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说天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搁现在是要外出打工的,那时候没有工可打,只得在家务农。农业和天气密切相连,所以我对那时的天气是熟悉的。
夏季的最后一个季节“小暑”过后,秋天就到来了。秋天到来,那时候在“立秋”的前后,是必有一场冷空气来袭的。北风摇动树梢,吹动满地的庄稼,温度下降,这就是那时候人们常说的“秋风凉了。”秋风凉,庄稼迅速成熟,寸草结籽,树叶由绿变黄,一片片飘飘摇摇下落,人们也开始添加衣物。总之,立秋一过,天气就很快就进入了秋天。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立秋”的季节过了,“处暑”的季节过了,也没有冷空气来袭,天气仍然炎热,一直到中秋节,傍晚暑气还退不尽。今年更是特别,农历八月就要过去了,温度还高达32摄氏度。“立秋”都过去一个多月了,好像还看不到秋天的影子。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种田人经过长期甚至上千年观察实践总结出来的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那时候是适应的。在农历八月底小麦基本上就播种完毕了,最早的年份,中秋节就结束了。现在由于持续高温,小麦的播种时间不得不一再往后推迟。前几年,村里有一位老人,忽略了天气已经变暖的事实,牢记着“庄稼老头活一百,不能忘记种早麦”的古训,仍在秋分的季节里播种了小麦,结果由于温度高,年前出现了旺长,俗语说“麦怕二旺,”由于年前出现了旺长,开春,真的需要旺长结穗时,却旺不起来,造成了大幅度的减产。看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古训,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话。
那时候,是有晚茬的,像棉花,成熟的非常晚。在实行责任制以前,棉花地是不种小麦的。待到人们把棉花上的籽棉采摘完毕,薅棉花材的时候,往往就到了冬天。这薅过棉花材的土地是不种小麦的,叫“春地。”春地来年春天播种一些春天播种的作物。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要让在有限的土地上出产更多的农产品,晚茬地也是要播种上小麦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晚茬麦。”
种晚茬麦大多是在“霜降”的季节以后。现在“霜降”的季节到来,不不会下霜的,大概霜期推迟到了农历11月份,要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现在要配“冷香丸,”需要霜降那天的霜雪,是永远也配不成了。那时候,“霜降”季节的前后,是一定要下霜的。早晨,薅过棉花材的地里,看去一片白。这时候是不能开犁耕地的,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霜雪是不能被泥土翻耕到地下的,那样不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只有等到太阳升起,阳光下霜雪消失掉了,才能开犁耕地。
当然,现在“霜期”不但不下霜,耕地也不用牲口拉的土犁,早日实现机械化耕作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现在的二零二一年,也就三十来年。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天气竟往后推迟了一个季节还多,不能说不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在天气方面,咱不懂那些专业的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我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地球自转以及地域性的气候,可以说是恒定的,有它自身的规律的,短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现在既然短时间内发生了大的变化,是不是给我们今后的日子埋下了隐患?我们知道:人类以后的路还很长,如果我们无动于衷,任其发展,那么三百年以后呢?三千以后呢?我想,那时候就不是隐患,而是灾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