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读后感精选
《质数的孤独》是一本由[意]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一):孤独的感情
这是一本讲述孤独感情的故事
一切都很真实。两个人如质数般匹配,因为都很孤独所以惺惺相惜。因为在当下不好意思说出心里话,生活在一件一件小事中拐了弯,彼此错过了。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了,他们还孤独吗?如果他们不再孤独,他们还彼此吸引吗?
这也是讲述为了拜托家庭的控制,搭上一生的故事。
爱丽丝强势虚荣的父亲强迫她做不喜欢的事,滑雪。她用极端,隐秘的办法缓解不适,进行反抗,最终在一次意外,左腿残疾的结局中得到了改变。她的丈夫也爱滑雪,似乎已经在暗示两个人的不同,和过去的重复。爱丽丝讨厌的是被控制,被要求,被监视。所以她只能偷偷扔掉餐盘里的吃的。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想吃,不想滑雪,不想生孩子~因为每件事都被冠以正常,为了健康,为了更好的动机,爱丽丝就这样被绑架了。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二):有些残影,是一辈子……
有些残影,是一辈子……
也许我们看起来很近,但是我们终究很远。
记得自己结束某段感情的时候,对方说了句,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平行线,虽然对方不是数学家甚至都不是理工男,但是那一刻自己觉得那句话甚为贴切,一段貌合神离的感情,彼此在不断地试探和改变中走向彼此折磨的囹圄,及时抽身是对自己和对彼此最大的慈悲。
所以在阅读《质数的孤独》之前,自己对于数学公理与情感之间的类比并不陌生了,而且对于意大利青年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自己可以说因为当初在看他的另外一本反战思想的《人体》的时候就因为其不错的封面照片而很感兴趣么,去年还读过了他的日记体散文集《新冠时代的我们》,可是他这本让其在文学界一鸣惊人的作品,自己是第一次阅读。
原谅本人数学成绩并不是通过天分获得的,而是不断地重复和肌肉记忆获取,所以对于质数的特征自己并不是很敏感,但是听过原理后我们还是可以理解,首先质数在数字中存在的数量并不多,就犹如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本来就没有复制体或者是模式化的另外一个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其次质数在数列中的存在是孤零零的,这和茫茫人海中每个人的存在如出一辙,我们也许可以说,我们有父母有朋友甚至还有子女我们怎么会是孤独的呢,但是书中的男主女主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父母,甚至曾经还有过兄妹,他们可以有同事朋友甚至是配偶,但是他们的内心中的抽离感却从来没有消散过……
自己喜欢作者的讲故事的方式,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 1982— )意大利作家、编剧。物理学专业出身,2008年凭借小说处女作《质数的孤独》一举荣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当代意大利最具世界知名度的青年作家。其作品持续关注“八〇”后一代人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在读者中获得良好反响。另著有《人体》《黑与银》《逆光之夏》等。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去阅读的作品,语言犹如北欧冷峻的空气一样冻彻骨髓,书中有关于个人成长的艰辛探索犹如一个人左冲右突的隧道之行,有关于校园暴力与校园霸凌的讲述我们很多时候深陷其中却又只能随波逐流而有些印记就算是成年之后依旧挥之不去,有关于同性恋情的萌芽和自我消解熬过了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坎儿我们可以获得新生,有关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有些事情也是就是一辈子我们只能听之任之直到生命尽头,而关于情感,自己真的不觉得男主女主之间单纯的是爱情,更多是两个人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截然不同的特质,一个人因为童年的行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可以说谁也不爱就算是对于女主又有多少只是惯性呢,另一个人心里爱着一个人却又惧怕向爱靠近,所以自己喜欢原著书中的结尾而对于影视化后导演给他们一个吻的结局并不是很喜欢,就算是很近很近,但是他们很远很远,本就没有在一起的可能,甚至是如果两个人有这种尝试的想法,他们现在的平衡都将灰飞烟灭,而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的,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星。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三):质数的孤独
只是一点自己的主观感想。
当时我为了打发时间,准备随手挑一本书阅读,最后选中了《孤独的质数》。
看完后,我在豆瓣上搜索这本书,跳出来的是《质数的孤独》而不是《孤独的质数》,其实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暂不论意大利文的题目到底该怎么翻译才正确——较真“正确”二字,似乎有悖文学解读带给我的自由感。
马蒂亚丢下了他智力低下的妹妹,再未找见。从马蒂亚返回公园寻找妹妹的那一刻开始,痛苦已经成为了他的人生底色,不见踪影的妹妹一直附着在他的生命里。爱丽丝因为想逃离她反感的滑雪,在一次大雾中,失掉了她的一条腿。从她被救起的那一刻开始,痛苦也成为她必不可少的胶卷。
他们试图减轻自己的痛苦——马蒂亚是向内的,用他的学业、他的天赋、他做到极致的数学,用缄默回应痛苦;而爱丽丝是向外的,对他人给予的友谊、爱情、认可的渴望,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捕捉回应痛苦。爱丽丝爱着沉默的马蒂亚,而马蒂亚也爱着让他感到安全的爱丽丝。
然而,这本书不是讲爱情的, 我认为。
就算他们之间有无可替代的爱,也无法拯救彼此残缺的灵魂——
爱丽丝第一次主动吻马蒂亚,是他在诉说了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后。这个吻,爱丽丝想用它固定住马蒂亚悲惨的过往。
他们无限接近。
而马蒂亚没有回应。
但他想为爱丽丝留下来,放弃去到北欧工作的机会。
他们又无限接近。
而爱丽丝推开了马蒂亚。
后来,马蒂亚因为爱丽丝信中的“你得回来一趟”便千里飞奔到爱丽丝身边,他们再次接吻。
他们终于又无限接近了。
而马蒂亚往后退了一步,爱丽丝也没有往前一步。
最后,
“他联想到一种已经耗尽的潜力,还想到磁场中一条条看不见的磁力线,原来它们还通过空气维系在一起,而如今已荡然无存。”
“爱丽丝在转身回去之前,又看到了马蒂亚手心上那个深色的环形疤痕,就像一个神秘的、不可磨灭的标志,被无可挽回地封存在那里。”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在深渊的边缘行走,每次他们在一起时,深渊的存在感便不那么强了,甚至一度被抛下。但他们无限接近时,深渊也会被无限放大,一次比一次大,最终无法靠近了。
而这个深渊就是无形的、巨大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几乎成为马蒂亚的避风港——他不是没有能力回应父母、亲友抑或爱丽丝的爱,而是这种孤独感已经麻痹了他,让他自动缩回孤独中去。
这种孤独感是爱丽丝洗照片的暗室——她渴望爱,却下意识地排斥婚姻和孩子所带来的温暖和美好,躲在暗室中,不敢,或是觉得自己不配迎接幸福。
《质数的孤独》这个修饰语序,会给我更大的冲击。而它到底在讲什么?
当残缺的心灵相拥,他们心灵的缺口可以完美契合,而当他们分开,残缺的部分彼此却无法填补。
唯有自愈,才能去爱,去被爱。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四):爱而不得最是伤人,但是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然后,当你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人知道它们会在哪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质数的孤独
6.3
橙大蕾蕾 / 2019
看这本书之前,友人说这本书很不错,但或许你看完会觉得他们好孤独。我现在想说的是,看完这本书的我,感觉我更加孤独!
在乔尔达诺的这本《质数的孤独》里, 书中的男女主角马蒂亚和爱丽丝就像是两个相邻却又无法靠近的质数一样,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一样,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在童年期经受了创伤,而这创伤伴随他们度过青春期,沉淀为生命的一部分。马蒂亚在把双胞胎妹妹“抛弃”这件事上一直很内疚,这种内疚深埋心底,他只对他的孪生质数爱丽丝说过这件事。而爱丽丝被父亲要求学习滑雪摔断了腿,终生落下残疾的身体而自卑。他们两个都是孤独的灵魂,从童年到成年,他们变得更加孤僻,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质数的孤独
评价人数不足
[意]保罗·乔尔达诺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以为爱丽丝和马蒂亚会成为彼此的救赎,但他们却还是像两个彼此相近的质数一样,彼此相近又无法靠近。马蒂亚最终去了国外大学教书,而爱丽丝嫁给了医治她妈妈的医生法比奥,我想爱丽丝并不爱法比奥,为的只是她告诉马蒂亚了她找到了一个喜欢她的人。就这样,他们彼此隔岸孤独着。因为法比奥想要一个小孩,他们无数次尝试未果,医生法比奥拿出作为医生的职业判断,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因为爱丽丝不吃东西导致身体的某些零件坏掉了,逼迫爱丽丝去医院检查。看到这里我很窒息,就想书里的那句话:“因为那些我们不爱的人对我们的爱只停留在表面,很快就会挥发掉。”是否法比奥未曾喜欢过爱丽丝呢?当初结婚只是因为刚好要结婚?或者 法比奥喜欢过爱丽丝,但是没那么爱呢?如果他爱她,不是应该去考虑爱丽丝的心情嘛?让爱丽丝去做自己,而不是当发现爱丽丝藏起餐桌上那些必须她吃掉的食物时,冲着爱丽丝发火。他应该去努力了解原因,去治愈温暖这个带些“病态”的爱丽丝。
爱丽丝和马蒂亚只有在彼此面前才能做真实的自己,他们觉得对方就是另一个自己。因为在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存在着一种线,这种线只能存在于像他们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两个人都能在对方的身上寻找到和自己一样的那种孤独。在爱丽丝遇见一个长得很像马蒂亚双胞胎妹妹米凯拉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写了一封信给远在他国的马蒂亚“你得来一趟。”最后他毫不犹豫地来了,我以为他们就要幸福了,但是,但是!!!故事的最终她没有告诉他那个酷似米凯拉的女孩的事情,他在看到她家摆满她们夫妻双人配套物件的一刹那,彻底崩溃,他感觉这里没有自己的一处容身之处,哪怕空气都不属于他,他慌忙逃开了,爱丽丝最终说了“那么再见吧!”
毛姆曾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他们最后还是各自孤独,如果他再勇敢点,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或许,我们生来就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