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100字

2022-04-23 0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100字

  《对镜:女性文学阅读课》是一本由张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一):张莉:致女性读者的一封信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这本《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终于跟大家见面了。“以文学中的女性生活,观照现实中的女性生存”是这本书的宗旨。

  二十三讲中,包含了对当下热门女性问题的思考,如理解女性身体、女性美,爱情中的金钱与性,婚姻的恩爱和离别,母亲形象的多样性,等等,也涉及女性的传统和女性写作的源流等。我所尝试的,是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解读文学作品,用以疏解我们今天的困惑和精神疑难。

  书中所涉及的近三十部作品是我从百年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而来的。首先,这些作品讲述的是与女性有关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又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有紧密的连接;其次,这些作品深具文学品质,优美雅正,大部分作品在某个时期曾引起过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带给我们文学审美上的愉悦;其三,这也意味着它的文学作品趣味庞杂开放,丰富多样。此书的关注对象主要以女作家作品为主,涵盖了对丁玲、萧红、张爱玲、王安忆、铁凝、迟子建等人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但也并不限于女作家作品,本书也讲读了鲁迅、冯骥才、毕飞宇、苏童、李修文等男作家笔下的女性生活和女性人物。 整体而言,这本书所追求的是,和最普通的文学读者一起共赴文学世界:那里既有曲折生动的戏剧冲突,也有舒缓迷人的情感故事,它们能带给我们普通生活之外的精神愉悦。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女性文学的普及工作,开设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线上课程,也开设了《张莉的女性文学课》的音频课,收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反馈。朋友们对女性文学、女性问题的热情令我深受鼓舞,也使我意识到了全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觉醒。 2020年秋天,有一位男生找到我,讲述了他的困扰,他坦言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男性的困窘和压力。他的问题是,女性文学课到底要怎么读?女性文学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还记得那天我们顺着北师大秋日校园的小路热烈讨论。我想告诉他的是,女性文学课追求的是男女平等,它所希望的是开放和包容的世界。也是在那天谈完后,我和他分享了一首诗,诗的题目是《只要有一个女人》。

  只要有一个女人 南希·史密斯 著 黄长琦 译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 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 因而不愿意再伪装坚强。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 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 “无所不晓”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 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的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诗中有着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我希望那首诗能让他放松而不焦灼。 坦率地说,这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文学研究者、文学教师的摆渡人角色,也就越来越希望能将那些美好的文学世界介绍给更年轻的读者。所以,很希望读者们通过本书爱上那些作品,去重读本书中提到的作家,有自己的见解。当然,也希望他们有一天能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以“对镜”为题?它当然让人想到“对镜贴花黄”的诗句,但对镜也是一个女性生活中常有的场景:我们对镜端详自己,我们对镜审视自己,我们对镜整理自己,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因此,以“对镜”为书名其实立意在于以此为镜。不过呢,这镜子也并非现实中真的镜子,它与现实也不构成一比一的关系。好的作品可以是放大镜,也可以是显微镜,还可以是“哈哈镜”,正是文学作品镜像功能的丰富,我们不仅可以照出我们的此时此刻,也可以照出我们的历史和曾经。 如果有一天你们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想到这本书里我讲到过的某位妻子、某位母亲、某位女青年、某位中年女性,如果她们的故事能让你在某一刻不胆怯、不孤独,能有同伴或者同路之感就再好不过了。 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起。 2021年9月3日,北京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 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我认出了风暴》等。 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二):女孩,最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价值是在家内体现的,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与男性受教育历史相比,女性受教育历史相对较短,尽管如此,女性书写的能力自古还是有很多很多优秀者的,虽然,他们总是被刻意“遮盖”住。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队女性的价值判断是在家内,而不是家外。女性写作并不受鼓励,也不被支持。而这本《对镜》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让我们一起在普通的文学世界里,通过二十三讲,对当下热门女性问题的思考,如理解女性身体、女性美,爱情中的金钱与性,婚姻的恩爱和离别,母亲形象的多样性等,当然也涉及女性传统和女性写作的源流等等。作者带我们通过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解读文学作品,用以疏解我们今天的困惑和精神疑难。

  对镜

  8.7

  张莉 / 2022 / 花城出版社

  我们都看过很多描写张爱玲、林徽因、萧红等的书籍包括新闻报道,大多从他们的私生活、她们的情感、她们的婚姻有关。读者总是会去想,她们的爱恨得失,关于林徽因,人们热衷提及她和梁思成、徐志摩的关系;关于张爱玲,会更多的去谈论她和胡兰成的爱恨纠葛;关于萧红,谈论她与晓军、鲁迅、端木、骆宾基...

  在讨论中,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她们的这些人物关系,而不是更多关注她们的奉献、她们的才华,在某些方面,她们或许表现得要比男生还要好,但是,这些却总是会被视而不见。

  在女性的身体这一章节里,作者通过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向我们提出了女性应该有自我身体的拥有权,通过这部作品谈到女性对身体和贞洁的态度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上是如何改变的。在清末及以前,中国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是没有自主权的。胡适、鲁迅等都写过关于女性身体和贞洁的相关文章,在今天看,这些文章论述构建了我们重新理解女性身体观念的基础,他们号召对女性身体进行解放,这点在鲁迅的《伤逝》里的子君:“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虽然在刷各大网站看到很多评论还是有一些封建男权社会的言论,但是回顾这些历史时刻,参照当下的生活,“我是我自己的”,这些观念在1919年对人们的革命一样在很久很久以后也依然重要!

  书中还提到了女性的自我认知、爱情话语、婚姻交响乐、成为母亲、女性传统这些,都很好得带我们理解女性的价值,无论我们是小女孩,是母亲,是职场人还是谁的女儿,我们都首先要成为我们自己,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一位独立的女性,远离世俗,在精神层面上独立,要记住,最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三):关于女性生活的“围炉夜话”——读张莉《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 / 霍安琪

  从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起,女性主义批评就一直是文学研究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是在性别视角的照观下,带领读者找到一条进入文本的新路径,从而使被遮蔽的显形,被忽略的重审,被遗忘的回忆。它与当下的社会是紧密连接的,与历史中的女性境遇是深刻关联的。

  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说,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然而,却鲜少有学者尝试将这样一种文学阅读的方法推广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性别视角去进入文学的世界,从而照观当下与自身。张莉的《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也正是在此种层面上显示出了其重要的意义。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是一本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类读物。正如作者张莉在导言中所言:“我所尝试的,是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解读文学作品,用以疏解我们今天的困惑和精神疑难。”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含了对当下各种热门女性问题的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是:女性身体、女性的自我认知、爱情话语、婚姻交响乐、成为母亲、女性传统。这六个部分一共包含二十三讲的内容,每个部分都指向一个女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讲都以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为起点,来谈一个在我们当下女性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精神疑难或是现实困境。

  我觉得,这些阅读既是指向历史的,也是指向当下的。例如在第一讲中,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过程中,张莉提到,尽管《莎菲女士的日记》已经在九十多年前就已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和前卫,可是我们今天的女性仍旧受困于对自己情欲和身体的束缚。于是她提出:“‘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贞洁’,是重读丁玲作品的动力所在。现在微博、微信或者公共空间里,有很多关于女性身体的腐朽没落观念在死灰复燃。所以,回顾现代身体观念的轨迹,并不仅仅是重新看历史,实际也在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由此,莎菲女士这一形象具备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作为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来到了我们当下的社会中。

  令我尤为感到珍贵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不是用单向度的女性视角去看待文学和生活,作者充分意识到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多元和复杂。所以,她关注的对象不仅是跨越多个阶级的,多种文化的,还是跨越多个年龄段的。我们既可以在书中去站在艰难求生的底层妇女祥林嫂的视角去体会那种无奈和绝望,也可以站在城市白领子慧的立场上去体会她复杂的为难。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她对《亲亲土豆》和《我的阿勒泰》等作品的解读,向我们展示我们女性可能达到的那种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其中,最能令我感受到女性视角的复杂和多元的,是书中的第五部分——“成为母亲”。在当下的语境里,许多的青年女性存在“恐婚恐育”的心态。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她们在影视剧包括自己从前的成长经历中,看到的是单一的母亲形象——即无条件付出和包容的母亲。既然母亲的伟大是因其无私地受苦受难,那么,不成为母亲就似乎可以拒绝苦难的降临。这种迷思,不应该责怪青年,而实在应该看到,我们社会文化对于母亲形象的理解和塑造过于片面。

  在《对镜》这本书中,张莉试图告诉我们理解母亲的多种方法。从她的解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像曹七巧这样的“暗黑”母亲是如何一点点走向扭曲和毁灭的,也可以看到邵丽笔下那种活泼的、“躺平”的“风中的母亲”是如何地可爱可亲。同时,我们还能重新认识像陈衡哲这样著名的女性学者,如何平衡自己事业与家庭的天平。将这些母亲形象放在一起,就可以打开我们对母亲理解的多个向度。

  特别要提到,非常难忘《对镜》中对《女演员》的解读。《女演员》这篇散文的主题, 其实是展现女演员在其职业和家庭生活中所遭逢的多种困境。故事里,女演员生了一场大病,婚姻也出现了变故,事业也因此停滞不前。她原本可以在家好好休养调整,但她的儿子却觉得她不思进取,女演员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失望,不得不放下身段,卑微地祈求一个工作的机会。儿子的不理解,是导致女演员走向死亡的一个重要推力。读《女演员》这个故事,很多人只看到母亲的处境,却很少有人从母子关系角度解读,张莉深具洞见地发现了文本中一种来自孩子对母亲造成的压力,她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阅读路径,从而打开了这个文本更深厚的阐释空间。

  而这样的发现,其实对今天我们理解母子关系也极为重要。一直以来,在母子关系或者母女关系的讨论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或者伤害。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理论大火的当下,网络上几乎形成了一种“父母皆祸害”的偏激舆论。在这样一种言说里,只有父母会影响孩子、塑造孩子,在孩子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而孩子却不会影响父母,也不会给父母造成什么反向的压力。可是张莉对《女演员》的解读,却能让我们发觉事实并非如此。

  这样一种阅读,既在文学批评的意义上具有启发性,也能带领在母子关系中困惑迷茫的人们,找到一个新的理解问题的方式。她让我们看到,母亲也有她的为难和卑微,甚至,她也会受控于孩子。这样的母子关系让人唏嘘,也让人反思,这让身为子女的我们,重新理解母亲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母亲形象的复杂性和可能性被充分挖掘出来,人们才不会把母亲看作一座“承受苦难的高山”,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的、日常的社会身份。由此,对婚育的过分恐惧才能得以被抚平、消散。

  作为一个兼具普适性与专业性的女性读本,《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沟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作者虽是在谈论女性文学,可同时也是在讨论女性生活。这本书的生动、有趣、好看,也是在于她所使用的语言,她的讲解并非那些高深莫测的文科术语,而是亲切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像是娓娓道来,与所有的女儿、妻子、母亲进行一场平等开放的围炉夜话。

  没错,就是平等而又开放地讨论,聊天。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我们为什么要用女性视角,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女性理论,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恐怕也是《对镜》所真正想追求的,通过阅读、通过“对镜”,过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四):当女性开始投入写作之中,文学的世界才变得真正丰富起来

  有人曾说世界文学史就是一部男性主义文学史,几千年文明发展至今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称得上文学家的女性作家一只手都数的过来。中国古代那么多文人能够称的上名号的女性诗人、词人就只有李清照,西方真正能够为人传颂的是生于1775年的简·奥斯丁。几百年来当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愈来愈多的女性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空间,渴求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能够独立的思考进行创作,不必陷入所谓家庭职能的不平等分工之中。

  一大批女性作家勤恳写作,认真思考,将她们眼中的世界在纸间勾勒出来,这时候文学的世界才真正丰富起来。了解男性、女性两种视角下对异性作品的解读,对人性的解读也成为了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多年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基础上,开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和《张莉的女性文学课》的线上课程和音频课程。《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则是音频课的文字版,类似形式许子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课》也是以书籍整理线上课程出版。

  这种整理方式有种好处——好读和相对意义上的口语化,尤其是这些文学教授在课程中的吸引力会转化成文字上的诱惑,文学评论的复杂性和深邃性会因这种视频、文字形式的结合有着更好的代入感。

  虽然此书叫做女性的文学阅读课实际上男性也是需要阅读的,毕竟对于文学属于男性的偏见往往来自男性自己,过于偏狭于某一视角便无法掌握文学广博世界的奥秘。书中引用的全部是近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如丁玲、萧红、张爱玲、鲁迅、苏童、毕飞宇;选取的二十三篇文章从女性的身体、自我认知、爱情、婚姻、母亲、女性传统六个部分进行讨论,到最后延伸出女性价值的理解——要成为一位深具独立精神的女性,要远离世俗,只有从精神上保持真正的独立,才能真正具有女性精神。

  丁玲笔下的莎菲打破了近代人们关于女性身体的认识,身体是自己的,而不是男性的生理欲发泄的场所,更不是由别人来评价左右的,不应该被强迫。古代以来所有的“贞洁论”、“贞操论”实则都是男性的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框住女性的身体。《诗经》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更是一语道破真相,时至今日对于女性身体的认识仍然是女性主义反抗的一个重要命题。

  鲁迅在《祝福》和《我之节烈观》更是直接将祥林嫂死亡的真相道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谓不节烈的女子,不被社会所容纳,“柳妈们”变成了祥林嫂遇害的间接凶手,是她们剥夺了祥林嫂活的权利。她们的不自知,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体和灵魂的重要性,于是成为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谋,杀害了所有的“祥林嫂”。

  同样没有足够清晰自我认知的还有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女主阿三深爱比尔及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她渴望成为比尔眼中的爱人,将自己西方化。当比尔消失,这爱情便转移至所有的西方人,爱情本身从两人的相爱变成了东方民族对西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趋向,这种想法最终导致了阿三自己的悲剧发生。

  好在家庭角色的转变让更多女性看到了自己潜在的自由方向,她以我国著名西洋史学者陈衡哲为例讲述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中取得平衡。陈衡哲还是在学术上做出了巨大牺牲,她将学术的精力花费更多在孩子身上,全国各地的奔走学习,最终成功养育出两位哈弗大学博士。她的成就来自于她孩子学习上的成功,同时她自己的学术也没有丢只是势头没那么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可以做到大体意义上的平衡。最后引用一句她的名诗激励每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

  我若出了牢笼,不管他天西地东,

  也不管他恶雨狂风,

  我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

  直飞到精疲力竭,水尽山穷,

  我便请那狂风,把我的羽毛肌骨,

  一丝丝的都吹散中自由的空气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