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导演》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导演》读后感锦集

2022-04-13 00:3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导演》读后感锦集

  《导演》是一本由[波] 西德尼·吕美特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演》读后感(一):一部好电影是怎样做出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为你讲述他的经验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西德尼.吕美特的名字,但他的电影作品你一定看过,《十二怒汉》、《热天午后》、《长夜漫漫路迢迢》,这些电影名字一提起,你就会想到其经典的电影镜头。即使这些电影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作品,却也是整个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涉及了电影行业的方方面面,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还有服化道后后期,是一个部门都不可松懈的,倘若一个部门松懈,所呈现出的电影效果都不会完美。对于电影,多数人只是作为观影者的感受,而好的电影不需要观影门槛,它应该是大众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看,都可以有自己直观感受的。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的好坏才更为真实。在这个快餐时代,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电影的产出,而真正能让人们记住的电影却少之又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的粗制滥造,剧情不合理,服化道不真实,这是主要的原因,资本的横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引领着观众的审美。但也正是因为资本对观众的引导超出了极限,加上近几年也有好的,小成本电影大爆的出现,观众的审美更为主观,电影在走进大众的同时,也有了向好的一面发展的迹象。如何做出好的电影,我想西德尼.吕美特可以给很多电影人指引方向。

  由后浪出版的电影学院系列第十四期中《导演》一书是非常值得看的,正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所说:“如果每个导演都必须分享其创造过程,电影届定会更上一层楼。今天,西德尼.吕美特,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居然愿意如此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他的观点,真是我们全体的殊荣。”西德尼.吕美特是好莱坞殿堂级导演,一生创作电影作品45部,其作品共获50余次奥斯卡提名,本人也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他的成功经验,如何做出一部好的作品。

  一部好电影首先想到的是导演,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每一个导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风格,倘若你是电影爱好者,一部新片的出现,在你不知道导演的情况下也可能猜出导演是谁,当然,这应该是有自己风格的导演,导演的能力是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部分,他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每一个演员都可以看到他最好的一面。

  故事的整体逻辑通顺是观众坚持看完电影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在很多电影却连最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好,编剧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编剧会让故事的逻辑完整,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才不会出戏,所以很多电影与其讲钱花到营销上,倒不如好好打磨一下剧本。编剧是必须的吗?答案显而易见。在《导演》这本书中,你会看到西德尼.吕美特对编剧的认知,他们对电影的共同追求,还有那些与编剧的日常......

  《导演》以书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导演自身职业出发,在整个电影的筹备之作中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演员、服化道、剪辑、配乐,还有更多的细节内容。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你对电影有一个新的认识。

  《导演》读后感(二):《导演》:吕美特一窥&电影拍摄tips

  看到书名《导演》,我理解成了名词,以为是导演的个人经历,甚至是自传。不过一看到英文书名是《 Making Movies》,一切误解都烟消云散。翻看目录,吕美特讲述了制作电影的过程——开拍前,拍摄中,后期处理,样片,成片等等。

  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1957年执导第一部剧情片《十二怒汉》,并获得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首战告捷,再战而勇,之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电视台风云》 《大审判》《热天午后》更是相当杰出的作品。什么是导演呢?导演一词英文为Director,从含义来说是指引方向的人,但从具体职能来说,主要能力是沟通,是用剧情和演员表达自己思想(如果有)的人,涉及多方调度,这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于1920年代初才开始使用“导演”这一名词,是由中国电影人陆洁译出。 回到现实中来,观看影视剧时,我们首先会注意到演员,甚至不会意识到导演的存在,更别提其余工作人员。幕前的光鲜异常耀眼,幕后的光芒隐隐约约。幕后人员有多重要?字里行间,吕美特都说明,一部电影的制作完成,不仅需要导演,演员和编剧,还需要许多工作人员。拍摄《东方快车谋杀案》火车镜头,光是摄影这部分,就需要摄影师、掌机、跟焦员、悬臂操作员 4 个人,要想完成一个有质量的镜头,需要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突然浮现出成龙影片结尾的拍摄花絮,工作人员很多,拍摄人员往往结对或成组行动。拍摄电影的设备跟日常摄影设备区别很大,平时背个单反出门都觉得重,电影设备种类丰富,用途不同,体型巨大。吕美特在摄影章节对设备的介绍非常详细,不再赘述。

  《奇迹》片尾

  有个有趣的地方。吕美特发现,如果演员们很喜欢剧本,并且觉得有挑战性就会乐意接受安排,甚至拿最低水平的薪资。有时他甚至会要求工作人员接受这样的待遇,有的接受了,但有一类从来不配合,是谁呢?司机。大胆猜测,这一点跟工作性质有关。演员、导演、编剧等往往做的是创造性工作,剧组工作人员次之,至于司机,这是一个既不稳定又辛苦的职业。他可以给剧组当司机,可以给个人当司机,也可以寻找其余工作机会,也就是说,司机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挣钱,电影拍得好不好,剧本是否优秀,影响是否巨大,都与他们无关,司机更关心的是薪资水平。导演眼里是为艺术的献身和倾注心血,在司机眼里,这就是一种变相剥削。位置不同,心态不同,性质不同。 说到吕美特个人,他爱演员,尊重演员,也尊重编剧和其余工作人员,他感叹业界对编剧工作的不重视,更多次提到不同领域顶尖高手的过人之处。吕美特是一位和善的导演,他尽可能压缩工作时间,照顾工作人员和演员的状态。他并不苛责演员,拍摄《孩童游戏》时,他认为自己无法将精彩的百老汇戏剧搬到大荧幕上,但不得不拍下去。在另一部电影中,他感觉女主演并不适合这个角色,便采取了迂回战术,使用音乐、滤镜等手段来补救。他还会给工作人员买贝果等小零食。他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强,拍摄热天午后的时候,看到阿尔·帕西诺的情绪迸发,自己也坐在屏幕后哭了出来。拍摄《山丘》筋疲力尽之后,去发行方的办公室,看到了荒谬的开映广告,吕美特忍不住

  不同导演有不同风格,但我偏爱闪耀人性光辉的他/她们。 他热爱影片,热爱导演,热爱演员,热爱在工作中奋斗的每一位同胞,每一名创造者。‍就在我的车翻越山顶的时候,我向下望去,在我眼底的是一颗小小的、浓缩的、散发着白色光芒的钻石。除了本身散发出的美丽的光,它周围的一切都是黑的——拍摄现场就这样被照得熠熠生辉。那是一个我会一直铭记的情景:人们都在努力工作着,所有人都在为了拍同一部电影而努力,毫不夸张地说,在创造一幅午夜时分的森林的美好画面。

  《导演》读后感(三):导演的视角,电影诞生记

  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因影星威尔·史密斯打人事件而传的沸沸扬扬,其实回过头冷静反观获奖影片本身,又一次从中可以折射出我们华语影片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这一届的最佳国际影片是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它以静谧沉稳的基调,讲述了一个波澜不断、常常出人意料的故事。其实,反观亚洲电影,问鼎奥斯卡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上一届该奖项被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摘得,再往前的话伊朗电影《推销员》、日本《入殓师》等等,除去李安的《卧虎藏龙》,我们始终未能看到华语影片的身影,我认为我们华语影坛现在犹如是一个臃肿的大胖子,深层欠缺的文化底蕴已无法和它的市场相匹配,期间又数次的冲奥努力,依然是风声大雨点小,好像我们的国足一样华而不实。

  《十二怒汉》剧照

  那么,电影艺术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究竟有何种魔力,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专业问题,这也不是我们非专业门外汉能够解析清楚的。但是今天我要说的这本有关电影题材的书籍《导演》,作者独辟蹊径地可以为我们挖掘出了电影的侧面,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电影艺术的神奇魅力。这本书的作者西德尼·吕美特,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好莱坞名导,对于电影艺术的无比热爱和多年的从业经历,使得他在书中毫无保留的向我们分享自己从业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感悟,使得这本书很有趣味性和说服力。

  吕美特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父母亲都是是演员的他自幼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他4岁首次登台,在百老汇扮演了许多舞台角色,后来他又成立了一个非百老汇演员团体,见证了戏剧人的诸多不为人知的欣喜和悲欢,这也为他的以后的电影艺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5年吕美特首次执导舞台剧,长年累月的执导经历为他积累了很多宝贵实用的拍摄经验,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电视长片导演,比如后来奠定他好莱坞地位的《十二怒汉》就是他厚积薄发的惊鸿之作,他受黑泽明等大师的影响颇深。吕美特的电影故事多发生于封闭环境之中,比如《十二怒汉》的戏剧空间是法庭,《热天午后》的主要戏份在银行内,《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发生在火车上,《死亡计中计》的主要情节是在剧作家的家中,他是名副其实的“室内戏大师”。作者在这本《导演》中坦言,这种风格与他的戏剧舞台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好莱坞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师级导演,吕美特陆续推出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热天午后》《电视台风云》《大审判》等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佳作。他的电影通俗易懂,显得十分感性,这其中又有一种大智若愚的睿智。朴素的设定,通俗的故事,猜不到的反转,精妙的节奏,讽刺的人物对立,深刻的社会关怀。在他高超的调度之下,镜头的视角、角色的演绎、妥帖的配乐强强联手,实现了对观众情绪和反应的百分百掌控。他的这本《导演》可以说是作者终其一生电影艺术的总结心血之作,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电影创作中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从导演的定位、编剧与剧本的关系、电影叙事风格、演员的磨练、摄影的方法、美术和服装、样片剪辑和音乐配音、直至校正拷贝到最后的上映,可谓是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电影是一门商业与艺术并存的行业,如何权衡弊重,既取得市场上的成功的同时,又能坚守自己的艺术原则,吕美特在本书中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和刨析。

  《导演》读后感(四):一位电影大师的坦白局

  这是一本职业大揭秘!类似职业说明书那种,让人认识导演这个职业,知道导演的工作内容包含哪些,等等。同样这也是一本电影实战笔记,里面有大量的电影实景,记录了如何用“魔法”拍摄出一流的电影作品。

  作者西德尼.吕美特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的处女作《十二怒汉》是一部艺术成就非常高的电影作品,上映仅两个月就摘得柏林国际电影金熊奖,并且第二年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两项提名。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观看,并称它为经典佳作。说西德尼.吕美特是一位电影大师相信没有人会反驳,他一生曾7次被美国导演工会DGA提名为最佳导演,并获得终生荣誉会员资格,以及最负盛名的奖项D.W格里菲斯奖。

  西德尼.吕美特作品里的主人公多数是孤独的普通人,当面临强大的压迫时,他始终追随着自己的直觉和初心,勇敢地寻找答案,这种表达方式,似乎归结于他出生于大萧条时代下的纽约东区普通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见惯了生活中的不公和社会上的腐败。他的作品里都带有一些抨击当时美国社会道德和社会形态,以及讽刺人权、司法对于人性自尊的践踏等色彩。吕美特一直视电影为一种“艺术”,同时他也是个坚定的反作者论者,一直拒绝“A Film by Lumet”式的署名,因为在他看来,电影导演受到太多的外界条件制约,例如预算、日程、团队、天气、环境……他能掌控的东西其实范围很有限,没有任何资格妄自尊大。

  这本书从一个专业的角度,细致的详细的讲解一部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它经历了哪些程序,又有什么职业的人在其扮演重要角色才能让它完整问世?再比如说一部电影主题决定电影风格,一部电影讲什么,将决定影片的演员阵容、视觉风格、剪辑、配乐、混音、片名等等,这些环节的衔接要如何做到天衣无缝?而导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

  你在这本书里会看到,胶片时代拍摄电影的不易,因为你时刻需要警惕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恶魔之手会摧毁胶片。比如洗印厂可能会罢工,比如从胶片的途中出车祸,比如可能与拍摄地点的地头蛇会产生冲突被敲诈等等。

  在这本书里,你还能看到经典的电影场景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有一个火车向观众驶来的经典场景,拍摄时摄影机也火速朝火车迎过去,并且在第四节车厢的中部刚好抵达的时候,镜头中正好要出现卧车公司标志的大特写。这一个镜头放在现在而言并不难,但是在1974年,剧组摄影师为了给这个宏大的场景布景就花了6小时,而且那时候的对焦是人工对焦,为了体现出氛围感,拍摄时间定在凌晨4点半,因为如果是白天火车离场会少一份神秘感和独特的魅力,再加上五点十分天就要亮了,他们只有一次机会且只有四十分钟,除了演员之外一共有6个工作人员参与,每个人都必须通力合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行。

  再谈及编剧这个备受冷落和轻视的这个职业,我能感受到西德尼.吕美特由内而发对编剧的尊重,他觉得当编剧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并对此心驰神往。一个好的剧本是离不开编剧,导演和编剧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却要将各自的才华结合到一起,所以要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上达成一致,是极为重要的。

  每次在电影院观影结束后,我都会默默等待最后的演职人员字幕表,我会默默看着这些为这部电影付出工作人员,导演、制片、摄影、剪辑、舞台、剧务、演员、发行商、赞助、洗印、特效、调色 、校对、编剧、摄像、音效、灯光、道具、服装、化妆、录音、特效、合成等,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他们默默地付出,无论是多渺小的职业,都为了电影在努力发光发热,这一刻他们的名字写在幕布上,无比的动人。而这一刻也能了解到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一个爱好电影或者电影从业者去看,他将自己过往几十年的职业经验和创作心得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像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后辈寄予厚望,希望能对他有所帮助,并能引领他热爱、挚爱电影这个行业,同时对电影行业抱有很大的期待,期待更多能引起人们乃至整个社会深思的作品出现,期待能有更多让人难忘的经典佳作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