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能好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王能好读后感锦集

2022-05-05 00:2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能好读后感锦集

  《王能好》是一本由魏思孝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能好》读后感(一):“越”来越“好”

  大外甥王能越,四十多了还是个光棍。他没别的毛病,就是话多,而且不着调。他是哑巴的话,孩子也应该上初中了。头些年,还有人给他介绍对象,王能越长得不丑,高鼻梁大眼睛,虽然个头矮一点,也有看上他的人。可是他眼光高。媒人们说他,自己没长出个人样,还想娶个天仙。前几年,王能越身体不行了,有了关节炎走路瘸,介绍的对象大多是离异的。他看不上。这几年,连离异的也没人给他介绍了。互联网兴起,他在网上勾搭网友,也约了几个妇女出来。吃了顿饭别人要走,王能越瘸着腿跟在妇女的后面,别走,再去公园坐会的,要不一起看个电影吧。他去婚介所,四十多的人,没工作,没学历,腿脚也不好,婚介所就把他赶出来了。去年王能越跑到南方打工,过年也没回来。《余事勿取》

  《王能好》读后感(二):一点读后感

  很喜欢《王能好》所对准的题材,所关注的人群。小说中的情节也很真实,是一部佳作。今天读《寒夜》的时候由汪文宣想到了王能好,故来写几句读后感。

  王能好和汪文宣都以死亡退场。汪文宣的死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风霜刀剑严相逼,我们看着这个人的病痛逐渐加重。在这个过程中,汪文宣一直是汪文宣,我们也预感到他可能会死,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缓慢的运动过程。当他最后咽气时,读者自身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了。但王能好的死是预设的结局,作者不断提示我们王能好会在五年后死去,王能好的死成为了与王能好其他所有事件并列的一个事件。而在不同的事件中,王能好有时已不是那个话多纯朴又有些狡黠的农民,而成为了容纳作者塑造一个当代农民典型或者当代阿Q形象的相框。但须知阿Q首先要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是所有人。当我们得知王能好死了,这死讯只是对已知的一次重复。更何况王能好死法的意外性进一步割裂了不同事件中王能好的关联性。作者精心设计的小说结构,成为了小说的负累。

  《王能好》读后感(三):灰蒙蒙的故事

  很沉重的一本书,因为距离现实太近。

  不是近,就是现实,我在农村长大,老家和山东交接,他笔下的人物我都能从现实中找出影子来。

  王能好这个人物作者想必是合成的,他话多,算计,却又单纯得像纸。

  这样的人理论上不应该娶不上媳妇的,当然也可能现在的农村跟我记忆中的农村不一样了。

  整本书的故事就跟农村现实一样,让人压抑,全是灰蒙蒙的,压抑,看不到希望,只有苟活。

  这里的人要么逃离,要么沉沦。

  王能好代表逃离,他弟弟就代表沉沦。

  书中最让我记住王能好的那一句,钱嘛,不就是几张纸,流点汗就换回来了。

  这颇有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是他竟然舍不得买一双雨鞋。

  王能好还算是积极上进的,作为王家老大,他还值得父母依靠,比有媳妇都跑了的三弟强不出多少。三弟在乡村里只有沉沦。

  但即便逃离,也逃离不了那儿去,那个留给王能好胶鞋的工人,作者一句话交待了他命运,妻子生下来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后面再也不提了,但可以想象他后面的命运。

  作者总是把死亡挂在笔端,开始交待王能好的年龄四十五岁,下面紧跟了一句作为一个五十岁寿命的人,他的人生已经到了暮年。

  然后各种叙述里,让读者关心的一件事只有:他到底咋死的,他咋还不死。

  这似乎是百无聊赖生命的中唯一点缀(我怎么想起来了海德格尔的话:这叫向死而生?)

  魏思孝能把乡村写得这么真实,得益于他本身就一直在农村。

  总结一下我的农村文学阅读体验,最早似乎是《暴风骤雨》那时候的农村打土豪分田地,喜气洋洋,还有就是《平凡的世界》农村人的干劲绷紧,迸发了希望。再往后,没啥印象有代表作,有一阵子现实中都拖欠农民工工资,那会小说里影视剧里都现实农民工讨薪的悲惨和悲壮。现在的农村则是魏思孝笔下的。

  《王能好》读后感(四):青年魏思孝和中年王能好

  故事中的王能好1969年生,2019年死于酒后车祸,享年50岁。故事背后的魏思孝,1986年生,如果计算到故事中的王能好去世的那年,魏思孝33岁,计算到这部小说完稿的2020年,魏思孝34岁。34岁,在作家群体里,不算早,更不算晚,大体还可以放进青年作家的行列中去。所以说,《王能好》大体上可以算作一个青年作家写作的中年人故事。一个青年作家写作一个超过自己年龄的中年人的动因和可能性何在?魏思孝如何“王能好”? 魏思孝近年来生活在乡村、往乡村跑的时间很多。总的来说,魏思孝的生活轨迹一直不离乡村太远。这种生活上的相关性维持了一种关系的牵扯,使得作者在写作中不可能不关注到复杂的人情世故,将广阔现实生活纳入自己的文学世界进行耕种也顺理成章。在魏思孝这里,乡村不是神秘的遥远的过时的,而是切近的和持续的。于是,我们能看到《王能好》中的王本道为大疫而头痛,看到驻村锻炼的杨勇需要调解王传利和老卫之间关于挖坑养鱼的纠纷;看到过世老三的微信账号还在群里抢红包这件事引起的小小惊恐。 在此书之前,魏思孝已经出版了《不明物》《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等多部作品,后两部和新出版的《王能好》构成了魏思孝的“乡村三部曲”。如果说《不明物》和《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还是焦虑青年的青春文学的话,魏思孝在写作上的求变则伴随着对过去那种过度关注自我的思想状态的反思和“睁眼看世界”的期待。《余事勿取》大致可以作为作者写作转变的一个节点。从青春文学的路数突围出来,关心周围的人事,这是不是多少具备了一些“文学中年”的素质,因而从思想关注上,和自己的主人公王能好更近了?且看王能好和周光权在火车上喝酒谈天这一段。两个农民工在火车上相遇,几乎没有下一次见面的可能,但趁着酒劲拉家常,对着移动的群山称兄道弟。对话轻松诙谐,临到王能好酒醒,周光权已经下车—— 王能好醒来,看到包上放着没吃完的咸菜和煎饼,把咸菜卷起来,咬了几口,笑起来。笑里有几层意思:一是,忽然多了个哥;二是,以前喝多,也认过哥,也认过弟,有熟人,也有见过就忘的,醒来也就那样,没差别。喝多了做的事,不能算;三是,这个周光权人还行,把吃的留下,正好肚子饿。 笔锋一转,幽默带上了黑色。若不是有丰富生活阅历和洞穿现实的敏锐感觉,恐怕难以把王能好的一笑剖分三层。 如果说在经验积累的前写作阶段是魏思孝接近王能好的话,创作阶段的作家写作策略则更多表现为让人物王能好接近自己。《王能好》的故事主要在2014年王能好从上海工地返回家乡奔丧的七天之中展开,以这七天为故事时间,往前补叙王能好外出打工以前的乡村生活细节,往后延伸至王能好死后的2020年,时间之尾甚至触及口罩下的现实状况。尽管人物设定的出生时间早在1969年,但是故事中的王能好以一个中年男人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对于青年作家而言,这样精心选择可以将故事情境设置在更契合自我经验的乡村之中,保证了作家的经验投入。从这个意义来说,是人物王能好接近作家魏思孝。 与其说作家将关注给了王能好,不如说作家通过“小丑”王能好找到了切入当下乡村生活的途径,王能好从来不是作家的目的。作品虽以主人公王能好为名,但并不致力于从头至尾事无巨细地交代王能好的生活史、奋斗史、讨嫌史,而更像是借助这样一个不讨喜的小丑角色,来辐射他周围的乡村。王能好用自己的可笑,用自己“最后的年轻状态”“最后的骚动”“最后的对世界美好的向往”照见了乡村人事的可笑、骚动和对于世界美好的向往。由此可以说明作品写到了周东山、陈玉香、董建刚(化名罗宇)、吕长义、徐达、刘忠、王传利、卫华邦等诸多人物,有的人在一个章节出现之后就消失于文本的原因,作者并不是想攒一个有头有尾的麻将局来说说笑笑,而是通过王能好手中或短或长的线牵扯出四面八方的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越来越发散的乡村,乡村的现代图景早已不是某个僻远山窝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记”,而是不断被动或主动更新又不断持守的永远处于动态、活态之中的土地和不断在来回中切换的人们。作家面临的就是这样鲜活的土地,想要处理的就是这样鲜活的经验。如果有人对作家无情的白描和冷峻的态度有所保留的话,请再去品咂那些令你发笑的细节,它们又何尝不可悲可叹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王能好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