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子
在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成都平原,有一条四五丈宽的河流,它起源于温江境内的江安河,自北向南流入双流。经县城西门绕城东转,从熏风塔脚下流过,转向东南,在牧马山麓三河口与北河汇合。人们叫它西门大河。河道沿线不断有地下水补充,所以一年四季水流充沛,从不干涸,冬季一般都有一两槽水(一槽水约一个流量)。河道弯环曲折,平时水流平缓,担负着沿岸的农田灌溉和排洪重任,夏季的水流量则要翻几番。两岸河坎上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树木、竹林和藤蔓,不少地方遮天蔽日,密不透光。树根穿透泥土,在岸边形成盘根错节的树根网,牢牢的保护着河岸土壤。有的树根则在水中生长,随水飘荡,成为水生动物的安全岛。
由于灌溉的需要,人们在河道上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堰头(水闸),堰头用条石建成,随时可用木板将水流闸断,使其流向横沟,以便灌溉水田,所以堰头上游随时保持着较深水位,就是冬天也有一人深或更深一些。
由于加工农产品的需要(碾米、磨面、榨油等),人们利用河流的自然落差,每隔三五里,十来里,便建起一座水碾。水碾骑河而建,在碾子的上游河段形成一段深水区,实际上就是一座微型水库。由于河道弯曲,水流时常冲垮一些河岸,形成一些岩腔、岩洞、逥水沱。水流平缓的一侧则形成一些浅滩,各种水草生长茂密,这一切都给各种鱼类的生存、繁衍、栖息、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两岸众多的小溪、小沟的汇入,给水族们带来了丰富的饵料。鲤鱼、鲫鱼、乌棒(乌鱼)是河中的主要鱼类,还有秤杆鱼、黄辣丁及许多不知名的鱼类,团鱼、乌鱼、虾、蟹随处可见。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西门大河真是鱼类的天堂。
夏天,河沿两岸无边的稻田则是巨大的天然鱼苗繁殖场。立夏后,通过农民的辛勤劳作,田中成熟的小麦、菜子、胡豆、苕子等农作物纷纷入仓,取而代之的是插满秧苗的水田。河中的鱼卵随水流入温暖的稻田,随即孵化成鱼苗。由于两岸全是自流灌溉,农民在给秧田灌水时,鱼儿们在河沟与秧田中自有进出,稻田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将鱼儿们养得肥肥胖胖,鱼丁十分兴旺。夏秋之际,雨水很多,一场大雨将河沟、水田连成一片汪洋,陆地上的各种饵料进入水中,使得鱼虾们非常活跃。涨一次水,鱼儿们的体重就猛增一次。
立秋后,稻田开始排水,鱼儿们随水回到河中。随着天气渐渐转凉,鱼儿们逐渐游进深水河段,寻找越冬的安全地。经过一个夏秋的生长,新水鱼(当年孵化的育苗)已长到二三两甚至半斤多重,老口鱼(往年产)则更加长大。冬季捕鱼的时节渐渐到来,渔夫们便准备做鱼窝子。所谓渔夫,其实就是会捕鱼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