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许潜意识中,你期待孩子成为照顾你的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也许潜意识中,你期待孩子成为照顾你的人

2018-01-22 18:30:55 作者:胡慎之 阅读:载入中…

也许潜意识中,你期待孩子成为照顾你的人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胡慎之

  『用心养育,用爱陪伴

  对于网络上“陪孩子作业妈妈伤不起!”的话题网友们有很多不一样并令人忍俊不禁看法,虽然大多数人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讨论这个话题,但是其中的辛酸也着实让父母们感到疲倦

  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特别是一些公立学校,对孩子在学业上的培养非常重视。学校也会对家长做一些要求,比如家长必须陪同孩子做作业,或者家长要给孩子检查作业并签字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批改作业本来是老师责任,不应该让家长来承担。对此,老师们也表示很委屈希望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这话似乎并没有什么错误

  实际上,家长们对于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情倍感压力。有些孩子做作业要花两三个小时,这时,家长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孩子之所以厌学,不愿意做作业,实际上是对父母和老师的一种攻击。父母开始焦虑,想让孩子很好地完成作业,就会主动地陪伴孩子做作业。那么,在这里我们需要理清边界,作业是谁的责任,是谁是事情。

  其实,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认清,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尝试对孩子说:“这是你的作业,妈妈可以帮助你,但不能一直陪着你。从现在开始,你自己做作业,有困难的话,你需要尽力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妈妈一定会帮助你。”

  01

  之前有一位妈妈在网络上向我求助:“我上了一天班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还要陪孩子做两三个小时的作业,这让我有点力不从心。有时孩子还会开小差,东摸摸西摸摸,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看着自己心里特别焦虑烦躁,甚至会控制不住向孩子发脾气。发完脾气后,又对孩子感到很内疚,这种状态要怎么改善呢?”

  在这里可以看出,妈妈在回家后就进入了一个战斗的状态,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配合,那么自己的情绪就会不受控制地发泄出来。除此之外,当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不那么好时,从陪做作业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进入了备战状态。

  于是,我问了那位求助的妈妈几个问题

  我说:“当你的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一道题他不会做,或者做错了,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那位妈妈说:“觉得孩子太笨了,这么容易的题都会做错。”

  我说:“孩子之所以要去学习,是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因此,犯错是一定的。当你觉得孩子很笨时,你心目中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她说:“我从小到大学根本不需要人担心,而且也非常顺利,在各方面成绩很优秀,后来在工作上的能力不错,根本不需要爸爸妈妈操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第一、那位妈妈似乎把孩子和幼年的自己做了一个比较,同时也希望孩子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当孩子不能成为她想要的样子时,她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而无法承认这种挫败感时,就会用愤怒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对孩子而言,会感到不被承认和不被肯定

  第二、妈妈对孩子的抱怨,是想表达自己的委屈。

  当看到孩子没办法很好地配合你去完成作业的时候,你会想到自己的辛苦——工作太累了或者给老师陪笑脸,这时你会觉得很委屈,尽管你付出了那么多,孩子依然没有变得聪明,达不到你的理想状态,同时你会感到很挫败。

  第三、妈妈很难过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需要被照顾的心声

  工作上的压力让人很焦虑,希望这时家里有一个人配合自己,比如丈夫能够代替自己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是,丈夫的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那么,在这种无人分担压力的状态下,妈妈希望孩子能意识自己的问题,比如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孩子做到了这一点,妈妈就会感觉到被照顾。实际上,这时孩子成为了照顾妈妈的人,而这一切在妈妈懂事乖巧的幼年里并没有获得。

  孩子的懂事乖巧,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省心,原因是她并不觉得自己的父母能够很好地爱自己,于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爸爸妈妈的爱。

  如果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孩子会得到一种生存策略——让父母省心,比如,学业考一百分,或者拿到奖状,然后爸妈会说:“你真聪明,不用我们操心都能考那么好。”这时孩子才会在家里有存在感,爸爸妈妈才会关注她。但其实,孩子的内心孤单悲伤的,只是她没办法诉说。

  因此,在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这种无助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特别在自己很累的时候,就越希望孩子能够配合自己。这一刻,妈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

  02

  有一些妈妈虽然在取悦或者讨好身边的人,比如老师,但同时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认为这是向强势低头,也就意味着自己是软弱的,因此,对于讨好的对象会有一种强烈的愤怒感,但这种愤怒被压抑得很深。当很多妈妈在指责或者打骂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把自己内心的愤怒感和羞耻感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这样一个人。所以,当孩子做不好作业时,可能会看到的是一个愤怒或歇斯底里的妈妈。

  这实际上也可能是妈妈无法面对自己在曾经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糟糕体验。比如那位求助的妈妈和我说过,她之所以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她曾经被羞辱过,而羞辱她的恰恰是自己的亲生妈妈。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妈妈希望她能帮助家里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事情没有做好,妈妈就会用很难听的语言责怪她,羞辱她,久而久之,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这种感觉一直以来都被她压抑得很深,她努力地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或者好员工,希望从中被重视、被照顾。所以,当孩子没有体贴到她的努力和辛苦,没有好好配合自己写作业时,她是崩溃的。

  确实如此,有些妈妈只看到孩子没有做好的事情,并为此而感到难过,但这是孩子没有办法理解的。因为孩子太小了,他无法和妈妈有很好的共情,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是妈妈觉得自己太笨了或者妈妈生气了,从而认为妈妈不喜欢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总是给妈妈惹麻烦,那么自己可能是一个比较糟糕的人。

  这一切可能会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例如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不敢表达,而这些被压抑的东西会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丢三落四,拖延。

  03

  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关注,并且被认同。

  特别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孩子会因为被关注、被认同,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并且愿意积极地参与很多事情。但是当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孩子内心产生一种权力的斗争,就会和妈妈争夺这种权利——到底是我被看见,还是你被看见。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是一个八岁的男孩,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玩,那个孩子跟我说:“叔叔,你是心理学家,我妈妈她很暴躁,你说她是不是到更年期了?”然后我问:“为什么这样说?”他说:“你看啊,过一会儿我妈就要我去做作业了。其实我今天的作业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我的作业多不多,妈妈一定要我做够时间。”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会拖延,比如做两分钟的作业就会跑出来一趟,或者要妈妈陪着自己做作业。这时,妈妈和孩子已经进入一种权利的斗争了,就是你不让我看电视,那我也不让你陪客人聊天,所以,到底是孩子在控制着妈妈,还是妈妈在控制着孩子?

  当孩子通过权力斗争还是没办法获得认同,或者父母依然没有看见她内心的感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反叛,并进入了攻击的状态。

  这种战斗状态,是孩子想呈现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这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就会给父母出更多的难题,比如孩子会说:“妈妈你不是很厉害吗?怎么连这个也不会。”这很容易打破父母的自恋,甚至会让一些父母感到恼羞成怒

  04

  有一种情况,对于全职的妈妈来说,她需要在陪孩子做作业或者在家庭事务上获得价值认可,所以,哪怕孩子不用妈妈陪着,妈妈也会主动呆在一旁。

  曾经有一位全职妈妈向我这样抱怨:“我都没有一点私人时间,天天要陪着孩子做作业,还要干家务活。”

  我问她:“如果有一天孩子不用你陪着做作业,你也不用干家务了,你会做什么?”

  她忽然之间发现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之前的生活就像程序一样被设定好了,不能承受任何改变

  当我们意识边界存在的时候,责任就该被分摊。如果我们能更好赏识自己的孩子,并且信任他,那么是不是会发生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呢?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赞美赏识,让你期待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当你用心看见你的孩子时,要学会赏识他,孩子会在你的不断肯定和鼓励下,完成更高的目标。比如孩子原先是两个小时做完作业,但是今天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这时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肯定。孩子会感受到你的认可和肯定,由此更有动力越做越好。

  只有我们真正地认同孩子,孩子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心里有一个理想的孩子,那么看到现实中的孩子时,我们是皱着眉头的。

  作为父母来说,我们会欺骗自己说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没有想过可能你爱的不是现实的孩子,而是理想中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存在时,那么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其次,我们不应期待孩子来照顾我们的情绪。如果感到委屈或者难过时,我们要学会自己处理,而不是期待孩子成为照顾自己的人。

  最后,用心养育,用爱陪伴,更多的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否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陪伴需要爱时,我们再去审视在孩子做作业过程中自己的心理状态时,也许可以给自己一些启示——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成长。 

  胡慎之老师的两本新书马上就要面世了!

  《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0~3岁婴幼期)

  《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3~7岁儿童期)

  爸爸妈妈人手一本居家养孩必备!

  敬请期待~

  lt;The End>

推荐阅读

  ▼

  “影子爸爸”该如何回归家庭?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