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7 09: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疯子自由》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一):为自由而战

  “皮内而就像一只小白兔只身前往大灰狼的窝。”

  整个故事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恰到好处。当面对大量的精神病人时,皮内而想的不是逃避,而是以医生的耐心态度,想要医治好他们。

  皮内而喜欢自由,所以想要尽可能把自由带给所有人。就是这样,当所有人都认为把病人锁在像笼子一样的病房里时,皮内而想的是如何把他们解救出来,他是一位称职的医生,但是他的立场好像一直紧紧的与病人们站在一起。

  “心灵医生”的称号对皮内而来说恰到好处,当一个国家所有医生和医院都致力于以武力和强制措施治疗精神病人时,皮内而却坐下来和他们对话,和他们谈心,和他们平等交流,用直击心灵的方式,看透病人的本质,改变着他们,潜移默化的治愈着他们。如果说常规方式是硬,那皮内而医生是柔。

  故事中的“巨人”感动到很多人。一位得病前勇猛无比的中将先生,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轻松击退敌人,却无法挽救士兵的死亡,甚至是眼睁睁见证着自己的手下人一个一个离去,他陷入深深的自责,所以他暴力,冲动,易怒,喜爱打人,之前的医生在医治时都经受了“巨人”的拳头,直到皮内而来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谈话,感化了“巨人”,让他放下戒备,放下自责,放下曾经的痛苦,真实的向皮内而讲述自己的遭遇,并在医治下恢复成为理智且平静的人。

  “巨人”的实例是皮内而医术很直接的体现,但这个例子让我想到生活中好多事情。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是不是都在用强硬的态度和规则教我们做事,他们设立了一条又一条想要我们完成的任务,我们只需完成任务就好,至于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创造都不重要。但作为一个人,必要的是受到尊重,而平等的对话是尊重的前提,很多大人都没有做到。

  除了关于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背景的描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故事的发生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精神病院的围墙像是一堵隔离两个世界的墙,墙内和墙外是两个世界。墙内是关于精神的压迫,墙外是关于肉体的压迫。相同之处是墙内外的大家都是为了自由而战。

  整体来说,主人公皮内而是个十足的好人,按传记来说是优秀的。如果按小说读的话,就少了冲突,和情节的起伏。不过文字是好看的,描写也很在线,值得一读。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二):《疯子的自由》

  疯子需要自由吗?——需要

  合上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自由、平等 、爱”这样的词语,现实中我们所深处的这个社会,是文明的,对于自由,平等,和爱的追求,在某些意义上达到了。思绪再回到书中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普通人世界,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下围墙内的精神病收容所,先来说说收容所,充斥着不安的那个地方住着“幻想自己是中将,却要杀戮一切中将的病人”,还住着“幻想是自己国王,要求所有人臣服并下跪于他 的病人”,还住着“热忱于修钟表,却憎恶有女伴的男人 的病人”... 形形色色的病人构筑了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

  在菲利普.皮内尔医生没有到来时,这些病人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他们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狭小的空间,身上被锁着铁链,被灌以泻药,还得生活在一堆排泄物之中,或被放血治疗,或被沐浴疗法。他们是一群精神上生病的人,却不能和身体生病的人被同等对待,冬季没有足够的被子和衣服,被冻得泛白的肚皮,永远吃不饱,像动物一样吼叫着,痛苦着。对于这些人的遭遇,谁读了都会抱之于同情。可为什么精神病院里有这么多的管理人员,却对此都熟视无睹。是因为他们狠心?其实不是,是习惯,当他们见惯了失去控制的精神病患的混乱行为,每天都在担心会不会发生意外,造成管理人员或者其他病人死亡,一面要克服自己的恐惧,一面还要喂饱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工作实属不易。读到这,你想到了什么呢?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所面对的情况,是否也有些类似? 我很崇拜菲利普医生的思想,他包容,但他不是圣母心,他能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他还能读懂每个气势汹汹看似自私的人内心深处的害怕,因为他能看到这些背后的东西,所以他才更理解,更平和。他在用他的爱为这些“疯子”找回理智,找回自由。当然,这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当你自己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有多不易。可当我看到曾经充满仇恨的舍万热在天空下开始唱军歌,当我看到那位老仆人开始穿戴整齐,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工作,当我看到修钟表的年轻人开始为人们服务,我开始感叹爱的力量,菲利普医生的爱,不是评判,不是奉献,而是理解与尊重。

  而在收容所外的所谓的“普通人”生活的世界,法国大革命正进行地如火如荼。一群狂热分子,将国王送上断头台,他们坚持着自认为的真理,却又充满了偏见,革命下的暴乱,怀疑,躲避,都在暗示着这个现实世界也到处都是疯子。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断头台上流满了鲜血,好多人急忙跑过去,用手帕或纸片浸染由尸身流出的血液,给这悲剧性事件留个纪念,或是拿来在日后做可耻的交易用。”这与疯人院又有什么区别呢?被追捕逼至死亡角落的孔多塞先生,却仍然相信着人类精神在进步。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之死,生活在混乱的时代,他的死是悲壮的,且是充满着正义的。

  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苦恼或幸福里,我们追寻着自己的命运,可说到底,都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都带着枷锁,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或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总是活在做为人的局限里,总认为这个时代不是那么地包容,但它已经在进步了,不是吗?相信光明总比相信黑暗更深刻,不是吗?若我们自己能多冲破一些自己观念里的枷锁,会获得一小片自由,那么对于世界来说,不就是一大片自由吗?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三):《疯子的自由》|爱可以治愈一切

  王宝强主演的电影《Hello,树先生》于2011年上映,该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2,讲述的是一位仿佛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精神病人”的故事。 莱昂纳多的《禁闭岛》是我前几年看过的一部超级震撼的悬疑电影。男主泰迪去往禁闭岛苦苦寻找杀害自己妻子的真凶,而真相是:那位凶手就是他自己。电影中的男主也是一位精神严重失常的人。 这次,我带大家走进1789年的一所疯人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世界。 《疯子的自由》一书以日记体的形式,时代大背景是18 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大革命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社会激流涌荡,人人似癫如狂。在这个举世皆疯狂的岁月里,那些被送进疯人院的“疯子”,因为一位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的到来,逐渐改变了卑微如草芥的命运,重获尊严与自由。 本书作者是法国的弗朗索瓦·勒洛尔,他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著有《无处不在的人格》、《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等。 ①.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 书中有一位让我读到咬牙切齿的医生巴朗东,他作为一位医生,面对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式却是放血、淋浴、强力泻药等等这类惨绝人寰的不人道方式。他不仅不觉得罪过,反而变本加厉,毫无人性可言。院长贝洛姆为了一己私欲,也在暗中默认这些行为的发生。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精神病人也是人,也应当享有做人的最基本权利! “精神病患者”也需要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我们同生同长于这个世界,他们可能只是不那么幸运了一点儿。 这让我想起罗翔老师曾说过:我们无论走到何等的高位都应该保持谦卑。我们的财富的多寡,智商的高低,机遇的降临,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就,我们如果侥幸成为了“人上人”,就应该积极地回馈社会,而不是鄙视其他人。 ②.唤醒我们心灵的,使我们摆脱疯狂的,唯有爱 菲利普•皮内尔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疯人院”里的“疯子”,更是对麻木甚至残忍的“普通人”的治疗。 菲利普医生尽心尽力地治疗精神错乱者们,他不止是用技术,同时也在用爱,用心,用善。他为“疯子”争取尊重与自由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他对待病患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 多点同情,多点互相扶持,多点关爱,多点感同身受,对“疯子”如此,对待其他弱势群体也要如此。而菲利普医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解除了铐在人们心灵上的枷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书中讲到“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如果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只有内心向善,充满爱,相信爱,这份心底的爱意一定可以战胜一切,也可以对抗自己内心深处的疯狂。 ☞写在最后 《疯子的自由》是一本治愈系小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书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还萦绕在我脑海,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过自己的影子,却又觉得不一样。这本书的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疯子”一词有些许沉重,但是“自由”一词又让我们看到希望,在精神层面上,这本书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封面

  目录

  内页插图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四):人人生而平等,疯子也要自由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社会动荡不安,人人似癫如狂,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一隅,有一个真正的疯人院,里面住着有各种问题的真“疯子”,他们被铁链锁着,被杂役关着,除了维持人体基本机能的吃喝拉撒睡,空余时间不是在接受淋浴、放血这类残酷的治疗,就是在被控制中度过,他们有什么自由?

  法国精神科医师兼作家弗朗索瓦·勒洛尔在《疯子的自由》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精神病院,他以法国精神病学家菲利普·皮内尔为原型,书写了他为精神病患者争取自由的事例。“疯子”尽管身处枷锁之中,仍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菲利普·皮内尔是现代精神医学之父,是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的先驱。他于1745年出生于法国一个乡村家庭,父母皆有医生背景。他自己在二十五岁时开始学医,并于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真正让他开始对精神病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是他患有精神病的朋友因病发作逃出病院而自杀。他觉得这是医院管理不善,并决心从事精神病学研究。

  小说中的皮内尔正在一家疗养院任主治医生,院里有一个与他截然不同的同事巴朗东,尤其喜欢用淋浴和放血以及强力泻药这些费用高昂却更不合理的方法来治疗病人。不管在这种治疗过程中,遭到病人怎样的否定和反抗,他也不会停手,直到放血殆尽,失去力气。他要的效果就是安静,不闹事。在他眼中,病人似乎是得了狂犬病的狗,随时会发疯咬人,而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院长贝洛姆似乎很喜欢这样的医生,用这样的方式治疗病人,显而易见不会治好任何一个病人。这样就可以让病人长久住下去,可以让他们及其家人源源不断提供膳宿费。皮内尔在这样的精神病院治疗精神病人,想要找到有同类思想同等理念的人太困难了。

  皮内尔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是,“不应该把精神病患当做罪犯来惩罚,他们是病人,承受着病痛的煎熬,我们怎样对待肉体生病的人,也应该怎样对待脑袋生病的人。”“所有人,包括那些疯了的人,都应该享有公正和自由。”

  他在演讲中是这么说的,在实践的治疗中也是这么做的。他后来任职的比塞特收容所,有好几个只存在于自己幻想世界的躁狂精神病患者,有英国贵族的老仆人,有失去心仪对象的年轻男人,有认为自己是世界之王的破产商人,有把自己当作将军的军团下士……他们每个人都被单独关在房间里,戴着锁链,吃喝拉撒都在位置上,房间里充斥着各种奇怪的味道,说是圈养的猪也差不了多少,没有行动自由,终日困于暗黑的小屋中。

  皮内尔到这里后,一一见了每一个人。了解他们的病历和以前发生的故事,极具耐心的观察他们,和他们交流。当然一开始没有办法正常交流,只是对他们讲话,问一些他们可能能理解的问题。从他们的过往经历中总是能理解一些他们的行事逻辑,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找到致病的根本原因,往正常的行为逻辑方向引导,当他们逐步纠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就一点点解开他们身上的枷锁,把他们从自成一体的逻辑闭环中释放出来,只至解开锁链,让他们能在院里自由散步。

  有这样一个场景:太阳升起,屋顶折射着阳光,英国老人,没有铁链,一身轻松,仰望着天空,他试着走了几步,仰天哭出声来。他呢喃着:多美呀……多美呀!这一天,这一时刻,让周围的人都感觉到:启蒙的亮光照进了疯人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