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个时代,还需要杂志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这个时代,还需要杂志吗?

2022-04-19 03:34:44 作者:懂你的 来源:MINEFM 阅读:载入中…

这个时代,还需要杂志吗?

  01

  不久前,一本曾经陪伴长沙走过十年风雨的文艺生活读本《晨报周刊》正式宣布休刊。我是从朋友圈里看到朋友转发的推文才得知这个消息的。

  这条宣布休刊的推文也没有像预想那样引起全城热议,如果不是因为我在过去若干年间与它有过数次交集,恐怕也不会特意关注这个消息。

  十年前,超女、快男的热度从长沙开始席卷全国,十年后的长沙,酒吧、KTV、餐饮美食依旧大行其道,娱乐文化一波胜过一波,一本杂志停刊只是人们闲聊中的一个小插曲,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本杂志,毕竟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纸媒行业的的确确不太景气。

  这个世界一直在更迭,有新的潮流风生水起,就有旧的领域慢慢萧条。但对于我来说,是这本杂志构建了我对艺文长沙的最初印象。

  02

  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六七年前的一个秋天,在一堂无聊的马原课上,教授坐在讲台上念ppt,教室内的同学要么昏昏欲睡,要么忙着做小动作。

  这时候,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从书包里掏出两叠报纸,我凑上前瞥了一眼,还分了A版和B版。

  我问他这是什么报纸,他低声对我说:这是晨报周刊,在长沙很有名的呢。

  说罢,很大方地分了我一叠。那一堂课,马原我没听进去多少,倒是被手中的报纸吸引了。

  后来,我成了它的忠实读者,那时可真是便宜,2块钱就可以买两叠,A版负责生活,B版负责文艺。通过它,我开始慢慢了解这座我初来不久的城市。

  长沙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新潮的娱乐产业,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再后来,许多的小确幸和小确丧也开始在这里发生,这座城市是我们青春最初几年的背景地。

  我慢慢了解到,《晨报周刊》为推动这座城市的本土文化、艺术、传统、建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很多人说它是“长沙艺文的开创者”。

  它带着大家穿街过巷,去寻找最地道的长沙韵味,通过文字和镜头的解说,让大家认识“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的长沙人。

  这十年间,它在长沙做了很多事,也经历了很多故事,是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见证。

  03

  我是一名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往届的学长学姐都以能进入央视、卫视为荣。但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纸媒,所以我特别期待毕业后能成为一名杂志记者或编辑。

  学校图书馆有专门的期刊杂志阅览室,在那里,我读到了更多的杂志——从以时事文化报道见长的《凤凰周刊》,到以人物故事反映时代变迁的《南方人物周刊》,再到图片与文字并重的《中国国家地理》,每一份杂志都饱蘸着主创者的心血。

  它们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或许我的三观、审美、文学素养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它们既张扬一家之见也包容大家之言,每一份报纸杂志都代表其身后一个群体的态度和审美,虽然因为见解立场的不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主观臆断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它是很多人文学、美学、情感、生理、自然科学等的启蒙读物。

  形形色色的杂志,或年轻、活力、朝气,或深刻、厚重、敏锐,它们共同丰富了那么多人的精神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曾经火爆的事物逐渐没落,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我总觉得,那些传递给我们力量、给予我们憧憬的人和物,一定会对我们未来的走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04

  人渐渐长大,内心越来越浮躁,外界越来越嘈杂,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看一份报纸、翻一本杂志。

  我们很少再为偶得的好句子而欢欣雀跃,也很少能在书海中捕捉到瞬间的怦然心动。在快餐时代,阅读也变成碎片式的、浅层次的,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获得文字阅读的快感,这应该算是纸媒的一大悲哀。

  在《晨报周刊》休刊之前,《中国财富》《新视线》《外滩画报》等知名杂志也相继宣布停刊。

  曾经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杂志,有些永久停刊了,有些已经休刊但复刊时间未知,还有一些在销售和广告下滑的情况下艰难维持发行,颇有一腔孤勇的意味。

  但正是因为还有这样一群坚守信仰的前辈赐予力量,我才有勇气在别人问“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想当个作家或者杂志编辑。

  初心这个东西并非从一而终就被歌颂,我们在往后漫长的人生里,喜欢一个新的人,做一份新的工作,告别旧时的自己,都是无可厚非的事。

  我们没了曾经引以为豪的诺基亚n9,更多的人记住的是papi酱和咪蒙,满世界都在讲大数据、用户体验和移动互联网。落寞的杂志主创们,守着心里的烛火沿着河堤艰难前行。

  05

  但即便是再微弱的火把也可以照亮人心,学问、技艺、精神无不是这样薪火相传的。

  如今的我,早已经从岳麓山下的师范大学毕业,却未能如愿进入报社工作,而是选择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电视台打工。

  那晚看到《晨报周刊》休刊的消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打电话拜托长沙的朋友帮我买一本寄来,次日,朋友跑了好几个报刊亭都没能买到最新一期,报刊亭老板们都摇摇头说:已经很久没有人来买周刊了。

  我又去翻了翻它的推文,好在看到它们开的一间微店里有售,立刻下了单,两周后收到从长沙寄来的杂志。

  它早已从两大叠变成了8元的单行本。那一刻的感情像看到了久违的老友,迫不及待拆开外膜,翻开来阅读。

  编辑部名单反复看了好几遍,内心一阵阵感慨。

  那个曾与我在项目上有过合作的市场、那个我特别喜欢的专栏作者、那个曾经采访过我们的记者、那个对我说“加油年轻人”的前辈、那个说“我很喜欢MINEFM”的学妹……很多熟悉的名字都不见了。

  我不知道他们散落在何处,是否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由传统媒体兜兜转转做新媒体。

  错综复杂的感情到了我这里混成一锅粥,而我慢慢熬着,觉得每个人的心酸苦楚都别有其中滋味。

  06

  纸媒衰落,阅读低迷,故人远走,似乎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变数,同样在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人们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地球村的时代,人们跳槽、转业、换男女朋友显得稀松平常。

  这个时代,书墨印刷的味道被稀释了很多,我们还需要杂志吗?

  其实,我特别排斥有些人说的“纸媒已死”,轻率宣判死刑是很不厚道也很不负责任的。

  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网络,但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和良莠不齐的各类文章,使得很多人并没有积累到多少知识。反观杂志,它的文章经过层层筛选,相对有质量保障,它的内容经过选择、提炼、解读,方便有特殊需求的读者阅读,这些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朱熙在《所有孤独的行星都相遇》中写道:梦想从来不是什么堂皇漂亮的东西。它只是沉重的泥土下一颗干瘪到可怜的种子。甚至对旁人而言,如果它最终没有开出耀眼的花朵来,就什么也不是。但我自己知道自己心中栖居着怎样的星辰大海。

  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坚持去做,即便后来不得不遗憾退场,也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去爱这个世界。

  “明天会怎样”是一道代号为X的未解题,但任何时候,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平常心对待,就像《晨报周刊》的善意提醒:

  拥有一切,仍旧只是拥有生活;

  失去一切,依然没有失去生活。

  你有过“追杂志”的经历吗?

  欢迎在留言区里分享你的故事

  专栏 张琦|图片 黄河

  音乐《 A Model of the Universe 》

  MINEFM工作室 出品

  -

  投稿:hello@minefm.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