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徐光启的这个学生不被冤杀,明朝会怎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徐光启的这个学生不被冤杀,明朝会怎样

2022-02-12 03:55:16 作者:关山远 来源:领导文萃 阅读:载入中…

徐光启的这个学生不被冤杀,明朝会怎样

  近读晚明史,读到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之死,不胜欷歔。

  历史不容假设,但总让人忍不住假设:假设孙元化不死,明朝会那么快灭亡吗?

  公元1632年9月7日,孙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斩首,年仅51岁。孙元化是上海嘉定人,学贯中西,当年大明火器部队总司令。他任登莱巡抚时,甚至组建了一支拥有27名葡萄牙人炮手的外籍军团。古文献学家、科技史学家胡道静先生称他为上海地区最杰出的三位科学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徐光启和黄道婆。

  徐光启是孙元化的老师,老师将学生带上西学之路,学生青出于蓝,他潜心研究西洋火炮,写出了专业著作《西洋神机》,成为明末独一无二的火炮制造和弹道学的专家。明朝文臣武将,先是抗拒西洋火炮,等到努尔哈赤崛起所向披靡时,他们终于发现了“神器”的厉害,属于孙元化的辉煌时间开始了。他协同袁崇焕驻守宁远,主张筑城制炮,在著名的“宁远大捷”中,面对骁勇无比的后金铁骑,宁远城头11门西洋大炮成了恐怖的超级大杀器。

  孙元化受得重用,逐渐高升,他领先时代的军事思想也迅速得到实践:其一,明军当时有火器,但射程短,甚至比不过后金的弓箭,他主张用射程远的西洋大炮来解决问题;其二,后金骑兵天下无敌,他主张大炮架在城上,而不是放在旷野中,坚城与大炮互相依存,发挥火器威力。他雄心勃勃,想练就一支掌握火炮、战术先进的劲旅,收复辽东。

  然而,壮志未酬,他麾下辽籍军人发起“吴桥兵变”,连陷四城,兵临登州。孙元化一心想招抚,却因种种掣肘,错过机会,结果城外的孔有德串通城内的耿仲明,杀入城来,孙元化被叛军所执,自刎未果。他坚拒叛军拥他为王的计划,离开登州进京,被逮捕下狱,最终遭到冤杀。

  他的死,影响了历史进程:徐光启拯救学生失败,心灰意冷,从此告别军事,不久病故,明朝造炮人才出现枯竭,武器改革遭受重创。可以说,孙元化之死,代表西方军事专家派淡出了明朝军队。而后金,却成为大赢家:1633年4月,在孙元化死去7个月后,孔有德、耿仲明在山东无法立足,渡海投奔后金,带去了13000多人,数百艘船,最关键的,还有大量西洋火炮与娴熟的火器手。这支明朝最精锐的火器部队的叛逃,使明、金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假如,假如有假如,假如时人多些智慧,多些宽容,多些公心,孙元化不会死。

  让他命运发生逆转的“吴桥兵变”,堪称“一只老母鸡带来的血案”:孙元化驻登州(今天的山东蓬莱)时,重用辽人,但山东人却处处排挤这些外来户。孔有德率部出征时,沿途遭遇闭门罢市,辽兵一路挨冻受饿。到吴桥时,一名饿极的士兵抢了山东望族王象春家仆的一只鸡,家仆仗势,闹上门来,孔有德将抢鸡士兵“穿箭游营”,辽兵压抑已久的愤怒被点燃,一顿拳脚,将那个飞扬跋扈的家仆打死。孔有德慌了,想花钱了事。此时群情激昂,士兵哗变在即,双方都需冷静。但王象春的儿子更加飞扬跋扈,不依不饶,孔有德走投无路,又受人唆使煽动,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率乱兵把王家给灭了门。

  叛军倒戈杀回登州,事情越闹越大,但兵变之初,孔有德并非想叛乱,而孙元化也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兵变,试图招抚。遗憾的是,他想抚,山东同僚却想趁机灭掉这股辽兵。

  孔有德的叛军因为掌握了大量火器,山东的明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还在等着招安,最终却等来了孙元化的死讯,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从此决心与大明为敌,局面彻底失控了。

  其实,就在孙元化被捕入狱后,他也有机会可以不死。登州失陷时,朝中一帮人纷纷说孙元化已经反了,但他的恩师徐光启上疏代其申辩,表示孙元化不可能反叛,甚至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担保。徐光启德高望重,孙元化接受审讯时,也坦露城破时曾试图自刎未遂,在场幸存者也为他作证。

  但对他的攻击与诬陷并未停止。他们要置这位杰出的西洋火炮专家于死地,真正目标是攻击当初力荐孙元化的首辅周延儒。周延儒试图保下孙元化,但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副手温体仁,一直觊觎着首辅宝座。他一改以往对周延儒的恭敬,将他和孙元化扯在一起,狂轰滥炸,说周延儒袒护孙元化,是曾收过孙元化的好处。煽风点火成功了。温体仁阴就阴在摸准了崇祯帝的痛点:痛恨大臣结党营私。他一边让自己的“小圈子”不断攻击,另一方面成功地让崇祯帝认为孙元化在朝廷有一個“小圈子”。孙元化,不得不死了。

  1633年6月,周延儒下台,托病还乡。温体仁如愿以偿,当上了首辅。此时,距离孙元化之死8个月。又过了不到半年,徐光启溘然长逝。

  历史很吊诡:当年孙元化一心想招抚而本人也希望被招抚的孔有德,最终成了大明王朝最可怕的掘墓人之一。孔有德与同样曾在孙元化麾下的耿仲明、尚可喜,均以汉人身份被清朝封王。在投奔孙元化之前,这三人均属于明军另一员重要将领毛文龙麾下。毛文龙为人骄恣,他的结果,众所周知:被袁崇焕杀掉了。

  还是那个阴险的温体仁,他与毛文龙是同党,后者源源不断给他贿赂,结果因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断了这个重要财源,因此对袁恨之入骨。袁崇焕因敌人的反间计下狱后,温体仁连续五次上疏,以袁崇焕“欺皇上”“资敌私通”“引敌上驱”“胁城下之盟”的罪名,力请杀袁崇焕。兵部尚书梁廷栋与袁崇焕有私仇,也跳出来落井下石,终于得逞。

  崇祯帝极为痛恨党争,继位后不久,就捕杀阉党,一时赞誉四起,气象一新,崇祯被视为明君,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明君。但为什么他未能根绝党争,反而到了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农民军已经火烧凤阳明祖陵了,朝臣们仍然醉心于党争?

  明史专家樊树志在《朝廷与党争》一书中认为:明末党争,是制度缺陷与管理者缺陷相互激荡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皇帝缺乏实务能力,过度依赖官僚体系,一旦双方意见冲突,官员们常以集体辞职相抗衡。在与皇帝的抗衡中,官员们找到了存在感,他们有动力将意见冲突动辄上升为观念冲突,因此形成观念先行、藐视实务的氛围。

  崇祯这个皇帝当得辛苦,也很失败,他任人不专,猜忌多疑,朝令夕改,在位17年,连续换了50任内阁首辅,多位大臣被杀……他往往对一个大臣抱以厚望,但只要这位大臣未遂他意,有人攻击,便会动了杀念。那些热衷互掐的官员,深知崇祯最恨结党,于是用此罪名,往往一击而中。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官僚纷纷站队抱团取暖,彼此之间,哪还有信任可言?政治机制自然低能,统治能力大打折扣。

  孙元化临死前,给三个儿子的遗言是:不要怨恨朝廷,也不要出来当官,整理遗作,报效国家。三个儿子遵从了父亲遗愿。后来清军南下,孙元化的家乡,发生了惨烈的“嘉定三屠”,他的一个儿子英勇战死。他的《西法神机》《经武全书》留下来了,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火器、战术的军事著作,可惜未能引起重视。孙元化之后,再也无人懂炮学,清朝康熙帝要造炮,还得仰仗洋人。

  历史确实有太多让人欷歔之处,最令人欷歔的,还是人性——党争暴露出来的固执、狭隘与私心、贪欲。大智慧,真难得。(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