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决“缺爱”的难题,你可以做这三件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解决“缺爱”的难题,你可以做这三件事

2018-01-27 09:15:03 来源:行动派DreamList 阅读:载入中…

解决“缺爱”的难题,你可以做这三件事

  说到原生家庭,我小时候那会“离婚”比较少见,我曾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自卑,觉得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长大了就明白,父母有选择和谁在一起过日子权力。这对我和人相处恋爱影响吗?有影响的。我更能接受自由的恋爱,也能接受双方各自持有的独立空间。不要吝啬自然产生的爱意,不去计算关系付出的多寡,顺其自然就好了。

  ——有点词穷的不大肉

  作者:陈诺 ,公众号:诺有所得(Hichennuo)

  主播:星宇,个人微信:lb41181241

  配乐:暗杠 - 我们

  原生家庭的理论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近十年的心理学普及,让原生家庭问题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然而我们免不了总要问一句话:那么,该如何改变它?要切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统一答案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各不相同,彼此都是非复杂动力系统很难说能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操作细则,让大家照着做就能轻松摆脱。

  然而,还是有几个正确的大方向,在我们遵从之后,能够慢慢减少我们受到原生家庭牵绊的作用力。

  我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中,总结出这三个对解决原生家庭问题有益的方向。

  1

  放下对过去的遗憾 

  不再寻找弥补的办法

  曾经有很多人这样问我,诺姐,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我觉得自己没有自信,没有人爱,看到别人成长幸福的家庭,越过越好,我很羡慕,怎么样才能改变呢?

  从提问者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一种很深的对过去的遗憾。

  有时候这遗憾是没有一个温柔慈爱的母亲

  有时候这遗憾是没有一个威严忠厚的父亲

  有时这遗憾是没有一个自由生长的童年,没有一个和平安稳的家庭。

  当这种遗憾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最先开始问的就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我?要来承受这一切。为什么是我,不能拥有人生圆满

  人在遭遇厄运时,都会经历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

  提出上述疑问的人,常常处于愤怒和消沉之中。而我们在这儿要谈的第一步,就是接受。

  接受,意味着承认损失,承认自己过去的遗憾已经无法挽回,意味着不再以任何方式,去找寻和弥补过去的那种遗憾。

  很多人说自己已经接受了过去,然而他们的行动依然显示,他们仍在寻找弥补的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寻找理想中缺失的那一半父母,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女生可能会一直独身,等待一个全能又专一的男友出现男性则可能会不断与比自己成熟异性交往,从她们身上寻找母亲的感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追求一个优秀的异性就一定代表我们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而是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对另一半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希望能有一个人的出现来改变自己生活里的问题,那么这种期望很有可能就有问题。

  因为你在寻找的不是一个携手并肩的人,而是一个能重新让你回到孩童时代享受全方位呵护的父母。

  接受过去的损失,意味着我们不再期望有任何人或事能来改变这一切。

  再也不会有一个更好的爸爸或者妈妈来帮我们把过去的路再走一遍了,再也不会有机会重新回到那一段被人无条件关爱岁月了,我们已经一天天长大,成长为需要去关爱和照顾别人的角色

  那些关于过去的遗憾,无论程度再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已经随时间流逝永远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

  然而,我们的眼睛向前,脚掌向前,是因为人是一种向前看,向前走的动物,过多地沉溺于过去丧失的创痛,无益于我们展开新的生活。

  过去的创伤,于我们是一种沉没成本,纠缠于此,只会让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继续染上过去的荒芜颜色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满怀热情地对一个异性寄予厚望,认为和TA在一起生活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篇章时,不妨反省自身:

  是不是在幻想,这段关系可以弥补过去的某些缺憾?

  是不是又在将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转移到了伴侣的身上?

  我是不是还是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一个救世主?

  2

  正是你的执念让你迷失方向

  看完上一点,很多人会说:可我确实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很大的伤痛,无力再爱了呀。

  我身上确实背负着许多问题,需要很多的爱来解决。我是一个爱的穷人,又如何像别人一样挥洒自如地生活?

  单纯是伪装得和别人一样,就已经消耗到许多能量了。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经在《稀缺》一书中写到过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个人越是缺乏什么,越是渴望什么,反过来却会加剧这种缺乏,至少是维持这种缺乏的状态

  缺乏某项资源的人越来越贫穷,已拥有它的人却越来越富有,这究竟是为什么?

  塞德希尔做了很多实验研究人们行为机制,在他的实验中,每一个穷人都小心翼翼节衣缩食,试图摆脱经济上的困境,然而他们还是越来越穷,千辛万苦只能保持自己在原来的温饱线上不掉下去。

  其实,在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也阐述过这个问题——“凡是他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没有的,便要连他所有的,也要一起夺来”。

  穷者愈穷,富者恒富,在幸福感上也是一样。

  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延续幸福的能力也越强,而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有更大几率复制父辈的行为模式,更可能导致不幸。

  有什么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要做什么才能越过这幸与不幸的节点?塞德希尔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

  贫穷和匮乏,会让人视野狭窄,看不到除了你所缺乏的目标以外的东西,如果人的整个生活只为了钱或者爱而运转,反过来就会加剧贫穷和缺爱。

  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一心一意赚钱,反而还会妨碍赚钱吗?全身心投入去寻找爱,反而会让我们失去爱吗?

  事实还真是如此。

  举两个例子

  一个贫穷的打工者,为了赚钱加班到很晚,回家时公交已经停运,他为了省十几元的打车费宁愿走路回家,结果路遇抢匪,反而失掉了身上的所有现金。

  一个矛盾型依恋的女生,为了维持男友对自己的爱愿意做任何事,到了学业荒废,事业毫无起色的地步,终有一日男友离她而去,而她发现自己除了十几年为男友不断付出的回忆之外一无所有

  这两个例子说明的是,人在某一方面匮乏之后,就会变得只关注这一方面的得失,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权衡,失去了事物全局性的把握

  而这种判断上的失衡,常常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阻碍我们获得想要的那个东西。

  从钱的方面来说,穷人省钱,会在各个方面削减开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投资自己,舍不得和人交际。他们以为把钱都省下来,自己就可以慢慢变成一个富人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饮食健康人际交往学习投资,那些看似浪费钱的事,往往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他们的财富

  吃得健康,可以省下看病的钱;交友广泛,可以得到许多宝贵人脉;学习和投资,更是让人长期获益的好事

  可是穷人的“稀缺”心理,让他们只看得见帐面上的蝇头小利,心疼当下的开支,看不到未来的收益。

  在这种心理的禁锢之下,他们只能做着低层次工作,交着低层次的朋友,过着不断省钱的生活,寄希望于中彩票之类的事来扭转命运

  而把目光转回到原生家庭所导致的缺爱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两者有着惊人相似的内核。

  因为原生家庭不幸,所以先天不足内心缺爱。

  因为极度渴望爱,所以容易心态失衡,为了获取别人的好感,而迎合他人,牺牲自我,放弃自己在其他方面应有的发展机会来让他人满意。

  小到在人际关系中从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别人一发言就下意识点头附和,到频繁地整容,过度地依赖化妆品,为得到异性的青睐而满足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这些举动,都指向一个动机核心,那就是内心认定自己很缺爱,所以要像撒哈拉沙漠上的旅人收集水一样,收集身边人的爱。

  这种行为或许能得来一小部分人对我们短时间的好感,却从根本上丧失了我们主动追求幸福的机会。

  它扼杀了我们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的可能,隔断了和身边人的联系,让我们戴着面具而活,无法正常融入群体

  更糟糕的是,当博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已经成为了我们眼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其他所有的事,都会为它让步,甚至牺牲。

  作业还没有做,朋友喊我去K歌,其实心里对唱歌不感兴趣,却还是把作业放在了一边,因为不想拂人家的兴致;

  胃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别人过来敬酒,不好意思不喝,只有硬着头皮喝下,等一会儿再去厕所呕吐;

  同事犯了错,怂恿我去上司面前说一些维护他的话,其实心里不想介入,但碍于他一直恳求,还是去找了领导……

  很多人都会说,这种人是迎合型人格,然而在我看来,迎合从本质上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如果内心对自己充满肯定喜欢自己,人就会珍惜自己的价值,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他会表现为一个有原则、有尊严的人,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肯定。

  反之,一个人缺少原生家庭的关爱和保护习惯性地厌恶自己,否定自己做的一切,当别人和自己起冲突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别人的想法,应该比我的有依据”“我算老几呢,我懂什么”,最终失去自己应得的地位,也失去别人对他的喜爱和看重。

  3

  全方位地爱自己

  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方法

  越缺乏,越在意;越在意,越争取;越争取,越失去。

  这其中的矛盾,看似已是一个死结。然而塞德希尔对此给出了解药,那就是:

  放下你的穷人心态,拓宽你的视野,不要再聚焦在过去的得失,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重要的事上去,让自己均衡发展。

  原生家庭中缺爱的人,往往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只有爱才是生命中唯一的快乐。他们在做其他事时,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只有当别人表达对他们的好感和爱意时,刷地一声!天空都亮了。

  这种高光时刻,就是来源于只聚焦一个方面的短视,它让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乐趣,无法从其他方面的快乐中汲取能量。

  就好像一个人永远通过一个望远镜去看世界,看到的只是远方的、与他无关的狭窄景色,只有当那一小片花丛盛放时,他才感到快乐。而在周围,在脚下,万物生长,活色生香,他都看不见。

  放下“穷人”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将除了别人的爱之外,其他重要的方面,纳入我们的努力目标。

  过去单一的成就感来源,让我们仅能在别人表达爱意的时候感受到自我的实现,而放开这个标准,把目光投向其他的部分,则能让我们从日常所做的小事当中,汲取到所需的能量。

  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发展更全面,成就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反过来又能大大增加自己喜爱自己、别人喜爱你的可能。

  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获得一份行业荣耀,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开始一项有趣运动,甚至养一只宠物,这些都能使你的快乐来源更多样化,更全面。

  它们的本质都是塑造你自身,提升你生活的各个层面(事业、健康、兴趣、专长等),让你在脚踏实地过程中提高对自己的认同,而非通过别人的评价

  要弥补过去爱的缺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燃起自己心中对爱的热情。这就像是一个在寒夜中久久独坐的人,最好的驱寒办法,是自己在原地升起一团火焰,而不是去祈祷,等待有一个路过的好心人,可以把火焰施舍于他。解决稀缺的根本,在于忘掉稀缺本身,像寻常人一样生存。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道理:要让武功更上一层,主角往往要先将练功的痴心忘掉,去顺势而为地经历一些看似与练功无关的际遇和冒险。

  在这过程当中,主角身边的人和事,他自己造出来的善缘,往往能成为提升自己功力的转机。

  反而是一些反派人物,一心做天下第一,抱着本秘籍躲进山洞里,最终还是被主角打败。

  究其原因,很多时候并不是武功问题,而是主角在其他方面的特质让他胜出,比如人缘好带来的帮手,比如之前历险中获得的心法诀窍,又或者是一些额外附赠的小玩意。

  总之,功夫永远在功夫之外,要想提升自己的某一个方面,最好的办法,就是连同其他方面,跟这个方面一起用心做好。

  时间长了,各个部分都会对你进行支持,交相呼应,成功才会由此而生。

  话说回来,爱和幸福这些东西,就像猫的尾巴一样,你要去抓别人的尾巴,就算抓得再紧,别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你。不如回头看看自己,其实它一直都在你身后,如影随形,不远不近。

  热爱生活的人,每一天都值得赞美和欣喜,一只在树梢歌唱小鸟,一朵形状奇特的白云,也能激发他对生命的喜爱。

  他不需要等待,别人说爱自己的那一瞬间,来证明自己是活着。因为只要一睁开眼睛,他就在与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与全世界相爱。

  心中充满爱的人,也是目光非常广阔的人,TA能看见前方,也能看见自己的身后。

  目光所及之处,皆有幸福,若是紧盯一处,便只有等这一处盛放,眼中才看见花,而聪明人只看开花处,心中便时时刻刻都闻到花香了。

  *作者:陈诺, 心理学达人,媒体撰稿人,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作答者,微信公众号:诺有所得(Hichennuo)

  ■   ■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