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精选

2021-04-21 02:5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精选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由(瑞士)葛安妮,葛碧建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一):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二):为什么育儿路上知和行不能统一,这本书给你答案

  1.世界变化太快,你的育儿理念有变化吗?

  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玛格丽特.米德

  我们这一代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远远不同了,就是现在跟十年前变化也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像是一个拓荒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停的学习和试探,力求寻找出适合自家娃的教育方法。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三):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孩子永远不能用好与坏这样的二分法来进行评判,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尊重、理解、倾听。他们做得不好的(估计孩子一点也意识不到,需要大人温和地点醒),我们不能采用训斥,指责、语言暴力甚至棍棒,而是应该告诉他们哪些他们做得非常好,哪些需要改进,理由是什么。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采用赏识教育的办法,这样他们会越来越好,有的家长或老师可能因为与孩子相处时间长极难发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是要去发现总是有的,而且答案会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充满了爱、信赖、理解,同样,孩子对外界也充满了爱与理解。还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也要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还要有真伪、善恶等价值判断,既能安全成长又能让他们正直、平和、乐观。同时还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成长中的“大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知识与技能、精神与物质的获得不能一下子给他们,这些东西的得来不是靠索取就可以的,还要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这样才能面对将来的生活。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四):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分数,而忽视了从小对孩子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许多心理专著都力证,家庭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最大。今天有幸跟大家分享一本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别有意义书,书名叫《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本书开篇就以孩子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真实又准确的反映出孩子的心声。摘录几段话: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五):想要孩子有好性格,不能不知道这些童年的“秘密”

  1

  现在,孩子越来越大,常和身边很多家长交流一些教育问题。

  慢慢发现,身边有两类家长。一类是,父母优秀,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焦虑,送孩子上名校,上各种培训班,学各种知识技能。且在城市中,这样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也有一部分家长说,我对孩子要求不高,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好,心理健康,开开心心的就好。

  不得不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能有后者这样的家长心态,实在难得。

  毋庸置疑,无论哪种家长,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开开心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愿望。

  只是,这个希望只是一个目标,只是我们的愿望。要实现目标,具体需要怎么做,做些什么呢?

  家长教育孩子,起码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只有清楚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教育方法。

  之前,看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目标,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

  这本书种的内容涉及面广,需要读者慢慢研读消化。至今,书中还有很多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六):那些童年时烙在心里的伤,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治愈

  昨晚观看了王宝强主演的影片《hello,树先生》,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树’的年轻人,小时候是的心智正常的孩子,却因看到父亲将哥哥吊到树上失手打死这一幕,让他有了强烈的心理阴影,乃至对他后来的身心成长差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完全陷入疯癫状态的悲剧故事。

  这部影片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童年产生的阴影将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阅读的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这对夫妇在著作《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论述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

  —1—

  孩子的内心独白诉说童年的秘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七):关于两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高考结束后,升入高三的师生又开始了密锣紧鼓的补习生涯,作为老师的C最近很郁闷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样了?都什么时候了,居然有人在谈恋爱!啊,不对,是早恋。”

  我瞟了一眼C,幽幽道:“某人当年不也是从初中就开始早恋了吗?怎么现在当了老师就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了?”

  “怎么可以和我当年相提并论?你是知道的,现在的孩子啊……反正作班主任的我是不允许的。”C一脸恨铁不成钢。

  昨天值班,一女客人带老公儿子来吃饭,点了个二人套餐,餐厅附送两张王者荣耀的游戏卡。游戏卡其中一面是貂蝉,穿着美少女式衣服的貂蝉。

  吃饭过程中,女客人吃着吃着突然不吃了,走到我身边,悄声对我说:“可不可以换两张不一样的卡给我儿子?你看,怎么给了他两张没穿衣服的女人的卡呢?”

  看她小心的样子,我心一惊:啊?怎么会是不穿衣服的女人,的卡???

  抢般的把卡拿过来一看,我好想静静。因为她说的没穿衣服的貂蝉其实是下图的样子: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八):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孩子的性格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比父母的陪伴还要长。好的性格能够使人容易感到快乐,更易使人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了好奇与希望。相反,不好的性格,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会使人陷入崩溃边缘,使性格扭曲,使与外界的联系存在障碍,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综上所述,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是父母及其他陪伴者的重要功课,好的性格是孩子乃至父母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1.指责他人的恶习只会徒增彼此的痛苦,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职责就像毒害家庭氛围的毒药。指责是不成熟的、不想学习的人的习性。

  2.错误的教育方法: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以过分约束为基础;纵容式不干涉主义。

  3.阿德勒学派:一是既尊重又坚定。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二是不应惩罚孩子,也不应纵容,应该理解孩子。三是理解孩子即是理解孩子的目标。四是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五是鼓励是很有效的,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内,鼓励总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4.不良行为的四中目的: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九):与孩子沟通的神奇钥匙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就会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向你们学习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我想,《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样一本书,并不仅仅是为已育有孩子的父母,也是为了那些因为童年父母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创伤的大孩子们。这本根据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由瑞士心理学家葛氏夫妇总结了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的书籍,为我们剖析了孩子之于大人很少了解的心灵世界。孩子的心中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是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其中需要父母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加以学习才能够认识和走进孩子的内心,本书就如同所罗门的指环般,带着我们走入那些看起去似乎“异常”的孩子的内心并读懂他们。

  书中为我们指出了如何从孩子的表现看出他们的内心,以及父母对此应该作出何种应对措施。我们都会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意识到自己刚刚犯错时,要及时的改正过来,以免问题到了最后导致了无法往回的地步,亡羊补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同样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能够及时的引导,在将来在面对大的问题上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用理性和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去面对。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因素,“四二一式”的家庭已非常普遍,希望能把所有能得到的东西去满足孩子,如果星星能摘到,我想也是会努力去摘的。而孩子对此确是一种被动的面对的,他们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另外一方面,对于父母和家人来说正确的对待溺爱孩子方面也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年幼时,而面对孩子,父母需要更多比如一味的鼓励比一味的表扬更为合适等等,书中对于此都有详细的叙述。

  本书之于成年读者,发现了伴随着自己却一直摆脱不了的阴影,却能从童年与家人的关系这个根源中找出。经历的事情已无法改变,但或许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如书中所说,正确的面对,并能从自身以后和对待孩子中尽量的避免同样的事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现在我们更加的注重教育了,从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胎教,然后为几个月大的宝贝准备了各种闪卡,为还不会说话的宝贝读书,听英语;上了幼儿园就开始各种兴趣班,更别说上了小学的各种培训班了。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绩。小学为了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优秀的初中,初中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然后高考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教育的全部吧!

  在由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夫妇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写成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016)

  在书中共分为8章节,以平白浅显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专业高深的理念,也没有完善的教育结构,但是却深深地走进了父母老师的心窝,婉婉叙说着孩子心里的欢乐与痛苦,手把手地传授切实可行的育儿理念与技巧。童年早期是学习人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在此期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养良知,懂的善良与公正。而不是学习ABC与123的时代。

  最后书中通过32个我们常见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来真实的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取得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孩子性格的培养,而性格是在孩子童年时候的注定的。跟孩子性格紧密关联的是父母的关爱以及与孩子的互动的关系。

  看完这本书后你会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会更加的理解他,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受益匪浅,对于我们平常与孩子相处的模式也有更好的改变。我坚信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不受到意外伤害,而且还要更加关心她的内心的需求。我们要有“同心”以及“童心”,学会降低到孩子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