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摘抄

2022-05-11 00: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摘抄

  《圣山上的来客》是一本由威廉·达尔林普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一):穿越古今的时光档案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句台词是“要么旅游,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苏格兰的威廉﹒达尔林普尔来说,则将旅游和读书两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以一本书为开端启动一段未知之旅,似乎是他旅行的惯例。

  1986年还在剑桥大学的作者,就以马克波罗游记为引,利用暑假,以及向学院申请的经费和同伴从耶路撒冷一路向东“穷游”直至中国正蓝旗。沿路的见闻,汇总成的《仙那度——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也是他的第一本游记。

  时隔8年后,威廉又以古代修道士莫斯克斯从旅途里搜集到的格言、逸事和宗教故事汇编的合集《精神草地》为导引,再次踏上了追古扶今的旅途。这次旅途从希腊开始,经过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直至埃及。这些都曾经属于拜占庭帝国统辖的地区。一路上寻找《精神之旅》中提及的地方。并最终形成了《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这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游记。

  许是作者在旅行前做了足够的功课。每到一地,探访古代遗迹、与当地人日常的交谈、通过人脉找到关键的当事人了解现状。整个旅途都在没落的现实中不断显现出历史曾经的辉煌。也许正是因为历史过于厚重,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更是充满勇气的壮举。因为这条路线从不太平。整个旅途不时遇到坎坷和挑战,甚至要直面地区动乱带来的人身威胁。如保罗索鲁所言“由于旅行往往是带有受虐性质的苦中作乐,造访偏僻无名、别有一番可怖景象的地方是旅行者的乐趣之一”而那些计划之外的遭遇,也让整个旅途一波三折,而游记也因此读起来显得十分的丰富而有趣。而饱含诗意的景色描写,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当然也少不了年轻译者的功劳。

  与拜占庭帝国曾经的繁华相比,作者的游历更多展现了这条旅途上大多数国家的战乱、以及普通民众的流离失所。拜占庭帝国的余晖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历史、宗教、教派、民族共同交织在一起永远也解不开的乱麻。

  “暮色渐浓,在我身后的山顶上,一阵凄风呼啸着穿过一座座坟冢” 这是游记结尾的最后一句。虽然《圣山来客》成书于1997年的游记,可结合当下的国际时事,读来并没有丝毫的疏离感,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也并未随风而去,如今依然在作者游历过的地区不时的重复上演。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二):“昔人已乘黄鹤去”……

  在中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的君主制国家,17世纪起被称为“拜占廷帝国”,然而历史上它自己却从未以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的名字,它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事实上,虽然它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却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廷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疆域起初包括今天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所以基本上,现今中东的很大一部分曾经都在拜占廷帝国疆域之内。但1453年5月29日之后,拜占廷帝国不复存在,连同东正教在中东地区也大幅度退缩,让位于伊斯兰教。

  在中东,宗教是一个不折不扣非常敏感的因素,大部分的纷争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只是宗教本身,它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性格。这一点,在中东表现得尤其显著。

  一般的人很难有机会涉足这一区域,更不用说,能够像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6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进而体会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感慨了!这一点缺憾,如今可以由威廉·达尔林普尔所著的《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一书来弥补。

  读《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很多时候,既像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穿梭,又像是在展开一场游览——后者的成分显然要更大更多一些。显然这是一次与很多人的印象大不一样的游览——很多人会有很大的机会到伊斯坦布尔、到开罗旅游,却很难有机会像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从希腊的阿索斯山开始,依次走过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库尔德武装聚居地迪亚巴克尔、叙利亚城市阿勒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约旦河西岸的圣萨巴修道院、耶路撒冷,最后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开罗……所以,对于这本厚达500页有余的地中海世界游记,应该报之以足够的敬意和热忱,它值得好好去阅读、用心去体会。

  虽然书名中有“余辉”字样,书的字里行间,也处处可以领略到一种久已远逝、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般的复杂情感,但却又不仅仅只是这些。作者还有更多的话说了出来,他对宗教、军事、民族种种复杂因素交汇的冲突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更有一种写实般的真切的记录与体会。虽然很多时候,威廉·达尔林普尔的这种感触,多半缘于他的欧洲立场,或者说天主教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依然不乏某种普遍而普通的意义。一如中国元代诗人张养浩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所万分感慨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样。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三):“昔人已乘黄鹤去”……

  在中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的君主制国家,17世纪起被称为“拜占廷帝国”,然而历史上它自己却从未以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的名字,它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事实上,虽然它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却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廷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及后的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疆域起初包括今天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所以基本上,现今中东的很大一部分曾经都在拜占廷帝国疆域之内。但1453年5月29日之后,拜占廷帝国不复存在,连同东正教在中东地区也大幅度退缩,让位于伊斯兰教。

  在中东,宗教是一个不折不扣非常敏感的因素,大部分的纷争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只是宗教本身,它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性格。这一点,在中东表现得尤其显著。

  一般的人很难有机会涉足这一区域,更不用说,能够像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6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进而体会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感慨了!这一点缺憾,如今可以由威廉·达尔林普尔所著的《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一书来弥补。

  读《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很多时候,既像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穿梭,又像是在展开一场游览——后者的成分显然要更大更多一些。显然这是一次与很多人的印象大不一样的游览——很多人会有很大的机会到伊斯坦布尔、到开罗旅游,却很难有机会像威廉·达尔林普尔一样,从希腊的阿索斯山开始,依次走过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库尔德武装聚居地迪亚巴克尔、叙利亚城市阿勒颇、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约旦河西岸的圣萨巴修道院、耶路撒冷,最后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开罗……所以,对于这本厚达500页有余的地中海世界游记,应该报之以足够的敬意和热忱,它值得好好去阅读、用心去体会。

  虽然书名中有“余辉”字样,书的字里行间,也处处可以领略到一种久已远逝、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般的复杂情感,但却又不仅仅只是这些。作者还有更多的话说了出来,他对宗教、军事、民族种种复杂因素交汇的冲突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更有一种写实般的真切的记录与体会。虽然很多时候,威廉·达尔林普尔的这种感触,多半缘于他的欧洲立场,或者说天主教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依然不乏某种普遍而普通的意义。一如中国元代诗人张养浩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所万分感慨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样。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四):在现实与过去交织的文字间,踏上一段深度访古之旅

  《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说实话一开始我说被书名和封面吸引的,以为是这是一本写拜占庭帝国后期历史的专著,因为最近有在读一些欧洲史和西方艺术史相关的书籍。拿到书后,咦?怎么是一本游记。本着书都在手边,不如读一读,有啥跟一般记录吃喝玩乐的游记有啥不一样。能够在甲骨文这个系列出版,我想应该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没想到作者威廉·达尔林普尔是一位大咖,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播音员、评论员,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斋浦尔文学节联合创始人。本书是记录其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到访一些中东的相关地区,循着约翰·莫斯克斯以前走过的路,作者拿着那本《精神草地》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寻访一些建筑遗迹,与旅途中遇到的一些人对谈式的文字记录,很容易将我们拉入到当时的现场。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他人的叙述,给读者重新展示了旅途地区的人文风情,构建了有别于教科书的一些过往历史。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战乱地区民众的艰难,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令人胆寒的事件,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等等,这些都给对中东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深渊而又持续的影响。在拜占庭帝国瓦解之后,强大力量消失之后,这些地区被压制的问题全面凸显,也就导致中东成为时间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当大家提到“中东’,似乎就想到的战争。作者踏上了这些地方,了解到过去的苦难和现在的困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流离失所的普通民众的悲悯与同情。

  《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这本书的封面还是很漂亮的,全书总共有六章,分别是第一章希腊、第二章土耳其、第三章叙利亚、第四章黎巴嫩、第五章巴以地区、第六章埃及,通过旅途中的见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叙事风格和深厚的历史知识,为读者构建了这些地区的历史人文风情。这件事就是一本深度的旅行指南手册,当我们带上这一本书,沿着他的足迹,不用其他人讲解,自己也能对这些地方有一个深度的认知。

  正如《周日快报》的查尔斯·格拉斯所言那样,此书重新赋予了读史和旅行以乐趣。读这本书,有时候在描述一些所处环境和现实的时候,跟读散文一样,都似乎能想到这么一个场景,而且书中有大量访谈式的对话,通过受访者给读者还原一段历史,而不是作者这个第三方来代为叙述,增强了其可信度,而且有些观点和看法,似乎与主流教科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有所收获。再者,虽然本书是游记,但是书中有大量历史的叙事陈述,等于间接是一本这些地区粗略的历史书籍了,如果读者有意深入了解,可以自己再去看某些相关的资料,而本书就给大家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下面就本书一些有意思的特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对于一些事情的叙述,并不会为了自身书籍的发行,而掩盖历史的真相讨好某一些人。在第一章希腊之行的时候,去阿索斯想看手抄本的时候,说到了英格兰旅行作家寇松和德国藏书家康斯坦丁的行为,觉得他们的手段并不光彩。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清末和民国的狮时候,我国的一些书籍和文物的流失,不就是有那么些“盗贼”,用不光彩的手段拿走的吗?书中关于一些历史问题,都有自己的认知,或是自己叙述,或是通过访谈者的口中说出。

  作者到访的不少地区,他都能够对这里的历史了如执掌,对于这些地方过去的辉煌和衰败的缘由一清二楚,莫斯克斯笔下的地中海东岸和大众想象的不一样,讲到君士坦丁堡的时候,用了大量文笔讲述过去的历史,而且还对一些道路问题进行了分析,讲到土耳其和印度走上的不同道路。通过当地人的讲述,让读者了解的这些城市过去的历史,发生的变化,如果是我自己去这些地方旅行,不一定会了解得这么深。讲到尼比西斯被萨珊波斯占领之后,就是聂斯托利派的中心,在此之前该地区在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中几经易手,这也导致了城市印上了不同风格景观。还详细的讲到了聂斯托利派的发展之路,我想这都是我们以前在世界史中学不到的,都在这么细微的,但是在本书之中,有大量的这样的例子,我们能够学到许多。

  书中给读者大量科普了这些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政治权力斗争,讲的都非常细,这是在一般的游记题材的书本中看不到的吧。有些历史看了让我大为震惊,简直是触目惊心,原来这个地方以前遭受这样的事情,人们遇到了这样残忍的对待。但是作者在书中讲到,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尽管遭受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入侵、种族灭绝和人口交换,但是各个城市的特征却一直奇特的保持不变。

  这一点的确很奇怪,作者在书中也有一些描写建筑废墟的段落,有描写建筑特征的一些句子,看完就像是置身于此地。而且对一些建筑工艺有一定的考究,这让读者对于不同建筑风格和工艺有一定的了解,不会像没了解过的游客一样,站在建筑前面也看不出一个门道来。例如文中对镶嵌画工艺就有一定的着墨,对于我这个不了解的人来说,学到了很多。

  本书还在有大量的页注,在书本下面有一些注解,帮助大家理解一些相关的叙述。我觉得非常的不错。中译本的书读过一些,没有读过本书的原著,不知道译者是否翻译准确,但是中译本读起来还是很流畅的,都写路途见闻有点像散文一样,很棒。不会像有一些中译本,翻译起来很生硬。如果有机会,希望我能带着《圣山来客》像作者带着《精神草地》一样,重走这一旅途,到时候这些城市的风貌还是跟书本描述的一样吗?有些建筑还会在吗?会碰到书中的讲述着吗?

  《圣山上的来客》读后感(五):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地中海世界的模样

  在碧波万顷的爱琴海东部,有一条状如手臂的狭窄半岛,面积仅有360平方公里。

  这里坐落着被誉为希腊东正教“圣山”的阿索斯山。山上约有20座饱经沧桑世故的古老修道院,修道院地处的村落名为“圣村”,一代又一代修士在这里唱诗诵经,日复一日,度过人生的漫漫时光……

  关于这座风景如画的“圣山”,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多少带有悲壮色彩的神话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阿陀斯半岛上一位巨人挑战奥林匹斯山上的希腊诸神失败后狂性大发,向爱琴海沿岸掷下一块巨石以制造海难,不料却致使自己庞大的身躯从此被永远镇压在山下。

  许多年后的一天,圣母玛利亚途径此处,被泛着幽光的海天一色所吸引,流连忘返。得益于此,阿索斯山被尊称为“圣母花园”。

  此后,阿索斯山自11世纪中叶伊始,成为东正教的精神圣地,距今已近千年漫长光阴。

  此处虽与陆地相连,但千百年来只能依靠船只通行。

  今天的希腊圣山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早在公元9世纪,圣山上的修道院就已经对俄罗斯的绘画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便是流传于世的东正教艺术。

  值得玩味的一点是,许是为了保持圣山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此处严格限制每日游客数量。若想进入圣山,必须提前申请,获得准许后方可进入,东正教信徒享有优先权,且仅许男性进入。

  事实上,阿索斯山不只绝对杜绝女性,甚至除了母猫之外的任何雌性动物都一样没有豁免权(母猫可以抓山上泛滥的耗子)。拜占庭统治时期两位王后试图进山,同样徒劳而返。

  近两年来,因恼人的新冠疫情所困,始终未能走出方寸之地。

  但作为一名骨子里挚爱旅行的驴友,浪漫多情的地中海风情多年来一直令我魂牵梦萦。

  同时,我始终在思考,普通游客走过的地中海世界与游记作家走过的有何不同?

  《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晖》一书,将沿着拜占庭6世纪朝圣者约翰·莫斯克斯所著的圣徒传记《精神草地》,从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开始,依次走过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曾经欧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库尔德武装聚居地迪亚巴克尔,叙利亚第一大城市阿勒颇,大小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不安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色列治下约旦河西岸的圣萨巴修道院,三教圣城耶路撒冷,最后直到穆巴拉克统治时代下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首都开罗、哈里杰绿洲。

  这是一本厚达500余页的地中海世界游记。这其中,达尔林普尔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之旅的描述尤为详尽。

  提到土耳其,你会想到什么?极具异域风情的手工地毯、香辣浓烈的茴香酒、分量十足的旋转烤肉、抑或浴后容光焕发的土耳其浴?

  如果只有这些,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古老帝国曾拥有过的辉煌。

  在我看来,华丽丽的奥斯曼风格建筑绝对要比其他任何物质更能体现出昔日奥斯曼土耳其的风情。

  假如对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缺乏了解,我们或许很难想象,现今经济并不发达的土耳其曾于16世纪中叶,在奥斯曼帝国第十位苏丹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姑且不论土耳其今日的经济状况,单从作为地中海沿岸最大港口的伊斯坦布尔来说,就达尔林普尔笔下的伊斯坦布尔而言,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的君士坦丁堡不只是长安以西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大城市,丝绸之路的终点站,它还曾作为欧洲基督教重镇而存在。

  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土面积97%在亚洲的土耳其一直以来都喜欢以欧洲国家自居,且对加入欧盟一事异常执着。尽管这个理由不怎么站得住脚,明显粉饰的成分居多。

  沿着朝圣者莫斯克斯走过的路线,相比伊斯坦布尔,书中对土耳其东南部第二大城市迪亚巴克尔的概述则要凝练得多。

  国人对迪亚巴克尔的直观印象多数来自《新闻联播》中,库尔德反叛武装时不时搞出来的恐怖袭击。他们与北高加索山区的车臣武装一样,时常作为时政要闻的“宠儿”出现在荧幕之上。

  追根溯源,这座昔日丝绸之路上名噪一时的古城自诞生之初,骨子里就刻下了暴力的基因。

  它曾是拜占庭人口中的“暗黑之城”,向来以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著称,至今仍是一座血腥暴力之城,是库尔德人最大的聚居地。

  抛却武装暴力袭击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困扰,这座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军事重镇素以其围绕旧城建造的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玄武岩城墙而闻名遐迩。

  长长的城墙由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第二任皇帝于公元349年下令修建,并于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内被其继任者修复。

  这是一座绵延5.8公里,几乎无间断的城墙。四个大门,众多塔楼与各历史时期的铭文共同组成了这座颇具中世纪古典气息、仅次于中国长城的世界第二大城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是迪亚巴克尔古城最主要的“网红”打卡风景地。

  我们总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一点上,出身苏格兰世家的达尔林普尔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晖》是达尔林普尔的早期游记史学。在这本史料丰富、语言生动的地中海游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达尔林普尔。这种忧国忧民的学者情怀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很难得的。

  修道院、教堂、酒店、奥斯曼风格的断垣残壁,皆是达尔林普尔观摩的拜占庭艺术瑰宝。

  作为一份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或许无缘一窥莫斯克斯的《精神草地》中描述的拜占庭帝国该是怎样的繁华盛景。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有天堂,天堂应如是。

  一言以蔽之,以土耳其为代表的地中海国家及地区都曾是拜占庭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它们见证了一个古老帝国的兴衰。让我们跟随苏格兰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的脚步,追寻昔日拜占庭的余晖……

  —— The end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