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8 00:1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由钱穆 讲述 / 叶龙 记录整理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一):笔记不是用来入门的

  入门还是看“课本”好,“笔记”是用来总结回顾学到的知识、寻找见解异同的。作为笔记而言,此书的价值应当很大了,不过和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类似,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后才会更有共鸣吧。

  不过这第一遍还是有些收获的,比如:为何文人多不得志呢?为何人们多喜欢诗而不喜欢戏呢?

  答案不在书中,只是寻找的开始。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二):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登高一望~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做“通人”。

  他们因为读书和阅历,打穿了人生与知识的边界。他们能给扁平的世界赋予丰富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让平淡的物象变得异彩纷呈。

  钱穆就是这样一位“通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打通历史、政治、地理、文学、教育不同领域的大师。

  他一贯以大远景,甚至航拍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审视我们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三):简略文学史

  本书名为《中国文学史》,但是内容的话,过于简略,适合需要粗略了解的读者。但个人认为,钱穆先生的学问还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体裁和内容还是有所偏颇的。先生似乎对鲁迅先生很有意见,认为他的文章过于尖酸刻薄,不明所以。本书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内容和体裁极其发展历程进行了大致的详述,先生对于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其偏爱,认为这是纯文学的开创期,另对唐代的诗和古文评价也很高。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四):奇

  钱夫子的文学史与大陆常看的文学史很不同,不是朝代重要人物和重要作品的罗列,而是按朝代序列,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话题一番论述,就像看一篇篇短小的论文,语言平实亲近,读起来也有趣,有时跳出去讲讲文学的鉴赏,分类及我之看法,不枯燥。只是因为是口述,系统性有些散,不可想象讲魏晋文学,昭明文选好多章,陶渊明几乎泛泛带过,文学史肯定不能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很喜欢对诗经的解读。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五):《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以前没有读过类似关于中国文学历史介绍的书籍,有机会看到这本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终于有了框架性的理解。钱先生乃近代一代通儒,文学历史经济等等均有涉猎且造诣颇深。由这样一位大师来串讲中国文学的历史再适合不过了,经书子集,唐诗宋词,散文小说无一遗漏,讲的通俗易懂,详他人之略,略他人之详。无愧为中国文学入门第一书。比照其他的资料读起来津津有味,也让人重新换发起阅读古文的兴趣与冲动。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六):中國文學史

  

本書乃根據錢穆先生於1955年,在香港新亞書院講課內容的學生筆記整理而成。 四部書尤為錢先生推重,《詩經》、《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

觀《南渡北歸》,錢先生乃當時土生土長的大師,在海歸大師雲集的年代,其純粹的傳統修養尤顯珍貴。 强烈建議先讀最後的附記,瞭解了新亞書院創辦的時代背景,以及此書成書之背景,方能見錢先生為往聖繼絕學之心。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七):对普通人是好书,对学术界不过是热油掉进温水,嗞啦一声就过去了

  我想,于普通人,它亲切有趣,让人不那么望而生畏,是一本可以持续流传的好书;

  至于对学术界的影响,大概就像一滴热油进了温水,激起的动静很大,声响也很大,不管是陈平原、莫砺锋、刘再复等等学者说什么,批评也好,言语间有所保留也好,引发反思也好,总归还是无法引来一场变革,总归只是一阵热闹。嗞啦一声,可能就那么过去了,结局就是温水还是温水,只不过漂了几星油花儿。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八):延伸阅读

  先秦: 诗经(√),楚辞;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两汉: 古诗十九首,苏李河梁赠答诗; 史记·列传 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文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三曹,建安七子 唐五代十国: 全唐诗,全唐文,太平广记

  南唐后主词 宋: 唐宋八大家 元: 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 明: 水浒传 清: 饮水词

  红楼梦 文集: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国学大师的情怀

  有志气向学的学生都应该读读,在批评这本书像读书笔记的同时要想到这是在1955年的香港,钱穆等人苦苦支撑一个新亚大学,面对那些不断来港的穷苦学生撑起一方净土,在杂乱不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人批判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钱穆励志要为中国传统文化说一句公道话。记得那个情节,钱穆躺在孤零零的教室里养伤,余英时不忍,问钱穆想要什么,钱穆说我想读王阳明,余英时去商务印书馆买了一本,回来看到他仍然躺在教室里,仿佛空荡荡的。钱穆在课堂上说,古人为我们准备的资料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不去整理古人给我们的资料,日本人实在勤奋,他们在努力整理。实在不能不喟叹,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中,丢下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反正在图书馆是看哭了。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十):曹子恒和曹子建之比较

  曹子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与杨祖德书》

  曹子恒: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正是有此番对比,钱宾四先生才会说:二人相较,曹丕才是真正的文学家,能看出文学之价值。

  刘勰也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