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100字
《理解大众文化》是一本由[美] 约翰·费斯克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大众文化》精选点评:
●资料什么的。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从刻板印象那受了多少害,并且意识到国内学界对法兰克福批判派的青睐可能是契合了老左派心理。这本书照顾到了种种主流话题,其实是本文化研究宝典,充满老自由主义的感觉然而确确实实是站在左派立场。自身的矛盾在于:开头一章还小心谨慎,说大众的反抗和创造是为了侵蚀体制、给未来的“结构性转变”留下希望,到最后一章就明目张胆说尽好话表明粉丝立场了。此外作者大概混淆了对一个具体政权与体制的挑战,和对总体性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这里的渐进改良乐观主义倾向大概是20世纪末资本主义繁荣期的产物。
●飘过牛仔裤~~
●看到《大众文本》,开始罗兰巴特了…,剩下的以后再说。
●美国人的大众文化到底不契合中国,没看到我想了解的东西…
●几个问题:生产的范围太大了事实上很多人不是hardcore粉丝,选择依然是有限的不是百分百自由,而且他确实太忽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了(虽然PTSD还是强行看完了
●挺好读。
●就费斯克自己的观点而言,是很严密的,也确实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只是到最后我才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文本体验的描述有些个人化,但是开辟新的道路挖掘大众文本的政治潜能这点本身就很了不起。
●大众文化,群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其实这些文化辨析根本没必要那么清楚。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一):《理解大众文化》的一些亮点摘要及小评
导言
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
ii
‘将浅陋、平面的分析掩藏在乐观的姿势背后
在琐碎的、不费力气的、就事论事的文化现象中浪费才华’
不公义转向微观层面,同时宏观的不公义潜为结构
iv
‘符号学家们成了语言魔术师,他们使用的道具就是没有历史深度的、自由自在的象征符号。
放弃了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将被分裂为能指和所指的符号拿来摆积木游戏,结果肯定是社会现象的严重误读。
(符号理论)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理论上的突破有自欺欺人之嫌。’
纯平面化和平等主义使得宏观公义和宏观压迫被取消,剩下微观的流动的游击领域。
34
‘大众的艺术乃是“权且利用”(making do)的艺术。日常生活的文化,落实在创造性地、有识别力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
大众的功用主义
41
‘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如何改变世界,而是“人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抵抗或顺从生活世界的要求,以便让生活变得可以承受,以便保留某种认同感”(柯恩和泰勒)。’
79
‘尴尬是一种大众的快感,因为它同时包含宰制者与被宰制者、戒律式的与解放性的价值观,这种快感正发生在那些在意识形态度意义上被压抑的部分与压抑它们的力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
86
‘极愿推行这种控制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是关乎道德、法律与秩序、新教工作伦理的话语;而关乎阶级利益的话语则被压抑掉。’
90
‘不少嗜于此类消遣的绅士,同时也是最先支持他提案禁止虐待动物的人。(阶级性休闲行为)’
92
‘其典型的方式是企图将中产阶级的意义与行为,强加于下层阶级的休闲行为上。’
122
‘许可这个词,指出了狂欢节的政治在实践中所多么成问题。’
压制大众文化之时,规范性话语被用于作为武器,而阶级对抗的意义则故意被忽略。
对于大众文化的规训是把上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强加于底层阶级,无论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底层实际情况中是多么荒谬。
109
‘中产阶级的文化形式以及对这些情景所做的合适反应,其特征是疏远以及批判式的欣赏。’
138
‘口语乃是依据上下文和功能而定,而非依照语法规则。工人阶级需要的艺术是有用的艺术。口语化的文字正是功能性的,为目的而服务。并非是顺从而是要揭露语言规则的随意性,表明它的功能取向并非是社会规训的功能:打破语言规则不会破坏语义,却可以从中窥视社会的阶级差别。’
154
‘大众的辨识力所关注的是文本的功能性,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潜力。三个主要标准是:相关性、符号生产力、消费模式的灵活性。’
大众文化的日常性标准。
156
‘如果我们以社会相关性,而非审美特质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我们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外一种“更好”。因此,大众批评定评价工作是社会的或政治的,而不是文本的。’
情境化的条件下,文本不再是具有内在本质含义的文本,而是结合周围不定社会情境展现不定政治含义的视角载体。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二):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性突围
首先,介绍以下这本书,摘抄于豆瓣介绍。
这本书写于1989年,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费斯克既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也同时是大众文化迷,这个双重身份使得《理解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解读独树一帜,它带着乐观主义色彩,着重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理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版再版、被广为征引的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次讲一下我读这本书的直观感受:
1. 角度很独特。
不同于以往的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悲观解读(总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对于大众的一种控制形式和进一步的剥削腐蚀),然而在费氏的理解中,同意文化工业是宰制阶层的手段,但大众是对此是具有主动性和抵抗性的,并不是一味被动毫无办法的接受,更多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以大众为主导的选择。这为解读当下的流行文化、弹幕、交互内容、病毒传播提供了新的角度解读。
2. 看中文版导言、豆瓣网友等对于这本书的评价都又一些偏负面,认为费氏的思想和言论都有些过于乐观,甚至一丝幼稚的意味。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当下,流行文化以及爆款的盛行,每一个文化产品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如何创造爆款,如何拥有用户思维,不正是费氏在这本书里一直在强调创造的大众文化的内置核心吗?他早在30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相关性、符合生产力和灵活性,他告诉我们更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知道大众是如何解读和行动的(尽管我们一直在研究舆论学、研究爆款,然而从一开始就策划成功,像预言一样猜准大众行动和解读的仍旧是凤毛麟角,更多时候是莫名其妙地爆红。我们只能等爆款出来后,逆向地分析原因却不敢说“接下来的产品一定会因为这点和那点而爆红”),当然这里的不可知论是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的世界观的。虽然费氏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言论没有论证,更多的像是一种疾呼和狂吼般的“个人认定”,以及把符号解读拿来代替了社会学分析,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思想的可贵之处,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的突围。
再次证明,面对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解读。读书,就是让你看到更多人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人可以有偏向性,但是不能偏执。
3. 书中框架:
首先费氏解释了他对于大众文化的观察契机(第一章)以及综述商业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资本主义控制社会的物质手段,大众也在通过“撕裂牛仔裤”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经过第一章的引子,费氏真正进入到大众文化的讨论中。大众文化,首先是和文化商品密切相关,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成为文化工业。费氏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像前者说的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它只能从内部发展出来。文化工业只是他们在创造自己文化时的语料库而已,由此就区分开来了。其次,费氏大体阐述了一下文化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大众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的。最后,界定了大众,其实是不同的社会效忠关系。
第三、四章阐述的是大众创造自己文化的原因:产生快感。快感又分为两种,身体的快感(狂喜,通过躲避或冒犯社会规训)和产生意义的快感(生产出文化新的意义,创造意义,多样化解读),里面详细读解了法律、医疗、性控制、狂欢节、体育运动、摔跤节目等内容。
第五、六章讲了大众文化的特点(生产者式文本、多重意义、过度与浅白、矛盾且复杂等),以及大众选择文化工业时注重的特性(相关性、符号生产力(创造力)、消费模式的灵活性)。这两章的内容对于读解当下的文化现象很有帮助。
第七章着重讲述了大众文化的政治意义,即具有进步性,是一种温和的抵抗和改良。其政治性也只体现在微观政治上。并且区分了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与民间文化(folk culture)、群体文化(mass culture)的差别,提及了民粹、左派与右派等概念,用政治上的推动作用了解了这本书,总结一句话就是:大众文化并非一分不值,其实是一种进步文化。
但看到最后,书中有很多重复性叙述,来来回回的阐释,感觉到了穷尽之处,但仍佩服费氏的各种举例用词,从各种方面来回说。且费氏始终没有说,为什么大众文化像只打不死的小强,不可消灭,它的根基在哪里?是自觉性还是自发性?费氏并未像解释其他概念那样说的清楚明了,可能他认为本无需解释或者说他自己也无从解释。权当我们都是认同这一假设吧。
最后,这本书的翻译真的很烂,看起真的很累。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三):老美的大众文化观——菜刀与案板的悖论
我们知道在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左派理论中,对于晚期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大众文化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在商业机制下生产流行的大众文化(或曰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是单调、浅薄、庸俗的,是去深度化的,而且是完全处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的,它只能让人更加慑服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无脑的“单向度的人”。所以在根本上,它也是反动的。我想说此种理论是悲观的,但也是深刻的。 美国老头菲斯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大众文化翻案。我想看看他的理论是否有说服力。 书一开篇,老头就狠兴奋地说,某天他搞了个突击调查,发现他的125个学生中又118个穿了牛仔裤(另外7个是因为碰巧才没穿)。这个比例是很惊人的。他问这些学生倾心牛仔裤的原因。主要得来两个说法:1.牛仔裤有自由的象征;2.牛仔裤有强力耐劳、身体健美乃至性征突出的内涵。 噢!我想说,美国人民真是太可爱了。一条牛仔裤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由。 我知道,牛仔裤最早是和美国西部精神相联系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了一个富于原始力量的、开拓型的、非上流社会的美国西部意涵。那么,牛仔裤的最早流行,也就与“自然”、“power”、“具有性力的(出于美国人对身体的理解)”乃至“自由”发生联系。可没想到的是,时过境迁,牛仔裤在民众心中仍具有此象征。这就难免有些可笑了。比如原子笔,如果因为出现时较钢笔更方便快捷而果真具有一定程度上“反主流文化的”、“大众化(非上流社会)的”的象征的话,现在的原子笔却已无法承载这些内涵了——因为大家都在用了! 而老美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可见其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多么缓慢! 其实当我看到118/125这个数字,我实在是毛骨悚然。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文革时期统一的军绿色。这种整齐划一绝对是反多元化的。这种自以为自由比认识到束缚,我看,恐怖得多。 至于说“性的”,我仿佛看到一幅画面:在想象中的西部,两条牛仔裤在纠缠着,做着爱。我想除牛仔裤之外,人的脸是可以换的。因为外貌本来是个人独特的体现,而这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是牛仔裤的孩子,没有独特一说。 当然,老头费斯克还是要比这些大学生高明一些的。他也看到了全民牛仔裤的弊端。所以他明确指出:有些人的牛仔裤是被特意漂白或特意搞破过的呦!you know?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里,创造自己的文化”。这就是“破牛仔裤所蕴含的抵抗意味“! 好吧,就算第一个用膝盖在地板上搞摩擦生电的人确实蕴含了这么点”抵抗意味“的话,那么当牛仔裤漂白和破损成为业界时尚的时候,当牛仔裤在资本家工厂就被漂白或铰破然后标上更高的价再卖给乃们的时候,这种所谓的”抵抗意味“又何在呢? 是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来源于意识形态对一切反对倾向的收编。 可是费斯克坚持认为:”不能将大众描述成只能听凭工业巨头的摆布、被商品化、同质化的群众。大众能够而且的确在撕破他们的牛仔裤“。 这时我想到了菜刀与案板的关系。菜刀无论怎么切,都与案板无伤。案板承载你的切——你的反抗。在我看来,那些牛B哄哄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撕牛仔裤的人,就像菜刀;而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案板了。这也像孙猴子和如来神掌:你撒野吧,再怎么撒野也与我无碍,当你的荷尔蒙分泌得差不多了,就让你当我的办事员。 不过费斯克还是大声疾呼,说这至少可以”使宰制者一直感觉到收编是一种持久的必要“。在我看来,这似乎更像是对宰制者的一种告诫:”一劳永逸的话是有的;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后来费斯克提到了电视。说我们老百姓其实是主动的,收视率决定广告费,所以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有选择权——我们都来看自己认可的节目,于是就可以让别的节目难以生存。于是我们就胜利了! 这真是典型的美式逻辑,如同美式选举——我有选择权——我可以把选票投给政客A,也可以把选票投给政客B。你看,我的选择权多大!我的自由多大! 后来费斯克提到了”人民的身体“,提倡下层民众的具有冒犯性的活动,比如摇头舞、地下拳赛之类,大意是这些东西能够对正统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构成挑战。 意识形态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的收编的一个好例子就是足球。足球最早被中产阶级认为是”仆役、学徒以及其他轻狂者的放荡行为“。当时的足球普遍是街头形态的,所以”给和平安静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烦恼,破坏良好的秩序并藐视本市的道德“。足球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它从最初具有反意识形态倾向的身体宣泄活动演变为能带来巨额利润的商业活动,从”野蛮“、”破坏“到”舒适“、”体制化“,这就是意识形态收编足球的心路历程。 再后来,费斯克又说了”节假日“,说这是大众狂欢的出口,而狂欢是具有平等、反叛和冒犯精神的活动。很有价值。 我不知道在美国情况如何,我知道的是我国的节假日基本分两种:睡眠和旅行。睡眠不知有没有梦中的反叛。而旅行的最大反叛应该是体现为期待一次在官方意识形态罅隙下的***(可能大胆越过传教士体位),从而缓释身心,接着怀揣感恩式的满足,投入”日后“的日常的剥削与被剥削之中。 后面这个美国教授又写了些”大众文化蕴涵的反抗力量“,总之脱不出”菜刀与案板“的悖论。总之这位美国佬是过于乐观了。我想说,我们的目标是: 切开案板!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四):西方的大众文化
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和需求,迫使知识生产要服从于发展技术、发展经济的需要,并按照这种需要建立学科分工,划分知识领域,从而造成分类越来越细的现象。约翰费斯克把符号解读拿来代替了社会学分析。大众的日常生活,是资本主义社会相互矛盾的利益不断得以协商和竞争的空间之所在。日常生活乃由大众文化实践组成,其特征是,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力,从而展现出创造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是内在与某一存在模式中的特定行为,暗示了阶级利益(在结构的意义上,联系着生产和财产关系)并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仅靠自己的力量便可以存在。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产生于内部或底层,而不是来自上方。一个文本要成为大众文化,必须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以及反驳那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增强被宰制者的自尊,是战术性甚至战略性抵抗的政治先决条件。大众文化是围绕着大众与权力集团之间各种形式的对立关系加以组织的。被支配的大众欲图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他们自己生活的某些层面,特别是要控制他们自己的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大众文化是转瞬即逝的。它不断地、焦虑地寻求新奇,是由复杂化、工业化的社会生产出来的,而体验这一社会的方式,则是繁复且通常相互矛盾的。大众文化中具体文本的贫乏性,不只与其互文性阅读实践相关,而且也因为它的短暂性和重复性。大众文化只存在于其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而并不存在于稳定、自足的文本里面。大众文本属于“读者式文本”,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接受式的、被规训了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倾向于将文本的意义作为既成的意义来接受。各种各样的口语用法与单一的字面含义之间的差异,正是方言的、口语的、大众文化的与正式的、官方的、经受训练的用法之间的差异。口语立足于语境,而这语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时间与社会性的语境。大众的辨识力所关注的,是文本的功能性,而不是文本的特质,它所关注的是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潜力(三个主要的标准:相关性,符号生产力,消费模式的灵活性)。大众文化的特征并不是暴力本身,而只是某种暴力,它的结构特征使它成为社会权力分配的隐喻。大众艺术总是被看做是多元化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要成为大众的,一个大众的文本必须能够在各式各样的社会语境中,对于各式各样的读者具有相关点。人们不会依照中产阶级趣味所倡导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来评判大众艺术。相关性要求意义的多元化与相对性,拒绝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中产阶级趣味和大众趣味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距离和绝对性的看重,也在于它缺乏乐趣和某种共同体的感觉。高雅文化围绕“作者-艺术家”建立互文关系,这比围绕类型或性别政治建立的互文性要有限许多,而且高雅文化将文本视为技巧高超的对象。许多女人的艺术,从缝纫到烹调以致写日记,都被拒绝赋予艺术的地位,而被认为‘仅仅是’手艺罢了。这种评判性的区分方式所表明的,是其后运作的父权秩序的价值,而非文化事物本身具有的区别,或者生产文化事物的创造力的区别。现实主义的享乐主义与怀疑的物质主义是大众辨识力的决定性价值观。大众辨识力所关注的并非质量之批判,而是相关性之感知。大众辨识力并未局限于选择文本与文本的相关点,而是延展到选择那传递文本的媒体,以及最适合‘消费者的’社会文化位置与需求的消费模式。大众趣味是由被统治者的状况所塑造的,而最终被塑造成为大众文化的那些商品,不但与读者对被统治状况的体验相关,也与那些状况本身相关。文化商品的频繁再生产,不仅仅是文化工业的需求,也是大众文化的力量使然。经济学在自己的领域内运作,而意识形态则在文化领域内运作,以便将资本主义的体制自然化,就仿佛资本主义的体制是唯一的可能。有预定用途的场所与时间安排,显然是一种商业战略。但大众的用法不会遵照它的战略规划,因此,该场所变成无定形的、开放的,从而人们随心所欲地使用它。商业流行文化是由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的、由大众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其最终目的与其他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别无两样,是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个人的身体是身体政治的化身,因此阶级的恐惧产生出对身体的恐惧,而社会控制机制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话语实践的运作,以便控制身体的意义与行为。身体的审美化,意味着没有赃物的身体,不会对社会控制与规训化的“洁净”提出范畴上的挑战。洁净意味着秩序,是社会的、符号学的与道德意义上的(仅次于神性),所以肮脏意味着紊乱,意味着威胁与无法无天。大众的快感出现在被宰制的大众所形成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这些快感是自下而上的,因而一定存在于与权力(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的权力等)相对抗之处,并抵制着企图规划并控制这些快感的那一权力。大众的快感以两种主要方式运作:躲避(或冒犯)与生产力。许多大众的快感,特别是年轻人的快感,会转变成过度的身体意识,以便生产这种狂喜式的躲避(摇滚、舞蹈、药品的使用)。电视提供职业摔跤就是狂欢节冒犯式的身体快感。大众的快感通过身体来运作,并经由身体被体验或被表达,所以对身体的意义与行为的控制而言,便成为一种主要的规训机器。身体及其快感一直是并且仍将是权力与规避、规训与解放相互斗争的场所。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快乐是在社会意义上生产出来的,其根源是在宰制性意识形态的内部,他关注的是社会认同与承认,更是一种日常的快感。而狂喜则更联系着特殊的、狂欢的时刻。狂喜生产的是躲避社会秩序的快感,那么快乐生产的却是与社会秩序达成关联的快感。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对抗性与差异性,要比类似性与阶级认同,更有决定性,正是因为种种共享的对抗,造成了流动性,而流动性乃是复杂社会中大众的特征。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而且实际上通常是进步的(虽然不是激进的)力量,而且这一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因为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见出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以及驱策这一变革的动机等迹象。社会变革的动力,只能来自基于利益冲突的社会差异感,而非自由的多元主义,因为在这种多元主义里,差异最终要服从一种共识,而这种共识的功能,便是使这些差异保持原状。变化只能来自底层:有权有势的利益充其量是靠维系现状来巩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