人命之前,它就是当地藏族人的神山,不可攀登,不可亵渎。它用一瞬间吞噬了十七个不知好歹的人命,又用了二十年让十六个遗体随着冰川的移动逐渐出现。有时是一条腿,有时是半个身躯。这本书的作者小林正是那个见证了这个过程的人。同窗好友葬身于雪山之上,小林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一次次重返雪山脚下,寻找他们的遗物、搬运和安葬他们的遗体。
二十年的工作让小林从一个备受敌视的外国人、一个惹怒山神的罪人开始,学习藏人的生活。他和山神的子民同吃同住,一起转山,一起拜访圣地。他用了二十年才终于理解了梅里雪山并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卡瓦格博”,是藏人请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要转山崇拜的神。小林用简单却动人的文字记录了他在雪山的旅程,也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卡瓦格博”的非同凡响——百年来从未雪崩的地方却会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冰川的流速比科学记录预测的快得多,天气永远难以预测,微生态多种多样,既有遍地青苔宛如热带丛林、也有闷热干燥的山谷、也有满地冰隙……小林用他的二十年见证了人对自然的了解从来不是靠征服来实现,而是靠生活在此处、浸淫于当地社群和文化之中、敬畏自然和“神的领域”、承认人的渺小才能慢慢建立。
小林用这本书重现了他是如何在二十年中慢慢理解了1991年的人类是多么无知和自大。他们的死亡并不是源于“卡瓦格博”的惩罚。每个好奇宝宝上网摸鱼时应该都读到过关于这桩登山惨案的灵异解读,言之凿凿地描绘了藏人如何警告登山队山神的愤怒之可怖,登山队员又是如何在神秘失踪的前夜梦到山神化身灵异之兽再次警告他们。流言里的梅里雪山带上了超自然的迷雾,但其实“卡瓦格博”从未像流言描述的那样对抗人类。跟着这本书,和小林一起出没于“卡瓦格博”的第一现场,我们就能明白人类的渺小并不足以引起“卡瓦格博”的注意。从1991年的山难到2020年搜寻最后一具遗体却无功而返,“卡瓦格博”始终只是在做它自己。人类于“卡瓦格博”,和一朵花、一只牦牛并无二致。世代居住于此的藏人比来自城市的他者更明白这一点。他们以宗教习俗的形式告诉我们这一点,但我们却不屑于倾听,就算听,也并不能听懂。
人也是“卡瓦格博”的孩子,我们和花朵、牦牛一样,都不是乖巧的孩子,而拥有反叛的灵魂。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试探神的边界,总想一次次挑战自然之神,看看能不能获得什么、让自己的种群更加发达。而利润与风险总是并驾齐驱,因而人也永远在向自然之神献祭生命。小林拍摄的一张照片让我屏息凝视,冰川上破碎的遗骸比任何影像都更有说服力,证明雪山和人谁更有力量。但我们不会学乖的,这也许也是人性里解不开的结,是我们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固有属性。
《梅里雪山》读后感(十):登山vs. 转山
云南,藏区,雪山,冰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给你足够的钱,给你一个机会,我想你一定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吧。你只是想去看看,但是有的人并不满足于远观,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他们想要征服雪山,征服自然。1991年梅里雪山山难中去世的十七位登山队员想必正是怀着这样伟大的心愿向着山顶进发的吧。 然而本书作者小林尚礼,一位为了搜寻遇难者遗体几次探访这座雪山并在山脚下藏民家里前后居住长达一年的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理事,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悟告诉大家:谁也不要再攀登梅里雪山了!并不仅仅因为危险,更重要的是,这座山是时代生活在它的脚下的藏民们的神山,他们“为了这一世的幸福”以及“为了更好的来世”围绕着它转山、巡礼,祈求消除病痛、灾难,祈求消除业障。他们从来不会将这座神山踩在脚底下! 《梅里雪山》这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述了1991年中日登山队在梅里雪山遇难的详情,另一部分讲述了小林尚礼在梅里雪山搜寻遗体、与藏民交往以及转山的经历。其中有两条情感变化线索值得注意,第一条是藏民们对小林的态度从抗拒甚至敌对到接受的变化过程,另一条就是小林本身对于梅里雪山从渴望征服到敬奉膜拜的态度变化。这两条线索可以说是同步发展的。在小林与其他登山队员一样一门心思想要征服雪山的时候,藏民们的态度是敌视的,就像他们先前对十七位遇难者的态度一样,阻止他们登山,甚至盗走他们的物资;但是随着小林以平静的欣赏的姿态接近雪山,藏民们也开始接受他,留他住宿,带他去采摘松茸,协助他搜寻遗体遗物,并且最终带领他三次踏上转山之旅。 梅里雪山山难是一桩悲惨的灾难,给十七个家庭带来无限悲哀,直到最后仍然有一位清水医生的遗体尚未找到。雪山是残酷的。但是雪山又是宽容的,它带给了村民们清冽的冰川水、美味的松茸及各种蘑菇,同时也是村民们心头上的慰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梅里雪山脚下的村子也越来越现代化。作为旅游圣地的村子也越来越喧闹。这对于村民们来说究竟是欢喜还是忧愁?但是扎西村长说他们欢迎这样的发展,却会一如既往地拒绝任何人攀登梅里雪山。这是他们的原则。 纵观全文,看似矛盾冲突却又相辅相成的因素一直在缠绕,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但是人类总是妄图反过来制服大自然,从它那里索取更多、更多的东西。《梅林雪山》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人类对于大自然得寸进尺、予取予求的态度应当停止了,从梅林雪山山难到新冠疫情,难道我们还看不穿这一点吗?!登山还是转山,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