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9:61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9:61分读后感摘抄

2020-12-13 03:4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9:61分读后感摘抄

  《9:61分》是一本由碧珊著作,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9:61分》精选点评:

  ●真实再现80后影像工作群体,深入生活,细节入微,千人千态。写电影,写人,写出众生相。

  ●整理补标

  ●支持一下年轻的作者

  ●都不容易

  ●在孔夫子上淘到的,想起我们过去拿着DV满校园拍片。哈哈。很有同感。

  ●他们现在都干吗呢……有几个拍了?

  ●不写小说可惜了,写的这么感性,不容易。林航那篇,丁小洋那篇,韩延那篇我都很喜欢。

  ●80后的我们,看90后的他们。那时候的短片就是现在的微电影啊。

  ●主要是看丁小洋 yygg,川派新贵

  ●8o后影像工作者及一个女作者的虔诚态度。

  《9:61分》读后感(一):我们都是电影的孩子

  其实我们都是电影的父亲母亲。我们那么用心去呵护电影,呵护自己心中的梦想。每一个梦想都是微小的,不足道的。当时当所有的梦想都结合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希望。

  作者就是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希望。不急不躁,努力向前。

  《9:61分》读后感(二):一个很有才华的作者,一本很好看的书!

  刚刚看完这本书,很喜欢这本书。会不会考虑出续集呢?对作者现在的状况很感兴趣。在网上查了查,还真有碧珊的一些信息。不知你的小说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出版,甚是期待。相信在著名作家麦家的指导下一定会写出十分好看的小说。

  《9:61分》读后感(三):我被作者感动了

  书的序前写道:

  谨以此书

  献给曾经,正在或准备投身于影像创作的朋友们;

  献给曾经,正在或准备为了理想而努力追求的人们;

  献给曾经,正在或准备被电影打动的你和我......

  你可以认真品味书中每一位“形形色色”80后影像作者,读他们的精彩,但我更欣赏本书的作者碧珊,是她的这份纪录和执着,让我们接近了80后的这代影像人。

  《9:61分》读后感(四):一本很用心的书

  这是一本很用心的书 我们能够先不去品味作者的文采 我们也可以先不去体会全书的内容 我们亦可以不去分析作者的风格 我们只要看到作者的用心就行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师和我们讲过 有两个画家 一个用3个月画一幅画 用3年卖出去 一个画家用3年画一幅画 用3个月卖出去 笔者从2004年筹备写书 到出版2006年 用心做一件事 坚持一天 一个月 一年很简单 可是两年却又不一样 支持笔者 支持像笔者这样用心去做事的人

  《9:61分》读后感(五):9:61分,写在出版之前

  给《DV@时代》的文稿

  9:61分,写在出版之前

  正文: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决定了要做一件事。

  那天,我像平日里一样吃完饭,收拾完屋子,站在窗前准备做点儿什么,一个念头突然闪了出来。低头一看,手里多了一样东西,

  ——一个笔记本。

  这是过去几个月一直每天与我形影不离的东西,它记载了那几个月发生的很多事情,每天打的电话,每天的谈话,每一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争吵,每一次的进展……

  但它不是日记,是秘密。

  看着手中的这个笔记本,虽然字迹潦草并已经被翻的破烂,但,那上面的字竟然活了起来,跃跃欲试地要冲出来……

  “我决定了,”我对着它说。

  “我要写一本书。”

  访

  我要写的是一本专门记录和反映当今正在从事影像创作的年轻创作者的现状和想法的一本书,是一个专题。

  但什么样的人是影像作者?写作采访的范围又是如何界定的呢?我潜意识中就把将来希望从事电影创作工作的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定义为我要采访的对象,一来是因为自己是出于对电影的爱才决定写这样一个专题的,二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中国电影的生力军,而作为同龄人,我们共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所处的现状,所遇的机遇是相通的,这是值得记录的。

  至于如何写?写谁?他们是什么样的?怎么找到那些被访者?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时都没有考虑太多(事实上,这些都在之后的日子里一个个出现,成了许久不能克服的困难),只是一个劲儿的为自己这个想法而兴奋不已,认为有了热情就有了一切,但是,现实呢?

  现实当然不是这样。

  至今仍记得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时的情景。当天晚上,我像一个第一次要教课的老师一样,仔细“备课”。《独立制片》、《认识电影》、《与当代摄影师的对话》,凡是可以找到的和影像创作有关的书全都翻了个遍。最后整整列了四十个问题。我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地怎样采访,手里拿着数码相机和录音用的mp3觉得这似乎完全没有问题了,哪知道第二天真正上场时,竟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别说自由交谈了,几个死记硬背下的问题问过之后都不知道怎么接下去,还好当天采访的是一个很开朗的人,这才避免了尴尬。

  第二天的笔录又给我上了严肃的一课。

  要整理采访录音,也就是将采访时的谈话全部录音全部用笔记录下来。因为不知道将来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写作,所以只好把资料收集得越多越好,越细致越好。

  谈话中的每一个字我都不放过,每一句话,每一次笑,甚至某个字的重读,特殊语句的停顿都作了标注。后来,有一个做纪录片的朋友说我是在用眼睛和笔在做纪录片,大概就是了。

  第一个人的采访整理共分了两次,第一次,晚上八点到十二点,第二次,次日十点到两点。放下笔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一点力气都没了,浑身冰冷地倒在床上。

  我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并不轻松的路。

  历程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是预想中的,忙碌,充实,并快乐的。

  生活都被上网,下载和观看各种短片,去各种影像论坛,面见采访各种和影像创作相关的人完全占据了。

  对于我来讲,每天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意想不到,因为每天都会认识到不同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

  我贪婪地呼吸这紧张的空气,享受着,忙碌着一切。

  很快,采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十二月中,跟组采访《老鼠爱大米》的主创人员。

  那是根据网络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电影,导演是曾经凭借自己的首部影片《完美动物》而红火一时的沈阳航空工学院的张德托夫,副导演写过几个剧本,其中一部也被拍成了一部长片,而摄影师是上海比较红火的华理爱情片《双生》的摄影师。

  一段时间来的交往,相处下来,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这使得我的工作进展得很快。

  春节后,按计划,已经完成了采访任务的四分之一,并且,已经写了一部分。于是我一鼓作气去了上海。如果说去上海前的采访还是充满了兴奋与激动的,那么上海的那近半个月的连续采访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刺痛之旅。

  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连轴转的采访之外,我遭受了自从作这个专题以来最大一次的连续性打击,想来也是今生最难以忘却的,如此强烈。

  坐车,吃饭,等人,走路,睡觉,都在经受着它,这使我一时间不能自拔,开始了长时间的极度怀疑。我不怀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的,这是有意义的,但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让我极度怀疑,我开始怀疑任何和这个专题有关的任何事,开始怀疑任何我所见到的任何人,怀疑他们说的话,他们作的事。

  任何事情。

  最绝望的是,

  我开始怀疑自己!

  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坚持到底,这不单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更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很多事情的一种强烈的恐惧。

  就这样,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再否定,再肯定,

  茫茫大上海,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我,只希望自己能快点,快一点逃离这里。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了回到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

  那是一天,在鼓楼附近一家茶厅采访一位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大师哥,采访了近三个小时,谈到他毕业后拍摄的第一部体制内的电影时,他说“你知道我最痛心的是什么吗?是你明知道你要拍的东西在拍之前就注定了因为某种原因连给别人看的机会都没有还要去拍!”

  我心猛地抽动了一下,

  仿佛自己也跟着他那判了终身监禁的片子一起打入了天牢。

  采访完后,晚上,一个人走在北京的地安门大街上,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大声唱歌,快步走,自拍,通过各种方式去派遣心中的苦闷,都不可得。

  突然间,我意识到一点,

  我,已经,陷进去了。

  经过了这好几个月与青年影像创作者的接触和采访,我已经完全的将自己融入到了他们之中。我所经历的,否定,怀疑,对未来的不可知,不确定的惶恐,愤怒,不安,也正在于此。

  我已经从一开始的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变成了和我的被访者站在一起的同道中人了。

  这个专题的写作,对于其他人来讲意义如何我不知道,我只清楚地听到了它在我内心中发出的声音——“大家,给了你这么多的信任和支持,你无论都要将它做完!”

  从那之后,我的工作开始逐渐好转,认真整理资料,投入写作。并最终将它完成。

  一直到现在,八个月后的今天,当这本书就要出版了,当它打印校对好的稿子就放在面前时,我还是会不时地托起它来,用手掂一掂它的重量,然后打开,一行一行的用手指触摸那上面的墨字,享受它从指尖经过手掌,然后手臂,前胸,最终抵达心脏的感觉。

  这让我踏实很多,真实地感到了它真实的存在。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所关注的,我所写的是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年轻,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开始;

  他们狂热,为了拍片做出了许多异于常人的疯狂举动;

  他们富有个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喜好的题材和影片类型,并身体力行地冲锋在前;

  他们身负着责任,虽然现实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让他们矛盾并惶恐不安;

  他们团结,自动结合起了创作团队,每个人都尽心竭力地各司其职;

  他们复杂,各种各样的诱惑摆在面前,名利,陷阱,阴谋,现实,不同人选择了不同的路;

  他们大胆,虽然很多人用的机器可能就是一台小小的DV和一台电脑;

  他们正在实践着自己的电影理想……

  这一切,感动了我,使我觉得他们是值得记录的一代人,是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最具光鲜魅力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人。

  在这本书即将与大家见面的时候,应《DV@时代》编辑之邀,随便写了些文字。

  明天还要去出版社看最终校对的设计稿子,就不再写了。

  希望大家好。

  “我们,因为对影像的热爱而投身于此,希望我们可以多一些热情,去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希望从事影像创作工作的所有朋友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允许我以这篇文字与所有热爱和从事影像创作的朋友共勉。

  2005年12月7日

  碧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9:61分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