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简单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简单化》读后感1000字

2021-11-29 0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简单化》读后感1000字

  《简单化》是一本由[德]克里斯·布吕格 / [德]米夏埃尔·哈特申 / [德]伊里著作,69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单化》读后感(一):用简单的思维创造一个简单的世界

  又一个双十一过去了,你有没有感觉很累?五花八门的满减活动,各类优惠券,各种商家折扣,各类品牌对比……虽说是购物狂欢,但这个狂欢之后,却让人精疲力尽。每次都想,下次不再参与了,结果下次还是会觉得很便宜,很优惠,应该适当买一买,然后又再次为了实现最优选择,各种对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其实双十一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如今各类产品的购买和使用,几乎都陷入了越来越复杂这个怪圈,买家电各种品牌,各种功能,都要对比研究推敲,甚至买衣服各种款式,各种版型,都要反复试穿对比…… 很多产品设计者,都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认为我们的产品要多,要全,功能要多,种类要全,这样消费者就会更喜欢我们,消费者就一定能从我们这选到满意的商品,但结果就是说明书越来越长,产品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却感觉越来越累。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了,选择越多,我们就越困惑,总担心没有选到最好、最合适的那个。所以我们每天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去应对这些复杂,试图让自己选到最划算的产品,然后不停的计算,对比,研究信息,以至于有点精疲力竭了。 我们是如此渴望一个简单的世界,期待更多简单的产品,简单到不再需要复杂的说明书,不再需要花式的推销和推荐,就能轻松搞定所有的产品、设备,作出让自己不会后悔的选择,从而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解脱出来。 作为消费者的渴望,其实也是产品设计的一大卖点。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简单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节省消费者的精力和时间,其实就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在《简单化》这本书里,作者将企业比作成了一颗大树。树根代表着企业文化和顶层战略,树干代表着合适的框架条件,主枝代表着基本思路和行动类别,侧枝代表着行动方案,果实代表着产品,动物世界代表着消费者。 想要实现简单化的产品创造思维,就需要用树根汲取营养,把简单化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然后用树干输送营养,建立适合简单化发展运作的框架,再利用主枝的力量发散传播简单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利用侧枝完善简单化的行动方案,最后才能结出符合简单化要求的产品果实,让动物世界中的消费者乃至经营者从中获利。 在执行简单化这一产品思维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方法和策略,《简单化》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5项法则及14项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简单化的思维,创造出适合的产品。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 此外这本书里还有非常详实的案例,丰富的插图,以及艺术字体的使用,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加活泼,通俗,重点和层次也更加分明。 可以说,这是一本强调简单思维的书,也是一本非常简单的书,书里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让你实现简单化的干货策略。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完美不是指再也没有东西能增加上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这正是简单化要传递的产品设计思维。 简单化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给消费者的简单,其实是设计者的复杂,设计者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整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从中筛选出最精炼却最全面的考验,这对产品设计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挑战。 但毋庸置疑,简单化是当前必备的潮流趋势,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为自己的产品赢得生机。所以《简单化》这本书,会成为你的制胜法宝,它会让你知道,你在“简单”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回报。

  《简单化》读后感(二):大道至简,简单化是产品升级的切入点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的?大概是我们不再满怀期待写一封信想要远方的人收到的时候。从鸿雁传书到“车马邮件都慢”,到手机中的短信,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通讯软件--有用于工作的,用于学习的,有可以匿名和陌生人交流的....交流的便捷不代表我们又越来越多的话需要沟通,相反我们现在总是希望有独处的时间,可以远离层出不穷的信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而阅读《简单化》的过程也是删繁就简,回归本心的过程。 简单化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简单化》把过程划分为五项法则:精炼、重组、补充、替代和感知,而这五项又可以细分为十四项策略。时至今日细分和功能升级是很多产品和行业的选择--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市场的扩张完善产品结构与产品功能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然而眼花缭乱的功能消费者又有多少耐心去了解呢?曾经长辈购入一部新手机会先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拆封后已经很少在意说明书上写了什么--再如何变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还是那几项功能,而推陈出新的新功能要么用不上要么“无关紧要”:不会影响产品的核心功能,因此很难被人重视。 “完美不是指再也没有东西能够增加上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影响你购买一件商品的因素有哪些?不同平台的优惠价格?线下门店可以实际看到产品?从我自身体验来说,家用电器尤其是使用寿命长的会选择线下--线上的售后虽然我没有体验过,但是据朋友反馈在响应时间和质量上确实不尽如人意的时刻更多一些。而我的体验则源于现在正在使用的净水机--更换过三次,这三次中间间隔差不多要四个月左右,过程可以用“身心俱疲”来形容。因此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容易让人满意. 当然一些产品的改变也并非是都是推陈出新。以葡萄酒举例,如果使用螺旋苹果,无论是在开启过程中还是排除使用软木塞的风险方面都是能够带来正向影响的。然而大家能够想象在一些庆祝活动上打开香槟时没有标志性的“嘭”一声,而是像开调味品一样拧开吗?情感也是影响一些商品不追随时代潮流的原因:它们带着来自那个时代的影子,仿佛打开它们就回到你想要找寻的时代,可以脱离现实的时刻很少,当下便是良机。

  《简单化》读后感(三):简单你值得拥有

  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建筑领域曾提出“less is more”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追求简单已深入设计、人生等众多领域,简单是在寻觅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是能让我们用纯粹的心去面对周遭的事物。对比起来那些复杂的产品、无意义的功能、过多的选择,让我们烦恼的压力因素,我们真的需要吗?简,是一种态度:简,是一种心境;简,是一种随遇而安;简,是一种设计的最高境界;简,是一种服务的方式;简……

  最近我阅读了克里斯·布吕格、米夏埃尔·哈特申等多位管理、服务专家所创作的《简单化:产品、服务、程序设计的核心策略》,体悟到从我的工作到人生的态度中“简单”的重要性。当前的生活、工作、学习,高压力、高效率、高节奏让大家疲倦不堪,更是对那些复杂、繁冗、麻烦、过多的内容应付不来,谁不喜欢事事都能简单化?如果你当前的人生中,感觉到了想追求简单的时期,那么这本书同样适合你,请你从这本书开始学习如何简单化,让你的工作中设计的产品、服务、程序设计,从你做起变得简单化。

  《简单化:产品、服务、程序设计的核心策略》一书中,充分体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冲击下,如何“简单”,世界500强企业内部管理培训讲义,国际知名创新管理专家提炼20年实战经验。书中第一章“简单即最好”从理论的角度阐释“简单”的力量,从牛仔裤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例子,让你看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淡然讲“简单化”的书不会有过多的繁杂,简单是能有回报的,要学会运用简单的力量。在第二章中,作者巧妙地知道大家在繁杂的生活、社会习惯了,所以帮助你建立一个变得简单的流程,帮你度过这个过程,梳理共同理念,形成一种信任,看到简单中的创新和趋势。

  在书籍的最后一部分,第三章中,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来了,作者将自身大量实践总结来的法则与策略一一告诉你。精炼、重组、补充、替代、感知5大法则,直观且能快速上手,让你感受到一个推崇简单的人如何将法则也简单化地呈现给你,而在这5大法则中14个策略就是最易上手的操作办法,书中还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更有多位大咖访谈,值得细细感受。这些还不算完,整本书更大的亮点便是内页的设计,时代感极强,而这些设计深谙简单化之道,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产品、服务和创新发展,运用新的商业模式提高效率与用户的满意程度。

  在人人都追求繁杂的路上,简单你值得拥有。

  《简单化》读后感(四):少即是多,简单不等同于容易

  简单,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但经历过将复杂事物简化过程的人都会知道,简单其实很难。无论是“简单化”工作任务,“简单化”产品,还是“简单化”服务,这背后,大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考虑。所谓“少即是多“,一旦懂得如何“简单化“,你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那么,你想知道怎样才能把事情变得“简单”吗?在克里斯·布吕格、米夏埃尔·哈特申、伊里·舍雷尔的《简单化》这一书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这本书不仅内容和翔实,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章节由各种丰富的色块组成、文字排版上不拘一格,简单易读,挺有意思的。

  书的开篇,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在我们的一天里,总会有很多复杂的选择,例如各种款式的衣服,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功能的产品,很多人会因为选择太多而导致犹豫不决,浪费了精力与时间,选择困难症,由此而来。但在选择比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就不用纠结了,做决定的速度也快很多。用营销学的说法就是,简单,无论站在用户的感受,还是产品的角度,都是有利的。

  如果想要拥有把事情变简单的能力,就要学会把握规律、抓住关键、整合资源、聚焦核心。《简单化》一书中详细讲解了“简单化”的五项法则及14项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简单化”问题。

  五项法则分别是:精炼、重组、补充、替代、感知。14项策略分别是:审视过去、优化调配、精简内容、建立新秩序、构建模块和小单元、区分多数和例外、组合事物、增加用法、隐藏事物、想象基本事物缺失、改变维度、理念迁移、缩短感知时间、采用熟悉事物。这些法则归类在五项原则下详述,还有小结,条理很是清晰。书中也列举了很多的案例,比如自助结账、网站购物、电子政务等等流程的简化过程,是采用了那些原则,这其中的简化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用日常的例子,让我们可以透彻理解这些策略。

  书中的每一章节,还附有名人关于“简单化”的访谈内容。一问一答间,让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简单化的重要性。印象最深的,是在对Design Tech 公司于尔根·R·施密德先生的访谈内容中提到的,“如果简单成为一件容易的事,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句话提醒这我们,不要把简单等同于容易。简单,是需要智慧的和时间的,只有理解了事情的复杂性,将其简化,留下最本质的东西,再加上精妙的细节,才能独具特色。

  总而言之,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产品背后,往往有着复杂且周到的思考。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东西,也千万不要以为“复杂”才能显得高级。“大道至简”,古人诚不我欺。

  《简单化》读后感(五):简单,究竟有多不简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食品店,曾经搞过一个试吃活动。他们摆放了2个试吃摊,一个有24种不同的果酱,另一个则只有6种。结果出乎意料:第一个试吃摊吸引了60%的顾客来试吃,但最终只有不到2%的人购买了产品;第二个试吃摊只吸引了40%的顾客来试吃,但最终有12%的人购买了产品。这是《简单化》这本书中的一个例子。

  不是选择越多越好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选择越多,意味着选择错误的风险就越高,顾客做出判断就越复杂。试想一下,如果只有两个口味,顾客都尝一下,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种更好吃,然后买更好吃的那种就是了。如果有6种口味,也还容易做出选择。然而现在有24种,很少有人会把24种都尝个遍——即使有人都尝了,也早就忘了到底哪一种更好吃,根本没办法做出判断,最终结果是不买。所以,《简单化》告诉我们:简单即最好!

  再举个例子。经历过“双十一”的人,应该都对各种套路化的优惠券获得方式,以及如何组合才能获得最大化优惠烦透了。因为太复杂的玩法会令人反感,假如把获得优惠券的时间成本加进去,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优惠,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抗拒参加“双十一”了。若是有哪个平台敢啥套路都不玩,直接上来就打折打到位,想必大家都会趋之若鹜了。

  再比如傻瓜相机。在手机拍照功能出现之前,傻瓜相机之所以大受欢迎,就因为它的操作够简单。秦始皇也是简单化的个中能手。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政策,就是要让全国人民的沟通交流变得简单,生产贸易不再麻烦,从而实现长期治理。虽然秦朝没有千秋万代,但是秦始皇的这一“简单化”行为,直接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使中国在过去两千年内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当然了,简单的好处有很多。列夫·托尔斯泰说:“最简单的想法往往取得非凡的成功。”归纳一下,简单的产品、服务和程序大抵有以下这些好处:(1)顾客做出购买产品的决定更快。(2)简单的产品能被顾客更好地理解。(3)简单的工具使用起来更安全、错误更少。(4)简单的系统应用上手更快,适应性更强且不易出错。(5)易于理解的定价模式可以更快地被用户接受。(6)简单的服务比需要大量解释说明的服务更容易被人接受。(7)如果产品的使用方法一看就懂,那么售后服务的需求将随之减少,成本也就随之降低。(8)简单而易于理解的程序,可以更容易得到传播和推广。

  然而,简单的好处虽多,要实现简单化并不容易,因为简单其实很不简单,总是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爱因斯坦说:“任何聪明的傻瓜都可以让事情更大、更复杂、更激烈。要往反方向发展需要一丝天分以及许多勇气。”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简单化”,并不是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而是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女性化过妆后你觉得很美,但却看不出来她化过妆的那种境界。

  曾经很流行的“断舍离”,其实只是一种初级的“简单化”。简单化不只是单纯地“断舍离”,而是充实后的缩减,先让某种事物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改进和完善,才真正得到简化。简单化,是把复杂和麻烦留给自己,把简单和便利留给顾客。而有的时候,复杂即简单。比如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是一机在手,大家就再也不需要照相机、录像机、收音机、传真机、计算器、手电筒甚至电脑了,无疑是最大的“简单化”了。

  那么,要如何实现“简单化”呢?《简单化》这本书中提供了一个分四步走的简化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这四步是首尾衔接、循环往复的。因为,简化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电话发明之前,通信是最便捷的联系方式;有了电话,当然是直接打电话更方便;有了手机,就是电话随人走,而不是人守在电话边;而现在有了即时通信软件,随时随地可以视频通话。所以,“简单化”也是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进的。

  有了过程之后,便是具体操作了。书中提供了5个法则(精炼、重组、补充、替代和感知)及14项策略。而每一项策略,都给出了具体做法和成功案例,可操作性相当强。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多位全球商界知名专家或企业家关于简单化的访谈,可以说是物超所值。

  最后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这本听起来似乎很枯燥乏味的工具书,其实非常可爱。纸张颜色、文字颜色、配图、字体,都非常吸引人。而且,与国外类似工具书翻来覆去“罗圈化”讲述不同,这本书的文字简洁(的确无愧于书名),逻辑清晰,引用的名人名言恰到好处。因此,整本书看下来,阅读体会竟然非常好。这是我没想到的。

  《简单化》,的确不简单!

  《简单化》读后感(六):或许,简单化才能更地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选择的余地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如果你是一个旅人,站在一个岔路口时,是朝左还是选择朝右,你需要思考的时间可能最多需要五分钟。如果你面前的岔路有三个选择时,你思考的时间可能因此增加到十分钟。

  就像我们去逛商城,原本的期望和目的只是想要买一条牛仔裤,谁知进了商城却被各种样式的牛仔裤吸引,不知不觉间就看了好久,感觉好几个式样都挺不错的,但又不想买更多,于是陷入了选择纠结中。

  试想,如果商城的牛仔裤式样只有简单的几种版型,那么你可能只需要十分钟可能就会带着自己满意的新裤子离开。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选择的悖论”,即随着供应的不断扩大,期望值不断提升,最终必然会令人感到沮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宽泛。小时候父母嘴边谈起的是百货商店,后来是某百货大楼,而今,我们开始逛商场,逛各种商城,当然还有网络购物。

  或许,简单化才能更地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有没有发现?原本打开手机只是想着天冷了需要给孩子买一副手套,五分钟就能够搞定。结果将需求输入后,跳出来的商品除了各种颜色的组合搭配,还有不同的款式功能,甚至还要再考虑孩子喜欢那种图案,是喜欢的小动物还是最近看的动画片上的人物......不知不觉捧着手机看了半天,才发现做选择题真心不容易。

  在《简单化》一书中有这样一组研究数据:

  在过去的10年中,德国百货商店供应的产品增长了20%甚至更多:咖啡、茶以及可可的不同包装由400多种增至500多种,卫生和婴儿护理产品由500多种增至700多种,护发、护肤及口腔和身体护理产品则由2000多种增至3000多种。

  书中还列举了一家食品店的两个试吃摊营销,一个试吃摊摆放了6中口味的果酱,另一个则有24种。结果却让人惊讶,顾客中60%的人选择了24种果酱的试吃摊,最后只有不到2%的人购买。而停留在6中果酱试吃摊前的40%的顾客在试吃后,却有12%的人决定购买。

  由此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产品设计者正在全力将商品复杂多样化,他们认为种类更多功能更全的商品才能留住消费者。而消费者却在面对选项相对较少时更快下决定。

  就像商品使用说明书,过于冗长反而让人失了读下去的耐心。简单说明才是顾客最乐意看到的。

  我们都在渴求简单,简单生活,简单工作,简单选择。同样地,在面对商品时,我们也更喜欢简单易用的产品。

  《简单化》一书是由国际知名创新专家克里斯·布吕格、米夏埃尔·哈特申、伊里·舍雷尔汇聚20年的实战经验编写而成,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指导性。

  书中收录了对全球商界知名专家的访谈,不仅对当前的趋势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告诉我们简单化可以更地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是当今时代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

  在《简单化》这本书里,作者将企业比作成了一颗大树。树根代表着企业文化和顶层战略,树干则是管理层负责为简化策略的实施创造合适的框架条件,主枝代表着基本思路和行动类别,侧枝象征着行动方案,果实代表着成果,动物世界象征着与产品相关的各类群体。

  树根汲取营养,把简单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和战略中,并通过树干输送营养,建立适合企业实施的简单化发展运作框架,再利用主枝的力量发散传播简单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利用侧枝完善简单化的行动方案,最后才能结出符合简单化要求的成果果实,让动物世界中的消费者、制造者乃至经营者从中获利。

  在主枝这一块,着重强调了简化的5项法则,即精炼、重组、补充、替代、感知。这也是《简单化》一书中的重点,并且在这些法则之后还逐一提出了14项策略。

  凡是不需要的、没有附加值或只有很小附加值的东西都无须替换,而是直接删除。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完美不是指再也没有东西能增加上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这正是简单化要传递的产品设计思维。

  时常听到有人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如今,很多产品的设计,包括我们生活处事的方式都朝着“简单的事情复杂做”这个方向发展着。是时候扭转思维,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了。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点才能高效解决问题。

  就如《简单化》一书中写的:简化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操作,一步步接近解决方案。

  《简单化》读后感(七):运用简单的力量

  简单这个议题其实并不简单,不然那么多过境千帆的事物最终追求的不过是希冀回归简单。可见“简单化”是个终极议题。

  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介于复杂形势、复杂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本质与纯净的追求。

  刚刚看到一本《简单化》书评推广软文下有这样一条评论,说的是:“《简单化》还这么厚,比细节决定成败厚多了。”一时惊讶与难于言语,这本书我看过略有感慨,先不说这本书如何,就这位朋友的这句话猛然看上去并没问题,但稍微思索就会发现,他确实很简单的将“简单”与书籍的薄厚联系在一起,难道说一本书厚些就代表他很复杂,薄一些就代表他没有深度吗?

  事实恰恰相反,简单的东西更容易流于变现,复杂的东西往往耐人寻味。不仅仅是书籍,世间的人事物皆是如此。

  这就让我不禁想起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看一座大厦一般,简单的说他可以说的一座大厦,复杂的说它是无数结构钢筋混凝土的组合。没有乍一眼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实际上也是很简单的,在通往简单的路上,都已经经过的千锤百炼,就想金字塔的顶端,看到的不过是最终呈现的效果,像是冰山一角,没有海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山是成全不了整个所谓的“冰山一角”的。全然是背后庞大系统的规律、复杂、程序构建出好似简单的样子。

  其实,他是深不见底的。

  前不久,跟领导聊起天,聊到企业管理层面的话题,领导推心置腹说越是中小企业越是繁杂,越像是大型的公司越是优化、简化,力求管理方便。看我心存疑惑,领导继续阐述,虽说大型的企业好像分支庞杂、部门分化非常细致,但都是为了做简化的事情。这样也越是容易看的清晰,便于管理,目标一致。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说他是复杂的,全然为了呈现的简单。说他是简单的,没有单独哪件事情是简单的。可我们为什么还要终其一生追求所谓的简单呢?

  我之前在想这个问题时,思前想后定义不来,于是就请教了一位业界的老师,我问他简单到底意味着什么?做到简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益处?那位老师的话我到现在都异常清晰,说的大概意思就是,简单化能让人聚焦本质,抓住重点。就是乔布斯运用在苹果身上的“less is more”,没有比少更多的东西了。这听上去并不矛盾,所有的矛盾就在于没有辩证的思考。

  你说吃饭复杂吗?它不复杂呀!你说一日三餐它简单吗?它也真的很不简单。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做成今天的成功与成就脱离不开他伟大的简单,所有细枝末节的精准设计为了呈现独一无二的简单。给人干脆利落别无他选的选择。它身上包含了很多很多,以至于让其他品牌难以超越,无论是机身标志的摄像头,还是非直角的流线设计,抑或是独特的前刘海屏。无不体现他向世人展现的不可替代的复杂,别人学不来的部分。但他又偏偏是简单的,人性化的设计,没有多余的按键或系统操作,行云流水的符合当下人们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标志性的模样出落的脱颖而出。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传达,简简单单的成功。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圈住了,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因为有那么多重重叠叠的信息和选择,其实,简化是可以拆分的,他是精益的最终表现。就像《简单化》一书中说的“复杂本身不是件复杂的事情”,是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之一。很多东西抓取的时候他已经拓展出许许多多扰乱视线的分支,其实主干还是那几个。“擒贼先擒王”可能运用到此比喻会不太恰当,但这就是解决主要矛盾,把事物脉络理顺发现,最重要的那个就是最要攻破的问题,也就成就了简单制胜。

  爱因斯坦曾说:“任何聪明的傻瓜都可以让事情更大、更复杂、更激烈。要往反方向发展需要一丝天分以及许多勇气。”这也是《简单化》一书中给读者朋友们的告诫,“简单需要一丝天分和勇气”,是从复杂表象中的抽丝剥茧,是从简单表象中的延伸发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简单化》5大法则及14大策略

  在《简单化》一书中,作者作为服务过博世集团、汉莎航空与德国戴姆勒公司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师,精准提炼了自己作为20多年来一线一手的咨询师的培训教义,总结了5大法则与相应的14项策略,即“精炼”(审视过去、优化调配、精简内容),“重组”(建立新秩序、构建模块和小单元、区分多数与例外),“补充”(组合事物、增加用法、隐藏事物),“替代”(想象基本事物缺失、改变维度、理念迁移),“感知”(缩短感知时间、采用熟悉事物)来详细拆分如何使我们作为更好的个体付诸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用更精准的精力完成更多效果更好的事物,实现自我成就。

  有位朋友是拳击练习手,长得瘦瘦弱弱,但对自己攻击对手从来不收下留情,我疑惑不解,心想你哪来的力量,挥拳不应该是要非常有力道吗?他说是的,很多人攻击时往往只打的对方鼻青脸肿,但是真正会打拳的人可以使人一击毙命,他继续解释道,很多人用的是手腕出力,其实拳击并不是手腕出力,而是动用全身的力气在扭身时灌注到整个臂膀然后发力,重击对方。我把它用在处理很多事物的方法上,即运用简单的力量、最关键的力量一击即中。

  《简单化》封面

  这本书不似他的封面般有点“不平易近人”,内页非常的活泼轻松,全彩四色很容易让人抛掉沉重刻板的负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的内心。

  《简单化》读后感(八):《简单化》:高级感的简单,有没有办法做到

  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呢?是因为在这本书中介绍了简单化的法则和策略,让高级感的简单有可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方法。

  谁都想要高级感的简单,但往往把简单理解为了容易,好像不会简单化就是傻瓜,岂不知这需要太多的天分、勇气、努力和策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要充满敬畏感。

  正如书中所说,简单并不容易,简单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减少工作量。简单的解决方案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易于理解并能提供附加值的方案。

  正好最近听到某位管理者说到数字化转型很简单,我笑了笑。实际上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但是我们没办法把这种底层逻辑摁在躬身入局的实践者身上。如果这么概括的话,世界上哪有难的事情。

  《简单化》这本书提到:简单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努力追寻并期望得到的简单总是位于发展过程的最后,它不是起点,而是结果。只有当某种事物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改进和完善,它才真正得到简化。简单是充实后的缩减。

  所以,只有到最后结果阶段,我们才能称为简单,而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说出来。

  作为用户,我们永远都希望简单,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尽管我们会谈到简单,但是往往做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复杂,生怕有一些东西被落下。

  书中列举了企业为什么要把事物变得简单的原因,其实这部分是可以在每个产品、服务和程序设计之前学习一遍,督促我们在过程中深入的思考直到设计更简单化。

  l 做出购买产品的决定更快。

  l 简单的产品能被更好地理解。

  l 简单的工具使用起来更安全、错误更少。

  l 简单的系统应用上手更快,适应性更强且不易出错。

  l 易于理解的定价模式可以更快地被用户接受。

  l 简单的服务比需要大量解释说明的服务更易被人接受。

  l 如果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是不言自明的,那么用户服务的需求随之减少,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l 简单的程序可以让所有人理解,因而,可以更快地得到传播、推广。

  当我们充分重视简单化,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简化,书中提供了一个分四步走的过程,当然作者也很重点的提示了简化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操作,一步步接近解决方案。

  这个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却很少。

  首先是什么、为什么、为了谁这几个问题,有的企业就忽视了。这几个问题的澄清,意味着内部要达成统一,有一些企业在“是什么”阶段以为大家对于一个概念的认知是相同的,但是等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实存在很大歧义。

  所以,在任何一个产品、服务或者流程开始的时候,需要把这三个问题写在白板上,大家一起回答这个问题,并且答案要形成统一。我曾经在做一个项目的线上交易功能的时候,就是没有很好的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清晰的澄清,导致这个功能在开发的过程中越做越复杂。其实执行的人也完全是出于对公司负责的好意,但是因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不清晰,导致交易过程异常复杂。

  这个就是第二步怎么做的问题。实际上当我们在第一步充分澄清的基础上,第二步就可以遵循书中给到的5项简化法则和14项简化策略。

  在这些法则和策略,我觉得国内大部分企业可以先从精炼和重组开始,往往掌握2-3个策略,让团队人员熟练使用,实际上就很快能达到简化效果,而且团队不需要过多时间的磨合和方式方法的澄清。

  我比较熟练掌握的有:

  审视过去:你可以用它检查企业运营的方方绵绵,而不仅仅局限于明显的问题区域。即使看似行之有效的流程和事物,往往也蕴藏着很大的简化潜力。所以做任何简化之前,我实际上都会先梳理一下以前的做法。

  精简内容: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反问一句:没有这个会有什么后果,我们是否能承担的起?

  构建模块和小单元:有意识地构建小单元和模块,可以简化产品的使用。实际上未来是可以通过模块的组合构件新的模式,这也是简化的一种方式。

  区分多数和例外:这点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充分重视。我了解很多人在做需求调研的时候,调研了很多例外情况,这些例外情况出现的频率很低,如果考虑进来会让产品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效果不大。一定要把例外排除在外。

  要实现简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原型来检验。如果是线上产品,我过去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先画原型图,然后我们对原型图进行评审,如果是一个流程或者软性服务,我一定会进行推演,也就是先角色扮演一番。

  当我们把原型构建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就能够去繁从简,也能做出抉择——哪些留下来,哪些要排除。

  简化过程的最后还面临着:哪些简化创意最好?如何实施?

  所以我们就需要对各种简化方案进行比较,而且要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定量比较,在这部分我一般都会列出矩阵图,当然也要比较其重要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灵感,持续优化,逐步消除缺点。

  当然在这部分有可能会退到第三部分原型检验,所以简化过程正如作者说,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简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先充分发散,最后收敛到不能再收敛的过程,而且如何发散和如何收敛是需要有很强的能力,正如上面的5大法则和14项简化策略摆在所有人面前,但是实施效果肯定是千差万别。

  摘抄书中的一句金句:完美不是指再也没有东西能增加上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

  《简单化》读后感(九):简单点吧,人们!

  简短有力!

  很简单的简单化思维导图

  书如其名,整体的内容架构清晰明了,色彩鲜明的插图减轻了阅读负担。以简单为主题的“名人名言”们切割各个内容小节,非常提神醒脑。

  以下为书内「格言」一览,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手动狗头)

  书的一二两章主要在讲为什要简单化和简单化的大致流程,第三章则展开讨论了简单化的5项法则以及14项策略。章节中穿插着几位商界名人在访谈中所阐述的关于简单化这一理念的看法。

  拥有商科背景或是拥有一定量商业知识储备的读者能够很明显地捕捉到本书的用户视角。简单化指的并不是“三天学会Python”这类所谓的速成大法和屠龙秘术,而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产品及服务的优化方案。复杂高深的原理及构造隐于黑水之下,纷繁缭绕的多重选择去芜存菁,用户的目标达成路径的简化才是最终目标。

  简单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底层逻辑以及完整架构的追求,也不意味着一味地删减。它实际上是经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后对事物本质的保留,而后在对特定情境延伸其所需的附加值,其实是对事物的发展和迭代。

  精炼法则下的三种策略是审视过去、优化调配和精简内容。审视过去是对传统以及“从来如此”的各种沿袭的重新观察与思考,对于文化承载意义不高的旧习可尝试突破。优化调配也即运营管理中对于工作流程和关键路径的判断和调整了,再结合运筹学和博弈论的知识或许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最优策略。精简内容则是指删除冗余项,这应该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简单化法则了。

  重组法则下是建立新秩序、构建模块和小单元以及区分多数与例外。重组法则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柔性的运用。

  组合事物、增加用法和隐藏事物是补充法则的主要内容。这三个策略非常适合运营、编辑的日常工作场景。曝光渠道有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版面以取得最大收益,补充法则不失为一种思路。

  替代法则下的策略是想象基本事物缺失、改变维度和理念迁移。比起前面两种法则,替代法则对创造性的想法以及联想能力的要求更高。

  最后是缩短感知时间策略和采用熟悉事物——感知法则。换句话说就是降低理解成本和转移注意力。

  简单化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深刻地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大刀阔斧删繁就简的魄力。书中提供的思维框架可以作为学习工作时思考的一条参考路径。

  《简单化》读后感(十):你想享受简单红利吗?只需掌握5项法则,走出复杂的困境

  假设你是一家超市的销售经理,准备在小食品区做一次果酱试吃活动。

  方案一:在试吃摊摆24种果酱。

  方案二:在试吃摊摆6种果酱。

  哪个方案的销量会更好呢?我认为是方案一,因为果酱多,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原创卡片

  01 想要简单却总是贪多,有没有?

  关于我开头提到的问题,美国有2位研究员,分别叫希娜和马克,他俩在闲来无事时,专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食品店,做了一个实验。结果颠覆了我的认知,方案二的销量是方案二的6倍。

  他们发现,60%的顾客被有24种果酱的试吃区吸引,并且至少试吃其中一种,但只有2%的人下单购买。而只有6种果酱的试吃区,虽然只吸引了40%的顾客,但有12%的人购买产品。

  我为什么会选错呢?是“品类多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吸引更多人试吃,人流量更多,生意肯定更好”的思维误导了我,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贪多厌少,在衣柜里囤积一堆衣服,却总是会穿最老土的那一套出门;写一份工作总结,恨不得把某天帮隔壁大姐打印一份文件的事情,都当成业绩写下来,看上去做了很多事,却总让人觉得你就是个跑腿打杂的。

  为什么衣橱里有那么多时尚的衣服,随便哪套都比身上穿的更显气质,却在精挑细选之后,选了最不搭的那套穿在身上出门呢?因为选择越多越麻烦,正如《简单化:产品、服务、程序设计的核心策略》这本书中所讲,大量的产品选择会导致决策瘫痪。

  当我们选择购买一件衣服时,我们的想法是把这件衣服买回家,下次可以在什么场合穿,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简单省事,只要碰到某个场合,直接穿这套就可以了。但是,正是这个想法,让我们买了很多衣服,然后真需要正式出席一场活动时,看到满柜子的衣服,顿时迷茫了,时间在迷茫和反复试穿中悄然消失,催你出门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没有办法,时间来不及了,“白天鹅”在匆忙中穿成了“丑小鸭”。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么多选择,又何至于活得那般匆忙?

  原创卡片

  02 太简单,拿不出手,有没有?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和平庸、劣质、不上档次划等号。所以,我们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用复杂来彰显难度,用复杂来标榜高深莫测,用复杂来体现“档次高”。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业报告充斥着陈词滥调,明明一句话可以讲明白的事情,非得整一堆专业术语,把人人都能看懂的东西写得连鬼都看不懂,把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概念写得连博士也判别不清。

  《简单化:产品、服务、程序设计的核心策略》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例子。“管理层已为计划的所有阶段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工具,以确保质量并将结果用于下一步的计划”。事实上,参加撰写商业报告的人员,基本都知道可以这样写:“我们的项目会定期审查”,但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这样写,一份商业报告从100页减少至20页,会让人觉得“太少”了,不上“档次”。

  所以,我们想着要简单一点,却在行动上置身于复杂之中。我因为喜欢读书,经常组织共读活动,在共读营,每个人都要分享读书笔记或者读书体会,很多书友在介绍书中一个知识点时,试图给自己分享的知识添加更多的理解和含义,似乎如果自己分享的知识太简单,就会失去价值。

  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想方设法告诉别人,自己想得很全面,理解很深刻,害怕自己的思考,别人也很容易想到。于是,原本想做简单而深刻的演讲,却变成了冗长而拖拉的唠叨,这就是打着简单的旗号,忘却追求简单的本质,为了自己方便、为了自己简单,反而求诸于复杂,因为做3分钟条理清晰、简单深刻的演讲,明显比准备30分钟东拉西扯的稿子要难。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发展个人品牌,需要具备简单化的产品思维,面向用户做简单化呈现,面向产品内部做系统化设计。系统是复杂的,但复杂并不等于杂乱,当我们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化,细化成一个个独立功能的最小单元时,我们就只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开发最小单元的功能,二是考虑如何连接不同单元的功能。

  复杂本身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简单也不是复杂的对立面,所有复杂的事物、程序、产品都是由简单的部件整合而成。复杂并非很难,真正很难的是把复杂的东西做简单化呈现。因此,越简单越上档次、越受追捧、越容易被大众传播。

  原创卡片

  03 掌握5项法则,创造简单的完美

  《简单化》这本书中,提供了5项法则和14种策略,帮助读者在工作、生活中找到简单处理的规律。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有一句名言:“完美不是指再也没有东西能增加上去,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

  简单化第一法则:精炼

  本书作者认为,凡是不需要的、没有附加值或只有很小附加值的东西都无须替换,而是直接删除。如何精炼呢?作者给出了3条策略:审视过去、优化配置、精简内容。

  我对“审视过去策略”情有独钟,且有切身体悟。我以前特别爱收集各种资料,存满了一个又一个硬盘,曾经为了存放资料,我甚至想过要花钱买一个磁盘阵列。后来,有了网盘,我又在网盘中存资料,很快就存满了,我就在想要不要花钱建一个“私有云”。

  但是,有一天我猛然醒悟,回想起我当年存储资料的硬盘,现在都不知道放哪了,而我花了大量时间整理存放在网盘里的资料,似乎也很少用到。这么一想,真的是费钱费时费精力,所以干脆把以前存的电子书、文档、视频、音频等等资料全部一键删除,居然一点也没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当我们准备囤积一些东西时,先想想自己真的需要吗?凡是那些想要又不想要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弃之,让自己拥有得少一些,会活得更轻松自在。

  简单化第二法则:重组。

  本书作者认为,通过改变序列、重新划分子步骤或功能、重新设定优先次序,可以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在多数情况下,重组法则建立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书中提供了“建立新秩序、构建模块和小单元、区分多数与例外”三个策略,实现重组。

  我经常使用“构建模块和小单元”策略,比如我会把不同的衣服分类叠好,放在不同的盒子中,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衣物,尤其是换季时,我从来不需要翻箱倒柜,只要把那个盒子抽出来就行了。

  我在写文章时,也喜欢使用这个策略,首先把收集的信息分类,然后给同类信息想一个标题,用来概括、管理这些信息,当我真正开始写作时,只需要对这些整理好的材料做重述、处理好子主题之间的衔接关系,就可以轻松写出文章。

  简单化第三法则:补充

  简化,并非等同于“省略”“减少”“删除”“放弃”“最小化”或“分解”,比如我们走到哪都要带着的智能手机,集平板电脑、媒体播放、数码相机、摄像机……无数功能于一体,手机原本是一个移动电话,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但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定义手机的主要功能到底是什么了。

  很显然,在智能手机中添加各种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告诉我们,简化一件事情,可以通过添加一些东西来实现。本书中提供的“组合事物、增加用法、隐藏事物”三个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利用补充法则实现简单化,智能手机就是增加用法策略的典型应用。

  简单化第四法则:替代

  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希·冯·席勒说:“简单是成熟的结果。”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所想到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种种难题,在工作中会抱怨缺少必要资源,导致工作无法进展。但是,成熟的人会选择想其它办法实现目标,比如写文案时电脑坏了,可以选择用笔写,讲课时多媒体设备坏了,可以心平气和地使用板书,这就是“替代法则”带给我们的启发。

  当我们想着去如何去实现目标时,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掣肘。书中提供了“想象基本事物缺失、改变维度、理念迁移”三种策略,确保有效使用“替代法则”,让原本掣肘的困难变得简单,同时激发我们的创造能力。

  简单化第五法则:感知

  “少即是多”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类自媒体平台利用“感知法则”开发产品,夺走我们更多的时间。比如,当我们刷短视频时,以为只需要花几秒钟、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到有趣的信息,但实际上,我们会一个接一个去看,积少成多,便浪费了很多时间。

  书中提到“缩短感知时间、采用熟悉事物”两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使用“感知法则”,实现简单化。比如,当向他人阐述一个观点时,举一个对方都熟知的例子,提升沟通效率,就是“采用熟悉事物策略”的典型应用。

  原创卡片

  04 推荐阅读这本书的理由

  由友谊出版公司出品的《简单化:产品、服务、程序设计的核心策略》这本书,值得从事产品设计、开发领域的人士阅读。但是,我依然推荐非产品领域的朋友,阅读这本书,因为书中的法则、策略、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简单化思维,找到简单化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我们都想过上身心轻松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因为简单,所以阅读体验非常棒。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其中两位是德国演说家协会(GSA)成员,他们是克里斯·布吕格、伊里·舍雷尔,还有一位作者米夏埃尔·哈特申,是创新管理领域专家,三位行业精英的共同智慧,再加上出版社编辑的精心设计、制作,成就了这本书的简单。

  手棒这本书,质感满满;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编辑们在设计、校对、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工序中,为这本书付出了很多心血。比如,贴心的留白,给爱写随读笔记的朋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重点内容标粗、内容小结、每一个策略均有启发式思考等等,做得非常细致,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这本书的简单。

  《简单化》,阅读简单,一看就懂;实践亦简单,拿来就用。简单化,蕴藏着巨大红利,等待你来撷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