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游戏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摘抄

2020-05-27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摘抄

  《艺术游戏力》是一本由[韩]辛有美 / [法]西多妮·本茨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一):引导孩子感受美、表达自己

  我跟孩子他爸没有艺术方面功底,但是,很想孩子能够感受艺术的乐趣体验艺术的美。我感觉艺术离我们的生活遥远,感觉艺术是高高在上,又虚无缥缈的。

  在小孩子的艺术教育上,我感觉有些吃力。虽然我家孩子在早教中心上了2年艺术课,但是去到美术馆博物馆,我还是有点胆怯

艺术课的作品

  因为我自己都没感受到艺术的美,怎么能够引导孩子呢?这本《艺术游戏力》给了我方向,这本书读起来很简单、不费力,书中提到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是很容易实践

  一、更新观念

  在孩子的艺术培养中,首先,家长需要更新观念,具体如下

  1、放任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环境,放任孩子去接触事物主动刺激、感受到各个感官的感受。

  2、不规定时间。平时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刺激孩子的五感,不要规定时间,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感受。

  3、亲身体验。给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

  作为长,不喜欢孩子把家里的墙画得乱七八糟我们在要求孩子不准画时,也就剥夺了他的创造环境。完这本书,我下单了黑板墙,在可以做到范围内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让他可以随时放任自己在家里可以随便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书中提到的五感小游戏中提到了参观名画名作自然而然讨论光线色彩、构图和立体感想想自己以前带孩子去美术馆,不知道从何说起,在新加坡美术馆参观时,工作人员主动过来跟我们讲一幅画的背景寓意,真希望以后还会遇到这样善意的工作人员。以后,如果,我们现在再去美术馆、博物馆,不再会胆怯,因为现在这本书告诉我怎样去欣赏一幅画,去感受的美。

  二、家长应该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艺术环境

  1、家长可以提供的材料:彩纸、水彩笔蜡笔颜料粘土贴纸等等。有一次,幼儿园让家长买了彩色的纸,我家孩子很是喜欢,时不时拿出来折叠、黏贴等等,折叠成不同形状,或者撕碎后拼接成不同的物品

  2、利用重复使用工具纸箱报纸本子、闲置T恤。快递箱真的是好玩具,可以随意画画,也可以变装成其他物品。没想到闲置T恤也是孩子创作的好工具。

  3、建立孩子作品的展示台。在家里建立孩子作品的展示台,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他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尊重、在乎。

  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除了带他去外面的美术馆、参观各种展览,我们在家里在生活的小细节中,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游戏去感受艺术的美,轻松地去养育一个能感受艺术、享受艺术的人,在人生中能享受艺术带来的慰藉。

  即使是在选物品时,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也好呢。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二):每位家长都能用艺术游戏给孩子最好的启蒙教育

  曾在某爱婴早教机构做过一段时间助教,那里最小的学员只有半岁,看着连坐都不会的宝宝被带出来上课,不由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入职前,我很好奇,怎么给小婴儿上课?参与了才明白,就是用丰富、专门的教具,刺激五感发育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不菲的课时费,路途的奔波,让重视早教的家长们进退两难,身为“外行”,自己该怎样给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

  《艺术游戏力》通过探访法国幼儿园和不同家庭,展示了以美术启蒙开始的法国早教,给出了美术启蒙的具体指引,及十几个操作简单、深受孩子喜爱的美术游戏,帮助家长们成为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艺术游戏力》的两位作者,韩国妈妈辛有美,时尚品牌从业者,2013年起致力于向韩国社会介绍法国艺术启蒙教育。艺术教育家西多妮·本茨,法国创意教育品牌ZUT创始人。

日常生活中的五感教育

  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生活中,通过对声音、气味、光线、色彩、触摸等,给足孩子五感的体验,让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就能激发孩子多元化的潜力。

  对婴幼儿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只要不是容易发生危险的东西,就放任孩子的天性,不去干涉他主动探索外界。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环境,退到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

  孩子两三岁以后,可以鼓励他参与到家务中,比如包饺子时,让孩子一起捏面团。或帮忙摆餐具,亲身体会并了解各种餐具特有的质感。

  书中列举了五感小游戏,比如:

视觉:1、观察名画或名家作品,自然地和孩子谈论光线、色彩、构图、立体感。和孩子一起体验与感受。2、观察天空和云朵,感受时间和季节。听觉:1、用铅笔或木筷子敲击身边的物品。2、安静地聆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嗅觉:1、做菜的过程中有什么气味。2、闻一闻不同的饮品或食物的气味,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触觉:1、触摸多种布料。2、玩黏土、面粉时,用水调节浓度,体会不同的手感。味觉:1、接触不同风味特色的食物。2、一起做糕点,聊聊糕点的味道和形状。

  生活中不同场景下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更多五感游戏,亲子之间分享各自的感受,共同体会每一个小小的幸福。

用美术启蒙,让孩子自由表达自我

  对宝宝而言,信手涂鸦是比讲话更早更自如的表达方式。每个宝宝第一次看到手中的笔随着胳膊的运动会在纸上留下痕迹时,都觉得神奇而愉悦,这个瞬间对孩子和父母而言弥足珍贵。

  画画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随性地表达情感,肯定自己并对自己充满信心。画里不仅有他们观察和感知的世界,还是他们将自己的想像具体化的途径。给予孩子理解和鼓励,才能帮助他们逐渐拥有艺术游戏力。书中详细阐述了从18个月到6岁孩子艺术启蒙的要点。

  一、18~36个月,在日常生活中唤起孩子对作画的好奇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模仿,未必有明确的表达意图,涂鸦是一项快乐自由的游戏。此时,各种画具、颜料都是新奇的玩具,当孩子的手或桌子沾上颜料时,不要马上擦洗,让他感觉颜料凉凉的、滑滑的触感。还能用手指、手掌做出许多不同的印痕,发现更多乐趣。然后不断引入各种小工具,如小木片、牙刷、餐叉、软木塞等,用它们在纸上留下不同的印痕,体验前所未有的感觉和效果。不仅工具可以取自生活物品,纸张也可以用报纸、纸箱等各种废旧纸制品。

  不规定专门的场所和时间,由孩子自主开始或结束,陪伴他们循序渐进地体验品种丰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注意确保所选物品材质健康、安全即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东西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二、3-6岁,专心倾听他们作品中的故事

  随着对事物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个阶段的孩子渐渐在画作里表达情感、感受和生活,即便他们画的内容难以理解,父母也要给孩子随性表达的宽松氛围,让他们无需担心自己能否画好。此时,画没有象不象、好不好,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表达,通过他们的画,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世界。

  跟他们聊聊画里选用的颜色,这幅画讲了什么,问一些和现实生活、活动相关的问题,比如“这和我们上次去过的游乐场很像,你还记得吗?”。专注耐心地听他讲完,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

  准备一个专属小本子,让孩子想画就画,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意表达,是尊重孩子的个人独创世界并为其赋予价值最简单的方法。

  对家长而言,自己有没有创意,有多少艺术素养并非培养孩子创意能力的关键,重要的是允许并欣赏孩子独特的表达,不以自己的眼光和常识去评价。

  书的第二章《把日常生活变成创意的游乐场》,作者讲述了探访几个法国家庭时的所见所闻。他们的共同理念是:专注地享受每一个瞬间,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让无限的乐趣引领孩子成为自律自信的人。

  画画或手工并不是为了升学或成为艺术家,让孩子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能认真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管控,遇到难题时也能更好地克服。

  三、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供了易于操作的十几个美术游戏,具体介绍了每个游戏的所需物品和详细步骤,在活动中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孩子和父母在玩的过程中,一起商量配合完成奇特作品的幸福时光,让彼此更亲密。

  比如,圆润的鹅卵石一家,用水彩笔在捡来的扁平鹅卵石上自由地画出一家人的模样。爸爸妈妈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对家庭的想法,孩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珍贵。

  奇妙的魔法画,将一张A4大小的纸折成四等份。第一个人在最上面一格画出头部,其它人不能看。第二个人在第二格画出上半身。第三个人画下半身。每个人画完后需在其他格做好标记,让大家的画能衔接起来。所有人画完再打开,意想不到是此刻最大的乐趣。

  启蒙并没有特定的教育方式,更不只存在于教育机构的每周几个小时,放下“这有什么用”的质疑,让孩子自由自在地释放天性和创造力,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和自我肯定,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三):有了这本书,你也可以做早教专家

  有一次开会,不知怎么领导突然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大人说不让在墙上乱画,就不敢画;同事家的孩子来串门,也很听话,也不乱写乱画。不知咋的,小孙女就是不听话,不让乱画就得乱画。孩子爸爸说,现在兴这个,这叫“涂鸦”。

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来自360百科

  现在许多学校也都设置了涂鸦墙,有的家庭也划分了专门供孩子涂鸦的区域。之前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允许涂鸦,可是大街上、学校内、包括景区等到处都有乱写乱画痕迹,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现在是限定范围涂鸦,学校内、家里、大街等随便“涂鸦”的行为少之又少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方法的作用,在此我只从幼儿教育角度谈)。限制范围涂鸦,我想大家都可以接受。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随手涂鸦是免不了的,禁止不了,不如就给他们个出口。给他们划定范围,有地方涂鸦了,自然就不到其他地方乱画了。这样,同时还培养了规则意识,挺好的呀。是的,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了。就像孩子们喜欢在软软的床垫子上蹦,大人又喜欢孩子们在床上折腾,咋办?给孩子们准备一个可以随便蹦的床垫子,完美解决问题!

  遇到这本《艺术游戏力》方才明白,自己还是错了!

  《艺术游戏力》分三部分:用美术启蒙的法国教育、把日常生活变成创意的游乐场和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作者带给大家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理念,涂鸦,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需要鼓励,更需要引导。

  本书有两位作者,辛有美十一位韩国妈妈;西多妮.本茨是一位法国艺术教育家。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部分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观点是:

1.鼓励孩子的涂鸦。

2.不仅仅是鼓励,还要积极地激发和培养孩子画画。

  不规定专门的场所和时间

  作者提倡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画笔和纸张,让孩子随意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不断地练习自然会熟练掌握。父母只需要给予关注、肯定。

  目的是不错过任何机会。

  准备好各种工具

目的是让孩子体验颜料、水彩笔、墨水等等工具。让孩子随性玩耍,感受各种颜料的独特质感。

  准备不同材质和颜色的纸张

  贴纸、拼图。

  利用可重复使用的工具

  使用过的本子、旧报纸等,还有旧衣服。甚至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作画。

3.唤起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画家爸爸地获奖作品被孩子“涂鸦”了,如果你是这位爸爸,会怎样?

  答案一:火冒三丈,训斥孩子;结果孩子可能会不再动画笔。

  答案二:训斥妻子不看好孩子;结果会引起家庭矛盾,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答案三: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做,也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

  你会不会想到,书里的爸爸会夸孩子?之后,他们父子一起创作了许多作品。父母还要表示非常享受这种共同创作,来唤起孩子的好奇心。

  他们的这种做法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1.让孩子亲身体验,健康发展五官。

  如果因为担心孩子会发生什么意外而小心翼翼,从而阻碍了孩子第一次想要画画的尝试,这无疑是剥夺了他第一次想要探索的重要机会。(p35页)

口腔期又称口欲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为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约发生在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么的东西就咬。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来自360百科

  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们用嘴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时期,看到什么吃什么,只是我们认为的。

  这时期最常见的是吃手,大人越限制,孩子越吃得厉害,甚至有的孩子上小学了,还在吃手。

  在这一时期,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他对画笔产生了兴趣,就让他去画。如果怕意外,就提前学习相关书籍,积极地提前做好准备。购买儿童专用的绿色健康的蜡笔,孩子把笔放到嘴里品尝,知道不能吃了之后,自然就不吃了。孩子也是天生的模仿家,大人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引导孩子怎么用画笔,孩子自然就会用了。

  怕这怕那,不让孩子亲身实践,他们永远长不大。就像有的家长怕孩子学走路摔跤、碰破膝盖、弄脏衣服,便不让孩子下地,孩子很大很大了还抱在自己怀里。而同龄的孩子早已满街跑了。这样的家长,是真正把孩子给害了!其实,网络上有许多孩子暴露出很多奇葩的问题,都源于父母错误的育儿方式。

  尽早提供练习的环境和材料,鼓励孩子动手、动脚、动脑,发展孩子的运动细胞和协调能力,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才是正确的育儿方法。

2.涂鸦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对涂鸦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那是没有规矩,破坏环境的行为。静下心来想一想,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准确、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除了哭和笑,以及一些简单的动作之外,涂鸦就是他们最适合的方式了。

  大人还可以通过孩子的涂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

  听孩子讲涂鸦故事,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可发展孩子的思维。

  结合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把绘本阅读和涂鸦结合到一起,是个不错的方法。

  这幅图是刚入学不久的一位孩子画的,孩子讲故事,妈妈帮着记录故事。

  这幅画像是梦境,突然找不到路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入学之前,与妈妈寸步不离;现在妈妈忙着上班,整天不相见,孩子内心是恐惧的。看到妈妈时,高兴极了!

  通过这样的一幅画,大人可以清晰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使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有时,孩子不愿上学,又不会表达,家长干着急没办法。问这个,问那个,不如请孩子随手画一幅画,然后讲一讲画中的故事,问题就解决了。

3.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带孩子的作品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这里的不评价指的是不做评判。评判的意思就是下结论,例如,我家的孩子数学不好,语文好;我家的孩子脑子慢等等。甚至很多家长在谈论的时候,毫不避讳孩子。孩子的世界里,大人就是权威、就是神,当他们听到大人对他们的裁定时,在心里就默认了。既然我不行,就不用努力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小的时候,我最信任的一个人,说我五音不全,我就深信不疑。上音乐课,我从来就不张嘴,差点把音乐老师急死。到现在我都没有唱过歌,因为确信自己不行。

  不评价,但是一定要耐心倾听,一定要赞赏和鼓励,这样孩子才可以毫无压力地自由地表达自己。

  最好的方法是,展示孩子的作品。

  展示,是无言的鼓励和赞赏。

  在家里,为孩子布置一个作品展示墙,或者邀请亲朋参加展示会,对孩子来讲,内心的成就感,是无以伦比的。孩子只会更加热爱创作。

  我们的问题又来了:这些孩子还不疯了?

  相信大家现在对“自律”这个词感受特别深,自律的孩子网课时期,学习直线上升;不自律的孩子,学习则直线下滑。

  关于自律,还有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大哲学家康德自律性非常强,他每天下午4点准时出门散步,有一天康德因为一本书忘记散步,周围的居民立刻陷入恐慌,以为教堂的钟坏了。

  因为高度的自律,从小身体柔弱的康德,享年80岁;也因为高度的自律,康德在哲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限制孩子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很小很小的孩子也不愿受人限制,你不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做什么。就拿吃手来讲吧,有的家长打孩子手,训斥孩子,都不管用。我初中的同桌,那么大了,整天上课吃手,食指被啃得都没皮了、出血了,还停不下来。很夸张,是吧?但这就是事实。

  大家一定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最专心,看电视时目不转睛,打游戏时对外界充耳不闻,读漫画禁不住开怀大笑……

  大家也一定知道,孩子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看电视、打游戏、读漫画……

  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不能在学习上这么自觉和专心?

  因为喜欢啊!因为有兴趣!

  喜欢画画的孩子,也会寻找一切机会,包括在餐馆等餐的时间。

  大家一定对电影中的那个镜头印象深刻:男主在餐巾纸上悄悄画下了隔壁桌边心仪的女主,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此诞生。

  当时只记得感动,现在想想,这应该不是偶然。

  因为热爱,所以孩子们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创作。

  有很多家长发愁,怎么才能让孩子戒掉手机。拔掉杂草,不如种植庄稼。我们一起重新认识几乎每个孩子都非常热爱的美术吧:它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就像刚生下来时孩子的哭与笑;涂鸦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孩子的各种感知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力,甚至运动能力和健康心理,还有和谐的亲子关系,专注力和自律等等。

  用艺术启蒙,目的是健康发展孩子五官,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鼓励孩子画画,并不是一定要孩子将来做个画家,或者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生活即教育,这是特别需要弄清楚的一点,“起跑线”不是在学校里,也不是在辅导班,是在自己家里,用艺术启蒙。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四):如何开启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试试艺术游戏力

  作为一名有几十年经验的美术教师,我发现,家长决定带孩子学习前咨询最多问题是:老师,你看看孩子画的画,觉得我家孩子有天赋吗?适合以后学美术吗?

  关于这个问题,《艺术游戏力——法国创意教育的秘密》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画画的结果,重要的不是一幅幅作品,甚至也不是多年后的职业选择,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学画画充分自我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体会、表达,接触各种知识,建立对世界的初步理解。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叫西多妮·本茨的法国妈妈,她以女儿的画作为蓝本制作了玩具娃娃,开创了ZUT艺术品牌。目前,这个品牌现已走向世界。另一位作者辛有美是一位韩国妈妈,她致力于寻找“能与孩子共同分享的事业”,是一位优秀的时尚品牌从业者。

  书中告诉我们:艺术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创造时的幸福感。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做得好”之类的夸赞,而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父母也可以观察孩子的内在世界,这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弥足珍贵的机会。

  接下来,我会从艺术游戏力是什么,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和如何学习三方面来分享书中的知识。

  一、艺术游戏力的学习方式

  艺术游戏力,与其说是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指通过对声音、气味、光线、语言、触感等的接触和体验,让孩子自然地接触世界,自由地表达自我,释放多样化潜力。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首诗:

  天真的预言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像这首诗里指出的那样,孩子的成长和对世界的认识总是随时随地发生,并不限制于特定场合。甚至有些时候,是超出父母认识的。

  比如很多妈妈会苦恼的一件事:孩子出生6个月左右,经常会喜欢用手抓着随便什么东西往嘴里塞,用舌头吮吸和品尝。面对这种状况,大多数妈妈会立刻把东西抢下。但《艺术游戏力》中的观点是:只要不是容易发生危险的东西,不去干涉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是孩子主动刺激感官,探索外界世界的方式。

  事实上,通过观察——接触——体会——表达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五感会自然地受到刺激,学到的知识也会印象更深,学习能力得到自然发展。比如,很多孩子刚开始的涂鸦是这样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接触更多的颜料和材料。孩子们用手触摸蜡笔等文具,用鼻子闻气味,有时候还往嘴里塞……这正是他们的探索方式。在这期间,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感受。

  如今的社会,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吞金兽”,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衣物、玩具和文具。但事实上,如果能鼓励孩子自己制作布娃娃等玩具,把构思变成实物,不仅会比买的玩具更珍贵,也会成为孩子和妈妈的宝贵的回忆与经验。

  书中更多五感游戏的例子,我们放在思维导图里。

  二、为什么用艺术游戏力的学习方式

  1、画画是孩子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孩子在画中展现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通过3—6岁孩子画的画,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成长。比如幼儿的画作中用线条涂鸦多一些,随着时间推移,细节逐渐变多。比如头上会出现头发,眼部出现睫毛,衣服上被点缀上各种花纹等,这些现实的元素都是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绘画也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在绘画中,孩子自主选择颜料、设计图案,并在其中表达情绪和自我。很多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真正期待的并不是“做得好”之类的评价,而是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

  2、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小王子》中有一个有名的片段:当“我”只有6岁的时候,我看到一副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野兽的场景。

  然后,“我”用彩色铅笔画出了第一幅个人作品,是这样的:

  我想表现蟒蛇消化野兽的场面,当“我”把杰作拿给大人看,并问他们是不是害怕时,他们却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这让“我”非常失望。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我们大多人都把孩子的感觉忘记了。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是件毫无意义的事。因此,别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孩子自由地发掘吧。

  三、怎样用艺术游戏力的方法鼓励孩子创作

  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发挥创造力,作为家长,如何鼓励这种创造力呢?这本书中提出给孩子作品赋值的5个方法:

  1、将作品放在显眼的地方,比如放在相框里,或贴在墙上。

  2、倾听孩子。即使孩子语言不流畅,也要倾听孩子讲述自己的作品,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帮孩子理清思路。比如提出“这幅画和我们去公园看到的很像吧?有印象吗?”等问题,帮孩子回忆和理清思路。

  4、准备多样化的反应,比如说“很有意思啊!”“真的很棒!”等,而非每次都用一样的评价。一样的评价会显得机械死板。

  5、让孩子得到来自父母之外的肯定评价。比如主动向爷爷奶奶,家里来的客人介绍孩子的作品。

  关于如何和孩子一起完成珍贵的美术创作,这本书也提供了丰富的教程,比如在捡来的鹅卵石上画上一家人的画像。(需要准备的工具也很简单,只需要捡来的扁平鹅卵石和涂鸦笔。)再比如手做钥匙挂件,画框等,效果都非常不错。

  《艺术游戏力》中认为:艺术游戏力是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创作积累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孩子尽情自我表达,帮亲子沟通的科学方法。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美术不只被看作在学校得高分的工具或为天才服务的学科,它是孩子自我表达和理性培养的机会。所有人都因本能驱动而需要表达自我,并在其中得到满足。因此,美术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成为孩子自主学习和了解生活的艺术游戏。

  《艺术游戏力》读后感(五):艺术无用?孩子的表达力、创意力、专注力,艺术统统能给!

  画家吴冠中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的确,我们的教育更看重应试和实用主义。很多家长会觉得艺术无用,远不如学数学、学科学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一代人的审美缺失,影响的将是下一代人”。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艺术启蒙,那下一代也许还是面对奇奇怪怪的建筑、土味奇葩的宣传海报。

  《艺术游戏力》便是一本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的书,它由韩国妈妈辛有美和法国妈妈多妮·本茨共同撰写。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艺术对于孩子而言,只是游戏的一种;让孩子通过“五感”——声音、气味、光线、语言和触感,以艺术的思维方式去了解生活、世界和自己。

  在《艺术游戏力》这本书中,你能从法国的艺术创意启蒙教育中,体会到艺术游戏蕴含的无限魅力。

“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你能从作者精心准备的“五感”小游戏和创意小手工中,学会和孩子共享一段弥足珍贵的亲子时光。不过要记得。

“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你还能从不同的法国家庭中,学会如何为孩子创造艺术游戏的空间和氛围。

“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在其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创意思路就好”。

01 艺术是孩子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方式

  当孩子还不会使用文字,不能很好的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时候,绘画和手工是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孩子通过绘画进步、领悟、成长。绘画的重要性不亚于日常活动,孩子通过它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性,丰富阅历、开阔眼界。”法国幼儿园的奥黛丽老师这样说。

  女儿5岁多的时候,我发现她开始用“小漫画”去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今天和爸爸一起去参加亲子障碍赛,热身、出发、“翻山越岭”、冲过终点。

  比如,今天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一早开始期待、一起玩贴纸黏土、一起吃饭午睡、最后和小朋友再见。

  我女儿在画完之后,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然后要求我们给每格画写上关键词,作为她的“日记”。有时,我会惊叹于她对细节的观察、或者对整个事件详细的描述。

  她虽然画的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技巧;但画“小漫画”成了她自我表达的一种极好方式。同时通过画画,她也在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讲故事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我想,这样的小朋友,以后她的语文应该不会差吧!

02 比起夸奖,更看重画里的思考和创意

《艺术游戏力》告诉我们“不要去评判孩子的作品,应该夸赞、鼓励孩子,给予他们继续创作的勇气”,但“称赞也不应太过度,不宜反复使用同样的字眼,并且不应说出孩子有绘画天赋或者绘画才能等评断性的话语”。

  这点我感同身受。孩子画完画,兴匆匆的拿来给我看;如果不鼓励她,担心她会失去创作的热情;但如果一味的说“画得好,真漂亮”,又觉得她会骄傲。所以,不如换个表达方式,问问孩子,“这幅作品有没有表达出你全部的想法”或者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创意。

  前段时间,女儿在家上画画的网课,我发现她每次画的都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不太一样,有时差别很大。我就会告诉她,我觉得她画的很有意思,想知道为什么她会这样画。然后,女儿就开始讲述自己的创意。

  比如,把小企鹅画成女孩子,穿粉色裙子,是因为这是一只由她自己变身而来的企鹅,她喜欢粉色裙子。

  比如,她觉得老师画的鱼缸太孤单了,就把鱼缸放在了花园里,自己从窗户里观赏。

  比如,她的小闹钟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因为小闹钟摔坏了手臂,在住院。

  每次女儿讲述那些古灵精怪的创意,都充满了热情和满足感。正如书里写的,“在画画、做手工等美术活动中,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做得好一类的夸奖,而是想要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03 找到专属于你们家庭的艺术互动模式

  《艺术游戏力》里分享了6个法国家庭的日常艺术互动模式。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折纸、做手工,一起探索自然,一起做运动、玩音乐,一起让“家中何处不画室”。你会发现,其实这些“艺术”并不高深,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观察、感受、体会和表达。

“爸爸妈妈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一起乐在其中吧”,因为“父母是孩子创意的最大助力”。

  在我们家,会玩“你来画画我来猜”的游戏,不要担心画的不好,放飞你的想象力,把故事说“圆”了就行。

  还会在等待上餐的时间,各自画一幅画,看看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现在,我女儿会很习惯在“无聊”的时候,用画画去“打发”她的时间。比如,我在一边工作,她自己玩了会儿玩具,觉得不好玩,就开始画画。她专注地画我的电脑、桌上的植物、蛋糕、水杯还有玩具。

  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艺术互动模式,不仅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促进亲子关系;还能使孩子在父母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时间,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艺术游戏”中。

04 写在最后

  艺术无用?当然不是!

  我自己是6岁开始学习中国画的,也遇到过很多从小开始学习美术、音乐的小伙伴。我们都没有成为所谓的“大艺术家”,专门从事美术、音乐工作的也不多;但还是能从各自的身上看到从小接触艺术而留下的痕迹。比如我在大学选择了建筑设计专业,有人在做服装设计;还有人把他的这项艺术特长变成了一项副业,或者成为日常放松减压的一种方式。

《艺术游戏力》告诉我们:“学美术或者音乐的目的不该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人自身无意识的表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当孩子拥有了“艺术游戏力”,体会到表达和创作的乐趣,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就让我们跟着,韩国妈妈辛有美和法国妈妈西多妮·本茨开启了一场提升孩子“艺术游戏力”的旅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