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伍子胥》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伍子胥》读后感1000字

2022-05-13 00:08: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伍子胥》读后感1000字

  《伍子胥》是一本由冯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子胥》读后感(一):冯至《伍子胥》:心之向往,皆是美好

  年少时读伍子胥,只觉得他太残忍,为了替父兄报仇,丧心病狂,竟然把已经去世多年的仇家,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300下。如今再看冯至版的《伍子胥》,发现了不一样的他。 这个版本写了伍子胥的父兄被杀害时,伍子胥逃亡到吴国的经历,,书中描述的是他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不太成熟的心理活动,这个时期的伍子胥从单纯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是一段有意义的时期。 故事从他的父亲被囚禁楚地郢城3年,而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子胥被囚在楚地城父,3年来,不被重视的他们,突然被一道诏令,打破了平静的囚禁生活,原来是楚王要召弟兄两个,去都城郢城和他们父亲相聚。 他们明白这是一个骗局,楚王要将他们三人一起杀害,忠厚孝顺的哥哥伍尚决定赴死,帮助弟弟伍子胥逃脱,让弟弟报仇雪恨。心中带着仇恨的伍子胥奔在逃亡的路上,他在寻找可以依靠的国家,能帮他复仇。 一路上他见到了对楚国失望,而躲避在山林里度日的楚人夫妇,看到他们恓惶度日,前路迷茫,更加深了伍子胥对楚国的仇恨;他来到郑国,郑国国君子产去世后,一向繁华,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郑国也日渐凋零,不是一个能帮助子胥复仇的国家。 他继续往前逃亡,来到陈国的领域,这个国家的人因为楚人的不断攻击,而自甘堕落,房子塌了也不想再盖,衣服破了也不想再补,甚至连脸脏了都不想洗,一听说楚人来了,吓的躲得远远的。陈国的国都也变成一片废墟,满怀希望的伍子胥看到这情景,又陷入失落中。 伍子胥再一次踏上逃亡之路,他逃到了新兴的吴国。他昼伏夜出,终于赶到吴国。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但他们愿意上战场,拼死厮杀,守卫自己的国家。 在吴国,伍子胥在水的倒影中,发现长途跋涉的自己,头发全白,衣衫褴褛。放眼望去,吴国到处都是战争。在这里他遇到了不要任何报酬,渡他过江的渔夫;也遇到了给他一碗饭食的溧水女。渡江时,渔夫恬淡自然的神情,让伍子胥感受到片刻的宁静与安详;溧水女跪地赠饭的瞬间,让日夜跋涉的伍子胥感受到温暖。 他的心情在复仇和放下之间来回摇摆,充满仇恨的他,面对路人的善意和温暖,伍子胥的心慢慢柔软了起来,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冯至的《伍子胥》,写了伍子胥复仇之前的故事,这段时光之所以美好,就在于那时的他单纯善良,人人都喜欢纯真善良的童年时光,而讨厌面目可憎的成年。 心之向往,皆是美好!感谢冯至老师,让我读到伍子胥的另一面。 我是花满蹊,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到温暖和勇气。

  《伍子胥》读后感(二):伍子胥的爱与死之歌

  “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得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到尾被一种忧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 —— 关于伍子胥的生平,我知之甚少。只记得他奔逃躲避后面的追赶,一夜白头。还有他最后的死亡终局,他要亲眼看到他预言过的结局。 不知道伍子胥的故事在作者冯至的脑海中回旋了多少遍。不过,读者能从后记里看出,伍子胥出奔之后的历程,都曾经音乐似地在作者的脑海中闪过许多遍,忘不掉但又把不住。 创作这本《伍子胥》很像是冯至老师对这个萦绕不断的梦诉诸于文字。它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同样有关于伍子胥的梦。 —— ⭐肩负父兄的血的仇恨 父亲召唤两兄弟,这里究竟背后隐藏什么。伍子胥比兄长伍尚看得明白。一面是父子情义,一面是生死抉择,两兄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归属和决定。 寻找死,或去求生。 事实上求生的人肩负的不止是自己的命运,还有父兄二人不可复归的运命。 伍子胥肩上的是沉甸甸的,生命的分量。他要替父亲兄长而活,为他们的责任而活。 道路辽远,责任深重。 ⭐谁可消解他心中的仇恨 “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涸泽的精灵无法消解伍子胥的仇恨。彼此的谈话既有相融但更多的是格格不入。 子产贤明,但肉身抵不过岁月流逝和生命的终结。 墓园蛰居着被火烧光房子的夫妻二人。两年过去,他们习惯不了但又无所适从。单薄的破衣裳不是鸟类的羽翼。他们飞不走也离不开,抱着贫穷艰难生活。 连夜的奔走,伍子胥没有注意他面容的劳累和鬓发的霜白。这是自然给他的奇迹吗?他能隐身于山林,蓄力重整吗? “日已夕兮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江上渡他的船夫,哼唱着歌,为来往的行路人渡江。他无意渡走伍子胥的仇恨,却意外让伍子胥的心境变得平坦。 带着父兄的仇恨生活,就没有自己的人生。责任太重,伍子胥难以顺势咽下。 云水之间,船夫不求报酬。他亦不想收下眼前这位行路人的宝剑。宝剑于他无用。他亦不期待哪天渡伍子胥回去。 “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浣衣女子不知前面路过的男子是谁,是什么身份。她只消给他温饱的一钵米饭。 她远古的祖母亦曾像她这样,把一钵米饭给远方来的行人。 ⭐不寻找纷扰 纷扰找到门前 近邻的嘈杂声,使得与年迈母亲同住的专诸满面怒容。本来母子俩能享得的安宁,都因周围越来越多人住在近邻而被打破。 并非顺从母亲就没有本领,而是孝敬尊老本身就是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这样的孝心就不难看出人心并不坏。 不知道什么样的运命,把伍子胥送到此地。 —— 冯至老师给过读者关于伍子胥奔逃之后的梦。在他心里,伍子胥像一棵树,他特意添了两章,为这棵树的老的枝干发了几个新芽。 整个故事就显得浪漫耀眼起来了。

  《伍子胥》读后感(三):《伍子胥》:抒情诗人冯至讲述伍子胥复仇过程的英雄传奇

  文/石墨杨

  当年听历史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今墨杨用百字一蹴而就。

  伍子胥乃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费无忌谗言,王杀奢。子胥逃,令通缉。子胥先奔宋国,宋乱,投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峙两山,江阻前,隘险兵。子胥于此一夜白头。东皋公巧计脱困,终至吴国。

  冥冥中有两个楚国人,在暗夜踽行,独自负重。一个是屈原,一个是子胥,两人皆去国怀忧,成了千古悲剧。

  鲁迅先生曾评价冯至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鲁迅先生著有《故事新编》,其实冯至的小说写得也很棒。到底有多好呢?我们不妨跟着墨杨一起来读冯至的小说《伍子胥》,这本书是由领读文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品。

  《伍子胥》历史小说取材于春秋战国时楚国人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故事,它重新演绎了伍子胥逃亡的过程。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墨杨觉得算是新坛装老酒,老树发新芽。

  全书九章均以地名为标题,城父、林泽、洧滨、宛丘、昭关、江上、溧水、延陵、吴市。这些地方在伍子胥的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冯至在后记所说:“这故事里的主人为了父兄的仇恨,不得不离开熟识的家乡,投入一个辽远的生疏的国土,从城父到吴市,中间有许多意外的遭逢,有的使他坚持,有的使他克服,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虚构,使“二千年前一段逃亡故事变成一个含有现代色彩的《奥底赛》(现在通译为《奥德赛》)了”。

  这部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创作于1942年冬至1943年春,在抗战期间完成,成了感时忧国的精神寄寓。冯至说:“当抗战初期,我在内地的几个城市里流离转徙时,有时仰望飞机的翱翔,我也思量过写伍子胥的计划。可是伍子胥在我的意象中渐渐脱去了浪漫的衣裳,而成为一个在现实中真实地被磨炼着的人”。

  在冯至的另一本书《杜甫传》中亦有显现,杜甫面对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有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伍子胥》中冯至的家国情怀,仇恨日寇、厌恶汉奸、敬仰抗战英雄,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从笔端喷涌而出,沁入作品中,通过伍子胥映射,使作品颇具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他还说:小说的“主调仍然是伍子胥为了决心倾覆楚国腐朽的王朝不得不走的艰苦的行程。一路上他只见善者受罪,恶人横行,美的感到孤单,丑的到处蔓延,但归终还是善战胜了恶,美压倒了丑”。

  冯至虽然以诗歌享誉文坛,但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过短篇小说《蝉与晚祷》《何上》等,其后又陆续发表了《鲛人》《仲尼之将丧》等小说。《伍子胥》乃是冯至小说的成熟之作。

  冯至写伍子胥,不囿于历史和传说,恣意挥写,为故事虚构了许多情节,着重突出人民群众的苦难和睿智,又写出楚国的腐朽和堕落。这样的写法深受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启发。《伍子胥》这本小说通过诗意的描写和别具匠心的叙事节奏,在历史的诗性发掘中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书写经验与模式,影响深远。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伍子胥》读后感(四):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你竟是这样的伍子胥

  诸葛亮曾说他:“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王安石,这样评价他:“子胥出死亡捕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血,名震天下,岂不壮哉!”

  梁启超说:“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翻阅伍子胥的生平,真可谓是跌宕起伏。“千金小姐”的称号因他而来,“一夜白头”的故事,流传到今。时至今日,吴越之地,还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人们为纪念他,在端午节向胥江抛粽子。

  他为报父兄之仇,逃离楚国,最后决定奔吴复仇;吴兵攻进郢都,他恨得把楚平王掘墓鞭尸;最后助吴成就霸业,直至最后自杀身亡,含恨而终。

  然而,今天要推荐的《伍子胥》这本书,却颠覆了你的认知,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伍子胥。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伍子胥逃离楚国,决定奔吴复仇的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共九个章节,各个章节以地名为标题,让你沿着伍子胥的逃亡路线图来感知,他跌宕人生,不平愤懑,乃至于陷入迷茫,神往渔夫与浣纱女的自在。

  这本书的作者是冯至,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城父是个新城,无数人梦想着新城的繁荣而迁徙到这里。可是对于伍尚和弟弟子胥来说,却是那样的愁苦,慢慢地,在弟弟子胥的心中却滋生了焦躁、忍耐甚至于仇恨。

  由于费无忌的谗言,父亲伍奢被囚。在惶惑中,迎来了使者,说是伍父召儿相见。明知是死局,有去无回。可是伍尚却选择了慨然赴死,并鼓励弟弟子胥前行。

  就这样,子胥张弓布矢,吓退了楚王的使者,背着父兄的大仇,开始了流亡之路。

  此时的他,仇恨已让他无力去辨别一切,所有的信念只为复仇。尤其是在林泽遇到了楚狂与妻子,他们的辛酸更让子胥心生感慨:"鹓雏不与鸱枭争食,我却先要把鸱枭射死”。

  也许与楚狂夫妻二人的短暂相聚,让伍子胥也暂时把仇恨卸下,获得片刻的温暖与宁静。但是这一切却被申包胥的到来给打破了。为了各自的抱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到达郑国后的伍子胥,对太子建深深失望,更看不惯那些达官贵人,无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疾苦,而贪图一些蝇头小利的腐朽行为,而再次陷入迷茫。

  他去拜祭了创造郑国繁荣景象的子产,在这里,他感到了老百姓对子产的爱戴,但同时,也感知到了这些平民百姓因子产的离世,而陷入迷茫之中。

  他来到了庄公望母台,看到眼下现状,更不知该往哪儿里走,不禁心生苍凉。

  于是,他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了当前天下局势,后来,他把目标锁定在了新兴的吴国,这也决定了他一生与吴国的交集。

  陈国的衰败,甚至没有了精气神的民众让他的心更是堵得慌。遇到了司巫的出卖,让他不得不加紧脚步。

  然而为生计躲避在墓园的夫妻俩,怀疑他是被搜查的楚国亡臣的时候,却径直越过他进入墓园,断绝了他想栖息墓园的念想。

  此时的他,已成了众人的谈资,有褒也有贬,他只能选择一笑置之,继续走往东南吴国的逃亡之路。最终,他混在一堆衣衫褴褛的民夫中,走出昭关。而在一池死水中,他却看到了不到十几天的光景,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走出昭关的伍子胥,感到很是清爽,像是重新活过来了一样。但是多日的逃亡生涯,已让他风声鹤唳。

  他渡江的时候,邂逅了老渔夫,老渔夫的淡泊和祥和,让他的心境有了大的转折,开始变得柔软起来,他感恩于老渔夫歌声的引渡,遂起了赠剑之意。

  江南的一切都让伍子胥感到新奇而生疏,他再也回不到以前。此时的他在溧水河畔,已是饥肠辘辘。所幸,碰到了好心的浣纱女,她跪地赠饭之恩,温暖了他的心。

  渡江之情,赠饭之恩,让伍子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柔软。于是他来到了先贤子产的墓地,感到非常敞亮。然而渔夫的白女,少女的红颜,却并没有彻底卸除他心的沉重。

  然而,处于吴市的伍子胥, 也许会随着因为他的箫声被禀报给吴王,会有一番新的际遇,在此就不累述了。

  纵观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的历程,让人不由得唏嘘,这真的是一段心路,想与往事和解,却被父兄仇恨所羁绊,想投身于温暖,却不得不坚持自己的选择。

  想必听多了太多伍子胥的故事,看多了对伍子胥起伏人生的评价,这本书中的伍子胥却是颠覆了你的认知。

  他并非生而伟大,不过是适逢乱世,必须经过各种磨砺,才能成就不俗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