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08 00:5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奥的简洁经典读后感有感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由[英] 约翰·格里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一):混沌

  #深奥的简洁#我觉得我是冒着胆子撸了虎须,以为是本讲物理的书,讲到后面居然还有生物学,这么深奥的书,我看明白了一部分,也不枉我花了时间。

  综合来讲,本书说的内容无外乎“只要稍稍偏离平衡状态,就能有混沌中产生秩序。在平衡状态外,适当情况下,能量的流动会自发性地创造出秩序来”。复杂的系统是由许多较为简单的部分彼此交互形成的系统。

  第一个出现的难懂的概念是“熵”, 是用来测量系统中秩序的量: 熵的增加,表示混乱度的增加。熵的必然增加可以定义出时间的方向,也就是从有秩序的过去指向混乱的未来。书中甚至做了实验来验证时间的方向只能向前,不能向后。所有穿越回古代的故事都是意淫。

  只需要一些随机性与简单的递归规则,就可以创造出所有的复杂度。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分形,DNA或许包含了最终成熟形体的蓝图,和“将数量倍增,执行n次,再分成两部分并对每一部分复杂运行”这样的简单指令。天然形成的岛屿海岸线长度取决于测量尺度,如果用的尺度足够小,测得的长度将趋近无限。生命系统中有许多特征看起来像分形。比方说动脉和静脉分布的静态本质上就是分形,这使得血液够到达身体的每一处,同时避免动、静脉本身占据太多空间而使其他器官2之地。这种显现在肾脏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肾动脉与肾静脉以非常复杂的额方式交织以交换液体。肾脏本身是有限的三维物体,而其中血管的长度趋近真正分形的无限。

  有趣的情况都发生在混沌的边缘。图灵反应成功地解释了哺乳动物皮毛上半点和条纹之类的形成方式和形成原因。过程涉及胚胎在成长早期一个关键阶段中,促进与抑制化学物质在胚胎表面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的图灵反应导致的扩散结果。以斑马为例,皮肤的图案在受孕后21-35天就形成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最微小的变异。 两种斑马外表图案的差异,是因为作用于胚胎的图灵反应的发生的时间不同。

  趋势分析还告诉人们,地震,洪水这些事件遵循幂定律。这表示,如果某个夏天遇到了“百年一见”的大旱灾,明年发生同样严重的旱灾概率和前一年没有发生旱灾条件下推算出的概率是完全一样的,并非要经过一百年才会遇上一次。破纪录旱灾发生之后,可能紧接着一次破纪录的寒灾。自然气候系统随机震荡,观察长期趋势而非单一事件格外重要。除了地震,人类居住于城市的人口,堵车,经济也都遵循幂定律。

  当系统被视为整体时,控制演化的定律将变得更简单。硫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多海洋生物以二甲基硫化物(dms)的形势释放出硫。海洋与陆地经由海藻产生的dms所形成的的连接是个双向道,它造福两处的生命。许多dms中的硫经由雨水落到地面,变成陆地生物的肥料;但有些云和雨也将养分从陆地带入海洋,形成海洋生物的肥料。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某地的生命为了造福另一地方的生命扮演者自我牺牲的角色。每一种生物都为自身的最佳利益而存在。这正是我们在自组织网络中所见到的那种重要的互动关系。有人建议将含铁化合物直接加入海洋大规模制造浮游生物,减少人为温室效应的冲击,从而减缓下一次的冰河期的到来。

  结合了混沌与复杂,宇宙成为极有秩序的地方,正适合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形态存在。然而宇宙并非为人类利益而设计,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宇宙面貌的一部分。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二):一切复杂的事物皆来自于简单规则的不断迭代

  以前总认为文科生失去了了解硬科学的权利,数年的文科思维训练,早已经对数字不再敏感。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硬科学早已不是我们该踏足的领域。哪怕只是听到和这些学科有关的字眼,也很感到头疼,想要拒绝。

  拿起这本书,缘起于芒格。许是被芒格说的要有跨学科的思维方法所鼓舞,又或是源自对芒格的佩服和崇拜,也想像他一样能够广泛的阅读。芒格说:他见过的聪明人里,没有哪个人不阅读的。

  当翻开前言时,我一直再笑,量子力学、分形理论、混沌等等字眼,看得懂每一个字,却连理解的能力都没有。明明是中国字,却像天外之物那样如此陌生。感觉自己疯了,非要来读这些,让人如坐针毡的东西。

  幸好,没有立即抛开,而是强硬的让它们被迫进入眼睛,然后让它们在大脑里游荡一圈,最后再强行给它们安个家。如此一页页的翻下去,终于乐趣出现了。

  硬科学有一点特别让人喜欢,它们总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蕴含于其中的简单道理。往往只需一个数学公式便足以说明一长串复杂的道理。

  这本书书如其名。哪怕如宇宙般复杂,也只是从一个简洁的道理开始。混沌如何走向秩序,秩序如何重归混沌。这一切都是从简洁中得来的。简洁的东西不断的以非线性方式迭代,最后能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就拿人类来说。是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形成细胞,对应的细胞又形成器官,最后人类成了一个循环有序的系统。不断地以自我反馈的方式在临界边缘进行修正,以非平衡的状态促使人体和谐有序的运转。什么时候能达到平衡呢,就是快死的那一刻。一切都归于平衡,然后是彻底的死寂。

  再往上推,按照盖亚推论,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个体都在以维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推动了地球形成了自我调节系统。我们处在混沌边缘,维持了奇特的非平衡。因此,不论是什么细小的诱因,都有可能将这种秩序推向混沌。就像那句格言:当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推到宇宙层面,道理同样。爆炸、重组不断上演,维持着宇宙整体的非平衡。

  混沌到秩序,秩序到混沌。一切靠自组织便可完美的实现,只要个体间彼此的连接、互动逐渐增多,形成一个大的从聚,一个系统便可以诞生。这在某些方面解释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原因。

  正是有生命的出现,帮助地球调节大气成分,维持了地表温度的均衡。否则地球的氧气会被锁死。因此拉克洛夫曾说:地球是在不断地自我调节。当然,这些调节都是物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们并未意识到这些。

  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必然是一片死寂的,是特别平衡的。只有非平衡,不断地震荡才足以证明生命的律动。

  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最开始会让人感到枯燥。但当生命的神妙在我们眼前逐渐展开,当遥远的宇宙变得仿佛触手可及时。我们会汲取到其中的乐趣。那些因过去的误解而导致的一片荒芜的空白领域,也因这些玄妙而正在变得多姿摇曳。

  记一些关键点

  分形理论: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是由简单的规则生成的,其中包括自相似(自我反馈),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物的生成并不需要借用外力,只需要各个元素间形成足够多的的链接,若干简单的规则和和这些规则的重复使用。最终便能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的灭绝和崩溃也是同样,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改变都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改变。这个系统的不断震荡,往往就会造成许多事件的爆发,哪怕只是一个相当微小的因素。所以,人类最终从秩序再次步入混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什么因素会造成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样的事件又会在何时发生,按照葛瑞斌的理论,是无法得知的,算不出来的。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三):读懂了华为的“熵减”哲学也就读懂了混沌人生

  几年前,华为的“熵减”理论火爆国内企业界。2017年9月,华为总裁办发布了《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的内部学习邮件,文章系统阐述了任正非先生的“熵减”理论,后收录在《熵减:华为活力之源》一书中。

  熵首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熵的单位是焦耳/热力学温度。所谓熵就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推移,达到极大值,系统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增定律。

  在管理中,企业秩序的自然流向是:组织懈怠、流程僵化、技术创新乏力、业务固定守成。个人的自然流向是:贪婪懒惰、安逸享乐、缺乏使命感、没有责任感。若任由企业这个系统自然发展,它就会渐趋松懈杂乱,耗散系统的能量,秩序紊乱,不可管理。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 “熵减”这一激发企业活力的引擎动力源,首先是让企业吸收外界的能量,通过企业的厚积薄发,聚积新的势能。保持企业的开放性,建立开放构架,畅通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渠道,保持技术和业务与时俱进。华为利用人力资源的水泵,树立危机意识,强调奋斗拼搏,提倡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高额的薪水的激励,将物质转化为能量,逆向做功,持续不断地注入新势能,构造新秩序。

  实际上,“熵”的概念在《深奥的简洁》这本经典科普书中也有详尽的阐释。书中列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想象一个用移动隔板分成两半的盒子,其中一半充满气体,另一半开始是真空的。将隔板移走,气体就会随机扩张,混乱程度变大,这时气温也会下降。你可以将盒子的状态复原,即压缩气体到原来一半的空间,压缩的这个动作是做了功的,这注入了能量,也将温度提升至原来的状态。

  书中说若想违抗这个熵增的过程,就需要吸收能量。事实上,生命体从无序构造出秩序,无机物演化成有机体就是利用二氧化碳、水、其他的中介转化器和必备的太阳光这种外来的能量完成的。我们可以证明,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秩序都会出现在一小块区域,而这总是借着在其他区域产生更多的混乱来达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能量守恒的封闭系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把资源(能量)用于维持一个局部的秩序,其他地方的资源(能量)就势必亏空,这就形成了秩序中包含混沌,混沌中又搭建起秩序的生态。

  是啊,封闭的与外界没有任何交互的系统终究是要熵死的。没有活力的封闭企业也必将灭亡。任何一个系统包括人生要想持续不断的朝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进化,不断保持活力,除了厚积薄发,引入外部能量来构建耗散结构之外,别无他法。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熵减”的概念对系统稳定的重要性,《深奥的简洁》还列举了冰箱制冰的例子:当我们用冰箱中的冷冻仓制造冰块时,我们似乎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我们之所以办得到,全是因为马达使冷媒在冰箱内外流动,产生比水所“失去”的还要多的热量。冰箱内部冷凝管内发生的冷却作用,和我们之前想象的盒子中气体因移开隔板而扩散降温的过程,基本上是同一回事。在冰箱背面外侧管线的增温过程,也和把气体压缩回原来大小而使其变热的过程相似。在那个时候,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然后才将冷媒送进冰箱。

  冰箱的例子说明若我们想持续维持冷冻这种效果,就需要大量的做功去转移能量,如果将一台冰箱的门打开,让它在密闭且完全隔热的房间里运转一段时间,房间会变得更热而不是更冷,因为冷却效果所做的功会制造出更多的热。

  美国推翻了伊拉克的卡扎菲政权以及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虽然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能够起到象征性的维稳效果,但是仍有大量的局部地区,中央政权的权力触角无法延及,权力真空所引起的暴恐事件、动乱、反叛此起彼伏,美国对此镇压得手忙脚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耗尽了美国的国力,间接导致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不能持续地投入资源,并对当地的动乱不负责任,从而使得ISIS和塔利班组织繁衍生息,这促发了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打破原来政权的秩序,建立起来新的秩序,是需要从系统外注入更多的能量。

  罗素说,有史以来,科学所做的最可怕最阴郁的预言,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所预言的宇宙末日。宇宙在不可违抗地走向热平衡,走向无序,走向寂灭,人类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注定要在大死亡中归于灭绝,人类成就的整座殿堂将不可避免地被埋葬在宇宙的碎片之下。这个理论是如此无可争辩,以至于没有哪一种反对它的哲学可望站住脚。

  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系统,有很多混沌的不可预测的现象,如三体问题;因为蝴蝶效应,长期的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在流体的障碍物后面,会出现十分紊乱的涡流;人的自体免疫反应也是有反馈的混沌。混沌是万事万物的本性,构成混沌的就是那些简单的元素,那些元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形成的秩序才是人类通向自由域、理性探索的归宿。正是这繁芜丛杂的混沌中简洁的规律闪烁着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光,成为人类不懈追求的文明基石。

  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减少它的熵,外界必须对它做功。任正非的华为如若没有以干部流动与吐故纳新的制度做支撑的耗散系统,其结局一定是经营业绩不断惨淡下去,企业内部混乱不堪,最终走向覆灭。从这个意义上看,“熵减”实乃华为生命活力之源。

  任正非的华为如此,人生,更是如此。下一秒的不确定性永远都是混沌生命最迷人的色彩。面对逐渐“熵增”的人生,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也并不需坐以待毙。相反,我们应当学会用“熵减”思维思考人生,像任正非的华为那样,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吸取外界的信息,更新自己落后的观念,提升自己的硬技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耗散结构。唯此,人生才能具备大江大河般的气势,永不停歇地奔腾下去。

  《深奥的简洁》读后感(四):科学文盲的你对这个复杂世界最低成本的认知,就是读一遍《深奥的简洁》

  几个世纪前,曾有科学家感慨,假如给他一个能放大千倍的显微镜,他一定会将所有的生命奥秘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几万、几十万倍的显微镜也有了,生物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早已从分子级进化到了量子级,但很多问题至今仍然无法探究。

  当时代涌现出像牛顿、达尔文、凯恩斯这些伟大的巨擘时,我们感觉世界越来越清晰,差不多就是那样了;结果一不小心又来了爱因斯坦、薛定谔、哈耶克们,他们告诉我们,世界的规律远远不是我们认识的那样,世界在这些人的解释下显得更细腻了,却也更加混乱了。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人类面对世界的态度也越来越谦卑了。

  这个世界似乎相当复杂。尽管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来完成很多在过去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们的生活仍需提防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总是随机发生的地震、毫无预警情况下的股市震荡、永远做不到精准预测的天气预报……

  面对越来越复杂、混乱的世界,我们是不是一点应对的办法也没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深奥的简洁》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格里宾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探讨了基础数学、经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有关混沌现象的案例,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复杂其实很简单,整个世界都建立在简单的元素之上,它们经由互动与组织,便可造就出高度复杂的整体,一切深奥结构与和谐之下的简洁,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石。

  没错,这是一本有关混沌理论与复杂现象的烧脑书,虽然烧脑,但确是你能找到的认识复杂世界的所有方式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因为它通过对各种复杂与混沌现象的阐释告诉我们,复杂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演化现象往往只需要少数几个自由度的低维系统基于简单规则运行就可达成,这对我们认识世界乃至生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型。

  既然复杂现象背后往往都有简单法则做支撑,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规律的神奇之处。

  精妙“设计”的血管是简洁法则表达深刻秩序的产物

  分形理论是当今世界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分形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自相似原则和迭代生成原则是分形理论的重要原则。它意味着分形在通常的几何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标度无关性。由自相似性从不同尺度的对称出发,也就意味着递归。

  遍布人体的错综复杂的血管总长达62000英里,它们全部首尾相接,大概可以绕地球2.5圈。血管与所有细胞直接相连,而且微血管细到只能允许单个细胞通过,每平方人体皮肤包含19英尺的血管,这些都保证血液能够到达身体每一处的同时,又避免自身占据太多空间而使其他器官无容身之地。

  然而这些精妙的“设计”仅仅是DNA分形的结果,在自相似原则和迭代生成原则的指导下,细胞经过无穷多次的递归就实现了复杂、精密血管的构建,在此过程中,DNA并不需要存储生物体发育成以后的形态信息,而只需要若干简单规则和对这些规则的重复使用。

  每个生物体都是一架极其精密的机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了整架机器的安全、高效的持续运转下去。事实上,表面上看起来庞杂无序的生物体,到处都有简洁法则表达深刻秩序的痕迹,遵循分形特征的人体血管的分布,就是DNA以简洁法则表达深刻秩序的产物。

  地震、城市人口分布、冰冻马铃薯实验竟然遵循同一定律

  如果某件事的发生频率和它的某个属性成幂关系,那么这个频率就可以称之为符合幂定律。换句话说,少数几个事件的发生频率占了整个发生频率的大部分,而其余的大多数事件只占整个发生频率的一个小部分。

  地震是每个人都不愿见到的自然现象,它除了对人生及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外,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大。人们总是迫切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然而,地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颇像类似混沌系统,预测地震依然是现阶段科学的无解难题。

  关于地震,大众关心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不同强度的地震发生的频率。这个问题对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人来说很重要。虽然地震的发生很复杂,也很随机,但是科学家还是在强度与次数之间找到了关系,发现地震震级与频次之间遵循幂定律分布规律,即以震级为自变量,以其发生的频率(或概率)为因变量,符合(负)幂函数。相对于每1000次的5级地震,大约会发生100次6级地震、10次7级地震……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乔治·齐夫就研究了世界上的城市人口数。他发现,少数城市拥有非常多的人口,而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较少。令人意外的是,当不同大小的城市被装入箱子再与相对应人口数画成对数-对数图时,得到的是一条直线。不论以整个世界还是特定区域来做,结果都一样,人类聚居于城市的行为居然也遵循幂定律,今天与20世纪40年代都是如此。我们都依个人自由意愿决定居住于何处,但某种意义上,我们与地震的发生遵循相同的法则。我们可以借由探索简单系统来了解一切。

  还有更神奇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冰冻马铃薯实验”。他们用冰冻马铃薯朝墙上扔使其碎成小块,将碎片依照重量放入不同箱子,结果在对碎块的数目与重量总和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幂定律。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以这种方式分析了重量介于0.001到10克之间的马铃薯碎块,结果都发现了幂定律。换句话说,无论我们怎么去扔冰冻的马铃薯,其碎块数目和重量总和之间总是会遵循幂定律的。

  从无法预测的地震,到随机的人口分布,再到杂乱无章的冰冻马铃薯碎片,这些看似复杂、混沌的系统竟被神奇的幂定律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复杂现象发生的背后,依然遵循了极其简单的幂定律法则。

  为什么豹身上是斑点,斑马身上是条纹,长颈鹿身上是斑块?

  数学家艾伦·图灵于195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中规律重复的斑图的震惊世界论文。在论文中,图灵创造性地使用了反应-扩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界中的斑图,这一模型也被简称为“图灵机制”。

  图灵机制又称反应扩散机制,它只需要两种相互作用的物质——激活剂与抑制剂,就可以像墨水在水里一样通过组织扩散。激活剂启动某些过程,如点的形成,并促进其自身的产生。抑制剂可以停止这两种作用。抑制剂比激活剂在组织中传播得更快。根据激活剂和抑制剂释放的确切时间和地点,激活剂将按照规则间隔排列形成圆点、条纹或其他图案。

  在艾伦之前,科学家曾经为为什么哺乳动物身上会出现不同图案这个问题而苦恼不已。有人认为,一定是每种动物身上的图案的产生都各不相同,而且涉及了高度复杂的进化机制,才使得人们在豹的身上看到了斑点,在斑马身上看到了条纹,在长颈鹿身上看到了斑块,而北极熊身上却没有看到图案。

  然而,图灵机制及之后将其发扬光大的詹姆斯·莫瑞的出现彻底击碎了这些人的幻想。莫瑞认为,哺乳动物身上的图案问题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灵反应过程来解释,当图灵过程展开时,胚胎表面太大或太小都无法形成任何图案,从小到大,最先形成的是宽条纹,然后细条纹,再斑点,最后是大斑块,再大则都混成一色。这与成年后体形大小无关,重要的是图灵过程发生时胚胎的大小与形状。整个过程发生于胚胎受精后几周内,皮肤的图案在受孕后的21到35天就形成了。

  之所以猎豹身上是斑点状,斑马身上是条纹状,长颈鹿身上是斑块状,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体内不同的反应机制所形成的结果,也与成年后体型大小无关,而仅仅是图灵扩散反应发生时胚胎的表面大小。胚胎表面大形成了猎豹身上的斑点,然后变小一点,形成了斑马的条纹,再然后是长颈鹿身上的斑块,最后,由于胚胎表面太大,导致北极熊身上就没有图案形成。

  就这样,仅涉及激活剂与抑制剂两种物质的过程相当简单的图灵扩散反应成功地解释了不同动物身上出现不同图案的原因问题,这其中的机制原理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因物种不同而各不相同,也并不是复杂到让人连涉及的化学物质也搞不懂的地步。

  庞杂的血管仅仅是递归原则指导下细胞多次自相似的结果;无法预测的地震的发生却严格遵守了幂定律法则;单一、简洁点的图灵机制就可以解释所有哺乳动物身上的图案大小的不同。复杂世界在简洁规律、法则的指导下变得如此“可爱”。人类总是对两种世界表现出无所适从:一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的困惑无处不在;一是自己所处的物理世界,我们总是绞尽脑汁,却发现世界似乎越来越复杂。当你对这两种世界越来越无所适从时,那么你对这个世界最低成本的认知,就是认真读一遍《深奥的简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