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近些年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总是极力推崇我们自己传统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似乎抱有滞后心理。我认为中外文化应如薛瑞萍老师说的“我就喜欢外国文化,外国文化有其特有的先进性。”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过“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而时代的步伐总是在让我们走向融合。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文化再想保留原有的纯洁性已不大可能。
我们的阅读也总会打着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旗号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古老的中国文化确实有其先进性但也必须承认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缺点。中国古老的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是其自身的晦涩难懂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往往削足适履让孩子考死记硬背理解文章内涵,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已让很多孩子失去兴趣。最终学到的那么一点皮毛最后也因文本的晦涩难懂快速忘记。孩子认知能力和心理发育达不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国粹的推广 举步维艰。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我同薛老师一样认为应该在孩子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与理解能力的时候推广。如果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不能很好地发扬。
外来文化确实避开了中国古典文化中拗口难懂,但也不是万能。鲁迅曾经说过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外来文化简便易理解的特点点燃孩子文学兴趣的火种,扩大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薛老师在每日诵读中坚持让孩子读《飞鸟集》等现代诗歌孩子兴趣很浓,有利地避开了超认知的晦涩难懂。走进文学之门前必须有一个兴趣的牵引,只有登了堂才能入室。外来文化的精华是引导孩子走进文学殿堂理解文学的开始。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不可过分痴迷,不可和盘托出,必须吸取精华部分。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谈接受中西文化。
孩子的启蒙阶段以吸引孩子兴趣为主,有选择性地接受孩子理解的文化是每日诵读的关键。孩子的学习中离不开中西文化,如果只偏重于一样无异于单脚走路。双脚走路的前提应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孩子的精华文化是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