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精选

2021-10-09 00:48: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精选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是一本由渤海小吏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一):小吏不火天理难容

  小吏不火天理难容,小吏实力超过当年明月!今天看到渤海小吏的真容真没想到史学天才渤海小吏竟这么年轻,小吏博古通今又诙谐幽默,写书态度也严谨,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写史天才,堪称当代的司马光!本来我想把小吏比作当代司马迁的,但司马迁受过宫刑,比作司马迁似乎有些不妥,那就委屈小吏一下,把小吏比作当代司马光吧!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二):读书笔记For自己

  秦始皇的功劳:字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灭秦的源头:陈胜吴广揭竿大泽乡,经典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西楚霸王”的战绩: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俘获秦末“灭火”强将章邯 “杀星”下界,百战百胜

  项羽身边能人异士:谋士范增【鸿门宴上教唆项羽刺杀刘邦】 彭越【后来成为拖死项羽的反叛主力】、英布【后也归汉】手下强将

  刘邦成就大业的基底:初汉三杰——张良【谋士】、萧何【大管家】、韩信【兵仙】

  刘邦初期西行进军时快速成就的功臣:郦食其 辩才,专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刘邦被困荣阳之时,献计让刘邦给六国后人发印放权让其自立成国抗项羽来解当下被困之局,因不是妙计后被张良阻拦,因而被刘邦大骂;最后在刘邦攻打齐国之时,自荐去齐国游说,本来游说成功齐国投降,可是韩信不甘被抢功劳,知降杀降,齐国国君恼怒将郦食其煮了以解怒气。

  萧何-萧相国功劳,劝占领秦国总部的刘邦戒骄戒色,将秦国有关国家的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单干全部一劫而空带给刘邦,直接把秦国一百多年的成国经验值嫁接在刘邦的智囊团内,不仅在刘邦出汉中暗度陈仓后的还定三秦之战中起到开天眼的重要效果,还为后续汉王朝近4百多年的基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信「兵仙」,是这个时代唯一一个可以和西楚霸王项羽抗衡的军事奇才,典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早年放荡不羁,有“胯下之辱”的黑料。

  韩信主要战绩:

  汉中对,说服刘邦出兵东征。这里就得提个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如若不是萧相国私自离开汉营,就不会引得刘邦的惊慌,就更不会有后来刘邦注意并赏识韩信的下文了。可是那时的韩信只知自己【成也萧何】却不知自己最终【败也萧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之战),这里赤裸裸的呈现出了韩信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决绝的军事头脑,将对手分析的如透明一样,以虚诱实,以实击虚,外加三秦早已丧失了民心,和萧何大后方的强大支持,这场实则以多胜少的战役打出来以少胜多的绝妙,引后世人诸多称赞。

  背水一战(灭赵):先派出两千骑兵躲至赵营侧方,再命一万军背水列阵,自己和主力军最后渡江,待两军交战胶着之时韩信假装打不过溃败而撤,待将赵军全部出动追杀自己时,命令两千骑兵快速的占领赵军军营,引起赵军军心恐慌,此时自己和主力军已推至背水列阵的一万军后,待前后部队缓口气的功夫,喊出“何不背水一战”振奋军心,后无退路的汉军只能奋力一站,最终灭赵。

  刘邦-汉高祖。秦朝建立后,刘邦出仕,任沛县泗水亭长,后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所有就有了那个著名的晚宴典故: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若不是樊哙拼命保护,恐怕人为刀俎身为鱼肉的刘邦早就一命呜呼了。不过从历史记录上看,人真的是抵不过天命的,天要成就你,任何杀机都能被你逢凶化吉安然度过的。

  ——————————————————————————

  刘邦成功的秘诀是,专业的事情全权放心的交给专业的人来负责,自己不懂,就低头虚心的听取懂的人的意见,基本是张良说啥就是啥。这里就和项羽有了人物魅力的巨大差异了,相比项羽的年轻气盛、百战百胜,刘邦真的是差太远了,实在是为在乌江自刎的项羽深感可惜....

  可是从楚汉双雄的故事中,不难领悟的是,人或许真的注定是无法胜天的....同时人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下不可过作,暴脾气的项羽或许就是因为太猖獗,多次杀降,终将给自己带来了祸患,并且气度太小,用人无法做到用人不疑,所以才会最终落得众叛亲离,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只得自刎谢世。故事穿梭千年寄予当下,方才更能领略那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真谛。

  以此笔记,作为自谨,明心智。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三):刘邦,汉高祖,一名基层小吏是靠什么逆袭的?

  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农民起义大多像烟花一样,就绚烂了那么一下。从陈胜到洪秀全,古往今来多少农民起义军将领最后都兵败被杀。

  唯有刘邦和朱元璋突破自身农民的局限性最终逆袭登上帝位。

  是什么让他们两个最后脱颖而出?真的是天命所归、天赋所得吗?

  1

  论带兵打仗,刘邦不如项羽、韩信,论运筹帷幄,刘邦不如张良;论后勤调度,刘邦不如萧何。按道理来说,刘邦的专项天赋是不如这些汉初英杰的,但最终站在时代之巅的却是刘邦。

  刚出生的时候,决定我们一个人上限的东西叫:天赋。成年以后,决定我们一生天花板的东西,应该就是格局。

  而格局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修炼成的。刘邦从一名基层小吏登上帝位,靠的是格局的不断进化。

  刘邦早年除了像二流子一样混社会,还在张耳手下当过门客。春秋战国到秦汉阶段,社会上有一个“士”阶层。那时学术自由,人员流动自由,这些士人大多在大官名相手下当门客。刘邦在当门客期间掌握了一项关键技能和一个关键理念。

  关键技能是,如何快速与人拉近关系;关键理念是,怎样让被别人为自己卖命。在鸿门宴上,刘邦早就疏通了与项伯的关系,虽然之前和项伯并没什么交集,但是刘邦一上来就喊大哥认亲家哭鼻子一通操作下来让项伯迅速倒向自己。

  刘邦所学的这一套技能将在他的争霸岁月中收买了很多为他服务的人才。这个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技能,其实在他的蹉跎岁月中早已练成。樊哙攻城每一次砍杀多少人头,都在功劳簿上记得清清楚楚,及时根据功劳进行奖励和提拔,不会让将领的血白流一滴!淮南王英布在兵败后投奔刘邦,刘邦是洗着脚接待他的,英布感到自己被羞辱了;当回到自己的府邸后发现自己的府邸规模、器具的规格、随从的级别跟刘邦是一模一样的后深受感动。这就是刘邦的驭人之道,“跟着邦哥混,永远不会被辜负!”

  相反,项羽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把手里的大印都磨圆润了,也不舍得封赏部下;最后导致被陈平用力离间了项家将领和外姓将领,气走了范增,导致自己最后无人可用。

  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让刘邦在四十九岁前积累了人生格局的厚度。

  2

  但这还不够!由穷暴富,面对八辈子没见过的宫殿、财宝、美人,绝大多数的农民军将领没有跳出自己那点小格局,全都折在欲望的大深沟里。能走出来的,全部都是历史中的大人物。

  这就是 “基因”的原罪。我们的祖先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每天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如果遇到食物,大脑就会命令身体尽可能地吃饱,毕竟下一餐还不知道在哪里。如果按照一日三餐,不急不慢吃法的原始人早就灭绝了。然而人类社会在飞快地进步,而基因的进化却是缓慢的。要对抗基因,抵制眼前诱惑,追求长期利益,太难了。

  刘邦在打进关中,进入咸阳后,看到华丽的宫室,高妙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还有一群群美女在那摆着,一脑袋扎进秦宫享受起来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却又不简单重复。四百多年后,曹操在张绣投降后搞起了他的婶婶邹氏,搞得自己打了大败仗。色字头上一把刀!

  这个时候,大将樊哙和军师张良站了出来。他们深刻指出了奢华之物是秦亡天下的原因,只有暂时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放低姿态迎接目前实力最强的项羽,才能保存自己以图发展。而另一边,萧何一头扎进丞相府和御史府抢救性保护挖掘国家档案。

  刘邦的成功背后,是有高人指路的。汉初起义的班底,萧何、张良、曹参、郦食其;后来的韩信、陈平不无在重要时间节点给刘邦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将相璀璨的汉初,与“朝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蜀汉成了鲜明对比。

  还军灞上,韩信的汉中对……一次次重要抉择让刘邦化险为夷走出困境,一次次纳谏更是刘邦人生格局的不断升级;背后是一个个高人给他出谋划策。刘邦何其幸运,得天下英才以用之!

  3

  但就够了吗?

  历朝历代,哪怕是王朝末年,朝中的忠志之士还是有的,良药苦口的忠言逆耳也是不少的。利弊分析总有人看得透,但是听不听得进去却又是另一回事了。项羽鸿门宴没有听范增劝杀掉刘邦,不过是因为他看不起刘邦,他的格局在于回到春秋战国的霸主模式自己当哥霸王其他人当小弟,而不是像刘邦一样想着一统天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一朝顿悟。

  刘邦在咸阳享受荣华富贵时,是如何下定决心还军灞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他的心理活动了。其实他可以不听谏言继续享乐的,就像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农名将领一样,但最后也会如他们一样失败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别人给你指出的道路再正确最后还是得自己去走。志之难,不在人胜,在自胜。幸运的是刘邦战胜了自己,一朝顿悟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有了四百多年的汉王朝,从此这个民族将以他的朝代冠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楚汉双雄》读后感(四):楚河·汉界:龙争虎斗漫劬劳

  如何去认识战争的本质,克拉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无独有偶,中国春秋时期的孙武在他的兵法中也有类似“兵者国之大事”的论断来强调战争是一个国家级别高度的政治事件,并通过“道、天、地、将、法”五个纬度来考量一场军事行动的最终成败。总之,无论中西,无论古今,那些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们都会默认地将战争上升到某些国家大事的格局去加以重视和解读,而非单纯地将它们作为一次士兵之间刀光剑影的较量那么简单。

  与此不同的是,在民间对于许多受到过评书,演义,戏剧等文艺作品影响的读者们,则会更习惯性的将战争看做简单的两军对垒,“来将报上姓名”,“大战三百回合”亦或是“两边炮声一响,丛林中杀出一股敌军”。这些当然会因为其独特的趣味性和画面感获得更多的传播和关注,但远远不是历史的本来模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底要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解读战争,才能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又能够不会迷失在繁琐复杂的陈述中,不但能让读者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观察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故事,还不觉得这样的观察有多么的晦涩难懂,形同爵蜡。

  渤海小吏的这套《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系列》,我想会是完成以上两个阅读目标的不二选择。这位在微信公众号上成名已久的作者并没有把战争单纯聚焦于兵戎相见阶段,而是从政治外交等其他方面入手,把战争当做一桩发生在历史进程上的连续性事件,从国内政局,国际关系,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双方将领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同时又尽量避免上帝视角式的反推因果,在幽默风趣与时俱进的语言表达风格和细致入微考据合理的原创性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果把历史的进程当做一连串偶然事件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那么其中关键节点中的偶然和必然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的。

  想要在楚汉故事里寻找到新的解读角度,事实上并不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前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后有众多民间传说,戏剧演义,成语典故,甚至就连励志故事都会有些什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的真相远非如此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实实在在扭转了历史本该有的走向,农民起义之所以会成功,秦朝之所以会二世而亡,楚国得以复国,项羽可以分封天下,乃至刘邦可以先入关中,或多或少都和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项羽最终输掉此战,亦或者赢得不是如此漂亮,也许之后的结局会呈现出另一个样子。

  与我们常见的分析方式不同,作者把这场战争的源头一路延伸到大泽乡起义,既把巨鹿之战看成秦朝灭亡的丧钟,又将其当成农民起义与秦朝之间一次阶段性胜利来看待。在作者看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局面虽在大乱之后,而其根源却植于秦并天下之时。超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在六国刚刚灭亡后原本就危若累卵的社会稳定性,任何一次运作上意外的失控都可能让一切表象轰然倒塌,而大泽乡起义正是如此。由此也好解释,为什么陈胜吴广两个平民会有如此号召能力,天下人云集而响应,山东豪杰赢粮而景从。各国贵族也会以最快的速度纷纷复辟,高举反抗的大旗。同样在另一个方面,从始皇帝对于天下的规划来看,不经意地出现了外强中干的兵力部署,因为当时的交通情况也最终导致了当年威震天下的秦军无法以最快速度扑灭义军势头,等到章邯通过释放囚犯,整编部队,急匆匆一战平定周文之后,天下大势早已今非昔比,即便后来转战天下,连胜魏咎、田儋、项梁数路人马,也生出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无力感。

  当然这时候一个以强悍能力著称于史的风云人物出现在乱世之中,那就是“万人敌”项羽。作者这文中不吝夸张之词来形容这个凭借先进的个人技能来影响历史的传奇,并一再强调他在巨鹿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统率力和爆发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透过《史记》中短短的五十七个字,杀气腾腾,项羽用兵之凶狠,决断之果敢,下手之精准,可见一斑。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未发生前,皆是虚妄,已发生后,俱为传说。

  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如果没有项羽,这一系列气吞山河的以少胜多是不会出现的,百二秦关也是无法终归楚的!项羽靠他极高的指挥素养,极强的军事天才,极大地个人魅力,一手埋葬了秦王朝!但就在大军不断往西前进,即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项羽却听说另一个人,已经先于自己,打进了关中。”

  这通神奇操作不仅歼灭了秦军最后赖以翻盘的精锐,也同时敲山震虎,帮助刘邦敲开了通往关中的大门。为人作嫁总难免心生抑郁,而现实有时候就是如此得滑稽,偏偏身不由己。

  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写历史喜欢写小事件,然后通过小事件去折射大世界。所以一旦到了那种含情脉脉你侬我侬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的场景,就得分外留心,指不定如何皮里春秋,内藏褒贬。有人说,和后来的那些历史猛人们相比,楚汉战争有点像是“试错竞争”,看的是谁在较量中犯得错更少,弥补得更快,比如这场事关天下,与会者又各怀鬼胎的饭局上,项王一错再错,痛失好局。这种说法,当然有以史为鉴的自我觉醒,同时也有后人更习惯于对所发生事件的艺术再加工的缘故。那么,项羽到底为何放过了眼前的一生之敌?

  个中因由,千百年以来一直为人所讨论,“妇人之仁说”(完全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这是韩兵仙总结的),从未动念说,被刘邦忽悠说,各有观点。

  作者对这个问题同样抛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答案。首先要搞清项霸王起兵所图是什么,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是列国分封体制,各自为政的社会结构。秦朝的偶尔集权统一最后闹得分崩离析。这谁都看在眼里,所以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分裂才是常态,统一倒成了偶然,分久未必合,合不久必定分。包括从项羽后来的指点江山划分天下的举措来看,他大概压根就没想过要成为天下共主,秦始皇第二。甚至,阿房一炬,衣锦还乡,换而言之,他可能从来没有把刘邦当成事业上天无二日的竞争对手,棋盘很大,各取所需。其次,从曹无伤的那三条黑状不难看出,一个是刘邦当关中王,一个是封子婴为相,一个是财帛被抢一空,说穿了,抢了项羽的功,抢了项羽的地盘,还抢了项羽的钱,这才是惹怒项羽的地方,自己在巨鹿死磕秦军,以命相搏,你狐假虎威,不劳而获,坐收渔利,还要来个卷包会,太不仗义。而鸿门宴上,刘邦那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彻底打消了项羽的核心冲动,这才有了后来那句卖队友的经典答复:“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当然自命不凡的项羽没把刘邦当对手,更不可能把首鼠两端的曹无伤当队友。如果我们尝试把自己的观察视角代入到项羽身上,不难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忌惮刘邦的必要性,无论是个人实力,名望,能力,年龄都是断然优势,所以也压根不会考虑对方可能出现的任何算计。绝对的实力会获得绝对的服从。于是,刘邦成功尿遁!

  (这里说一段我当年读《项羽本纪》的疑惑,为什么刘邦会逃?最早,刘邦之所以会去,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无处可逃,手下士卒也不足以当项王的千军万马。那么为什么到了鸿门宴,打消项羽的疑虑后,反而会“不胜杯杓,不能辞”,这不是反而引起对方注意嘛!搞不懂!)

  即便是背信弃义,即便是突然偷袭,即便是多路围攻,但最开始的汉军竟然还是吃了个大瘪,被回头来战的项羽打了一记闷棍。只能说,“打仗我不行”的刘邦在可能是历史上军事素养最水的那批开国君王,但他的长处就是能用人,还能表现出彻底放心毫无顾忌的用人,这也成为了后来管理学教科书式的成功经验。趋兵者,将才,趋将者,帅才,能让战无不胜的兵仙韩信为我所用,那就是帝王之才。当然,这不仅是场关于楚汉天下归属的大战,也是如今的我们到底应该自称为汉族,还是楚族的大战。

  以个人突击能力见长善于战术级微操的百年不遇名将楚霸王对上了擅长战略谋划拥有恐惧大局观的千年不遇神将韩信,应了一句名言:“战略上的懒惰,是无法用战术上的勤奋弥补的”。然后,“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世界战争史上有些地方注定只属于失败者,崇如高山,轰然倒地,反而造就了百世之名。千年以下,垓下曲到底没赢过大风歌。

  借文说个题外话。

  对于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一直都是历史爱好者探讨的热门话题。总觉得如果能够回到自己大本营,重新积蓄力量,或许仍有一争天下的机会,《永乐大典》中就有段散曲:“以此奇耻心、百战身, 三户可倚,哀兵必祥。只耐性沉吟,静观可待汉宫惊风起萧墙!”当然这里的“汉宫惊风起萧墙”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

  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过江派大概是李清照的那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不过她更多的是在借古讽今,以项羽来讥讽怯懦的北宋朝廷。而历史上另外有两位名人却对此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是杜牧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另一位则是王安石的“江东弟子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北宋名相,无论新旧党都对他个人才能毋庸置疑。杜牧,能通过唐朝难到变态的科举,注过孙子兵法,还有知兵之号。这两位在分析项羽是否该过江原因中,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江东子弟”这个点上,说明项羽是否有资本能够卷土重来,其关键不在项羽,而在“江东子弟”民心所向。

  从后来的地理发展来看,真正把江东带入到富饶之地,并且足以让东晋偏安一隅以抗北方的基地,一直要等到三国的孙权主政时期。在战国末期,楚国故地郢都,两淮丧失后,才被迫东迁,盘踞江东。而那时候所谓的江东之地,仅仅只有姑苏、虞城(常熟)、会稽(绍兴)等少数地方,得到过一定的开发。事实上,哪怕秦末天下大乱之时,项家叔侄也没能在江东获得足够兵源补给,一直要来到楚国故地两淮,彭城一带才得以重整旗鼓。江东故地,感觉更像是那八千子弟的精神家园吧。所以把“过江东可以卷土重来”作为政治构想,这是犯了跳出历史去分析历史的错误。

  正如同作者在本书末尾所说,“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国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的精精彩彩,热热烈烈,通通透透。”战争总是充满牺牲,热血,毁灭和重生。明代杨慎在他的《二十一史弹词·汉》中写道:“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