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秋琐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秋琐忆

2018-01-27 09:12:13 作者:龙眠清流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秋琐忆

  打开手机,一条条节日祝福短信接踵而至微信群里,朋友圈中,也都是与中秋相关文字大街上不时会见到有人拎着月饼走亲访友;更有众多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坐飞机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一时间,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庆气氛此时此刻,竟不由得想起自己幼时过中秋的情景来。

  旧时缺衣少食,年节的意义恐怕仅止于吃和穿上。孩子们对穿总是没有多少兴趣的,特别男孩,于是对于他们来说,年节的盼头就只剩下吃了。节日还未到来,他们就早早地期盼着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中秋节自然也是这样。

  印象中,老家一遇上特别的日子,总是要做粑的。过生日要做粑,出远门要做粑,过年过节更要做粑。三月三,吃蒿子粑;端午节,吃麦粉粑;过年,吃糯米粑;中秋节呢,则是米粉发粑。犹记得有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做粑做粑做做,做粑哪个七(吃),大粑嘎(家)里七(吃),小粑送隔壁。”

  每年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母亲开始为做粑作准备。她先是洗米淘米,然后将淘好的米铺在簸箕里晒干。这之后,在干完农活后的午间或晚间,父亲双手推着石磨,母亲则坐在磨旁下米,将晒好的米磨成细粉。到了节前的那天晚上,母亲动手发粑。她和好米粉,加上酵母和少许糖精,再反复使劲地揉来揉去。揉好后,将它放在滚热的灶台上,等候发酵。有时夜间母亲还从床上爬起来,看看米粉发酵的情况,如果还没发起来,就需要把它放在热水上吸收一点热量;如果发起来了,则要放在阴凉处冷一冷,以防它发过了。

  第二天一早,待米粉已胀满面盆,完全发酵时,母亲就着手做粑了。一闻到诱人的米粑香,我们几个嘴馋的孩子连忙一骨碌下床来,直奔厨房。米粉磨得很细,又是用稀饭制成的母子发的,而且是贴在铁锅上,用草火慢慢加热烤制,所以刚出锅的米粑,正面白亮嫩滑,背面微黄不焦,吃起来松软香甜,不乏劲道。三下五除二,瞬间一个米粑吞肚。那时米粑做得挺大,约有一片展开的南瓜叶那么大。这样的米粑,我常常一口气能连吃下三四个。吃过米粑后,我打着饱嗝,不会再吃稀饭了。

  那时,到了中秋节,也是要看节拜亲戚的,但是要拜望的大多只限于嫡亲正亲的长辈关系特殊的亲友,而且礼品也很简单我家年尊辈长的亲戚只有外婆一家,通常过节前一两天由母亲抽空去跑一趟,拎上一包糖、两斤肉,外加一筒月饼。由于没有至亲的晚辈,所以没有人上我家来看节,因而也就没有月饼吃。家里经济条件差,是不可能花钱买月饼回来吃的,但肉是会买一点的。

  母亲很会过日子,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总是将钱花在刀刃上,而且她总是能变出一些花样做出可口饭菜来,因而,相比其他人家,我小时候生活还不算差的。母亲对我们很疼爱,儿女心很重,她不愿意苦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很早就盼望着过中秋节,怎能没有肉呢?一碗山粉圆烧肉肯定少不了的。母亲塌圆子功夫高,山粉圆塌好后出锅,摊在锅盖上,圆圆的,薄薄的,软软的,看不到一个白颗粒,闪着光泽,非常诱人。每当母亲塌圆子时,我常常溜进厨房里,偷偷拽下一小块,塞进嘴里,可有时圆子还是滚热的,烫得我差点叫出声来。母亲做的山粉圆烧肉更是人间美味。由于用酱油烧制,火工到位,一块块圆子方方正正,黑亮诱人;烧肉虽然量不多,但每块都油黄脆嫩;就是那汤,用它拌饭,我也能吃上三大碗呢。

  中秋节的午餐还是很丰盛的。除了山粉圆烧肉外,通常还有一两个菜。一到秋天,老家的河沟浅了,我们弟兄几个就会带上脸盆、筲箕等工具,作坝舀水,运气好的话,还能逮到不少小鱼和泥鳅呢。所以,中秋节的午餐桌上大抵还有一道菜是水煮小河鱼。香油烤过的小河鱼,加上青椒、些许的酱油,闻起来喷香,吃起来鲜美。我还记得当年环绕我们村庄的是一条小水沟,沟里生长着许多高瓜,每年七八月间,高瓜最多。所以,清炒高瓜丝在中秋节也是常吃到的一道菜。

  不过,那时过中秋是从来没有赏月这回事的。即使有月饼的话,也会被孩子们早早地吃光了,不可能还留到晚上。不仅我家,别的人家,也不曾有这样的习俗:等月亮出来了,喝喝茶聊聊天,吃吃月饼赏赏月。在填不饱肚子的年月,谁有那份闲心和情调呢?中秋拜月祭月就更不存在了。只是有时大人们会打趣地说:“今晚月亮好,到时我们全家端架梯子上月罗!”孩子们则会在皎洁的月光下,兴奋地跑来跑去、你追我赶,做游戏,唱儿歌。记得有一首关于月亮儿歌是这样唱的:“月亮走,我也走,我到嘎(家)婆找小狗。”

  岁月流转,不知不觉,那些年的那些情景已不见踪影。现在,人们已不会再为过年过节的吃和穿而上心了,更多的则是追求节日的精神文化意义。也许这是社会的进步吧。不过,我还是很怀念幼时的米粑、山粉圆烧肉和有趣的儿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中秋琐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