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心雕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心雕草》读后感摘抄

2022-06-09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心雕草》读后感摘抄

  《文心雕草》是一本由马俊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4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草》读后感(一):古有《文心雕龙》,今有《文心雕草》,一草一木长在中国人的心里

  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讲究的是晴耕雨读、吟花弄月,而中国人更是从远古时代,就与各种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老的《诗经》,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有桃之夭夭,有兼葭苍苍,有采采芣苢,有芃芃其麦……造化运乎一心,诗情润于笔下,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毛诗品物图考》所说:“夫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当我们品味《诗经》之美时,实际上就是在体察万物之盛、欣于植物之美。

  如果说,《诗经》是一部由古人撰写的“植物人文小史”,那么,文学博士马俊江所著的《文心雕草》一书,则可以看作是在现代视角下解构的“植物人文小史”,其中讲述了草木在人世间的经历和故事,也讲述了我们的祖先与草木有关的、一种美好而丰盈的生活方式。

  在马博士看来,一草一木都与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有关,大到政治经济、时代风尚、历史变迁,小到人的饮食起居、岁时民俗、农业园艺、香道插花……可以说,中国人的日子,是随着春夏秋冬的脚步走的,是跟着花草树木一起过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中国人的幸福与快乐,始终伴随着人间草木——那是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栖居”!

  在这部清新可爱的书里,马博士旁征博引,从“三寸丁榖树皮”的“榖”字,讲到《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又讲到《诗经》里的“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榖”,继而讲到《山海经》里的神奇植物“迷榖”,从榖树皮中的“构胶”可以治疗皮癣,到榖树皮“其皮可绩为纻”,用来做榖皮衣,“甚坚好”。如此一番妙语连珠,着实为我们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

  类似的内容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一种名叫“天星星”的植物:“蒿草里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我在蒿草里面搜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了。”

  马博士告诉我们,“天星星”是东北方言,就是龙葵,《本草图经》把它叫做“老鸦眼睛草”,颇为有趣。而这种草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里就有出现:“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今河北谓之龙葵。”

  你看,在马博士慎密的考证下,通过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我们便仿佛与千年前的古人建立起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正是传承几千年而不绝的中国文化血脉么?

  或许,这就是马博士写这本《文心雕草》的深意所在吧:用草木纪念自己经历的生命种种,向文化先贤致敬。

  《文心雕草》读后感(二):《文心雕草》 |一本令人惊喜的植物人文小史

  岑参的边塞诗“北风卷地白草折”,白草是什么草?《长歌行》里的“青青园中葵”,你可知此葵非彼葵?古人夸女子貌美如花,你可知道“如”的又是什么花?没错,这本《文心雕草》可帮你解惑,打破你的知识壁垒。

  《文心雕草》是属于自然文学,是马俊江老师写的一部中国植物人文小史。分有《文与心》和《学与文》两辑,前有序后有后记,参考书目列出的书单更是令人感动。是的,是感动二字。作者对人间草木的热爱、对自然文字的敬畏,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草木,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文化史里。古籍里的草木传闻和段子,或许不仅仅是传闻,而是它真实的样子。只不过是朝代不同,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同,它的名字的叫法也随之不同,又或者一物多名或多物共用一名。就像现在人的名字一样,有同名同姓的,也有曾用名或者笔名网名之类的,是一笔密如蜘蛛网般的糊涂账。

  《文心雕草》里,作者不辞辛苦地理清了几十种草木的前世今生,整个考辩过程趣味十足又不缺乏诗意。梳理如此内容庞杂的草木历史,让草木经历着的人世变迁,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十分好读。

  进入人类视野的草木,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文化符号。梅树最初是以一棵果树的姿态走入人类的视野,是“青梅竹马”的树,而后演变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花树,成了风雅的象征。从果树变成花树,梅树还是那个梅树,只不过是人的关注点在变化,而这些细微的变化里,映照着的何尝不是是我们人类祖先的生活。先人的历史,后人听来已似神话。例如“焦尾琴”的故事,例如李渔对水仙的热爱。

  而这些细碎又美好的时光碎片,如果不把它们细致梳理,安放妥帖。历史的风沙里,这些美好只是点点的尘埃。写到此处,居然有些许沉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未来的未来,还有人会知道如火如荼的荼指的是哪种花穗么?还有人会对草木有这么大的热忱么?即便有,已经被踩进泥土里被冷落已久的故事,听来不仅是似神话了,大抵当被当做传说的更多。今人看古人的诗,总觉着古人比我们更爱田野或者荒原。科技在发展,我们在得到,我们也在失去。

  看到学者认真编写的草木小史,没有人云亦云,没有浮躁铜臭,上穷碧落下黄泉,纸背里尽是对草木故事和文化藏不住的热爱,竟然与有荣焉。我们也正在做着,给未来的书签。

  《文心雕草》并没有吊书袋子,而是把古人认识自然史的门道和趣事、古史与神话、自己身边的草和树的故事、认真地用心雕刻在这本书里了。但凡你的生命记忆里,有关于草木的故事,这都是一本让你驻足停留、心情愉悦的书。

  《文心雕草》读后感(三):草木芳华在人间

  我喜欢“乐府文化”,它挖掘的不为大众所知的作者,质量都很高。比如,写《秋园》的杨本芬,写《诗人十四个》的黄晓丹。现在又多了一位,就是《文心雕草》及其作者马俊江。追着红人和名家出书,自有道理,而有眼光和勇气的出版方真的太少了。

  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共同点,笔致都清淡平和、朴素无华,杨奶奶是天生的会说故事的人,而马俊江与黄晓丹都是研究中文的学者出身,可没有学究气,不雕琢,温婉絮语,而且是生活的、亲和力的,读他们作品的人会觉得亲切,沉浸其中而自得审美佳趣。

  从《诗经》到汪曾祺,从《山海经》到鲁迅兄弟,举凡《楚辞》《尔雅》、历代文赋诗词笔记杂谈、民间俗语传说故事、《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到今人如沈书枝的随笔……《文心雕草》讲述“中国人文植物小史”,引述的材料不可谓不多,然而读之不觉芜杂,能够感觉到作者在自然博物上投入的心力,因爱而熟悉,因爱而与草木成了友人,没有刻板严肃的学术腔调,没有轻薄草率的唐突之词,作者与读者也是友人,促膝清谈,分享他的喜悦。

  每个人的气质都藏在他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里,对马俊江也如此吧。马俊江是北人,70年代的北方孩子,先做了很多年的中学老师,然后才去读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现在落脚江南,做大学老师,教中国文学。阅读《文心雕草》,我能觉得他读书视野的广阔,而又不为书斋所困,他更欣喜于在野外、在水边、在田头,与植物们的相遇,也常常会想起幼时摘花斗草吃蔬果还有妈妈做的饭菜的情景。

  马俊江写梧桐。从《尚书》落笔,在书里遇见一棵树:“峄阳孤桐”。我仿佛也傻呆呆地站在那里,仰望,山头,一棵孤零零的高大的树。透纸而出,如画风景。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桐树。有些桐树给人造了屋子,有些桐树给人做了凤琴,有些桐树在春天开了花,桐花万里路,铺满了古书的纸页。古人之桐种类繁多,名目杂乱,搞不清楚啊,没关系,只须领略桐树的美。马俊江说《诗经》是少年的春歌集,多阳光,多生长,多幻想,多欢乐,葱茏的树,留在少年的世界里没有变老,几千年后,看书的人看见它遇见它,它还是挺拔、葱茏。他写得那样美,到了结尾,那一句:“梧桐树叶大,用来喂猪,猪也跟着大。”十余字,轻盈利落,忽然给辞藻祛了魅,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里。

  我爱这实实在在的人间气息。《文心雕草》写各种草木,采采卷耳,杨柳依依,青青水中蒲,中国古典文学从来不缺少花草的歌咏,今人写成的散文随笔更是填满了报刊书籍,可是,好多都美则美矣,缺少了一些仿佛灵魂的东西。《文心雕草》不一样,我读着读着,总是在感动,读到一半,就忍不住去各处网络平台推崇它的好,我与读友们说我一定会写书评与笔记,而我恐怕我写不出它的好。我果然写不出它的好,它太清澈干净了,而我太笨拙。

  马俊江说他喜欢汪曾祺的文章,字里人生一言以蔽之,就是从容。马俊江喜欢鲁迅兄弟写百草园、写植物的散文,说他们没有专业壁垒,喜读杂书,也没有实用文体和纯文艺之分,对天地万物皆有兴致,写来就是好文章。这种喜欢是有审美和心气的相契的,马俊江的文章也是融合了这些特点的,呈现给读者的是人人都能看懂的草木的气象和特征,每一句都像白描,素朴淡泊,没有编造的痕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汉语言的魅力就悄然流动了,那种底蕴丰富的中国味儿,返璞归真的淡之味,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

  《文心雕草》的主旨,本质上是一项美育,但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或作苦口婆心的劝导。马俊江追溯草木文化史,是以看风景的心态走进去的,就连正襟危坐的四书五经,他也觉得一样草木葱茏,自有古人的诗意生活。他只是让我们看,让我们张开心眼,看看天地万物,看看自然的树和自然的美,也许,会对生命,更多一些理解,更多一点深沉的热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