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读后感摘抄
《古诗十九首》是一本由朱自清 / 李善 / 董其昌著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一):一组流传千年的情歌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诗,大约创作于东汉末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歌颂爱情的,当然还有几首在讲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等。这一组诗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句子,比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诗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1941年在杂志上连载,只不过最后只解读了9首,剩余的10首只放了原文和李善的注释。在朱自清先生的带领下,对古诗十九首甚至对诗歌鉴赏,有了更多的了解。古诗十九首应该反复读,甚至背下来才好。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二):朱自清先生教我的古诗鉴赏三要点
想起来读古诗,实在是对新诗缺乏最基本的鉴赏力,读来读去除了脑壳疼,并无多少享受和进益。 虽于古诗上虽也几乎是个文盲,总比新诗强些,尤其我还甚爱古诗的词炼意远。 读古诗、读懂古诗只是个美好的期许,若没有朱自清先生那些叫我获益匪浅的阐释,入门还真的很有些难度。 如此,本文与其说是读过十九首古诗后的书评,还不如说是阅读了先生的《序》和阐释后的学习笔记更为准确。 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教我的古诗鉴赏三要点吧,与君共享! 古诗鉴赏要点一:有技巧地分析研读 朱先生说,“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这是不独读诗适用的普遍研习方法。 朱先生又说,“有时分析起来还是不懂,那是分析得还不够细密,或者是知识不够,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这个方法不成”,所以,分析这个方法是没有问题,但运用起来却需要技巧。 怎么习得这个技巧?或许就要托赖于“孜孜以求”了——品,再品!挖,深挖! 古诗鉴赏要点二:重视典故的效用 先生的阐释只有前九首,而李善的释则无一缺漏。 李善的释,多是释“事”,也即诗中引用的古事和成辞,俗称为“典故”。当然,从古至今对古诗十九首做“释”的不知多少人,但先生说李善的“最为谨慎、切实”,因其所引之“事”都跟原诗文义和背景切合,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 对于典故的运用,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派的理由集中在“诗贵自然”并且典故“并不能增加诗的价值”、“太麻烦、太琐碎,反足为欣赏之累”这两项上。 爱用典故加成的“自然派”诗人陶渊明打破了第一个反对理由。至于麻烦琐碎,写诗的人并不觉得或者恰恰乐在其中,欣赏时累不累更是因人而异——我倒是极喜欢读懂典故时会心一笑的瞬间。 先生从技巧角度评价说,典故的效用便在于“很经济”,“借着引用的成辞的上下文,补充未申明的含意;读者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从联想领会得这种含意”,也即仅用寥寥数语就能让诗句增厚力量,达到“词短意长”。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典故,就是有那么多的古诗用到了典故,我们要想读懂,就“非先弄明白诗里的典故不可”。 那么,怎么弄明白典故呢?怕是不得不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日积月累了。 古诗鉴赏要点三:注意情境,摒除成见 与李善的多为释“事”相对,先生的阐释多为释“义”,即作诗的意思或意旨,就是我们日常说话里的“用意”。 重“义”轻“事”,“不免望文生义”,但这程度倒算不得顶顶可怕。 按先生的说法,顶可怕的是不根据全篇的文义、典故、背景,却只断章取义,让“比兴”的信念支配一切,也就是必要整出些根红苗正的主旨、意义、内涵、主旋律来。 另有一项,是我觉得更重要的,那就是不要以现下的视角去看待古诗。不少情境,经过时空的加工,其义已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先生在解读第二首古诗时是这么说的: “可见艳妆登楼跟‘空床难独守’并不算卖弄、淫、放滥无耻。那样说的人只是凭了‘昔为倡家女’一层,将后来关于‘娼妓’的种种联想附会上去,想着那荡子妇必有种种坏念头坏打算在心里。” 王昌龄《春闺》中的荡子妇也是盛装登楼,潘岳《悼亡》诗第二首中也有“床空”之语,却均赢得千秋称赞。可见,不注意设身处地从当时情境出发、摈弃各种不相干的成见,如此读诗是“最足以妨碍了解”的。 当然,“以古鉴今”、从古诗中读出能激励现今的自己的东西也并无不可,但这也就是自娱自乐至多与君共享的程度,不可拿来当作注解推广。 结语:跟着朱先生学习古诗鉴赏 说来惭愧,还算认真地研读了前九首尤其是先生的阐释,后十首只剩李善的注释,就快速地过了。看来,即便get到三大要点,想用来品鉴古诗,还是大大的差了火候。 不急不急,学无止境,咱们,走着瞧~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三):春夏秋冬四季歌
很难想象,无论生产力和科技如何发达,人类的情感千百年来未曾改变过。《古诗十九首》当中那细通毫末的感情,发诸两千年前原始粗糙的笔端,流泻在繁弦急管的今人心头。原来离别、等待和思念可以结成诗,原来封建婚姻也可以有这么坚贞的爱情,原来京漂的传统东汉末年已遍布洛阳城,原来及时行乐是古代就有的生存智慧……
古诗十九首,四季都适合去读。一生等候,两地离愁,无论思妇还是游子视角,都是缠绵悱恻、质朴天然的。
春天,繁华开满枝头,雏莺啁啾,河畔长满嫩黄的草芽,这时当读《青青河畔草》了。春日景盛,盛装华服,却有不为人知的冷清,“悔教夫婿觅封侯”,但却毫不怅恨,怨而不怒。忍不住出门赏景,《回车驾言迈》去涉足悠悠青草路,更是惜春、伤时,下定决心把握大好年华。途中偶见《青青陵上柏》,驾着车遍赏洛阳城的热闹风光,趁着春光若不欢游,那便是自寻烦恼罢了。走进朋友家,尽享《今日良宴会》的美酒佳肴、鼓瑟笙箫,听闻一个个昔日同门好友如今发迹的吹嘘,更加感叹还守着贫贱做什么呢,要看准机会占据“要路津”。喝酒至半夜,终于踉踉跄跄回家去,路遇《西北有高楼》,忽闻楼上弦歌声,歌女声音之凄切令人不禁驻足聆听,那一唱三叹的曲调更是激发了游子的孤寂和抑郁,竟只能在这歌曲中遐想片刻,作为深夜的安慰。
夏天,雨水丰沛,万物生长。《庭中有奇树》的花朵即使香气氤氲了整个衣袖,也始终没办法送到想念的人身边。走出庭院,去往田野和河边吧,在那里《涉江采芙蓉》,带着荷花和芳草的香气思念远方的家人。夏夜,月明云清天朗,星辰清晰可辨,这时摇着蒲扇、坐在竹凳上看那《迢迢牵牛星》,寻找着银河,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
秋天,江上泛起雾气,百草结了露水,那就读读《行行重行行》吧,游子还在天涯独自消瘦呢!能说的只有一句“努力加餐饭”的劝勉。秋草一寸寸枯萎,怨女一天天衰老,这时该读《冉冉孤生竹》了,那坚贞又忧思的弱小女子,如何算得清悬而未决的婚事呢?那边厢,《驱车上东门》远望见陵墓,不禁又陷入生与死的沉思,想到《生年不满百》,理想薄如蝉翼,还不如及时行乐以慰今朝。回家途中,路过洛阳《东城高且长》,北风卷地,琴音又起,拨动了游子寂寞的心弦。出了城郭门,看见丘坟遍野,只得在秋风中悲慨《去者日以疏》,想回故乡却无由无路!秋夜越发凄寒绵长,秋虫在窗外的墙根儿叫了整夜,被朋友抛弃的游子还是夜不能寐,望着《明月皎夜光》思考自己的仕途该何去何从。
冬日,山野已一派昏黄,北方的天空愈发干冽。《孟冬寒气至》,盼夫归来之际收到客人待会的书札,于是贴身收藏再也不愿拿出。不几日,《客从远方来》,又带回了半匹罗绮,高兴得立马就要裁新被,一针一线密密缝着,和所思之人也便丝丝入扣、如胶似漆了。冬夜在家偶感凉风,想到《凛凛岁云暮》,游子在外不知加衣服没有?只能在梦中再回忆着他的容颜,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也有一人望着《明月何皎皎》,热泪满怀,只想赶快奔赴故乡,且把这浮名换了,回到那最重要的人身旁!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四):最早、最简单、最长久的记忆:读《古诗十九首》
小时候背诵过的第一首诗是什么?也许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许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了小学,暑假里背唐诗三百首,也多数从五言开始,譬如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比如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学接触更多诗、词、曲、赋,也许喜词好曲,彼时的小伙伴不是为纳兰性德五迷三道,就是陷在李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中;大学往后,不太主动读诗诵词了,却往往在游历和生活中回想起曾经读过诗词,譬如在齐云山脚下,以为大概只有“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这样的句子足以形容眼前所见。诗词或者是我们很多人对文学最早、最简单、最长久的记忆。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诗则道出常人所难以言诉之共情。读一首诗,记诵一首诗,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在诗中不断地找到新点子、新的乐趣与启示,对自己以及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想法。
某日一个小伙伴忽然感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由此翻出《古诗十九首》来看。从前读诗、学诗,唐诗宋词抑或诗经,鲜有记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据说是西汉或者东汉时的文人所作,文辞朴素而意趣深远。十九首不过是后人收集的代表作,朗朗上口,而其所记述的人之共情大约分为两种。一则别离凄苦、思念情切;一则仕途不畅、明珠蒙尘。
所谓别离凄苦、思念情切。譬如这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
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雀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时车马慢,书信远,不论怎样的时代,若不是出门求取功名,便是利从远途求,多是别离苦。写这一类故事的诗词也实在太多,所诉情感从此而来,大多相似:相去万馀里了,故而思君令人老,至于弃捐勿复道又是何等望眼欲穿而切切嘱咐。
柳永曾有一首词,从游子角度想象家中女子的思念,异曲同工: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这个佳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或者是神京的旧交好,日日望君归。或者是一路走来结识的妙曼佳人,可惜情深缘短。又或者,半生所识的遭弃女子,妆楼颙望待一个负心人。是那些盼着“春闺梦里人”的佳人,或者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深闺女子。总之,只剩一个情,一个景:泪衫人独自凭阑,望穿秋水,误识归舟。千帆过境,却没有一只是为佳人而停留。突然想起了江南水乡小楼阁中的女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你等的人,终究不是我。而如此曼妙之人,等待的亦不一定就是负心人了。却不知,你在想我时,我亦念你。需知“等待是等待的痛苦,等待是等待的幸福”。
于是,词人笔锋忽转:
“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我亦同你。你道是“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原来,游子如何不渴归。
所谓仕途不畅、明珠蒙尘。譬如这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悠悠,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古人中,素有诗名或者文章名的人,畅或者不畅,多数在仕途有一番追求。无论是为了振兴家族,还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都积极向政治中心靠拢。因此,旧之读书人,求取功名几乎是其人生唯一的一条路,就像自古华山一条道。而诗人们以才华留下了印迹,描写仕途也就成了他们的主题之一。
此等苦闷心情大概贯穿了整个诗的历史,接下来,便是发发牢骚了。譬如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那个“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个“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那个“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挣得一时畅快。转头,还是有那么多不得已、那么多背负的,再投入“何时忘却营营”的营营当中。
然而,远离了车马慢、书信远的时代,远离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时代,我们依旧在这些最早、最简单的文字中,切身感受了一点最长久的情感。然后,蓦地感慨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感慨那“饮酒微醺处,何人话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