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长型养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成长型养育》读后感精选

2022-05-22 09: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长型养育》读后感精选

  《成长养育》是一本由汤维著作,58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型养育》读后感(一):为人父母,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

  作为父母,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境。孩子哭了,到底抱还是不抱?让孩子晒太阳又要给孩子防晒,那到底晒还是不晒呢?宝宝是瘦一点好还是胖一点好呢?有没有一个靠谱的标准?昂贵的早教班,到底该不该去?父母能在家给孩子做早教吗?

  有的专家就说抱会把孩子宠坏,也有的专家说不抱孩子就会丧失安全感。

  类似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分歧也越来越大。大家对于这些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是一筹莫展。

  但是有个道理我们是明白的,那就是人生下来不是什么都知道的,是靠后天的学习得到的。同样,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也不是天生的,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型养育》这本书就是讲这个道理。

  《成长型养育》这本书的作者汤唯,也称萌妈,在书中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做。汤唯是何人?她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积极教养讲师,知乎母婴类大V,知乎儿童教育话题优秀答主,“丁香妈妈”平台签约作者,《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 《父母世界》年度影响力父母,“萌妈小教室”创始人。她曾经帮助百万妈妈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与迷茫。此书就是作者的新作。

  在《成长型养育》这本书中,作者划分为5个板块的内容来说明如何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和孩子一块儿成长。

  在书中作者认为智力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就能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挑战的看法,从而让孩子不断重塑智力的上限成为更优秀的人。

  一个充斥着责罚和羞辱的环境无疑令人恐惧,一个满是赞美和表扬的温室也无法育出两种唯有成长型养育的土壤,才能养育出一颗内心强大不断适应环境和追求卓越的树苗。

  那么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成长型思维,不是盲目的相信有努力就有回报,成长型养育是帮助孩子突破过去的认知,促进道德感的建立和内化,更好的面对失败,同时掌握必要学习技巧的一种养育选择。

  但书中告诉我们,成长型思维并非孩子成绩提高的灵丹妙药,家长必须先对孩子的作业进行仔细指导,并提供适合的脚手架,再来称赞他们为解答问题而付出的努力,这种成长型养育和具体的学习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并主动学习。

  成长型养育不仅是为了塑造学习上积极努力的孩子,更是要培养终身成长的人,在学习之外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机会无处不在,更是需要父母的用心和付出。

  在本书当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传说故事比如说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有先天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雕琢。

  作者还引用了王安石所写的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还把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朗朗的故事说给大家,一再告诉我作为父母的人,天才靠的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99%的汗水,也就是来自持续的努力。

  书中也引用了清代的彭端淑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言文《为学》。 在这个引用再引用的这个故事当中,告诉我们重点要去做,也就是思维的改变和行动力。

  当然这里边也有作者身边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凡凡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当然还有身边的其他一些孩子的例子。作者其实也就是告诉我所有的家长,如果让孩子成长,必须自己先成长,和孩子一块儿成长。

  这本书由古谈到今,讲述了父母必须要具有成长型思维,才能做到和孩子一块成长。

  当然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里边的理论,也给了大家一定的指导方法。比如说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小学的三年级是一个坎儿,那对于这个时候的家长应该怎么去做?书中说的非常详细。幼儿园小学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以及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在孩子的这个成长过程当中,让大家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学习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学习的基础。

  当然在这本书当中不仅仅有关于对于孩子学习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当中让孩子先成人,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是关注加积极行为等于更多的积极行为。

  我们经常说让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当然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孩子边成长边成才。

  做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其实就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

  《成长型养育》读后感(二):3个学习中的成长型养育方法,让你的孩子更加优秀

  作为一个宝妈,你家孩子是不是也会这样?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不是很苦恼,又很无奈,明明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结果却记不住。明明孩子已经听懂,也很简单,为什么成绩却不理想。

  作为家长,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好,因此每个家长都会尽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可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当结果不理想时,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更大,这不得不让人开始反省,难道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错了?还是孩子不适合这样的学习强度……面对这样的困惑,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知乎儿童教育话题优秀答主汤维,在《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学习力》一书中指出: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父母将成长型养育和具体的学习策略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学习,并快速地成长起来。

  我从书中总结了三个学习中的成长型养育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养育出更优秀的孩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要想让孩子学得轻松,记得住。首先,我们必须要和孩子一起了解学习的过程和周期,因为,只有当孩子知道自己在每个阶段应该如何努力,有了方向和目标之后,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学习的过程通常由许多的小循环组成,每一个小循环都包含四个环节:具体感知、开始探索、反复探究、实际应用。

  在感知阶段,当孩子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刚开始时孩子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并不多,如果出现错误的情况,那其实就是孩子没记住。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第一天对这个知识点练习3次,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各复习一次,一周后再复习一次,通过这种科学重复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强化记忆。

  当学习的过程从感知阶段过渡到探索阶段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运用图文记忆的方式,将知识点画成一幅图,比如“墙角数枝梅”,我们可以画出墙的一角和几枝梅花,并且加上颜色,这样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住这句诗。还可以调动孩子的五感,可以带着孩子通过仔细观察图文中的内容,主动演绎图文中的景象,让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

  当学习进入探究阶段时,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一起去归纳总结,将每个字之间的联系,每个句子之间的关系都理解清楚。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一样,不管超市内有多少东西,我们都能轻松地找到,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摆放在那里,我们只要根据不同的指示去找就可以了。

  最后当我们的学习进入到应用阶段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从阅读中去读出每个知识点的意思,每个字、词、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让孩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和快乐。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天才,都是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在每个学习的周期内,应该如何积累经验和知识,最终才收获了别人无法拥有的成绩。

  知道了这点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支持与帮助。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方法:做孩子的脚手架,提供与孩子年龄和学习情况相符的支持。

  相信大家对于“脚手架”都不会陌生,它就是我们在建房子时,用钢管或竹子搭建在房子外面的支架。这种支架都是临时的,等房子盖好之后就会拆除。但在整个建房子的过程中,它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当孩子碰到难题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拆解难题,降低难度,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难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脚手架”。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出建议,当孩子碰到不会做的题时,家长可以提示或者提供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道题的意思。

  其次,如果题型确实太难,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不同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个题型的解法。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最后,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有时孩子并不需要我们帮他解题,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对他的肯定与鼓励。所以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通过称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以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你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只要让他在合适的环境里成长,他都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具备对孩子因材施教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第三个方法: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特点,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效果才能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每个人从小就学过“勤能补拙”的古文。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努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有时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孩子怎么努力,都考不到好成绩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家长了解自家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我们有些孩子喜欢互动,在课堂上喜欢积极举手发言,如果没有被老师点名,他就会很失落,这时就需要父母及时地安抚孩子。像这类孩子,他还特别有主见,喜欢自由探索,在课外的会自己去搜集、查阅资料,自己挑选学习素材。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选择学习方式,多多鼓励孩子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

  而有些孩子则刚好相反,比较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这需要父母给孩子安排固定的学习方式,带着孩子以同样的流程去预习、复习、学习。

  还有一些孩子呢,是属于思索型和冲动型。思索型的孩子反应比较慢,学习进度自然也会比较慢。而冲动型的孩子呢,在课堂上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但做题时会比较粗心,这时父母就需要让孩子通过科学的复习,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就需要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习特点,给孩子提供对应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在学习型成长养育的父母需要掌握的三个方法,通过了解学习的过程和周期,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给孩子提供与年龄和学习情况相符的支持,做孩子的脚手架;了解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特点,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关于成长型养育,作者在书中还给出很多的方法和建议,如果你也正在为如何养育孩子而发愁,建议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学习力》可以和你一起,帮助你的孩子把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化作机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最终成长为更优秀的孩子。

  《成长型养育》读后感(三):孩子处处比不过别人,是孩子智力不如人,还是你不会教?

  “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在小学开始必保的前三名?在4岁开始练钢琴?在3岁开始学画画?......

  都不是!

  妞妞妈妈带着7个月的妞妞到妇幼保健院参加婴幼儿智力测试,妞妞接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

  医生根据固定的项目安排逐一进行了测试,包括翻身情况、坐稳情况、递拿积木情况、表达谢谢再见等情况。

  很快,成绩出来了。妈妈们拿着成绩单相互比较着,成绩高的妈妈笑逐颜开,认定孩子很聪明;成绩低的妈妈忧心忡忡,认为孩子智力不如别人,仿佛孩子的人生也被写在了这张成绩单上。

  当然,这样的比较不是只有这一次,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类似的比较无处不在。人家的孩子都会走路了,我家的还站不稳;人家的孩子都会说一整句话了,我家的才刚刚会叫妈妈;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奥数竞赛中获得名次了,我家的却连书本上的知识还弄不懂......

  从此,“智力没有别人高”这座大山压在了孩子的肩上,压在了家长的心头。

  02

  真的是这样吗?智力真的是一个人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提出,智力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变化情况和家长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在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中,AB两组孩子都接受了一组智力测试游戏。结束后,A组孩子得到夸奖,”你做得太棒了,你真聪明”;B组孩子得到了另一种夸奖,“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随后,第二组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拥有是否选择参加的权力,结果是A组孩子选择了拒绝,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担心如果下一组游戏失败,会失去这个“标签”。B组孩子则选择了继续游戏,因为他们得到的“标签”是“努力”,他们认为自己越努力就能得到越多的表扬。

  接下来的第三组游戏,孩子们需要全员参加,而且这组游戏难度有了提升。

  惊奇的结果出现了,A组孩子出现了心态崩溃的状态,一面懊恼无法完成游戏,一面陷入“我不再聪明了”的失落情绪中。B组孩子则不断进行尝试,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够努力,就一定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这项实验其实也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缩影,成长中被夸“聪明”更多的孩子,往往拥有“固定型思维”,守着“聪明”的标签活在舒适区;而被夸“努力”更多的孩子,往往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突破新的挑战,成为人们口中的“潜力股”。

  这个观点在《成长型养育》一书中,有深刻的解读。本书的作者汤维,作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在书中就成长型养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多维度案例加上通俗易懂的实操方法,让成长型养育变得易懂易学易操作。

  成长型养育,顾名思义就是养育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在不同的家庭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养育方式。但是能够满足下面这两点的家庭,你们的养育方式最接近“成长型养育”。

  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项在恒河猴身上进行的实验。

  研究人员用柔软的绒布做成“替代妈妈”,并和恒河猴放置在同一个房间里。恒河猴会以“替代妈妈”为中心,在房间里探索。如果将“替代妈妈”拿走,恒河猴往往会停止探索,甚至蹲下、摇摆、尖叫和哭泣。

  这项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替代妈妈”在场,恒河猴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在房间里进行自由探索,发现新事物。没有“替代妈妈”在场,恒河猴没有安全感,陷入深深的恐惧中,不但不会去探索,连一份安静的情绪都不会有。

  恒河猴感受的安全感,和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给的安全感是一样的。这份安全感让孩子有了踏出第一步的勇气,也是孩子敢于不断试错的资本。

  人们常说“成长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成长就是一个试错后继续寻找新方法的过程”。

  对于孩子而言,错误一直伴随着整个童年。“把大积木放在小积木上”、“把左脚的鞋子穿在右脚上”、“数学卷子上大大的红×”......

  这样的事情,在家长眼中是“错误”,于孩子而言,是“过程”。

  选择制止或批评孩子,并代替他把事情“做好”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直面错误的机会,直接终止了孩子试错的进程。让孩子以为积木搭到这里就停止了,接下来由妈妈来完成;数学题真讨厌,都是因为它,妈妈才批评我,以后我再也不做数学题了。

  懂得成长型教育的家长会选择鼓励孩子重新来过,让孩子一次次去摸索规律,直到找到答案。

  孩子或许听不懂“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思,但孩子一定明白亲自把积木搭好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情。

  所以,允许犯错、允许重来,给孩子再多一次努力的机会,才能培养出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二、陪孩子一起努力

  往往从“犯了错”到“努力再来一次”的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孩子,错误和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他不愿意或不知道该如何再来一次。

  2岁的童童开始尝试搭4层积木了,这比之前搭2层的难度大多了。每次到第3层就会塌,反复多次后,他开始抓起积木四处乱扔,以发泄自己的挫败感和沮丧。

  妈妈对他说:“刚刚我看到你努力地让前面几块积木对齐了,这样似乎看起来更稳了,你要继续试试吗?”

  童童重新捡起了积木,尽力让每一块积木都对齐,果然,成功地搭好了第3层和第4层。

  童童妈妈的话肯定了童童刚刚的努力,给了他继续下去的信心。并且通过适当的方法提示,引导孩子继续完成挑战。

  陪孩子一起努力,家长不但要给孩子方法引导,也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反馈,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

  一旦发现孩子持续努力的时间过长,要适时引导孩子停下来一会儿,给自己一个反思和放松的空间。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孩子的成长是这样,家长养育孩子更是这样,将目标放长远,孩子才不会止步眼前的困境裹足不前。

  满足了成长型养育的两点要素,不等于已经做好了成长型养育。

  成长型养育不是一句空话,它不是让我们告诉孩子:”你要相信你自己,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办不成的。“

  关于如何做到成长型养育,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一、告诉孩子大脑是可塑的,并用积极、具体的鼓励给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大脑会一直创造新的神经通路,以适应新的体验、学习新的信息并创造新的记忆。这种大脑可变化的特点,被称为大脑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会通过能力的改变体现出来,而能力恰恰是受大脑神经控制的。

  通过长期的行为塑造可以改变大脑神经,从而提高能力。关于这一点,欧阳修《卖油翁》中的卖油老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古代的陈尧咨自认擅长射箭,一天在后院射箭时,十支箭射进去八九支,自己很得意。路过一个卖油的老头看到了,没有大加赞赏,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生气地去质问他为什么不夸奖自己,老头没有直接回答他,娴熟地取出一个葫芦,放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勺子里的油通过铜钱缓缓注入葫芦,丝毫没有沾到铜钱。

  结束后,老头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无他,唯手熟耳”。

  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将这其中和大脑神经可塑的关系讲清楚,对孩子而言,会是莫大的鼓舞。

  孩子明白了大脑是可塑的,就知道了,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于是,孩子开始不断地努力。

  此时家长的作用并没有结束,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挫折,父母及时给与合适的鼓励是重要且必要的。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鼓励和奖励是不同的。

  在现代家庭养育中,积分、礼物甚至金钱的奖励机制普及率很高,家长通过奖励表达自己的满意,孩子通过奖励发现努力的目的。

  这种奖励和惩罚一样,只会带来短期的效果,但于长期而言,却是非常不利。

  奖励表达了肯定,也助长了孩子的“得失感”。“表现好”等于“奖励”,一旦“奖励”中断,好的表现也会随之消失。

  这里所说的鼓励,是一种“节点化”的具体鼓励。

  比如:你刚刚弹奏的那段曲子,投入了感情和热情,所以听起来特别优美。

  刚刚我看你把积木对齐了,果然积木就更稳了。

  这样的鼓励,实际上是在孩子做事时给予适宜的引导,让孩子留意到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并能用正确、积极的策略继续努力。

  二、帮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并教会他如何进行失败后的沟通。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仅仅在做得好的地方进行“锦上添花”的鼓励是不够的。更多的进步,源于孩子面对错误时的态度和做法,这是遵从成长型养育法的父母必须要教会孩子的一项技能。

  成长型养育鼓励父母管教孩子,而非惩罚孩子。

  惩罚是让孩子知道因为犯错而受苦,是向后看的行为。

  管教则是教孩子下次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是向前看的行为。

  然然带了个新玩具到学校,果果看见了也想玩。见然然不愿意分享给他,果果动手抢走了玩具。然然也不甘示弱,要抢回玩具,两个人动手打了起来。

  回到家里,果果妈妈很生气,打了果果。果果哭着问:“为什么你们能打我,我就不能打别人?”

  妈妈一时语塞,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教育小孩子。”

  果果说:“那下次我也去教育妹妹。”

  果果妈妈显然是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犯错这件事,得到的结果就是果果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想着如何去运用这一“权力”。

  然然回到家里,妈妈同样问了他这件事。然然向妈妈讲述了整个过程。

  妈妈听完后说:“原来是这样。那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然然说:“我现在很伤心,还有点难过。”

  妈妈问道:”那你还会把玩具带到学校去吗?我记得学校似乎规定了不让带玩具过去呀......“

  然然点点头说:”不会了,我会记住这个教训的。“

  然然妈妈和然然进行了沟通,通过提醒的方式帮然然回忆起学校的规定,让然然意识到如果自己不破坏学校的规矩,就不会发生今天的一幕。

  然然没有遭到批评和打骂,但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选择了勇敢面对,这就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该有的表现。

  成长的路上往往会有更大的失利,面对孩子因为失利而产生的挫败情绪,家长不要一味地用”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来鼓励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第一是给予简单的信息反馈,例如”结束了,我们去休息一下“,帮孩子从失败和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第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帮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找到新策略。

  三、帮孩子拆解难题、建立信心,培养抗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

  2岁的童童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看到遥遥无尽的路,童童就感觉会很累,就让妈妈抱。

  妈妈想了想对她说:”咱们玩个游戏吧,我们比比看,谁先跑到路灯那里好吗?“

  童童开心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跑到了第一盏路灯,她们发现了下一盏路灯,比赛一路进行下去,童童也独立走完了这段路。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问题出现,如果当作是一个大难题,很容易畏难。父母适时帮孩子进行难题分解,会让孩子看到希望,建立信心。

  孩子的成长不怕遇到困难,只怕受挫后没有恢复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被称为抗受挫能力,也叫逆商。

  正视困难,努力思考,让孩子能在顺境逆境中自由切换、自然应对,也造就了孩子良好的心理弹性。家长着力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遇到挫折时,孩子就不会轻言放弃。

  在《成长型养育》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

  的确,成长型思维的受众不单单是孩子,更应该包括家长。保持成长型思维,就是保持了一颗年轻态的心,用好奇心做驱动,我们就会一直与这个世界同频。

  为孩子谋划未来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家长也和孩子共同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成长型养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