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盛会》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盛会》的观后感大全

2022-02-12 08:0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盛会》的观后感大全

  《盛会》是一部由秦蕾执导,张艺谋 / 胡军 / 蔡国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会》观后感(一):唯有真情最能动人

  从一开始的国旗传递,由朝气可爱的小孩子传递给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脊梁,最后郑重地递到守卫国家的子弟兵手中,最后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冉冉升起,所以人眼中都饱含热泪,内心满溢着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清澈而热忱的爱意吧。 后来,一群山区小朋友用没有经过修饰的嗓音唱出奥林匹克最本真的意义,手中举着和平鸽的小孩子们自由奔跑在场地上…此类种种,让我觉得,这次的盛会就是一个中国送给世界的冬日童话,童话的含义在于,纯粹,本真,浪漫。 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看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好多次都想要流泪,因为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克服着无数困难和压力,张导在片子里面讲过一个词,叫破局,我觉得缔造盛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又重塑的过程,每个人都实现了蜕变,我真的敬佩! 现在想到自己的经历反而有些汗颜,年纪不大正是该努力的时候,却常常因为科研太难而想要放弃,现在觉得不该这样,至少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应该多付些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完成好,每一天都用力努力活着,才能不辜负这盛世。

  《盛会》观后感(二):1000天换100分钟:冬奥雪花绽放背后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国师”的赞誉溢满屏幕。春天的讯息在发光杆的翩跹中跳动,马兰花合唱团的歌声传递出“泥土的芬芳”,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昂首阔步,身后展开的是疫情下全球休戚与共的生活图景。

  一场中式浪漫的开幕式,展现了从“我”到“我们”的世界观飞跃,呈现了中国人的真诚、善良与爱,凝聚着“希望大家都好”的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我对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看了官方纪录片《盛会》和主创团队专访,初步了解了这100分钟背后的1000天。

  如何创意先行,让全世界在光影交织的审美享受中听懂中国故事?如何技术创新,在艺术和工程的平衡中将冰五环和微火炬载入史册?如何打磨细节,从宏大叙事向日常浪漫转向,在舞台中央展示普通人的力量?

  冬奥雪花徐徐绽放,这是一个在高压状态下,依靠科技魅力和团队协作实现东方幻想的创作故事,是一次把ego放小,开门迎客,向世界传递“美美与共”的艺术表达,是一场带着500斤镣铐还想御风而行,追求简约,超越08年精彩的双奥挑战。

  张艺谋说,创作就是天天都有绝望,也天天都有希望。任何一个听上去简单的理念,可能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一两年的结果。他从不给自己的作品打满分,却始终给团队打100分。

  我想,从创作者的视角回顾开幕式,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born a creator是我在新年开设的一个专题,用于记录看过的优质内容。看待一件艺术品如何产生,可以帮助我们去创作。又或者,我们可以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去创作。

  好的创作会成为我们记忆里的闪光点,那砰的一下,是艺术和生活交汇的火花。

  《盛会》观后感(三):他的瓜,我常看常新

  太美了。

  瞧。

  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目之所及,皆是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望。

  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心之所向,尽是独属我们中国人的唯美浪漫。

  观。

  激光雕琢,晶莹剔透,“冰雪五环”破冰而现。

  身之所往,满是对团结与和平的美好期望。

  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得之所愿,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满心雀跃。

  这里是一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

  这里也是咱们中国的冬奥会开幕式。

  这100分钟的精美呈现更是中国再一次向世界交出的完美答卷。

  而这份荣誉背后离不开的,一定是那1000多天的奋战——

  《盛会》

  2008年8月8日,中国用4个小时震惊世界。

  派爷到现在依然记得那天的盛况。

  那一夜,卷轴轻启,舞者翩跹而舞。

  那一夜,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闪亮登场。

  在一片吟诵声中为世界带来了中国汉字“和”的演变过程。

  那一夜,29个大脚印烟花,一步一步迈向鸟巢。

  那一夜,45000个LED编织而成的“梦幻五环”冉冉升空。

  璀璨夺目,让人难以忘怀。

  那一年,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导演说: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

  “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时间来到2015年,北京以44票获得冬奥会举办权。

  至此,北京也一跃成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

  导演张艺谋,再一次接过奥运会开幕式的重任。

  他人生的第二次奥运会,来了!

  这一次张艺谋导演想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

  答:他要浪漫,他要抒情,他还要奇幻。

  基调定了,那就开整!

  首先,需要一个充满新意的开场。

  张艺谋把目光锁定在了“立春”两个字上。

  冬奥会开幕式,正值大年初四,还是立春。

  这可太妙了。

  24节气,是中国人自己记日历的方式。

  可着全世界看,那都是独一份。

  这巧合神兵天降了属于是!

  于是,他当即决定用24节气作为构思来拍摄一支倒计时短片。

  特写拍,高速拍,慢镜头,能用的技巧咱全尝试。

  短片组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每一个画面都足够惊艳。

  但这在张艺谋眼里只是一个大前提。

  因为更重要的,在于对内核的升级。

  所以,怎么升级?

  答:在每一秒里搭配一句中国的诗歌。

  他要求短片组用新时代的画面来诠释中国人对每一个节气的印象。

  他要抒发的情感很具体,那就是咱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就做到十个字:“古诗新解,冰雪浪漫唯美。”

  你全押上了,就过关了。

  这可难坏了短片组。

  他们吃饭想,睡觉想,每分每秒都在对镜头进行构建。

  会议一场接一场。

  实景拍造景拍,无论怎么拍导演总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他们太追求贴合妙句,直接把自己框在了罩子里无限循环。

  怎么办?

  改,一遍遍的改。

  扒了自己一层皮,总算没有辜负期待,开了个好头。

  和他们一样难的还有“视频组”。

  EMO警告!

  您梦中的“甲方”走来了。

  请记住这个眼神,这大概是乙方看甲方的专用眼神。

  “甲方”需要一块冰,一块“纯洁”的冰。

  一块五彩斑斓的冰,一块流光溢彩的冰!

  这是张艺谋早在2009年就确定下来的创意。

  为了这个创意,他再次启用LED屏。

  这一次,他比2008年奥运会时更大胆,更冒险。

  他直接在鸟巢12000平米的地屏上放置了42000余块LED屏幕。

  他还邀请了一群年轻的视觉艺术家来帮助他实现这个创意。

  视频组的艺术家们被“纯洁”二字所触动。

  但他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于是,场面就变得十分惨烈了。

  他们找遍了自然界的冰,就是达不到导演想要的冰面质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还有:时间也没剩多少了。

  导演就死盯着你出东西,会议的气氛一次比一次紧张。

  2021年10月24日,第一次上屏测试。

  别说导演不满意,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

  画面不高清,色彩错乱,这都是啥啊。

  现场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现场的灯光会配合表演进行变化。

  这样的变动,对于脚下的冰面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然灯一打,就算肉眼看不到,摄像机一扫也肯定漏洞百出。

  于是,这群人就趴在鸟巢不停的测试,观察,研究。

  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最终,他们把地屏的亮度,彩度,饱和度全部升高,来平衡有光和无光时的差别,最大程度保住了冰面最好的视觉效果。

  来,下一位!

  咱们“五环组”上线了。

  五环展示,奥运会的绝对C位。

  而“冰雪五环”也是咱们重中之重的创意点。

  2021年6月4日,大兴航天基地。

  张艺谋来测试奥运五环单环设计效果。

  坚持看了七个。

  emmm...还是不太行。

  雾化板不够透,我们可以尝试透明板。

  只要它安全,防雨防水。

  这个问题一出。

  专家直挠头。

  能做的测试都做了。

  2毫米平整度不行,3毫米也就只提高了10%的光效。

  咋办呢?专家想了很多种材料。

  最终敲定了PC板!

  直接缩到2毫米,出光率可以到70%。

  这样就能让导演的创意落实下来。

  2021年9月27日,五环亮相鸟巢开始升空测试。

  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五环一上天,下面还甩了两根细电线。

  干啥用的?

  保证供电,保证安全。

  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这咋能行呢?

  张艺谋觉得这显得咱可太土了,你还是得给我改。

  得,这次整个团队都要EMO了。

  下面不让我供电,那我只靠着电池我扛不住啊!

  怎么办?

  下面走不通,我就试试走上面吧。

  但这样的变动无疑让整个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电池要有更高的强度和耐低温能力。

  符合这样标准的电池,他们找到了航天强化电源。

  其次,要给五环减重保证安全性。

  减重表格一出,好家伙,太变态了。

  居然细化到了每一个小锣钉是零点零几千克。

  好在,全都找到了合适的出路。

  一切准备就绪。

  可就到了重头戏了。

  “冰雪五环”如何破冰而出。

  这里,张艺谋决定加入一些先进的视觉科技手段。

  用24道激光雕刻五环。

  除了冰碎的质感,这24道光如何打也很有门道。

  当前的方案是先切一条直线顺着打碎。

  张艺谋觉得没意思,这太常规了。

  对不起各位,我要先切出五环的三个凸。

  不得不说,这一个微小的改变,整个视觉效果就出来了。

  十分顺滑的完成了视频装置转为真正的奥运五环的操作。

  这太让人惊喜了。

  正如张艺谋自己评价这个五环破冰:它一定会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一个记忆点。

  对于奥运来说。

  还有什么最重要?

  答:主火炬。

  而这个小心思,导演将它巧妙的融进了开幕式的每一个环节。

  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朵小雪花。

  一朵从头演到尾的小雪花。

  按照导演的话讲。

  没人知道是它,它就是个卧底。

  所以这么重要的一个元素,必然也会不断的经受打磨。

  雪花样式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李白的一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

  3年改了300多稿才敲定了最终的样式。

  样式一敲定,道具组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制作实物。

  在最终雪花确定之前,他们已经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次失败尝试了。

  “不够晶莹剔透”、“无法完全遮盖住支撑点”、“反射面显得不高级”。

  顺着听下来,每一个都是致命伤。

  导演张艺谋也不得不感叹:

  “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拼命的堵住,少留遗憾。”

  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

  黄宝荣左思右想决定用细钢丝支撑。

  利用光的折射,隐藏支撑钢丝的方式。

  最难得的是,这样的方式十分安全可靠。

  他从三路、四路供电变成五路供电。

  既保证了美观,也保证了供电的安全。

  “断一根,我亮着。”

  “你断三根,我还亮着。”

  亮着重要吗?

  可是太重要了。

  在这样的场合,哪怕你只有一个字母没亮,那就都是政治和原则问题。

  接下来,就要构建最重要的雪花台了。

  张艺谋请来了王媛媛。

  王媛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编导。

  这一次张艺谋给她的任务很简单。

  来之前:“我要舞蹈的现代感。”

  来之后:“你不能跳舞,你只能走路,你道具还不能歪。”

  这让王媛媛俩眼一抹黑。

  直接开问:“你找我来干什么呢?”

  为了能够达到张艺谋导演想要的效果。

  她只能推翻自己之前的方案。

  开启了一道数学题。

  计算时间,计算线路,只为让这些小雪花顺利构建出主火炬来。

  改了七八稿,这事儿终于是成了。

  派爷相信,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将火炬插在大雪花上的时候。

  你一定也在为之惊叹。

  啊,原来这就是主火炬。

  是的,没有熊熊燃起的烈火。

  这,就是我们的主火炬。

  而在北京冬奥会诸如此类别处心裁的设计还有很多。

  比如,蔡国强的迎客松。

  改变内部重量,让针朝上打,对迎客松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比如,张艺谋一直不舍得用的长杆道具。

  用400个人高强度的训练+电脑对动作进行捕捉,造出了上万人的互动感。

  再比如,到最后一刻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和平鸽表演。

  从一开始整齐划一干站着,到最后结合LED屏灵动的展示。

  这场冬奥会,让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派爷认为是无数次从无到有的过程。

  张艺谋带着整个冬奥团队,一直在破局,在寻找最好的出路。

  疫情下的中国,他没有再次用人海战术去表达我们文化。

  而是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用更为精美的设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下的中国。

  在张艺谋心中,他坚信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传递我们的观点,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也是一场于国人来说最浪漫的盛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