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送行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送行人读后感1000字

2022-05-31 09: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送行人读后感1000字

  《送行人》是一本由王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行人》读后感(一):《送行人》|看尽逝者百态 识尽人间冷暖

  “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

  《送行人》就给我们打开了殡仪馆的大门,让我们详细了解了这个平时不愿,甚至忌讳提及的地方。我们知道了这里面不同的分工以及工作细节,更理解了这种职业的辛酸,让我们多了一份尊敬,更多了理解与包容。

  整本书读下来,作者对于殡仪馆场景的介绍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对于每个故事的描述都让人有种看现场采访,听当事人娓娓道来的感觉。何为纪录片,相信大家都知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而《送行人》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

  殡仪馆有“六个师”——尸体接运师、化妆整容师、尸体防腐师、殡葬礼仪师,尸体火化师、墓地管理师。

  1、 移风易俗之前这个南方城市还没实行火化,移风易俗后慢慢开始,更是有“老邱”这样一个人靠着奋不顾身的劲头让火化才逐渐地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接受。可多年以后老邱病逝,他的家人连个像样的告别仪式都没有给他办,就是因为有人说他的病是报应,说他把那么多人弄去火化了,这罪过深重,是活该。

  一个新的殡仪馆从选址到建成的艰辛也被作者一一揭示出来。

  由此看来,每种新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人付出努力和代价的。

  2、 书上的主人公就是尸体接运师、化妆整容师,这需要胆子大,有力气,会开车,修车,有化妆技术,里面的学问真的是多了去了。而且还分级别,是要考级的。可是他因为这份职业老婆不跟他同床睡,出去参加宴会都受排挤,而且很少出门。

  3、 主持告别仪式的司仪。一个好的司仪,要事先和家属沟通,要倾听家属的想法,要串联好告别仪式的各个环节,关键还要引导出家属的感情,让告别仪式更有意义,那才叫水平。而书中的司仪素敏后来离开了殡仪馆,去电台里谋事了。

  4、 尸体火化师李师傅因为儿子结婚,儿媳妇嫌他的职业说出去不好听,李师傅为了儿子还没有退休就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墓地管理师苗绣因为这份工作心理上压力太大,每天下班就去游泳,结果后来去做了游泳教练。

  他们要面对各式各样死去的人,出车祸的、病死的、自杀的、烧死的、有老的、小的、年轻的。书中讲了好多这样的例子,是主人公工作生涯中典型的、难忘的、有意义的、与众不同的一些事例。看过这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感动、或悲愤、或唏嘘、或惋惜、或惆怅,每个故事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正如书中写到的“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会经历几次亲人的死亡;而我们的工作,要每天面对死亡,不仅不能回避,甚至还要调整心态去迎接它。”

  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份工作,可以维持生活的稳定工作,可人们却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惧怕和忌惮”。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是有所改善的,殡仪网的兴起,还有大家对于这份稳定的工作不再排斥,甚至在大学有了这个专业,在文章的最后主人公想让儿子也去从事化妆整容师的职业,打报告给领导,本来很自信的事,可是没想到这工作竟然很热门,只能等待机会。

  艾约尔曾经说过“是工作使人生有味。”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工作。

  《送行人》读后感(二):一本描写殡葬人的工作手册

  《送行人》的内容注定让本书成为小众图书,只有真心关注殡葬业的读者,才会静心阅读。

  在中国谈论殡葬是忌讳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但大家都喜欢做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不去看就不会发生”。

  本书的作者王手,他觉得好的写作者,心里面都有自己的一块地方,邮票大小也好,碟子大小也好,长条的菱形的也好,这块地方就是他心中那点柔软的所在,是他自己的文学。

  这是我看王手老师的第一本书,如果不是看了封面的作者介绍,我真以为作者就是一名殡葬工作者。

  一位作家可以写很多题材,选择写死亡写殡葬人,还真是需要些勇气的。对生死的思考,每一位作家或多或少都有,但很少有作家认真去了解后,写这样一本详尽的《送行人》。

  我算是比较了解殡葬的,但书中写到的殡仪馆工作部分,还是被深深吸引。其中很多细节的描写,只有工作人员才能体会的艰辛与不被人理解的心酸。

  作者对殡仪馆的描写简单朴实却入木三分,“殡仪馆确实是一个安静的地方,除了哭声,好像发出一点点别的声音就会很突兀……给逝者送行,人们知道这是个肃穆的地方。到处都是神色凝重的人,轻手轻脚的人。”

  作者王手确实会写,他把一名殡葬员工的所思所想,工作的心态、家属的不理解都写得非常真实。

  也因为真实才感人。每一位殡葬人是为了生活,但并不是完全为了生活,才从事这份工作。

  死亡是大事,但被作者当成日常来写。阅读《送行人》,除了让读者可以不惧怕死亡,直面生死这些大道理意外,看到的是这个不被人熟知的特殊行业的内幕。

  《送行人》里没有电影《入殓师》的文艺范,而是从事殡葬这一行的从业者的故事。

  推行殡葬改革的老邱,因长年累月辛苦的工作得了糖尿病,糖尿病严重每周需要血透三次。老邱去世后却有人说他的病是报应,说他是活该。

  苗绣考的是化妆师的岗位,她在殡仪馆里却做不了入殓师,不是她的问题,而是入殓师的要求太严格。苗绣做不到胆子大,对尸体有感觉。就算是编制,她也辞去了殡仪馆的工作,当了一名游泳教练。

  火化间的李师傅,他是热爱火化事业,是殡仪馆的元老级人物。为了儿子的婚姻,选择离开了火化工作,虽然大家都很理解他,但李师傅心里还是觉得对不住殡仪馆。

  我觉得平淡是本书的特点,书中保持始终如一的述说,从头到尾阅读下来,不是对死的恐惧,而是对生的思考。

  《送行人》读后感(三):《送行人》:那些给予我们人生最后的尊重与守护的人啊

  死亡,曾经是人们十分忌讳、不愿过多提及的一个禁忌话题。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过: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对于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无法逾越的一个历程,死亡无可逃避,即使心怀恐惧焦虑,我们也只能去面对,去思考,去体验。

  如今关于死亡的话题、书籍和影视作品渐渐多见,也许这也代表着人们看待死亡有了更坦然和接纳的心态。

  之前曾阅读过一些与死亡话题有关的作品,如临终关怀医疗、善终守护师、遗物整理师等。通过这些特殊的职业,看到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展现的种种人性。

  如今这本《送行人》,则是以“我”的第一视角,以朴实细腻的语言讲述了殡仪馆这个特殊的单位和场所里发生的种种故事,既有一位位普通的工作人员的故事,也有那些一个接一个来到殡仪馆的逝者的故事,为我们打开这个离死亡最近的隐秘世界的大门。

  在殡仪馆里有这么一个被人轻视甚至是歧视的特殊群体——殡葬行业从业者。他们是接待死者家属的接待员、运送尸体的司机、给逝者清理和化妆的入殓师、尸体火化师、主持丧礼的司仪、墓地销售和管理人员、单位负责人……

  殡仪馆这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神秘地方,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正常的工作场所。他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既平常又与众不同,一系列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缺一不可,一环扣一环,构建起这个人们离开人世的最后一站,为逝者和家属提供妥帖的善后服务。

  他们是一群特殊职业的从业者,但也是兢兢业业工作、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的平凡人。他们埋头于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不得不被社会大众误解和歧视,被亲人和熟人避讳,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他们很多人因着各种原因而入行,初衷并非有着多高尚的理想追求,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专业人员,只不过是为着打一份工、赚点工资好好生活。殡仪馆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编制、解决工作岗位的事业单位。

  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一样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成为专业的殡葬行业从业者。

  “我”是一个入殓师,主要工作就是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前为尸体整理和化妆。其实在进入这个行业、来到这个单位之前,“我”是一个汽车修理工,因为工作认真、力气大、会开车,被殡仪馆的老师傅看中并“忽悠”了进来。

  刚开始“我”只是负责开车运送遗体,慢慢地就连清洗、消毒、冷藏、化妆等工作也一并做了,从“临时工”成为专业的入殓师,也成为“我”努力一生的工作,并影响了儿子的职业理想。

  苗绣是殡仪馆里不多见的美女,曾经做过很多工种,比如售票员、接待员、司仪等。后来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通过考试进入殡仪馆,有了事业编制。原本她的岗位是女入殓师,但单位领导担心她接受不了,还是很人性化地安排她去负责接待家属的工作而不用去面对尸体。

  到后来苗绣因为借调去其他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来,原来的岗位被别人顶掉,她便只能去墓地纪念园负责销售和管理工作,慢慢地也熟悉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热情地为前来挑选墓地的人们提供专业服务。

  人们在亲人离世后,身处殡仪馆这么一个肃穆的地方,面对亲人的遗体,心里总会生出许多哀伤,这些悲伤又往往会转化为怨气,向工作人员发泄出来。一直兢兢业业工作的“我”曾经因为把尸体放到工作台上时发出了声音而被家属投诉,因此倍感委屈。

  即使是身为领导的馆长也有着诸多的委屈。他的工作连孩子都不敢告诉,家人对他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朋友熟人的理解也十分片面,只有在有需要时才会找他帮忙,过后却当作不认识。就是想打个车回单位,司机都会拒载。去宾馆举办工作会议时还被人砸掉会务指示牌。

  种种的委屈,他们都要默默承受,继续埋头工作,为生者提供专业服务,为死者做好最后的守护。

  他们通过敬业的工作态度,专业细致的使用工具,为家属营造适宜的悼念氛围,展示了他们的专业性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维护心和归属感,也表达出他们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家属们的悲悯之心。

  有人说,真正的死亡不是死去,而是被遗忘。

  为了不遗忘逝去的亲人,我们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挑选一个环境舒适的墓地落葬,每年清明节进行拜祭,让我们的念想有了一个明确的承载之处,让我们悲伤的心得到一些抚慰。

  也许等将来轮到自己离开人世,被亲人送别时,也希望自己对这个地方不会感到恐惧和陌生,也能在这里得到人生最后的尊重和守护吧。

  送行人

  评价人数不足

  王手 / 2022 /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送行人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