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通宵杀敌读后感摘抄
《今夜通宵杀敌》是一本由郑在欢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夜通宵杀敌》读后感(一):讲几句——苏旭东
讲几句:
说书之前先说个故事:忘记怎么和郑在欢认识的,是在诗歌会上?还是在聚餐上?总之第一次对这个家伙有记忆点是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我问他等谁呢?他说等一个妹纸。我问是不是女朋友?他说不是,是别人的老婆。我立马对这个家伙肃然起敬,充满了崇拜之心。后来他的第一本书《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锐气出世,我也是第一时间读完。汉语文学中,写人物故事的,除了蒲松林我还喜欢冯骥才,90后中我觉得郑在欢当数第一。
说说这两本新书,我看书一般不看名家写的序还有推荐,特别破坏我自己的乐趣。朱文写的序我没看。为了应景,我昨晚看完的是《今夜通宵杀敌》:第一辑依旧是锐气满满的人物,热腾腾的,和第一本书气质相投,天分的展示。第二辑是一些很有邪典风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剑走偏锋,是经典的电影短片脚本。最喜欢《我只是个鬼,什么也干不了》。是作者感受能力的万花筒般的展示。
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在“生活”的右边,他坐在每个人的右边,把左边现实中的人最有趣最诗意的东西挖了出来。
第二本《团圆总在离散前》,这本书看到他第二阶段的创作特质。结构和更大的人文关怀注入其中,稳重,老练。这本书我觉得是他在生活下面铺了一个粘老鼠的胶,当生活路过,把留下的痕迹捡到自己的宝库中。是一般人发现不了,体会不到的东西。是一个作家能力和技术的考验。同名的《团圆总在离散前》用一个很好的结构和时间点写完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工作地和故乡的关系,是一篇大成之作。
郑在欢小说的当代性和趣味性,以及年轻态和表达角度,是我特别喜欢的特质。也是小说本身生存的意义,不被其他东西代替的尊严。
就讲这么多,推荐大家看看。
《今夜通宵杀敌》读后感(二):我只是个作家,什么都干不了
序/朱文
从出版时间来看这本书可以算是郑在欢处女作《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续编。驻马店仍是书中最重要的地标,人物、情节与前作也多有勾连。但通读完以后,我倒建议不妨把《今夜通宵杀敌》当成作者的第一本书来读,不仅是因为作为小说它的完成度更高,也因为《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人物索引般的形式正适合担当工具书的角色。在《今夜通宵杀敌》中活跃的人物基本上都可以方便地在那本伤心却也有趣的故事集里查到他或她的档案,介绍简短但辨识度极高。新出现的人物也是原来就存在的,只是现在才登场而已。我这么建议并不完全是为了更从容地享受阅读。在城市长大的年轻读者一般都没有作者那种农村大家庭绑在一起过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呼啦啦上来几十号人,全都沾亲带故,谁是谁儿子,谁又娶了谁,实在容易混淆。当然就算是有所混淆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兴致,因为每个故事都很独立,而且精彩。
“驻马店”正式成为那个地级市的大名应该是很晚近的事,但那个地方却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所谓“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作为一个在书中反复出现的地名,“驻马店”似乎自然带来一种话本小说的氛围。郑在欢和他笔下那一票人物来自附近的王庄或者郑庄,不断地经过驻马店,然后南下或者北上。他们只会在驻马店作短暂的停留,正好可以发生“驻马店女孩”那样的故事。
从郑在欢描绘的家、乡中,我们约摸还能辨认出古代中国农村的形态,但传统的人情之美已荡然无存。为老不尊,为幼不敬,不信因果,为所欲为。如果你想对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最为广阔的农村作一个病理检查,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样本,在驻马店来一刀也许是必要的。郑在欢看似随性的写作具有类似的“切片”价值。他的视角天生独特,在文学的向度上也是可贵的。他以小说灵感的触角检索记忆,在叙述中加以甄别、取舍,在想象中最后修正,从而抵达更为深入的真实。有一类经典的作家都是这么干的,重要的不是技巧,是自觉的意识和情怀。
那个“没娘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不死的少年”,在新书中以“李青”或者“我”的面目出现。如果说郑在欢的前作写的是“病”,那这一本写的最多就是“死”。围绕那个不死的少年,很多乡亲轻易地死掉了,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横死:大车撞死、贩毒枪毙、喝农药自杀、偷电缆被电死等等,还有一个屠狗者被狗活活咬死。他们死得惨烈却无声无息。在文学传统中一直有着这种少年不死的传说,那个少年苦苦思索自己为什么能够幸存,为什么那么多一起长大的伙伴都被生活毁掉,唯独留下他在这里徘徊?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是被选择的,他有责任说出他们的故事。
郑正欢似乎决心效法前辈构筑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对于一个有天赋的小说家而言,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野心。在《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中提到了那个“我”不堪继母打骂离家出走,于是有了《今夜通宵杀敌》中三个短篇组成的小辑“在亲戚家的三夜”;前作中“回家的路”、“法外之徒”被换一个角度叙述,如同流行的电影手法,主次互换便成了《今夜通宵杀敌》中“谁打跟谁斗”、“外面有什么”,如此等等,作者让我联想到一只不辞辛劳的工蜂。也许作者足够骄傲并没有营造蜂巢的打算,只是那些人那些事萦绕于怀,他还未能将之了结。生于九零年的郑正欢作为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正处在最微妙的时期。这本书中有一篇两个醉鬼和一个真鬼的故事,轻盈、迷人,气质非凡,是故乡系列的一个意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只是个鬼,什么也干不了”。这篇短小的鬼故事暴露了作者完全的才华。
2017.11.1北京
《今夜通宵杀敌》读后感(三):通个宵吧朋友
郑在欢的新书终于出版了。虽然这确实是一本新书,但作为一个小说集,里面的一些篇目对于我来说已不是新的了。
用作书名的短篇《今夜通宵杀敌》我曾在豆瓣阅读上读过,当时作为《网吧爱情故事》里的一篇。《收庄稼》也是曾作为单独的中篇发表在豆瓣阅读上。
现在豆瓣阅读电子书店里这两个都下架了,大概是因为实体新书要出版的缘故。不过我个人已购的书架里还有,还能读。
有些篇目跟《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有联系,朱文的序中写道:
从落款可以看到这个序言写于2017年,可见郑在欢的这些小说在2017年之前就已经写就了,想必有些肯定是写在《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前。这样看来,《今夜通宵杀敌》也完全可以当作郑在欢的第一本书。
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互文:
《撞墙游戏》写少年离家出走后的一晚的故事,在故事集的《没娘的孩子》里只是一小段文字,这里则敷演成了一篇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小说。
《外面有什么》的主角“文”是故事集的《法外之徒》里偷了郑在欢笔记本电脑的亲戚。这个小说增添了虚构的情节,也增添了戏剧性和紧张的气氛。
《谁打跟谁斗》则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讲述了军舰(《回家之路》)的故事,主人公的想法肯定是作者设身处地想象出来的,也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收庄稼》里的人物也跟《法外之徒》有若干联系,不过不是完全对应。
虽然可与《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互通有无,但作为一本文体性更强的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跟《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显然是不同的面貌。小说的形式有更多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情绪也更投入,且不受限于叙述者的视角。
《今夜通宵杀敌》的目录将其中的小说分为两大类(辑),第一辑是“昔时少年”,显然更纪实;第二辑是“U型故事”,显然虚构的成分更多。“U型故事”里的篇目风格不一,或荒诞,或戏谑,或游戏,即使最后两篇看起来接近现实,但仍有不少拼接和想象的成分。我不知道为什么用“U型故事”这样一个描述,跟U型锁有关吗,哈哈。
在这本书中,郑在欢展示了它的叙事才能,我尤其喜欢其中虚与实的默契。如《不灭的少年》穿插当下与回忆,接合得恰到好处;《收庄稼》则是穿插当下与讲述,讲述中又有讲述,层层嵌套,棒极了。
我觉得我上面我写的那些没有剧透,不过下面我略微透一点,稍稍展示一下郑在欢的幽默和抖包袱的水平。下面全书第一篇《海里蹦》中的两段:
是不是很有悬念,哈哈。看到“击垮张国典的第三件事”,我不禁想到卡佛有个小说叫《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不过卡佛那篇只写了一件事,郑在欢这篇可是真的写了三件事呢。
《今夜通宵杀敌》读后感(四):《今夜通宵杀敌》:来吧,今夜让我们一起唤醒那个少年
在读这本《今夜通宵杀敌》之前,我没有接触过郑在欢的任何作品,虽然对《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略有耳闻,却从未有机会打开它。而在读完这本《今夜通宵杀敌》之后,我决定继续读一读郑在欢的《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先来说说这本《今夜通宵杀敌》。全书分两辑收录了十余部短篇小说,“昔时少年”读来如同生活记忆,“U型故事”则带有淡淡的魔幻色彩。不过,我并没有按照书中收录的顺序序阅读这些作品,而是选择的随性挑选阅读。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随性阅读曾一度以为这是一本李青的故事集。
没错,李青是《今夜通宵杀敌》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漫斜》中受继母指责被父亲扇耳光的李青、《撞墙游戏》中离家出走的李青、《这个世界有鬼》中与伙伴相约自杀的李青……他们是同一个李青吗?我并不知道。事实上,这也并不重要。
当然,于我而言,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同一个李青,而这些故事是发生在李青不同生命阶段的时光印记。透过这几个似乎毫无关联的故事,我似乎可以勾画出李青并不美好的童年、青年时代。
“菊兰已经打过他不少次,但还从没有在爸爸面前动过手。”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李青的童年。几个故事拼凑出的李青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继母不容,奶奶不敢收留,姥爷看到他会将他直接送回去……但是这些全都没有能够阻挡住李青离家的脚步。
离家出走的李青害怕被找到只好在姥爷家附近游荡,他围着舅舅阿龙转却不敢让舅舅看到自己,直到被舅舅发现带回家。虽然李青和舅舅一起度过的一天结束得有些荒诞,但是舅舅平辈般对待李青的态度让李青与舅舅格外亲近,这或许也是李青最喜欢阿龙舅舅的原因所在。
李青是有些悲剧色彩的,郑在欢对李青心理、行动的细腻描绘,让人很难不去心疼李青,不对李青产生同情。比如这一段——
“你怎么不去找你姥爷?”(舅舅阿龙问)
“你要把我送到他那儿吗?”李青警惕地看着他,做好随时要跑的准备。
“U型故事”中的《还记得那个故事吗?》很令人感动。故事的情节其实挺简单,故事的主人公“我”偶然想到年幼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故事后来的发展。于是,“我”打电话向故事的讲述者求证。
他们断续通了三次电话,却始终在故事的边缘徘徊。因为,讲故事的人早已忘记自己曾经是个“故事天才”,而“我”依然留恋往日听故事的美好时光。
《还记得那个故事吗?》像极了成年人的童话——讲故事的人已经渐行渐远,终日为生计忙碌奔波;听故事的人还徜徉在旧日院落的故事时光中,固执地想要将那些故事永远印刻在记忆里。
对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叫李青。
读郑在欢的作品,会对书中的许多人物产生莫名的亲近感。比如《海里蹦》里的张国典。
上学的时候,校门口的零食摊位是每个孩子心心念念的地方,零食摊位的主人是每个孩子竞相争熟的“陌生人”,而《海里蹦》中的张国典就是这样的“陌生人”。
最后,感叹一下郑在欢的人物刻画,真的是寥寥数笔印象深刻,小学生胡思想、饭店里的小丽、嫁作他人妇的七十八,不一而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