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精选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是一本由唐世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精选点评:
●进化论来解释国际关系,国家之间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征服到一定规模征服就失效了。大国互相消灭不了对方,就寻求共存之道,长期合作,建立多边规则。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相对主义+历史的终结简明版,不知道有什么价值。而且有的时候看这一帮人为了国际政治理论而争来争去扯一堆概念也是感到挺可笑的。难道说,摩根索不够你们读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虚荣和评职称而去扯理论,那可真是辛苦你们了。
●看过原版,最有意思的还是发在EJIR的那章,然而唐的理论缺乏实用性,预期也过于乐观了
●一流的书带给读者的(最)是思想和思维上的启迪,亦有基于新视角的知识上的补充。
●就是篇论文,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废话好多,凑字数嫌疑很大,翻译水准有待提升。文章语气很冲,抨击这个抨击那个的,这作者要在俺们村,都能给他打死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7/11/05/%e5%9b%bd%e9%99%85%e6%94%bf%e6%b2%bb%e7%9a%84%e7%a4%be%e4%bc%9a%e6%bc%94%e5%8c%96%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还是读中文版好了,内容也有了一些更新,译注也很好。没有参考文献,不得不说是出版社的一大败笔。
●还行,脑洞挺大的
●第一次了解唐老师的履历,竟然是生物出身,难怪写起生物演化头头是道。功利地说,国际关系杰出的论文就是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进行扩展与发散,唐老师完全符合。这也进一步证明其他学科大牛跨专业至国际关系是多么的自如,本科日语瑟瑟发抖。
●像导论 再深入论述就更好了 行文有些啰嗦繁复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一):豁然开朗、全新视角
全书通过运用社会演化范式,提供了一个国际政治转变的内生性解释:国际政治从最初的“天堂般的”无政府状态演化为“肮脏、野蛮和短命的”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然后演化为一个杰维斯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随后再演化为一个更加基于规则的世界。
感触很深,完全没想到竟然可以从一个不断演化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人类政治的发展史,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惊讶不已。推荐大家阅读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二):上帝的演化视角,必定让你叹服
全书通用运用社会演化范式,提供了一个国际政治转变的内生性解释:国际政治从最初的“天堂般的”无政府状态演化为“肮脏、野蛮和短命的”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然后演化为一个杰维斯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随后再演化为一个更加基于规则的世界。
感触很深,完全没想到竟然有人可以从一个不断演化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人类政治的发展史,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惊讶不已。推荐给大家阅读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三):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
一部成熟的学术著作往往应与作者本身断开联系。作为读者,本人不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成熟的著作,但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本书本身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巨大迈进。从太多的细节可以看出,这本书在某些文字上是太过绝对了,甚至超出了学术本身的严谨。如“卡内罗...并没有理解方向性和可逆性根本无法共存,p44”,但42-44页对此的阐述却少之又少。一本优秀的著作经得起批评,而不是其本身获得了多少荣誉。不可否认这本书在观念和范式上的创新,但其文字内部存在的那种,提出观点并不断强调观点(反对不同观点)却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这也是此书尚经不起批评的部分原因(个人观点)。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时代,但这本书并非登峰造极之作(个人观点)。望后人能加以努力,也真诚致敬作者在此领域的学术贡献。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四):看低分评论吐了
内容很赞,给了我认识社会的一种视角,虽然我对国际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但通过阅读本书勾起我去了解人类学和福柯的兴趣。
看完后上豆瓣看,发现评分从之前的 7 点几,降到了现在的 6 点几。翻低分评论看到一群zz,遂从 4 星拉到了 5 星。
品这 NC 评论,叫人想吐。连书都没懂,甚至没看过就敢喷?说论文不能成书的,不知道有一类书就是论文集吧,看不看的懂是你的事,总有人需要懂,总有人想懂
求求你们别再发些丢人显眼的东西了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读后感(五):国际关系的演化范式与线性历史观
唐老师的社会演化范式赋予国际关系史以内生性的解释,并为国际关系理论补充了一种历史化、系统化的阐释。
第一,国际关系史的方面,作者成功阐述了国际政治从最初“天堂般的”无政府状态演化为“肮脏,野蛮和短命的”霍布斯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然后演化为一个洛克式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随后演化为一个更加基于规则的世界这一完整的过程,全过程中物质与观念因素相互关联起到演化作用,其中物质因素(如国家的规模、征服的难易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基于对历史的内生性解释,作者对于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也是深刻的:当前国际政治大理论的适用需要符合国际关系的历史阶段,例如进攻性现实主义对于冷战后欧洲的预测(重返多极不稳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该理论并不适用于当下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此外,作者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革命进行批判,认为国际关系学者对于结构的痴迷削弱了理论本身的现实性与解释力;取而代之的,是从系统而非结构的角度以解释国际系统的演化(系统于行为体和结构之外还包括了物质环境、进程以及涌现的“趋势”),并详述了国际系统影响单元的行为和性质的五种渠道(约束/帮助、学习、选择、建构与反社会化)。
第三,作者特别论述了制度变迁的进程,并采取现实主义的立场,认为权力在制度安排与观念诞生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照生物演化理论的“变异-选择-遗传”提出了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观念的产生对应变异;政治动员和争夺权力对应选择;而建立规则并使之合法化/稳固化对应遗传。
社会演化范式除了难以适用于现实问题之外,其话语内含的立场耐人寻味:作者所持的“历史进步主义”观念及对基于规则的世界的推崇是否也是被中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所建构的结果?再者,作者对五种渠道的论述,其前提是将西方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作为支配性话语(“社会化”的一面),而诸如“南南合作”与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反社会化”的一面,从而预设一个“西方-非西方”的不平等关系。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新冠疫情对于全球化产生冲击的当下,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话语斗争似乎不能简单套用“社会化-反社会化”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