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读后感1000字
《界限》是一本由【美】 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界限》读后感(一):《界限》:有界限,更自由
生活中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自己。”我们对别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却唯独忘了好好对自己。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帮助了别人,别人还不满意?出现这种情况问题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界限》就是一本让我们通向个人自由的实践指南。 本书作者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从事人际关系治疗长达14年,是炙手可热的关系专家,是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之一。 读了《界限》一书会让人很受益。不懂得画出界限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任何人际关系中都应设定界限。有界限,更自由! 一、界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划定界限呢?界限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厘清各种人际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更有分寸地与他人相处。它有时候是一个尺度,是一个分寸,更是一个保护屏障。让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让我们沉陷于“烂好人”的人设里,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万劫不复。
作者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给我们总计了设定界限的意义:
·界限是负担过重时的一种保护措施 ·界限是自我关爱的表现 ·界限定义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 ·界限界定了人际关系中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界限是对一段关系产生预期的参数 ·界限是使自己的需求获得他人支持的一种方式 ·界限是向他人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 ·界限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界限是消除误会,坦诚相待的一种方式 ·界限是获取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这就是我们要设定界限的原因,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坦诚相待。
二、界限的三种类型
作者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把人际相处的关系模式分为三种:松散的界限、僵硬的界限、健康的界限。
1、松散的界限 松散的界限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过度分享 ·过度相互依赖 ·情感纠缠 ·无力拒绝 ·为取悦他人 ·过度依赖他人的反馈 ·一被拒绝就六神无主 ·愿意接受虐待
界限松散的人更加没有主见,更容易依附于他人,对他人的话言听计从。有时候,甚至会为了取悦于他人,把自己搞得很疲惫。
2、僵硬的界限
界限松散的人有以下的表现: ·从不分享 ·筑起心灵的围墙 ·从不暴露自己的脆弱 ·把别人拒之门外 ·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 ·凡事都说一不二
这一类人心门紧锁,任何人都走不进去,他们总把人拒之门外。不爱分享,说一不二,渐渐地会使别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3、健康的界限
健康的界限有以下表现: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适当的与人分享 ·在可信赖的人面前适当的示弱 ·能坦然拒绝别人 ·能够坦然接受拒绝,不认为对方是故意的
健康的界限是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他们内心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事。他们能够与他人适度的分享。当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能够巧妙地拒绝。
三、需要设定界限的领域
我们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的。在家庭、爱情、友情、工作、技术都需要设定界限。
不会设定界限的爱人,不是好伴侣;不会设定界限的员工,职场中瞎忙没结果;不会设定界限的朋友,有可能出力不讨好;不会和电子产品设立界限的人,反而会被电子产品所奴役……
请记住:有界限,更自由!
《界限》读后感(二):社会人际关系复杂,需要保持健康《界限》
文:书侠麦克元
在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当中,有没有因为你不会拒绝或者不懂得拒绝,而受到伤害呢?
我们的人生中,因为不会说“不”而多少次遭受内心的煎熬呢?
我们在心理受到伤害或者煎熬时,有否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当读完《界限》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这在心理学上是有研究的。
美国心理治疗师塔瓦布,在14年的人际关系治疗史中总结出心理学重要心得:界限。人们不知道界限的存在,造成了缺乏自我关爱、讨好型人格等等。不断出现哀怨、苦恼、心力憔悴以及自责不安等等。这就是因为界限出了问题。
什么是界限
界限不是什么神奇的事物,他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界限不仅是为自己而设,也是为他人而设。人际关系,往大了说是群体,往小了说就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之所以没有界限,就是有一方想要极力维护某种关系,或者是其中一方不懂得自己的底线是什么。
界限有很多意义,他会帮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人际关系之间是松散的界限,那么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是过度依赖的关系,过度与人分享;
如果人际关系之间是僵硬的界限,那么彼此就在心灵深处筑起高墙,把人拒之门外了;
如果人际关系之间是健康的界限,那么彼此都能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适当地与人分享。
为什么没人尊重你的界限
有时我们会心里特别难受,谁又怎么着自己了,但是自己就是不懂得怎么排解和解决,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界限,别人更不会尊重我们。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谁人会把我们当回事呢?
如果我们自己不把内容表达清楚,谁人又懂得你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你不要求别人负责,那么谁人会主动负责呢?
... ...
这些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件又一件,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在告诉他人,你没有界限,只有无数次可以欺骗。
如何设定健康界限
当我们了解了界限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了。
我们在人生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其中的关系有:亲情、友情、爱情、同事情等等。无论我们是哪个角色,我们都要拥有爱,爱别人,也爱自己。适当的距离反而不那么计较。无论什么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和创造,你的自律会为你搭建一个界限。
塔瓦布在《界限:通往个人自由的实践指南》这本书中,用一个又一个的练习教会我们什么是心理界限,什么是健康界限,如何跨越界限。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界限”的问题。
如果你正面临,各种苦恼困苦,你不如试试塔瓦布在书中的练习方法。
正如作者所说:有界限,更自由。
《界限》读后感(三):完善交往界限,过上想要的生活
生活中,有些人不知不觉就会做出越界的事情,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一个并不熟络的同事,在吃饭的当口,跟你吐槽婆婆的各种刁难;
知道你的孩子犯了点错误,明明你能搞定,却有不请自来的人来给你当人生导师,给你提供各种建议;
你想找个树洞,倾诉一下生活的烦恼,闺蜜愤愤不平的为你出主意,“换做是我,我就XXX”,“这样的XX不丢掉,留着过年么?”
这些情况都是人与人之间界限模糊的表现。有着14年心理治疗师从业经验的塔瓦布,在接待来访者时发现,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界限问题。他们中不乏外人眼中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要么缺乏自我关爱,要么感情生活一塌糊涂,总是过得不幸福。有的不知道要设置界限,有的把过度亲密当成社交手段。到头来,总是精疲力尽。
塔瓦布把这一切都写在了《界限》这本书中,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常见的界限问题入手,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解决界限问题就不能获得人生自由。再通过对界限的定义和分类,对界限的类型和问题进行说明,最后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设置健康的界限,达到人生自由。
第二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界限容易出问题的五个方面:亲情、爱情、友情、工作、技术着手,针对具体场景的界限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美国知名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说,“没有健康的界限,就无法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塔瓦布也在书中说,“焦虑和抑郁,是人们寻求心理治疗的两种最常见的原因。”
如果你也在生活遇到纠缠不清的死结,同一个问题长期萦绕在你心理,不妨打开这本书,看看如何设置健康的界限,获得舒展的生活状态。
设置界限,从自我关爱出发
“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在爱孩子。”说这句话的,是明星朱雨辰的妈妈。
每天早上四点起来给孩子熬制梨汁,背着锅跟着孩子照顾饮食起居,声称一个人可以顶两个菲佣。把朱雨辰的每一条微博都抄在本子上,介入他的每一段恋情。
虽然身为明星,朱雨辰,年过四十,却没有一个可以和他一起生活的爱人。据说他的姐姐也是一样,至今单身。
朱妈妈爱孩子爱到没有自我,付出很多,也让孩子很受伤。很显然她和儿子之间缺乏应有的界限,如果朱妈妈能够多爱自己一点,彼此的幸福感都会更强一点。
照顾好自我,不是自私,只有先照顾好自我的感受,才能去更好的照顾身边的人。
累了一整天,去吃一顿大餐,算是照顾自我吗?
辛苦了一年,斥巨资买个包,算是照顾自我吗?
也算,也不算。这些行为本身并不能算是照顾自我,而是要确认是否有健康而持续良好的状态。
界限,本应无处不在
塔瓦布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常见的需要设置界限的情况有六类。
1)物理界限
主要指的是空间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把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划分了四个层次: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众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如果依据关系处在不恰当的距离,会使人感到压力、产生焦虑,从而调整与他人的距离。
2)性界限
这是个相对私密的话题,不可对外人诉说。
之前有个新闻,说是老婆把老公赶出门,老娘舅去调停,老婆一肚子委屈。这个老公有一点让老婆特别不能忍受,特别喜欢在外面讲性生活的感受。给过,要说;不给过,也说;过得不好,还要说。这就是没有把握好界限。
又或者说,对方不是你的另一半,却在跟对方谈论这些话题,就都是属于性界限越界的行为。
3)认知界限
认知界限又包括两层: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在对方的认知内选择合适的话题。
我有一位同事,业务能力很强,但经常讨论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问题已经有方案解决了,就不太想听其他人再发表意见,这时候总会说一句“你别说了行吗?”,常常怼得人不知所措。虽然做了很多项目,工作经验也很丰富,每次升职总是差一点“运气”。
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大多数人不太会犯这个错误。认知界限更容易出问题的,是在后面一种情况,没有选择符合对方认知的话题。最常见的,夫妻中的一方会向孩子抱怨另一方,不仅抱怨,末了还要加上一句,“你跟你爸/你妈一个德行。”
孩子作为认知能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不适合向他们讲述这些超出认知的事情,那并不属于他们需要解决的情感问题。
4)情绪界限
主要表现为,对感受的不尊重,不重视。比如把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当做矫情,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当做小题大做。
5)物理界限
主要表现为,对待物品的处置权。自己的物品,应当有完全的处置权。这既包括物品不借给别人的权力,也包括要求对方完璧归赵的权力。
6)时间界限
主要表现为,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拒绝别人不合理的时间侵占。
这么看,塔瓦布说的真的没错。生活中的很多不如意,多少都与界限有关系。我们都有意无意成了界限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只是程度或重或轻。
不恰当的界限,要么过软要么过硬
把握不好设置界限的程度,不健康的界限要么过于模糊,要么过于僵硬。
模糊的界限,会带来的问题是,别人的猴子常常跳到自己身上,别人有意无意的会侵占界限。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自己对界限的表述不清,以至于对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越界了。
精疲力尽的时候,发一顿牢骚,事后有很后悔,再加倍的补偿对方。常常处于不太舒服的状态。
僵硬的界限,多半源于幼年的创伤,下意识里形成的自我保护,刻意的与人拉开距离。他们把界限当成不可变通的红线,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因任何人、任何情况破例。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形影相吊,弱关系全无,强关系也不怎么好。
如何建立起健康的界限呢?《界限》告诉我们,不能指望问题自己消失,得自己主动出击,着手解决问题。
设置健康的界限,得分两步走
1.说出你的原则
为什么镜头下的朱雨辰,明明对当下的状态感到痛苦,却不能与母亲有个更正常的界限呢?因为总有一些事情让人觉得,设置界限真的好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愿意引发冲突,得罪人。
觉得话说出口,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希望能用更温和的方式软着陆。要么用暗示的方法,要么用文字留言的方式避免面对面的沟通。
直接设置界限就已经很难了,信息每多一次包装就多一次折损。不直接的申明界限原则,会给对方以建议的感觉,建议的意思是“我还是可以越界的”。
所以,要申明原则问题,还是要面对面的解决,试图用温和的方式,往往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半途而废。
2.坚持你的界限
好不容易说出口的界限,对方可能一下子还不适应,不要因为没有立刻奏效而放弃,这样的话,下次再要设置界限就更难了。在坚持的阶段,要做到三不要。
1)不要道歉
为了健康生活状态设置的界限,是为了能够持续的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就算因为设置界限而拒绝对方,也不要感到歉意。如果为设置界限而道歉,在对方看来,你可能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没有原则更容易破坏关系。
2)不要动摇
原因同上,坚持原则不会得罪朋友,反复无常却会。
3)不要说话太多
口号只有短短几个字,为什么?因为简短而有力量。
如果在申明界限的时候,话太多,反复不断的解释原因,言多必失,很有可能因为说得太多而忘记一开始说话的目的。
总结
就像塔瓦布说的那样,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界限不清的问题。越界和距离过远,都会让人际关系陷入危机。而人都需要通过健康的社会交往,获得心理滋养、赞许、认同,以获得社交的心理保健功能。
如果有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抓紧打开《界限》,找到那个属于你的方法,突破一直以来的负向循环,实现社交自由。
《界限》读后感(四):学会在这5类领域中设限,会让你在人际关系获得更多幸福感
你现在的生活过得好吗?感觉到安全感和幸福感吗?
如果没有,那你可能还没有设定界限,你知道吗?
现在的你,可能经历过以下的情况:
不喜欢父母经常问自己的恋爱情况,但父母还是经常过问;
经常和女朋友吵架,说不清楚原因,还总闹着要分手;
和朋友说的秘密,总是被朋友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
工作总是做不完,感觉时间都不够用;
每天回家就玩手机,其他的事情也不想做,还玩的很晚才睡觉;
……
《界限》
如果你正经历以上的一件或者多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需要学会设定界限了。
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写的《界限》里就详细讲述了界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
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生活的不安和烦闷,失去了原本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这都源自于他们没有很好的设定界限。
如今,你在家庭、爱情、友情、工作、技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都不如人意。让自己生活的很疲累,不知所措,越忙越乱,越过越差。此时的你,只需要平静下来,设定界限就可以解决眼前你所厌烦的事情。
如何设定界限
第一步:进行口头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界限是什么
第二步:采取实际行动,也就是要么把界限落到实处,要么停止与不尊重或不愿意尊重你界限的人交往
当你明白如何设定界限之后,在不同的领域你所产生的问题,都可以按照这套逻辑来解决。
一旦你设定好界限,就可能会出现别人越界的情况。而越界,也有大小之分。
越小界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两个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仅仅是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越小界一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大问题,所以我们在发展成大问题之前,就需要遏制。
破大界是人际关系中的大忌。它就相当于一段关系里的痼疾,长期影响着这段关系的健康。比如过度亲密、过度依赖、创伤关系和依赖无能,就会对一段关系造成长期的伤害。所以,我们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能忽视,而是要直面它,制止继续发生下午,解决它。
面对这样的越界,我们更要坚定且自信的设定自己的界限,要向他人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
如何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
要想成功表达自己的界限,首先态度上要坚定自信,然后轻松地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告知
尽可能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你的需求
第二步:直言不讳
务必要说明自己需要说明或想要什么
第三步:消除内心的不安
处理设限之后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当你发现他人越界时,你可以:
果断重申自己的界限,因为界限也不是说一次就足够,甚至需要多次且重复说明。及时纠正对方的错误,不要让对方误解,要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界限是什么。与此同时,你还要管理好此刻内心那些不安的情绪,避免这些情绪影响你。
我们在表达界限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容易理解,可以以下面这样的句式说给对方听:
“我需要……”
“我要……”
“我希望……”
例如:
“我需要你来之前给我打个电话”
“我要你别再问我什么时候结婚”
“我希望你能出席我的毕业典礼”
这一类的开门见山的表达有助于让自己始终清楚自己的目的,也能让别人简单直接的知道我们设定的界限。
设定界限的五大领域
第一类:家庭 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家庭,是由不同的成员所组成,有父母、孩子所组成,关系亲密,这样的关系或许你认为是家庭成员天然形成的,彼此的生活习惯、行为态度,你觉得是不可改变的,其实,如果要证明你是家庭的一员,你真正长大成人,就需要和父母设定界限。
父母可能想知道你的恋爱情况,想进入你的私人空间,想看你的秘密信件等等,此时,你就要果断的设定界限,告诉他们你的界限:
公开表达你的想法、告诉他们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允许他们未经过同意就私自看日记等等,务必要明确你的界限并且说到做到。
第二类:爱情 做好彼此沟通
双方的爱情是需要彼此共同维护的,基本就是沟通。对于爱情,也是需要设定界限的,越清晰越好。如果你想结婚,就必须知道你的对象是否也想要结婚。如果你想要孩子,就必须知道你的对象是否也想要孩子。
如果你们想继续发展下去,良好的沟通是基石。
情侣之间可以坦诚的沟通财务、婚史、家务、孩子、亲戚、理想、工作等等,尽可能让彼此互相了解。注意的是,不是一次沟通清楚,沟通也是要讲究时间和次数的。
每一次的沟通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尽量增加彼此沟通的次数,除了日常一些沟通之外,可以每周固定一些时间根据不同话题沟通,这对彼此都好,相信彼此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第三类:友情 谁也不欠谁
相信你身边总会有一些朋友,或多或少。有些话,总是希望或者是愿意和朋友说,无论是抱怨还是发泄,或者只是单纯的吐槽,朋友总是一个不错的对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界限此时就尤为重要,你设定好的界限,朋友也不可逾越。
如果朋友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如果朋友到处说你的不好;如果朋友经常将你的秘密未经你允许告诉他人,那么你就要告知你的朋友,重申你的界限。如果屡次越界,那朋友自然就不是朋友,这段关系也是不健康的。
每当我纠结万分的时候,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不是别的,正是“你现在需要的是同情还是建议”。当我们明白是同情还是建议,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帮助朋友。
同情的时候,我们尽量学会倾听,学会安慰,抚平他的情绪。
建议的时候,我们尽我们所能,想办法,提建议,帮助他解决问题。
第四类:工作 别让自己看起来很忙
工作中,你是那个总是很忙的人吗?你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吗?时间总是感觉不够用吗?
职场上,你会经常帮别人完成工作吗?你会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吗?你会一个人承担多个人的工作吗?
如果是这样,请及时止损。你需要做的可能就是设定以下几条界限:
·拒绝同事的求助,先忙完自己的事情
·不在上班时间聊同事的八卦
·拒绝下班或者休息日无效的聚会
·接受工作之前,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其他同事的配合
千万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要做一个高效的人。记住:可以通过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来确定需要在哪些方面设定界限。工作中,你设定的界限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动,合理安排好工作,安排好时间。
第五类:技术 总有事情做不到
现在的社交媒体过于发达,不像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现在的你,每天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的海洋里。手机就像黏在手上一般,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导致做其他的时间就少了。
可能你早上起来就打开手机,可能你一天要花八九个小时在手机上,可能你听到消息就立马点击进去查看……
如果是这样,你可以考虑设定界限,减少无效的社交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之外的事情上。可以与父母一起吃饭,与孩子在公园玩耍,自己在书房看书,原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可以考虑用在这些地方,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你要知道,总有一些人的标准满足不了,总有一些事情做不到,总有一些消息会错过,而这些都不会耽误生活的美好。你花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有结果。你自己要给自己设定界限:
可以每天只花3个小时在手机上,可以在晚上11点之前关机,可以卸载无趣的游戏APP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很简单的做到,
在我们净化社交媒体空间时,有两种方法可以清除或者减少网络信息:
方法1:严格控制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
方法2:降低参与度
技术在不断渗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要如何处理与技术的关系,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人们对于技术的过渡依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也不在社交媒体,而在于我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参与程度。
要知道,执行界限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自己在一段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你无法取悦满足所有人,不必时时刻刻与他人共情。
没有人会主动揣测你的委屈,当原则不断被人打破,你需要克服内疚,设定界限,明确且不带歉意地表达你的诉求,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